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李蕾


夷陵之戰,劉備吃了一個大敗仗,可以說,這裡損失的元氣整個諸葛亮時代都沒有完全恢復過來,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人馬損失過多

在中國歷史上,五萬人馬的損失,似乎並不起眼,歷史書中的比這更嚴重的損失比比皆是。然而,對於蜀漢帝國來說,五萬人馬,真的不少了。要知道,蜀漢帝國最後投降的時候,他們總人口只有90萬,這一場敗仗等於消耗了他們總人口的十八分之一,你說慘不慘?

要注意,這些人都是精銳之士,是身經百戰的老兵,他們的損失,使得蜀漢軍隊出現了斷層。諸葛亮為了彌補此戰的損失而新招的新兵蛋子沒有老兵的傳幫帶,很難快速形成戰鬥力。所以,這些軍隊戰鬥力的損失並不是字面上面五萬人那麼簡單。

而且不僅如此,別忘了夷陵之戰的導火索,關羽大意失荊州,整個蜀漢帝國的荊州軍團全軍覆沒。這可是一支人數相當不少的強軍,這兩下的損失,對於原本就在人口上並不富裕的蜀漢帝國而言,可謂是傷筋動骨。

夷陵之戰的失敗,標誌著蜀漢帝國隆中對戰略徹底流產

你以為劉備攻打孫權只是因為他和關羽的兄弟情深嗎?當然不是,劉備只是藉著為關羽報仇的幌子,圖謀孫權控制下的荊州。劉備不是一個樂於偏安一隅的君主,他的夢想是有朝一日登上泰山進行封禪,這從劉備兩個兒子名字中就能夠得到完美的體現。

要圖謀中原,必須南北對進,一路出祁山,威脅雍州,一路出荊州,直搗許昌,這是諸葛亮隆中對的精髓,劉備深以為然。只是大意失荊州後,整個蜀漢帝國等於被曹操孫權封鎖在了四川,無法向東進取中原,所以劉備必須奪回荊州這個跳板。

正因為如此,劉備就發動了夷陵之戰,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荊州,這一場戰役可以說是蜀漢賭上國運之戰。打贏了,奪取荊州,將來可以徐圖中原,打敗了就被封鎖在蜀中。隨著時間的推移,積貧積弱,最終被滅亡。

只是這一戰劉備低估了陸遜的能力,導致全軍覆沒,損兵折將不說,劉備自己那條老命也搭上了。夷陵之戰的失敗,徹底斷送了劉備集團逐鹿中原的希望。後來諸葛亮再怎麼活躍,也只是為這個帝國續命而已。

蜀漢內部勢力平衡被打破

最後,由於劉備的死亡,劉備陣營中荊州派和西川派之間的平衡被打破。諸葛亮主政期間,荊州派獲得重用,西川派靠邊站。這使得整個西川集團對於劉備,劉阿斗兩父子所建立的蜀漢集團這個外來政權的歸屬感不強。

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當鄧艾出現在成都之時,蜀漢尚有一戰之力,為何群臣卻慫恿後主投降。因為這時的朝堂上都是那些西對於蜀漢帝國對於劉家沒有什麼認同感西川派人士,對於這些職業官僚來說,為誰家不是打工?到哪裡不是做官?

總結

所以劉備貿然發動夷陵之戰,這個蝴蝶效應,一直延續到了最後,蜀漢帝國的滅亡。


歷史評說


這個問題問得不太好,什麼叫做劉備集團最多損失五萬人,五萬人難道還不多嗎?



受演義小說的影響,很多人對於三國時期的戰爭規模究竟有多大沒有概念,實際上三國時期的戰爭規模是相當小的。

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時,為了讓觀眾聽著爽,從來都是不考慮實際數量的,什麼袁紹征討曹操七十萬大軍,曹操赤壁八十三萬大軍,劉備東征七十五萬大軍等等。至於什麼諸葛亮北伐,什麼曹丕征討孫權,沒有個二三十萬人根本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但是這也僅限於羅貫中老爺子的想象,三國時期的軍隊數量,實際上要比他說的少整整一個數量級。



古代的生產力是非常落後的,政府能集中的資源非常有限。而且東漢時期的人口也並不多,巔峰時期不過5000萬人,經歷了長達十幾年的黃巾之亂和諸侯混戰之後,到三國時期人口已經相當少了。

在劉備去世的40年後,經過了半個世紀相對和平時期的蜀漢政權被曹魏所滅掉,投降的時候,蜀漢政權交出了他們統計的土地和人口數量:官吏三萬多人,士兵十萬八千人,人口共九十四萬人。就算這其中有漏報的成分,蜀漢人口頂多也不過一兩百萬人。

