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被諸葛亮設計謀害後,墓前為何會跪著諸葛亮的石像?

用戶3708573157


諸葛亮的石像會跪在魏延的墓前,這個是一種猜測,魏延的墓現居於漢中市北門外兩公里的石馬鄉,會叫這個名,是因為在魏延墓外有兩個下跪的石馬,一個是楊儀,一個是馬岱;

相傳還有一個文官石像,那個跪著的文官手中拿著漢中地圖,並且向魏延懺悔,有人猜測那就是蜀漢的丞相諸葛亮,之所以是相傳,因為魏延墓前現在已經沒有文官石像,只是一種“相傳”。

本文就不考古,那個跪著的石像到底是不是諸葛亮,如果我們能夠梳理開他們之間的關係,瞭解那段歷史,我相信比考證石像是誰更有意義。

正史上得魏延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估計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對魏延都有印象,這個人雖然不是五虎上將,但是知名度並不低,當初魏延斬殺主將投靠劉備,諸葛亮就因為魏延腦後有反骨要斬殺魏延,是劉備給保下來的。

果然後來諸葛亮快要不行,擺續命燈的時候,被魏延踢翻,最後諸葛亮在臨死前授意馬岱如果魏延造反就斬了他,最讓人無法接受的就是有一個廣告,治魏延(胃炎),找嗎丁啉幫忙,當真是雷人的一匹。

可以說,魏延的形象被羅貫中給毀的成了一個渣渣,實際上在正史上魏延是一個很厲害的將軍,曾帶著私人武裝前去投靠劉備,又為劉備立下很多功勞,最後劉備派其鎮守防守曹魏的前線漢中。

在蜀漢陣容中的地位相當大,在劉備以及老一輩將領去世後,魏延就是蜀漢靈魂性的將領,有一句俗語講,蜀漢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要是魏延在的話,這句話就是偽命題。

當時諸葛亮要北伐的時候,魏延向諸葛亮請求撥付五千精銳部隊效仿韓信,從子午谷直襲長安,再與諸葛亮會師潼關。

當然子午谷的風險性還是有的,最後諸葛亮並沒有採取這個方案,寫《三國志》的陳壽也認為諸葛亮在軍事上“奇謀為短”,估計當時魏延也是這樣認為的,還認為諸葛亮膽怯,經常抱怨自己的才幹無處施展。

諸葛亮並不看好魏延,而更傾向於任用楊儀

相對於魏延而言,諸葛亮更看重長史楊儀,長史就是秘書長的職務,諸葛亮比較信任秘書一類的人,而不太放心武將,這一點從諸葛亮用馬謖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

諸葛亮每次出軍的時候,都讓楊儀籌劃糧草,並且總攬全局,楊儀也處理的很好,因此,在軍事調度上,楊儀有很高的話語權。

問題就出在,武人出身的魏延看不上楊儀,武將一般都大大咧咧的,性情也比較高傲,有人說魏延的秉性跟關羽很像,其實也可以理解,如果沒有獨當一面的魄力,劉備不會讓魏延鎮守漢中,正因為如此,魏延在軍中很有威望,很多人都怕他。

當然,後面有丞相罩著的楊儀可不慣他包子,畢竟人家是秘書出身,壓根就不鳥魏延,因此,兩人互相懷恨,諸葛亮也沒有辦法,只能從中調解。

魏延和楊儀的矛盾,就連隔壁的孫權都聽說了,孫權甚至對蜀國的使臣說魏延和楊儀以前不過是放牛的,現在卻這樣狂妄,假如諸葛亮去世了,誰能管住他們。

孫權的嘴就跟開了光一樣,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北伐的路上去世了,他要一死,勢必要退回蜀地,從長計議。

關鍵諸葛亮這個人也挺有意思,魏延好歹也是主將之一,在他臨終最高軍事會議上,竟然沒有邀請魏延參加,在沒有魏延的情況下,制定了一個退軍方案,讓魏延負責斷後,如果魏延不接受命令的話,姜維可以攻打魏延。

諸葛亮死後,費禕前去給魏延下達楊儀的命令,讓魏延斷後。魏延這個時候,明顯有一種關二哥上身的氣魄,跟費禕說:丞相不在,魏延還在,丞相府官屬和春屬,可以運送棺柩返國,我當率各軍繼續攻擊敵人,怎麼為了一個人死亡,就廢棄天下大事何況,我魏延是什麼人,怎能做楊儀的部下,當他的後衛”

魏延之死是一種悲劇,到底誰應該負主要責任?

