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製造”取代“中國製造”?美印終於正視現實:無法離開中國

近些年隨著越南將來料加工型產業當做國家支柱產業,“越南製造”正在越來越多的被世界媒體提及,而在一些媒體的報道中,“越南製造”正大有取代“中國製造”之勢,那麼事實真的如此麼?就在近日,無論是作為發達國家代表的美國,還是發展中國家代表的印度,都不得不承認:“我們離不開中國製造”。

“越南製造”取代“中國製造”?美印終於正視現實:無法離開中國

已經成為時代標誌的“中國製造”

越南作為一個國土面積只有32.9萬平方公里的東南亞小國,卻在近些年了創造了諸多經濟發展奇蹟,GDP在短短十年之內就翻了一番,2018年的GDP實際增速高達7.08%,甚至比我國的6.6%還高。而支持越南經濟奇蹟的根源就是越南大力發展來料加工型產業,效仿當年我國的路子讓“越南製造”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各國的消費市場上。

而隨著“越南製造”的越來越多,一些西方媒體也就開始鼓吹“越南製造”替代“中國製造”,甚至揚言越南將取代中國,成為21世紀世界中低端製造業的新老大。

“越南製造”取代“中國製造”?美印終於正視現實:無法離開中國

蓬勃發展的越南來料加工製造業

有趣的是,美國的消費者們卻對此表達了不同的看法,一位亞裔美國人消費者就表示,自己孩子們的書包裡的幾乎所有文具,圖釘、膠水、貼紙……無一例外全部來自中國;而一家專門生產嬰兒防護用品的美國公司也表示,目前除了中國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生產金屬嬰兒防護門,如果將生產線搬到越南,這意味著生產成本至少會增加50%。

當然作為勞動力成本過高的發達國家,美國人青睞中國的“廉價貨”也在情理之中,但有趣的是,隔壁作為發展中國家代表的印度人,對“中國製造”的評價反而更高。比如印度一家在線調查機構的報告顯示,在一次調查中有83%的印度消費者表示,中國產品具有價格和質量的雙重優勢,不可替代。這些受調查者甚至稱,“我們已經無法忍受沒有中國製造的日子”。

“越南製造”取代“中國製造”?美印終於正視現實:無法離開中國

印度人購買中國產品結構分佈圖

指望越南這樣一個小國憑一己之力就取代整個中國的製造業, 本就是無稽之談,西方媒體的這種觀點,根本不值一駁。

但問題就在於,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呢?抱著一切從最壞結果考慮的角度出發的態度,我國目前在全球製造業的地位以及正在面臨的挑戰,是值得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的。

首先,前面已經說過,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青睞“中國製造”,只是因為中國製造夠便宜,但我國不可能只甘心於生產中低技術含量的產品賺點打工費,向高端製造業轉型是必然的發展方向,但這種產業升級恰恰就是要去和西方國家爭奪蛋糕。

以德國為例,德國人青睞中國製造,只是因為中國的中低技術含量工業品剛好彌補了德國市場的結構性空缺,而德國自己則在汽車、機械加工等高端領域的優勢對中國形成了每年200多億美元的順差,真可謂吃的盆滿缽滿。所以當我國向高端製造業轉型,開始搶戴姆勒-克萊斯勒、寶馬、大眾等德國企業的全球市場,甚至反過來對德國形成順差時,德國人還會大喊“中國製造NO.1”麼?

“越南製造”取代“中國製造”?美印終於正視現實:無法離開中國

西方國家也在擔心本國製造被中國取代

其次,印度人自己也在發展,而我國也不可能有能力一統印度的工業品消費市場。並且雖然單獨一個印度不足為懼,但眼下渴望發展自己製造業的國家不止印度一個,越南、孟加拉、馬來西亞,墨西哥乃至非洲的很多國家都是這麼想的,所以當我國面臨的競爭者不是一個而是一群時,我國就必須對此引起高度的重視了。

最後,我國成為唯一的世界工廠,雖然這有助於降低全球的消費成本,但這也意味著我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品壟斷生產商。而美國、印度等我國產品的消費大戶偏偏在政治上對我國一直心存警惕和偏見,這些國家自然有足夠的理由擔心我國會利用商業上的這種優勢地位對自己進行政治綁架和勒索,“一國越依賴中國製造,該國國內‘中國威脅論’也就越發猖獗”的奇怪現象就是這麼來的。

越南這樣的小國顯然就不會存在這種危險,雖然越南一國絕對吃不下整個中國的製造業,但以“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原則將這些份額分散給多個小國,從而降低消費品來源過度集中的風險,顯然是美國等國家必然會考慮的選項之一。

“越南製造”取代“中國製造”?美印終於正視現實:無法離開中國

中國製造任重而道遠

總而言之,面對美國、印度等國家的溢美之詞,我們必須保持足夠的清醒,絕對不能因為別人誇了自己就飄飄然。在讚美和表揚面前保持謙虛的心態,將心思放在提高本國製造業競爭力上,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去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