這還是經過四十年的休養生息後的結果,劉備時期的蜀漢政權人口還不一定達到這個數字。

事實上,劉備的兵力巔峰期是在漢中之戰前到關羽敗亡的這段時間。這段時間裡,劉備的總兵力應該能夠達到十五萬左右。



劉備在荊州的時候,總共有三萬多人,後來劉璋邀請劉備入蜀,劉備大概帶了一萬人左右。不過與劉璋開戰之後,劉備由於兵力不足,一年多沒有取得進展。所以後來劉備為了速戰速決,將在荊州留守了另外兩萬多人的老班底調進了四川,於是劉璋投降了。

劉備之所以能夠前後將三萬餘荊州軍調近四川,主要是因為關羽和諸葛亮在劉備在四川征戰時,不斷的在荊州擴編新兵。從後來的兵力配置我們可以看出,在派軍援助劉備之後,關羽在荊州依然擁有3~5萬人。


劉備帶進征討四川的軍隊大概有3萬,劉璋在四川本地的軍隊大概有4萬,由於雙方其實並沒有什麼太過激烈的大戰,所以在劉璋投降之後,兩支軍隊的總人數大抵不會有太大的削減,總兵力在7萬左右。

劉備佔領四川之後,曹操征討張魯佔領了漢中,由於漢中對於四川來說十分重要,所以劉備積極準備與曹操爭奪漢中,劉備經過一年左右的準備終於在漢中與曹操展開了為期兩年的決戰,並最終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將曹操的勢力逐出了四川盆地。

漢中之戰最激烈的時候,劉備幾乎將四川打得民窮財盡。後方為了給劉備提供支援,達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可以說,為了幫助劉備贏得漢中之戰,四川傾其所有,全民皆兵了。

我們可以估算出來,在漢中之戰時,劉備在四川的兵力巔峰時期應該在10萬左右,比時關羽的兵力在3到5萬左右,所以劉備集團兵力最多的時候也不過是13萬到15萬之間。



在夷陵之戰發起之前,關羽的荊州軍團被東吳偷襲全軍覆沒。無論關羽是有3萬人還是5萬人,其實都不重要,因為他們全都已經被東吳給消滅或者收編了。

關羽陣亡後,劉備所能調動的兵力就只剩下了四川的軍隊了。由於剛剛經過漢中之戰,益州此時已經民力耗竭,根本無力再興起一場大戰,所以雖然劉備在荊州之戰後恨孫權,恨得牙癢癢,也還是等了兩年以後才發起東征。

三國志等正史對於劉備東征究竟帶了多少人沒有明說,但是根據其他史料分析,劉備的兵力大概在5~8萬之間,為了這場仗,劉備幾乎動員了一切能夠動員的力量,他甚至讓馬良帶著重金去行賄蠻王沙摩柯,讓蠻王沙摩柯帶領1萬蠻兵助戰,可見是實在沒有人了。

連當時既不可靠戰鬥力也不強的蠻兵都用上,說明什麼呢?說明劉備東征將一切能帶的人全戴上了,除了在四川本土留下最基礎的防禦軍之外,劉備已經傾巢而出。



所以樂觀估計,當時的劉備所剩下的兵力也就是6~7萬之間,這與劉備戰敗之後益州本地的狀況也是相符的。劉備死後益州的西部和南部,很多地方都爆發了叛亂,但諸葛亮卻沒有急於進剿,而是放任判斷髮展,並不是諸葛亮本人不想計較,而是當時的蜀漢朝廷已經完全拿不出兵力來鎮壓,諸葛亮足足隱忍好幾年以後才鎮壓了四川本地的叛亂。

劉備的東征幾乎是孤注一擲的,短短兩年時間,經過荊州和夷陵之戰兩場大敗,蜀漢的兵力從15萬降低到只有兩三萬人,這讓蜀漢的國力大大衰減,不要說爭霸天下,連當時益州本土都平定不了。

那麼為什麼在夷陵之戰戰敗後,蜀漢就一蹶不振了呢?