當然,魏延說的也有一定道理,諸葛亮死後,軍事副手魏延應該主政,而不應該是後勤調度的文官楊儀,從實際情況來說,蜀漢類似楊儀一樣的文官一抓一大把,但是像魏延這樣的軍事人才卻只有一個。

事後的結果就是,楊儀並非對蜀漢忠心耿耿,最後也沒有取代諸葛亮的位置,反而被殺,由此可見諸葛亮無論是用人還是識人,都是欠火候的。

魏延想要跟楊儀商討一下,結果楊儀根本不理會魏延,直接撤軍,魏延以為楊儀想要讓曹魏的人對付他,因此率先撤退,甚至燒燬楊儀撤退之路。

魏延和楊儀分別上書劉禪說對方叛變。

當時劉禪也不知道如何處理,但是蜀漢政府的官員(都是諸葛亮留下的班子)都傾向於楊儀,而不為魏延說話。

當然,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魏延是被孤立的,尤其最後沒有參加最高軍事會議,因此就有點不知所措了,結果被楊儀部隊打敗,想要逃回漢中,也被楊儀派馬岱斬殺,並且夷三族。

其實,魏延是不可能叛變的,魏延的想法是誅殺楊儀之後,然後自己接替諸葛亮的位置,其實於情於理,也只有魏延能夠接替諸葛亮的位置,只不過諸葛亮不想讓魏延繼承罷了。

魏延之死,對蜀漢來說其實是一種悲劇,造成這個悲劇的主要責任,其實還是應該諸葛亮來背,當時孫權遠在千里之外,就說楊儀和魏延之間的矛盾不解決,等到諸葛亮死了給下一代解決嗎?

《三國演義》中將諸葛亮描述成一個無所不能的神人,其實歸根結底,造成其死後軍隊發生內訌,還是其留了一個爛攤子。

尤其是在用人上,諸葛亮是一個事必躬親的人,這樣的領導其實不一定是一個好的領導,如果能夠將工作交給適合的人去做,效果肯定會更好。


史論縱橫


魏延墓現如今是在陝西省漢中市北門外2公里的石馬鄉,據說是蔣琬在擔任蜀國丞相之後,為魏延立的墓葬,還雕刻石馬在魏延墓前,這是兩個下跪的石馬,一個指的是楊儀,另一個指的是麻袋,石馬鄉也是因此得名。

現如今兩座下跪石馬像,一座殘破一座完整,已經移至漢中市博物館保存,據說魏延墓前原本還有一座文官石像,他手中拿著漢中地圖,低頭想魏延做出懺悔的狀態,這個文官很顯然指的就是諸葛亮,這又是為何?

其一:《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認定魏延後腦有反骨,曾下令“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諸葛亮做的這個決定在正史裡是沒有記載的,之所以認為魏延會謀反,全憑自己的猜測,當然還有兩人之間微妙的關係。

諸葛亮一生謹慎,從他重用的人來看就知道,像費禕、董允、蔣琬、姜維等人都是循規蹈矩之人,沒有和魏延那樣冒險的,魏延時常認為諸葛亮膽小,感嘆自己懷才不遇,有時候故意和諸葛亮作對。後來諸葛亮認為自己將星隕落,命不久矣,但是魏延此時在軍中威望甚高,擔心自己死後沒人鎮得住他,於是去世之前不惜毀掉蜀國棟樑,設計讓馬岱斬殺魏延,所以才有諸葛亮跪在魏延墓前的石像。

其二:至於諸葛亮跪於魏延墓前的石像,最主要的來源還是因為,諸葛亮沒有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魏延提出,自己帶5000精兵,直出褒中,由子午谷偷襲長安,之後諸葛亮率領大軍出斜谷,在長安會師,魏延認為這一奇謀必將成功,諸葛亮北伐成功指日可待。

然而諸葛亮認為“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不應該冒險,子午谷雖說是捷徑,但是可行性太小,道路狹窄,萬一魏軍在此地設伏,全軍覆沒就得不償失了,再者夏侯楙未必會投降,長安也未必守得住,總之理由一大堆,就是不同意魏延的計謀,所以才出現了諸葛亮拿著漢中地圖跪在魏延墓前的石像。

那麼歷史上魏延真的是被諸葛亮設計謀害的嗎?

顯然不是,魏延被害與諸葛亮有關係,但是並非諸葛亮去世前下的命令,殺害魏延的人雖然是馬岱,但是幕後操縱的人是楊儀,魏延和楊儀素有矛盾,魏延性格高傲,楊儀又自負,二人見面誰也看不起誰,《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常為此事鬧心,楊儀有才能,魏延作戰勇猛,二人又不對付,自己又不想偏向於哪一個人。

但這只是諸葛亮內心的實際想法,從實際行動上來看,他還是傾向於楊儀的,諸葛亮去世後,楊儀獲得最高指揮權,魏延負責斷後,這就是偏心,所以說魏延的死和諸葛亮多少有些關係。想想劉備在世時,魏延深得劉備信任,還加封他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可以說是獨當一方的大將,絲毫不亞於五虎上將,現如今,劉備去世,諸葛亮又去世,他和楊儀的矛盾上升到極點。

魏延不願受到楊儀的束縛,在退軍途中將棧道燒燬,反攻楊儀,然而部下不服,他們只聽從後主劉禪和諸葛亮的命令,可此時劉禪與楊儀站在一邊,認為魏延是謀反,部下自然不願追隨,魏延自己則在敗逃時被楊儀派遣的馬岱斬殺,馬岱拿著魏延的頭顱送到楊儀面前,楊儀還踩著魏延的腦袋並嘲笑。

綜上才有了楊儀、馬岱、諸葛亮跪於魏延墓前的石像,只是現如今這些石像已經保存到漢中博物館。


貓眼觀史


大家都知道,岳飛的墓前跪著秦檜等人,秦檜設計陷害岳飛,令岳飛含恨而死,百姓為了讓秦檜向岳飛謝罪,,因此讓他的石像跪在岳飛的墓前,這一跪就是一千多年,除了秦檜和岳飛以外,還有一個石像下跪事件,那就是魏延墓前跪著的三個石像,這其中就有一個是諸葛亮,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魏延原本是長沙郡太守韓玄的屬下,劉備在奪取荊襄九郡後,揮師南下,攻打南方重鎮長沙郡,魏延做內應殺死了太守韓玄,讓劉備佔領了長沙郡。

劉備進入長沙,封賞有功之臣,諸葛亮卻指著奪取長沙的首功之臣魏延說“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士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後患”,最終在劉備的求情下,想投明主的魏延才倖免一死。

事實證明,魏延確實是一個非常忠主的人。


剛開始魏延在劉備的軍中充當軍師的角色,後來因為軍事能力突出,被提拔為鎮遠大將軍,掌管漢中地區,劉備對魏延很是看中,後來劉備稱王,魏延就跟隨諸葛亮北伐,收復了大片的疆土,立下了累累的戰功。
魏延性格桀驁不馴,目中無人,因此諸葛亮對他是很不滿的,經常排擠、打壓魏延,他始終認為魏延有反心,一直都不重視他,最明顯的就是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謀,但素來謹慎的諸葛亮並沒有採納魏延的建議,還把魏延搞得灰頭土臉的,很沒有面子。

蜀漢後期,人才凋零,魏延是人數不多的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諸葛亮去世前對他一直不放心,擔心自己死後魏延會像曹操一樣把持朝政,畢竟劉禪這個皇帝雖然沒什麼毛病,但是在政治上實在是太平庸了,如果不除掉魏延,自己死後蜀漢的結局可想而知,所以他在臨死前對楊儀和馬岱說,我死之後,魏延必反,你倆要用計謀將他除掉。

雖然諸葛亮沒有直接殺掉魏延,但他卻是殺掉魏延的幕後推手。


楊儀和魏延是死對頭,他也一直想除掉魏延,諸葛亮死後兩人的矛盾迅速激化,魏延不服從楊儀的命令,雙方陣營就打了起來,後主劉禪又支持楊儀,因此魏延就敗下陣來,被馬岱斬殺,並誅滅了他的三族。

魏延的死無疑是蜀漢的重大損失,直接導致了蜀國軍事實力的銳減,那麼魏延到底有沒有反骨,他是否有反叛的意思就無從知曉了,但是現在所演繹的影視劇中,魏延的形象已經完全醜化,還刻意將其刻畫成有反骨的奸臣,相對應的諸葛亮則是更加的特贊。