其實,荊州之戰和夷陵之戰,讓蜀漢失去的不僅僅是兵力,而是戰略主動性。



根據諸葛亮隆中對的規劃,蜀漢的北伐路線本來應該分為兩路,一路是從荊州方向攻向宛、洛,那裡是曹魏政權的核心地帶。另一路是從四川本土出發,攻擊陝西的關中平原,佔領長安,然後從長安向東進攻與荊州方面的軍隊會合。

對於蜀漢政權來說,這兩個進攻方向缺一不可,這是相互策應的,尤其是荊州方面,因為有了水運的便利,讓荊州軍隊的後勤補給要遠遠強於其他陸路進攻的軍隊。另一方面,荊州離當時曹魏的統治中心洛陽許昌和鄴城很近,關羽北伐的大勝讓曹魏打得幾乎遷都,這就是荊州重要戰略意義的表現。

失去荊州以後,蜀漢政權不僅丟掉了重要的物資和人員,不僅基地,更重要的是他們失去了直接威脅曹魏中心地帶的戰略跳板。

從四川方向發動北伐,雖然可以,但是補給十分艱難。由於遠離曹魏的統治中心,曹操在撤離漢中之後,徹底搬空了雍涼一帶的所有百姓。用量百姓撤離之後,從四川本土向北伐軍隊運送糧草就會變得異常困難,所以諸葛亮每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補給不濟。



而且由於遠離曹魏首都,蜀漢的北伐,每次都無法威脅到曹魏的核心地帶,無法給曹魏帶來真正的威脅。這就註定了蜀漢的北伐必定以失敗告終。

說到底,都怪關羽,如果關羽不失去荊州的話,三國的歷史也許會改寫,但是從關羽失去荊州那一刻,蜀漢滅亡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


小約翰


5萬人馬對於蜀漢是什麼概念,很多人似乎都沒有意識到這意味著什麼

下面給一些蜀漢的兵力數據:

1、蜀漢滅亡時的全國士兵數:

“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

全蜀漢只有10.2萬士兵——這還是賬冊上的數據,還沒有排除空額、戰死、負傷等的人數;

2、鍾會在接受姜維投降的上表中記錄了姜維軍人數:

“維等所統步騎四五萬人”

3、蜀漢滅亡前漢中的兵力:

“蜀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兵各五千。”

漢中兩大重要關口合計只有1萬人,而鍾會軍有10萬人,因此鍾會派遣荀凱、李輔各帥1萬人分別圍攻兩大關口後,率領剩下8萬人繼續深入漢中,攻破關城,奪取蜀漢在漢中的糧草。

而圍堵姜維的鄧艾和諸葛緒各自率領3萬人,合計6萬人,和姜維的4、5萬人基本相當。而漢中最多就是1.5萬,加上臨時拼湊也就能達到2萬人,如何能夠抵抗鍾會的10萬軍?因此鍾會直接無視那1萬人的關口,直接進入漢中。

因此5萬兵馬,是蜀漢總兵力的一半,而且還是蜀漢能夠靈活調動的全部人馬。《資治通鑑》裡鍾會對司馬昭如此分析蜀漢的兵力:

“計蜀戰士九萬,居守成都及備他境不下四萬,然則餘眾不過五萬。”

上面的數據也驗證了鍾會的判斷。

因此別小看五萬兵馬,這是蜀漢能夠調動的全部兵力。

夷陵之戰東吳、蜀漢雙方兵力

《三國志》中沒有記錄劉備的兵力,《資治通鑑》中記錄劉備的兵力為4萬、陸遜兵力為5萬:

“漢主遣將軍吳班、馮習攻破權將李異、劉阿等於巫,進軍秭歸,兵四萬餘人,武陵蠻夷皆遣使往請兵。權以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假節,督將軍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三國志 陸遜傳》記錄陸遜軍是五萬人:

“黃武元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夷陵之戰蜀漢軍和東吳軍的損失,史料沒有明確記錄,只有含糊記錄:

《先主傳》:

“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

這說明有部分蜀漢軍能夠逃回。

《向朗傳》:

“朗兄子寵,先主時為牙門將。秭歸之敗,寵營特完。”

這也驗證了部分兵馬確實能夠回到蜀漢。

而東吳對此的記錄是:

《吳主傳》:

“遜隨輕重以兵應拒,自正月至閏月,大破之,臨陳所斬及投兵降首數萬人。劉備奔走,僅以身免。”

《陸遜傳》:

“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備因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後,僅得入白帝城。”

《三國志 劉曄傳》中注引《傅子》記錄更誇張:

“權將陸遜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

綜合上述史料來看,夷陵之戰中,一部分蜀漢軍得以逃脫,40營中向寵一營完備,也說明其他逃兵也不少——因為蜀漢軍擅長山地作戰,東吳軍也不敢追得太猛——這也是劉備為什麼放棄水路而從步道而走的原因:揚長避短。