其實魏延的死與諸葛亮沒有太大的關係,無外乎就是與楊儀爭權的結果,最終在楊儀的授意下,被馬岱斬殺於馬下。


後來,蔣琬認為魏延功大於過,併為他平了反,還為了他修建了一個墓地,魏延的後人立了三個石像在墓前,分別是楊儀、馬岱和諸葛亮,魏延的後人認為,諸葛亮就是殺害魏延的直接兇手,沒有他整天猜疑魏延,魏延也不會被斬殺,原本能夠成為蜀漢棟樑之才的魏延,如今卻成為人們口中的反賊,這大概就是諸葛亮為什麼會跪在魏延墓前的原因了。






遺產君


三國諸葛亮,神機妙算,蓋世無雙,被後世傳頌了上千年。如果以馬後炮的視野來看的話,蜀漢其實是興於諸葛亮,也亡於諸葛亮,這一點從魏延之死就可以看出些許端倪了。

劉備在世時,非常信任和器重魏延。在奪取漢中後,眾人都以為張飛會被任命為漢中太守,包括張飛自己也這麼認為。結果,魏延卻意外的被劉備任命為了漢中太守,導致“一軍盡驚”。從這裡可以看出,劉備能夠成為三分天下的一代梟雄,絕不是僅靠運氣得來的。劉備看人和用人眼光之毒辣,精準,是諸葛亮無法比擬的。

諸葛亮的優勢在於天下謀略,具有高瞻遠矚的大局觀,但弱點也非常明顯,過於謹小慎微。諸葛亮的這種特點,適合於守成,而不適合於創業。前期由於劉備的存在,兩人配合,所以,蜀漢的創立大業非常迅速和成功。

劉備和諸葛亮,因為在用人上的不同,導致最終的結果也不同。

劉備是包容並蓄,什麼樣的人都敢收,也都敢用,而且也知道該如何用。正是因為劉備的兼容幷蓄,才更容易讓劉備更全面的識人用人。比較典型的例子,除了魏延之外,就是馬謖。劉備去世之前,曾經警告過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但劉備生前還是將馬謖安排到了適合的地方。

而諸葛亮明顯就不同了,諸葛亮用人,完全是挑選符合自己口味的,和自己風格類似的人。比如蔣琬、費禕、楊儀、姜維等人,都是十分嚴謹、低調之人。

魏延是什麼樣的人呢?跟諸葛亮所喜歡的人才類型恰恰相反。

魏延魄力十足,敢於冒險,且不計後果。魏延在被劉備任命為漢中太守時,就曾說:“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這氣魄,一下就折服了眾人。再加上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而且善謀,在漢中設立了“重門之計”,穩固了漢中數十年。有勇有謀,這也讓魏延有了敢於冒險的資本。

只是呢,魏延“性矜高”,就讓謙虛謹慎的諸葛亮非常厭惡了。所以,諸葛亮時時刻刻,都在壓制魏延。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以及歷次北伐時,要求獨率一路精兵,分路攻擊關中的要求,均被諸葛亮給否定了。

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想要扭轉整體戰局,要靠什麼?就是奇謀。結果,諸葛亮卻是一次次的想靠中規中矩的步步為營取勝。蜀軍的意圖很明顯,猜都不用猜,魏軍明顯無壓力。魏軍勢力更強,補給充足,只要防守好就行了。蜀軍不靠奇襲,必然是耗不過魏軍的。結局麼,蜀軍就是在那裡無謂的消耗蜀國原本就有限的國力。

諸葛亮持續不斷的打擊魏延等異己,而不是合理的平衡,使用好不符合自己風格的人才。畢竟,做事風格不同,不等於不忠於當前的組織麼。

這點在演義中表現的最突出,諸葛亮一見到魏延,就說魏延天生反骨,要斬了魏延。幸虧劉備堅決不同意,才保了魏延一條命。其實,經過現代學者的研究總結之後,所謂的“面相”、“骨像”,都是用來造勢的工具而已。一種是用來拉攏人,說某某人“隆準龍顏”,可成大事,一下子可以號召起一大批人;另外一種就是用來打擊排除異己,比如魏延的“反骨”,一下子就將很多人拉到了魏延的對立面。其中包括很多隻看《三國演義》的小夥伴,可能就是這麼開始討厭魏延的。

而且,從諸葛亮臨死前的安排來看,就是要孤立,併除去魏延。諸葛亮開撤軍大會,故意將魏延排除在外。這對於任何高級核心將領來講,都是一種莫大的侮辱,特別是對於“性矜高”的魏延而言,必然會冒火。然後麼,魏延自然就會犯錯了,最後被楊儀派馬岱所殺,也就不足奇怪了。

不能不說,諸葛亮在大局謀劃上,的確超出常人。諸葛亮已經看出來,魏延必然不會反叛,而蔣琬、費禕等人,也都無法制衡魏延。所以,諸葛亮只能無奈的認為,除掉魏延才是上策。諸葛亮當然並沒有什麼私心,是從大局考慮的。但是他的這個“大局觀”,卻具有明顯的侷限性,因為這完全是因為諸葛亮謹小慎微的思想所決定的。

我們反過來想一想,如果真就給魏延以重任,讓魏延擔負全局,魏延還會自己親自帶兵去冒險,而不顧大局麼?正所謂屁股決定腦袋,魏延不在諸葛亮的位置,自然就會甘願自己去冒險。如果魏延坐到了諸葛亮的位置,恐怕就會從全局考慮了。魏延必然會找到和自己想法相同的將領,派遣這名將領出兵子午谷,直取潼關。而魏延自己則會親率主力,兵出斜谷,拼命與子午谷奇兵會和。在這種情況下,至少取得關中的可能性,要比諸葛亮穩紮穩打的打法成功幾率大多了。

魏延因為被諸葛亮、楊儀等人激怒,失了分寸,帶兵截殺楊儀,才導致眾叛親離,最後被馬岱所殺(楊儀都指揮不動姜維,如果楊儀派姜維去找魏延,估計姜維會跟魏延聊,聊著聊著很可能姜維會回頭幹楊儀,至少姜維不會那麼輕易就動手殺了魏延,王平就沒這麼幹,只有馬岱比較虎)。

魏延死後,屍身被直接就地掩埋在了現在漢中城北兩公里的石馬坡。石馬坡附近的村落中,流傳著一些故事,說是原本魏延墓前有兩匹跪石馬,一匹是害死魏延的楊儀,一匹是直接殺死魏延的馬岱。另外還有一個低頭懺悔的文官雕像。

這尊文官雕像到底有沒有,並沒有實物留存下來。魏延墓現在僅存的遺蹟,是一匹跪臥的石馬,存放於漢中博物館之內。石馬像之類的,是古代墓葬神道旁的標配,並沒有什麼特別的。

至於那個文官塑像,應該也存在過。畢竟魏延的冤屈,在蔣琬主政之後,就已經被洗刷了。雖然後人都非常敬重諸葛亮,但是不能排除一些人更認同魏延,更贊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所以,有人在魏延墓前放了一個文官雕像,手中拿著地圖,低頭做懺悔狀,也不足為奇。而這名文官自然就是諸葛亮了。

魏延和諸葛亮、楊儀等人的恩怨,早已經隨風而逝。但這段歷史卻值得借鑑,如果你是蜀漢大將軍,全權負責主持北伐,會怎麼決斷呢?是學諸葛亮中規中矩北伐?還是會採取魏延的謀劃,冒險一搏?亦或是有更好的北伐計策?或者乾脆守住漢中,待在蜀川休養生息?歡迎各位高人提出自己的謀劃、見解。


奕天讀歷史


不能說諸葛孔明是個十足的小人,嫉才妒能,但是他在很多方面有失公允,且自以為是,自私尤甚。

魏文長招人排擠招人猜忌,已經是常有的事。

魏文長是個什麼人?史上早有定斷。

尤其是他的子午谷奇謀,被諸葛孔明多次拒絕而不採納,以至使蜀耗盡氣力,終而覆沒。

魏文長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文能謀士,武謂上將之一,在當時也是公認的。只因諸葛孔明對其態度不佳,以及後來跟文臣有隔閡,所造成對他大不利的影響,而身遭其害。

反正也是,魏文長不死,蜀也不會加速滅亡,最後又哪來的三國歸晉?

這就是歷史,這就是歷史的宿命使然。

魏文長實實在在的一個忠主之臣,只苦在當時不遇明主,後而遇到明主,可明主旗下的文武又對之三番五次的排擠,時令之傷心不已。

另外,其人性格耿直而暴躁,不像其他人那麼會演戲,亦不能與人更好的交往,最終導致殺身之禍。

人們都把孔明視為神的化身,但是最聰明的人,也是最愚蠢的人,好以貌取人,終鑄大錯。

不管怎麼講,凡有滅魏文長之心者,就註定了是十足的小人。

魏文長是個功臣,文武全才,唯憾事,子午谷奇謀不得施,而哀蜀必亡!