因此,可以估算,劉備40營裡有5、6營可以逃出。劉備軍4萬,40營,每營1000人左右,因此還有5000-6000人逃回。

其餘3.4、3.5萬人,除去黃權在江北投降曹魏的兵力約算1萬人,被東吳戰死或俘虜的也就是2.4、2.5萬人。

沒有那麼誇張的損失5萬人。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因為蜀漢本來國力就不夠強盛啊。

劉備進攻西川之前,荊州的總兵力差不多也就是6-7萬。劉備帶走了近2萬人入川打著支援劉璋的名義,後來進攻西川,諸葛亮又帶了2萬多援軍,吞併了西川之後,關羽和劉備又招募新軍,關羽手下一共有3萬多人。劉備加上西川的兵力總共有7-8萬。此外還有西涼馬超的軍隊,加在一起大概劉備在漢中之戰前的總兵力能達到12萬多。


漢中之戰時,劉備肯定又有增兵,曹操方面投入兵力大概30萬不到(那時候全國人口都沒多少了),劉備幾乎調動了整個西川的兵力,據多方推算總兵力高達10-12萬。

戰役的開始,劉備一直處於失利狀態,後期也是各種消耗。雖然最後贏了,但可以肯定這種消耗戰雖然沒有什麼大規模的碰創,但是兵力損失也不會少。再加上曹操撤走了漢中的原著居民,劉備為了控制漢中只能分兵駐守,還要遷走一部分居民到漢中,因此能抽調作戰的軍力就很少了。估計劉備勢力益州加荊州三郡的總兵力也就是12-13萬左右。



荊州之戰關羽戰敗,蜀漢直接損失3萬兵力。上庸降魏,又損失了一萬多。如此一來,劉備的總兵力已經不夠十萬,而且分派在各個要地,根本沒法調動。夷陵之戰,劉備新招募了四萬軍隊,從一個人口不足百萬的州,抽走了如此大量的勞動力,對生產力的破壞自然是不可估量的。


所以當夷陵之戰失敗之後,對劉備來說損失確實是巨大的。諸葛亮說“益州疲弊”也是很真實的感嘆了。


火器工坊


這個問題蒼茫大地來回答,原因如下:

一、劉備集團本錢少,這一仗連同襄樊戰役,劉備集團損失了十萬之眾,佔蜀漢總兵力的一半強。



劉備攻下益州、奪取漢中(漢中是塊空地,人都被曹操帶走了)、加上荊州的三分之一地盤,蜀漢總兵力大致如下:荊州關羽集團4到5萬人,劉備伐吳軍7到8萬人,留守5到8萬人。關羽大意失荊州,關羽部4到5萬人全軍覆沒,夷陵一戰後,劉備部損失5萬多,十折六七停。蜀漢由黃權率領的水軍全部投曹而喪失殆盡。



二、劉備失去的是四海精銳,其間折掉的大將大臣太多太慘。

劉備糾集的四海精銳,損失大部,而且所佔三分之一荊州地盤也失去,從此荊州已無任何兵員補充蜀漢。戰役前後死掉或他投的有名戰將有關羽、張飛、黃忠(老病而死)、馬超(病死)、關平、馮習、張南、孟達、劉封、麋芳、士仁……文臣有法正、龐統、馬良……傷筋動骨啊!到孔明伐魏時,有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民諺。

三、蜀漢失去了戰略要地。

劉漢所佔荊州一部全部落入東吳之手,孟達、劉封居守的上庸、房陵、西城等地,孔明《隆中對》中的兩路北伐只剩祁山一條路,孔明北伐運糧走蜀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勞民傷財。

四、劉備一死,蜀漢一時少了領導核心,各地豪強及少數民族將領蠢蠢而動,多少動搖了蜀漢的根基。



最典型的是南中孟獲叛亂,甚至託孤的大臣李嚴也有割據一方的想法,幸虧孔明發揮中流砥柱作用,蜀國才有了領導核心。


蒼茫大地顧煒斌


夷陵之戰,劉備出兵五萬多,在秭歸征服夷人首領後,又得二萬多強娨夷兵,號稱七十萬大軍滅吳。最後劉備兵敗,隻身逃回白帝城,蜀漢全軍幾乎覆沒。

趙雲迎接劉備兵力和和殘兵敗將,在不斷逃回後,軍隊又收集到二萬多,除黃權整體,投降曹丕外,二萬人在白帝城李嚴已經部置到防線上,但是國內叛亂非常嚴重

這時蜀軍鎮北將軍黃權所部,正在江北防禦魏軍。劉備兵敗退後,黃權的歸路為吳軍所截斷,不己於八月份率眾向曹魏投降。同月馬良也由深入到東吳南方,往西北撤走時,步騭截擊歸路血戰後,也全軍覆伏,自已戰死。此戰劉備軍幾乎全軍覆沒,陣亡數萬人。晉人付玄的《付子》說是吳軍消滅蜀漢軍八萬餘,劉備僅以身免。