紫微CSZ



魏延之死,可以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就是“千古奇冤”。蜀漢的最終定位,將魏延定為了反賊,身首異處不說,最重要被夷滅了三族,有點太過冤枉了。

至於魏延是否謀反,答案是否定的。至少在陳壽的“三國志”中,魏延是劉備的心腹,是絕對忠於劉氏集團的,陳壽給他的評價是,魏延沒有謀反。

——魏延之死,很大程度上是諸葛亮的遺命暗箱操作的。

早年,費禕出使東吳,孫權喝醉了酒對費禕說了一段話。內容如下:

楊儀、魏延豎牧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

大體意思:

魏延、楊儀這兩個地位卑微的臣子,雖然常常有亮眼的表現,有利於蜀國當前的局勢。然而既然已經重用了他們,他們的權勢就會越來越大。如果有朝一日,諸葛亮百年歸逝了,這二人必定會成為蜀國的禍根。

遠在千里之遙的孫權,都懂的魏延、楊儀必除的道理,諸葛亮豈能不明白?

最後魏延、楊儀兩人雙雙落馬,若不是諸葛亮的遺命在暗箱操作,這未免也太過巧合了。

況且在魏延、楊儀相互上表的時候,劉禪身後的蔣琬、董允等人,壓根就沒有去調查實際情況。當面就做出了力保楊儀的舉動,他們為什麼那麼肯定,為什麼那麼肯定謀反的一定是魏延?

所以!對於魏延的冤案的實情,沒人會比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更清楚的了。


魏延墓前,為什麼跪著石馬,以及諸葛亮懺悔的石像?

流傳著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在蔣琬接替蜀相之後,以魏延前期有功的藉口,將魏延厚葬,並修建了墓室。在魏延的墳墓前面,雕刻了兩個跪下的石馬,一指楊儀,一指馬岱。

第二種說法:魏延被夷滅三族之後,他的一些手下冒著生命危險,偷回了魏延的屍體,將他葬在南鄭城外的荒野之中。從此,這些將士留在了魏延墓旁為他守墓。墓前雕刻了兩個跪下的石馬。

除了石馬之外,魏延墓前還立有一個文官的石像,手拿漢中地圖低頭向魏延做懺悔狀。不用說,這文官一定是指諸葛亮。


二石馬現金尚存,一殘破一完整,於1937年移至漢中市博物館保存。

說明這並非空穴來風,以上兩種說法,至少有一種是真的。


愛尚文史


魏延在《三國演義》中被汙名化了,《三國志》作者陳壽的觀點是:魏延並非謀反,只是與楊儀展開過針鋒相對的鬥爭。

拋開魏延在演義中被諸葛亮設計成評書、電視腳本的“誰敢殺我”的笑點,歷史原本很簡單,魏延與楊儀不和,都想置對方於死地,楊儀成功了,魏延失敗了,僅此而已,但這不代表魏延就是一名“反賊”。

要想造反,魏延早就有多次很好的機會,前邊幾次不多說,最後一次就可謂是千載良機,諸葛亮死後,按照他的遺命,魏延被佈置在斷後的位置,那就乾脆留下了直接造反好了,北去可投魏,按兵不動可自守,然而魏延的選擇是堅決南下,燒斷棧道,阻絕楊儀的退路。這麼做的唯一目的,就是逼迫楊儀北返前線,很有些意氣用事,但這跟背叛的性質截然不同。

魏延的問題在於的他性格,過於恃才傲物、目中無人,諸葛亮曾經在他的目中還是有一定地位的,但諸葛亮一死,別人對他來說可就是百般看不上了。即便是諸葛亮本人,當初在拒絕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的獻計後,魏延也在背後指摘諸葛亮性格怯懦、畏敵如虎,感慨自己的才能得不到發揮。

諸葛亮在世之時,魏延與楊儀的矛盾早已公開化,這裡也暴露出諸葛亮不是一名真正合格的統帥,未盡到居中調和的責任,而是任由其發展,看他最後對魏延的佈置——安排魏延斷後即可知,對於魏延的忠誠度還是有足夠信任的。

魏延所部最後在看似齊心的對方陣營的逼迫下,人心流散,導致了魏延只剩下了為數不多的心腹班底,慘被馬岱追上斬殺,屍體被心腹們帶回故地漢中,先是草草殮葬。

一年之後,楊儀失勢,自殺於獄中,對魏延和楊儀的爭鬥情況看的很清楚的蔣琬上臺後,感念魏延這位蜀國名將,以禮重葬於漢中城北石馬坡,並立碑修亭,以供後人憑弔。魏延舊部中很多人也在此結廬而居,為其守墓。

後世記錄,在魏延墓前曾經豎有一個石人、臥有兩匹石馬,但今天石人已不存,石馬已殘破,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被移入當地博物館保存。

關於兩匹臥著的石馬,當地人傳說,它們是代表楊儀、馬岱,但事實上,漢代墳墓、尤其是將軍墓,臥馬是符合禮制的標配,無需過多解讀。

石人之說也很有意思,說這位石人手拿地圖,是文官裝束,造型是低頭沉思,代表著諸葛亮因為不聽魏延“子午谷奇謀”而悔恨不已。

在清朝乾隆時期的當地縣誌中,石人已經不見了蹤跡,現在自然已是無法考證他的體貌特徵,還原歷史的真相。這座石人像到底是蔣琬、還是魏延舊部所立,到底是不是在影射諸葛丞相,也只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了。


歷來現實


《三國演義》說魏延是個反骨仔,諸葛亮早就看穿自己死後,魏延必反,所以設計將馬岱安排在魏延身邊,後來魏延果然謀反,馬岱趁機將魏延斬殺,應驗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民間傳說,後人為魏延修建墓地,墓前立著兩匹石馬,一個石人,有人解釋說這個石人就是諸葛亮,因為他設計殺害魏延,冤枉了魏延的忠誠,所以後人給魏延修墓時,讓諸葛亮站在墓前,相當於向魏延賠禮道歉。

這種說法很有意思,就像岳飛墓前跪著秦檜、王氏、万俟卨等奸臣鐵像一樣。但很遺憾,這是一個完全不可信的傳謠。

正史上的魏延,智謀膽略、軍事實力都不容小覷,他對蜀國的貢獻不亞於“五虎上將”,在“五虎上將”之後、姜維之前,魏延追隨諸葛亮北伐,帶兵守衛漢中,都表現出卓越的軍事實力。即便後來諸葛亮選擇姜維作為自己的接班人,也沒有做什麼“魏延必反”的判斷。

魏延對蜀國始終很忠誠,可以說是忠勇雙全,他的缺陷在於個性剛烈,又有些驕傲,不好相處,跟很多同僚的關係不佳,特別是和楊儀互相不對付,誰看誰都不順眼。

諸葛亮一死,兩人的矛盾徹底公開化,魏延不服楊儀統軍的安排,楊儀看不慣魏延的桀驁不馴,兩個人完全忽略了“將相和”的道理,甚至互相指責對方意圖謀反,但魏延平時口碑不好,關鍵時刻沒人相信他,就連劉禪都以為他是真的謀反,其實魏延只是想採取暴力手段扳倒對手楊儀,完全沒有叛國的想法。

楊儀趁機統領大軍前去攻打魏延,魏延手頭的兵不多,本就毫無士氣,大軍一來就散了,魏延一人掀不起什麼大風大浪,狼狽向漢中逃竄。楊儀派出馬岱率軍一路追擊,馬岱追上魏延後,將魏延一刀斬於馬下。

至於《三國演義》中說魏延不可一世,曾狂喊三句“誰敢殺我”,而後被馬岱出其不意地斬殺,純屬虛構,不足為信。

真正的正史上,諸葛亮根本沒想過整死魏延,魏延之死也不是諸葛亮生前設計安排。既然如此,諸葛亮沒有對不住魏延,那魏延墓前的石人也就跟諸葛亮毫無關係,不過是後人附會之說。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答:這是一道悟空問答題,出題的是網友,我負責回答,我的回答沒有題目,請看官注意了,免得又說我為博取流量,亂起題目。

老實說,看到網友提出這樣的問題——“墓前為何會跪著諸葛亮的石像?”我也忍不住要吐槽。是,魏徵是名將不假,但也不至於為了抬魏徵而把諸葛亮糟蹋得不像樣,糟蹋成秦檜、張俊之類才心滿意足吧?

諸葛亮身負不世之才,鞠躬盡瘁,為興復漢室嘔心瀝血,拼盡了最後一絲力氣,傾盡最後一點血淚,千年以降,成為了人臣的典範,被稱為“兩漢以來無雙士,三代而後第一人”。

說句不好聽的話,跟諸葛亮相比,魏延算個什麼東西?