劉備逃到白帝城。潘璋,徐盛人等先鋒將領都主張乘勝追擊,擴大戰果。劉備也收聚散兵以及趙雲的後軍來援永安,有兩萬人馬準備抗擊。陸遜卻下令仃止追擊,他在等待雍闓的消息,卻已經失去攻克永安機會。

他等雍闓,朱褒,高定及其孟獲叛亂。能和東吳連成一塊。

雍闓投降吳國,吳國遙授雍闓為永昌太守,只是道路阻塞,又在益州西部。有東部隔絕,而且又有王伉和呂凱一起防禦,堅守城池直至到來諸葛亮大軍到來。

王伉和呂凱一起率領軍民戰鬥,鼓勵官民關閉四境,抵禦雍闓。雍闓多次發佈榭文,勸誘呂凱王伉的人。呂凱面對雍闓的檄文回答為,

上天降下喪亂,奸雄乘勢四起,天下沒齒痛恨,萬邦為之悲悼,臣民無老少,莫不恩竭筋力,肝腦塗地,解除國難。想到將軍您家世代受到漢朝恩惠,我以為您應當親自把彙集人馬率先行動,向上報答國恩,在下不負先人,以兆功勞著於竹帛,幹載史冊留名,哪想到您反倒向吳國俯首稱臣,背本就未。一一。先帝龍興立漢,海內望風歸附,朝臣聰敏,上天降下安康。一一可是將軍您卻看不到盛衰的記載,成敗的徵兆。比如野火燎原,人行冰河,一旦火滅冰消,您還有什麼能依靠呢?一一再次收到您檄文發憤忘食地,表述一下自己心中所想,請將軍您仔細地省思明察。

益州的雍闓,朱褒和高定的叛亂一下使益州大亂。只有呂凱王伉堅守正義,沒有反叛。至到堅持建興三年,雍闓朱褒高定三人的人馬被諸葛亮設得反間計所中自相殘殺失敗,高定部將鄂煥一戟刺雍闓於馬下,就梟其首級。其餘軍土皆降。

陸遜在等待雍闓的叛亂中勝利,已經永遠失去攻克永安的機會。

由於孫權打劉備大勝,再不想質自已兒子到洛陽,又不聽曹丕讓他繼續追擊劉備的命令形成抗命。再加上孫權更顧忌曹魏方面乘機渾水摸魚,在吳軍進蜀後,襲擊後方,陸遜停止追擊,主動撤兵。

九月曹丕下令攻擊東吳,因陸遜早有準備,曹丕軍隊無功而返。

夷陵之敗,讓劉備元氣大傷,蜀漢政權受到內外沉重打擊,丞相諸葛亮花了的5年的時間,先合好東吳,後才重建新的國家政權,平定內部叛亂,有了一支自已軍隊能夠進行北伐。如果陸遜繼續打擊劉備,國家就統一了,可惜沒有。三分天下當時錯蹤複雜的歷史結果。非孫權能夠主導,更不是曹丕劉備所願。曹丕更是等待統一的消息,陸遜卻仃止追擊劉備,把統一希望留給司馬炎,曹丕不去攻打劉備,卻打東吳,天下三分局面徹底造就,本來沒有成帝孫權也成了皇帝。諸葛亮在內外之亂中,廢盡心力沒有軍隊,二萬軍隊還在李嚴手裡,去抵抗東吳深入。諸葛亮無軍無人,只有依靠成都縣令越寯太守馬謖之兵,南征跟隨雍闓叛亂的孟獲。就用了三年,後兩年才平定雍闓高定叛亂。是非常艱難五年多歲月。

劉備在夷陵之戰軍隊慘敗,各營都損失慘重唯獨劉備主帥帳下的牙門將向寵,所領軍隊完好無損,成為諸葛亮的王牌軍,向寵成為都亭候,負責管理宮廷宿衛軍,是諸葛亮“愚以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也”為諸葛亮最先依靠將軍,是他的”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先帝稱之日能,是以眾論舉寵為督“。諸葛亮當時只有可用的向寵,似主將帳下衛侍的偏將的小隊軍隊罷了。蜀國沒有強大軍隊支持國家政權危機四伏混亂不堪非常軟弱。





ww3721王建文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夷陵之戰,戰敗的蜀漢,不僅僅是損失5萬大軍那麼簡單,而是綜合國力的傷筋動骨,根基動搖。

一、損失5萬大軍,已接近蜀國總兵力的一半

根據《漢書》卷28《地理志》記載:每郡的總兵力當在5000至10000之間。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漢武帝在益州設置了蜀郡、犍為、朱提、越雋、牂柯、建寧、永昌、漢中、廣漢、梓潼、巴郡、巴西、巴東、益州等22個郡。相對於中原地帶,益州相對邊遠,人口基數也較小。預估平均每郡最多有總兵力當在6000左右,如果按22個郡計算,劉備的益州總兵力當在13.2萬人左右。

如此算下來,損失5萬是個什麼概念,應該一目瞭然了。

同時,蜀國在夷陵之戰中損失的5萬大軍,可都是蜀國的精銳部隊,瞬間造成蜀國的國防力量縮減一半。

二、軍資消耗極其巨大

據專事研究古代軍服的黃今言先生考證,在古代一個士兵的軍服主要有六大內容,即:襲、絝、袍、禪、履、襪。同時,據漢簡中記載,可能受不同季節的影響,如同現在軍隊中的冬夏裝,材料不同價格自然不同。如:襲、絝、袍、禪的價格分別為500錢、500錢、1000錢、300錢。另外的履、襪等沒有記載,比如鞋子和襪子約為200錢(保守估計)。也就是說,每個士兵的軍服成本在2500錢,如果按5萬大軍來算,就是12.5億錢,已接近整個東漢平均每年財政收入的七分之一。

同時,據史料記載,漢代將士的人均月口糧分為2石、2.2石、2.6石、3石以及3.33石。如果平均按照每個月口糧2.2石計算,5萬大軍兩年正常消耗就是264萬石,還不算屯備的軍糧。

此外,還有軍械軍備、食鹽、馬匹、草料等的損耗,更是一個天文數字。

三、將士傷亡撫卹負擔巨大

據《諸葛亮集》卷4《哀死》中,諸葛亮對於將士的撫卹,這樣講道:“古之善將者,養人如養己子,有難則以身先之,有功則以身後之,傷者泣而撫之,死者哀而葬之,飢者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禮而祿之,勇者賞而勸之。將能如此,所向必捷矣。”由此可由,蜀國對於傷亡將士的撫卹還是非常重視的。

同時,依據《漢書·成帝紀》記載:“已葬者與錢,人二千。”也就是說,如果當時按照安葬一人約在二千錢左右費用計算,5萬人就是1億錢了。

此外,這一下就給5萬多個家庭造成了極大傷害,差不多達到了舉國治喪的程度了。

以此推斷,蜀漢雖然損失了5萬兵馬,將遭成了怎樣的國本動搖,一蹶不振還算比較好的結果了。

對此,你怎麼看?


祥子談歷史


為什麼這麼說呢?咱知道劉備是從北方起家的,他的老底子,其實是現在的山西河北這一幫人,如關羽張飛趙雲這五虎上將的前三個,都是北方人。

但在夷陵之戰前夕,這個老班底已經不存在了,首先一個關羽已經掛了,他要不掛哪裡來的夷陵之戰?

其次是張飛也掛了,這個大家都知道的,他酒後發脾氣暴打部下,結果被部下半夜割了他的首級。

趙雲呢?劉備也不用他,因為此人反對東征,既然反對,你讓劉備怎麼放心?

那麼除了他們,北方人還有誰?大家都知道劉備還有一個西北的漢子馬超,為啥不用馬超呢?

不是劉備不想用,是用不了。

為啥用不了?很簡單,馬超病了,一年之後也就是劉備在夷陵被打得哭爹叫媽往後不久,馬超也死了。

所以北方人不行,劉備就只能依靠南方人。這南方人又分兩撥,一撥是四川人和重慶人,靠他們打東吳,劉備也不放心。為啥?四川和重慶是他剛拿下來的,很不妥定。尤其是益州的文臣派和武官派,文臣派還好,武官大大的不好,典型如孟達。當時益州武將比較牛的,無非孟達和李嚴。李嚴此時幫劉備鎮守後方,孟達則在前線,當初關羽落難之際,就曾向孟達求助,結果孟達一口拒絕,再後來這貨便一轉身降了曹魏。

所以,在劉備看來,四川和重慶背景的武將也不靠譜。

於是就只能靠另一撥南方人,那就是荊州人。文有諸葛、馬良,武有黃忠、魏延。

但劉備也不能全部出動,所以出一半(馬良、黃忠),留一半(諸葛、魏延)。

當然這是文官武將層面,在普通士兵這一層,劉備其實是拿出了一大半家底,五萬雄兵,大家知道,古代鍛煉出一支具備熟練度的軍團是很不容易的,劉備的這五萬人,就是跟隨著他從赤壁打到成都的那些老兵作主幹的部隊。