還諸葛亮跪魏延,拉倒吧。

從晉代開始,歷代都在給諸葛亮升官晉爵,賜廟加號。

晉封諸葛亮為武興王;唐則封之為武靈王,並賜廟;宋賜“英惠廟”,加號“仁濟”;元代追封他為“威烈忠武顯靈仁濟王”;明代朱元璋欽定“帝王高”,選從祀名臣37人,漢末三國人物僅有諸葛亮一人被選中;清代不但把許多紀念諸葛亮的古祠修葺一新,供人膜拜,而且每年春秋祭禮廟時還以諸葛亮從祀。

這麼說吧,三國時代出了兩尊神,一尊是諸葛亮,另一尊是關二爺。

別跟我說這是《三國演義》的功勞,諸葛亮和關二爺被歷代帝王封神祭祀時,《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的祖宗還不知在哪裡。

說什麼“魏延墓前跪著諸葛亮的石像”,也真敢說!

諸葛亮的石像憑什麼要在魏延墓前跪魏延?

有人要跟我掰正史,說正史上的魏延腦後沒生有反骨、也沒有造反,諸葛亮指使楊儀和馬岱殺他,殺害了,諸葛亮心太黑,該跪。

是的,正史上的魏延腦後沒生有反骨,但正史上的諸葛亮並沒有指使楊儀和馬岱殺魏延!

當然也有人說,正史上的諸葛亮沒指使楊儀和馬岱殺魏延,但《三國演義》的影響太大了,諸葛亮跪像是在《三國演義》一書誕生後,人們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對諸葛亮指使楊儀和馬岱殺魏延的情節印象深刻,因而製作出來的。

但您要這麼說,那我也可以說,那不好意思,在《三國演義》裡,魏延是腦後長有反骨的,而且,他撞破了諸葛亮設置在五丈原的四十九盞明燈陣,斷了諸葛亮續命之術,後來又起兵造反,殺他也不冤。

你不能拿魏延在正史上的清白,和小說裡諸葛亮“害”他的結果,閉著眼睛混搭在一起說。

所以,說“諸葛亮的石像在魏延墓前跪魏延”,完全是一幫為賺取流量的人在造謠,在胡說瞎說,不值一駁。

魏延墓現在在陝西省漢中市北門外2公里的石馬鄉,魏延墓前雕刻著兩尊下跪的石馬,一尊文官石翁仲石像。

那些“是非家”就胡說這尊文官石翁仲石像是諸葛亮像。

我去!

他們怎麼不說那兩尊下跪的石馬是公赤免馬和母赤免馬?!



覃仕勇說史


關於魏延墓的所在位置,不光正史《三國志》沒有記載,就連靠緋聞見長的民間野史也沒有記載,所以現在對於魏延墓葬所在位置多有爭議,不過最流行的說法當屬魏延墓在漢中城北門外石馬鄉。



這座古墓現在已經不存在了,但是當地人流傳墓前原先有兩匹石馬,這也是石馬鄉名稱的由來,還有一個文官模樣的人,看著蜀漢的地圖對墓碑低頭躬身,猶如在向魏延懺悔。按照當地人的說法,這個文官形象代表的是諸葛亮,因為諸葛亮對魏延多加猜疑,不接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之計,喪失了統一天下的機會,所以諸葛亮對魏延表達悔意,那兩匹石馬暗指楊儀、馬岱,畢竟兩人是親自對魏延動手的人,現在石人已經不知所蹤,石馬也被移到了博物館保護。



但是憑藉當地傳說就推論石人是諸葛亮顯然是不可能的。按照《三國演義》的記載,諸葛亮認為魏延頭有反骨,最後肯定是會造反的,所以在彌留之際,安排馬岱留在魏延身邊,配合楊儀誅殺魏延。但是《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不可信,在正史中記載,諸葛亮對魏延也是委以重任,在後三國時期,魏延是蜀漢政權裡數一數二的大將,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時,安排楊儀、姜維領兵撤退,魏延斷後,還說了一句話:“如果魏延斷後就罷了,不斷後也沒關係,隨他去吧。”字裡行間沒有對魏延的殺意,也可能覺得這幾塊料不是魏延的對手。





所以假如該墓就是魏延墓,墓前也確實有文官形象的石人,但也不可能是諸葛亮,因為諸葛亮根本沒有設計殺害魏延,為什麼要懺悔呢?民間對悲情英雄都會產生同情,魏延就是一個悲情英雄,加上各種小說的影響,諸葛亮就成了殺害魏延的兇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