而劉備的對手,是新兵蛋子陸伯言帶領的一支據說水上功夫了得、但一上岸就被北方人暴打的部隊,人數其實也就五萬左右。

所以,劉備是信心十足的,然而——陸伯言一把火,他鍛鍊了那麼多年的五萬人全沒了。

你說咋整?劉備除了一蹶不振,還能幹啥!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夷陵之戰,是蜀國由盛轉衰的關鍵戰役,蜀漢政權這一次雖然看起來損失的僅僅是幾萬人馬,但這些人對蜀漢來說卻極其重要。

夷陵之戰表面的原因是關羽被斬,劉備為了報仇才發動了對吳國的戰爭,而實際上,劉備又怎麼可能只是為了報仇而發動如此浩大的戰爭呢?<strong>

面對蜀漢政權的咄咄逼人,東吳方面其實是慫了的,他們知道就算是真的打起來,想要打贏是很難的,與其對戰不如求和。

劉備本身發動夷陵之戰並不只是為了報仇,就算是吳國接連敗退,打算將荊州拱手送上,劉備也沒有鬆口,他打算做的,是將整個吳國吞併,做一個千古帝王,他的想法很不錯,但結局卻很悲慘,劉備不僅沒有吞併整個吳國,反而是將自家的老底賠完了。

三國演義中曾經寫過,劉備帶領的是七十餘萬大軍,而實際上帶出去的能有六七萬就不錯了,在面對陸遜這樣一名新一代將領之時,劉備的數萬大軍反而是近乎全軍覆滅。

蜀漢政權當時又多少資源呢?據統計,當時的蜀地人口不過百萬,而軍士更是僅有十餘萬,這點人數本來單單是面對北方的魏國與東方的吳國難度就很大,劉備還直接葬送了蜀國半數以上的兵力。

劉備那一戰折損掉的不僅僅是本來就少的軍士,失去的還有帶過去的眾多器械,這樣的損失,曹魏還能受得了,但蜀國是絕對沒有可能經受得住的。

這一場戰役之中,劉備雖然折損了眾多戰力,但這還不是蜀國的所有損失。

蜀國在這一場戰役前後,關羽張飛先後去世,劉備也在白帝城託孤,高層人才在這一段時間裡老的老死的死,而新生代卻沒有抗鼎之人。

諸葛亮後來北伐,面對魏國時鞠躬盡瘁,事必躬親,真的是他想要親自過問所有事情嗎?是因為蜀國方面確實是沒有能夠人能擔負重任的。

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需要殫精竭慮,但是司馬懿卻不同,司馬懿手下有著眾多優秀將領,諸葛亮百年以後,魏國攻破蜀國的正是新一代名將鄧艾和鍾會,只能說蜀國人才凋零,而蜀國人才斷檔從夷陵之戰就開始了。

夷陵之戰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蜀國的成敗,若是蜀國將吳國吞併,想要北伐曹魏,勝算還是很大的,但是結局蜀國卻是不僅沒有任何收穫,反而是將自家的老底都賠光了,如果不與吳國再次結盟,相信蜀國根本撐不下去的。


魏青衣


公元222年的夷陵之戰,讓蜀漢元氣大傷,劉備所率大軍幾乎全軍覆沒。那麼,蜀漢到底折損了多少兵力?為何此役就能讓蜀漢一蹶不振呢?

學術界主流觀點認為,蜀漢投入夷陵之戰的兵力為10萬至12萬左右。其中,吳班、黃權統領的前鋒部隊約4萬人,也就是孫權向魏文帝上書求援所說的“劉備支黨四萬人”。而劉備所率主力在6萬至8萬之間,這一數據源於晉代學者傅玄所著《傅子》記載,東吳“殺其(指蜀漢)兵八萬,(劉)備僅以身免”。

如果再加上投降曹魏的黃權所部2萬人(當時負責在江北防禦魏軍)以及少量逃回蜀漢的殘兵敗將,劉備參戰兵力不會少於10萬之眾。還有一個旁證就是《三國志》在《陸遜傳》和《步騭傳》中,都明確記載東吳用於夷陵之戰的部隊有6萬人(含1萬牽制兵力),按照“進攻方通常兵力更強大”的軍事常識,蜀漢投入10萬精銳進攻東吳當屬應有之義。

需要說明的是,東晉史學家裴松之在《九州春秋》中記述龐統力勸劉備奪取益州時,最重要的一條理由就是“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

雖然龐統所說“益州百萬戶”有些誇大,但在劉備治下的蜀漢鼎盛時期,益州地區狀況肯定比劉禪末年“戶籍人口94萬、帶甲將士10.2萬”的凋敝窘境強得多,人口和軍隊數量起碼是前者1倍以上,即人口至少200萬(姑且折半按50萬戶、每戶4人計算),現役官兵20萬之眾(遵循“十丁抽一”標準)。

按照三國時人口結構估算,蜀漢200萬人口中可抽調當兵的壯年男性約60萬人,因為後方農業生產、後勤運輸保障要佔去很大一部分,真正參軍的精壯役丁也就20萬人上下。

另外,考慮到夷陵之戰結束僅6年後(這期間蜀漢還出兵南征孟獲),諸葛亮便重新訓練、集結起“步騎二十萬眾”北伐(當然實際兵力有一半就不錯了),同樣能推斷出夷陵之戰前,蜀漢總兵力不會少於20萬人。

綜上所述,劉備將蜀漢10萬精銳投入攻吳作戰,卻幾遭全殲,而留守國內的儘管還有不到10萬二線部隊,但按照軍事常識,其戰鬥力肯定趕不上前者。

也就是說,夷陵之戰一下子就幹掉蜀漢半數常備軍,而且還是最精華的部分。如果算上此前關羽“大意失荊州”折損的數萬勁旅,等於說短短4年(公元219至222年)時間,劉備就已經喪失了他苦心經營10餘載(從公元208年赤壁之戰算起)的起家班底(關羽、張飛、馬良、糜竺、黃忠皆亡)和基幹力量。

眾所周知,在古代打造、維持10萬精銳部隊是很難的,想當年漢武帝傾舉國之力(當時西漢人口約3500萬)發動漠北之戰,才湊齊10萬精銳騎兵擔負主攻任務(另有數十萬步兵配合作戰並護送輜重)。

雖然此役漢朝大勝,但整個帝國卻疲憊至極,而換成偏居西南一隅、實力遠不及前者的蜀漢,短時間內折損10餘萬精銳(包括荊州軍),不啻於打斷了劉備集團的“脊樑骨”。

這裡還可以舉個類似例子——公元前129年至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等率兵多次出擊匈奴(總人口150萬至200萬),10年內殲滅後者精銳20餘萬人,佔到當時匈奴青壯年的30%至40%,迫使其遠遁西北,從此“漠南無王庭”。

蜀漢的人口及結構與漢武帝時的匈奴大致相同,由此足可見荊州、夷陵2次慘敗給劉備集團造成的損失之大,用“遭受重創、傷筋動骨”來形容並不為過。而且,當時蜀漢為備戰早已府庫空虛,又丟了荊州膏腴之地和積攢多年的軍械、鎧甲(數量大到足以焚燒堵塞山路阻擋追兵),可謂“人財地三失”。

除了損失人力、物力外,從三國鼎立的戰略格局演變來看,夷陵之戰表面上孫權獲勝,佔了不少便宜,實則對蜀漢、孫吳2家是個很糟糕的“雙輸”結果。

一方面,夷陵之戰後,劉備意圖“先收復荊州,再以襄陽為中心兩路北伐的計劃”破滅。另一方面,孫權因受魏軍威脅,無法迅速滅蜀,也沒能完成魯肅、周瑜、呂蒙等人給他所做的“竟長江之極”“循江上下”(意思是控制從巴蜀至江東的大半長江流域)的戰略規劃。

特別是蜀漢先丟荊州,再敗夷陵,引發一連串“多米諾骨牌”倒下——公元220年,蜀將孟達、申耽、申儀降魏,荊州西北3郡(房陵、上庸、魏興,後合為新城郡)落入曹魏之手。公元222年黃權降魏,又鞏固了曹魏對新城郡的控制。

新城郡轄區山嶺縱橫、植被茂密,易守難攻,曹魏佔據這一帶,不僅堵住了孫吳可能利用沔水(今漢江)北伐漢中,繼而繞天水、隴西沿渭水東進長安、洛陽的通道,而且讓孫吳沒法集中力量向西進攻蜀漢。《三國志·陸遜傳》記述,劉備敗退白帝城後,吳將徐盛、潘璋等曾建議孫權趁熱打鐵繼續進兵巴蜀腹地,卻遭到陸遜、朱然等人勸阻,果然沒過多久魏軍就大舉出動,導致孫吳3面受敵。

另外,夷陵之戰後蜀吳2家雖重新通好結盟,但雙方暗中對峙狀態業已形成,“聯合抗曹”成為空話,至此戰略大勢逆轉,蜀吳失去了統一北方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