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明知火器厲害,為何與沙俄雅克薩之戰後,還堅持海禁與騎射?

滿清自入住中原之後,受限於自身對外部事物的不屑與恐懼,對一切來自於境外的事物都採取著拒絕交流的姿態。而此時的西方,卻在經歷地理大發現之後,伴隨著殖民及資本主義新經濟體系的建立,開始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不論經濟還是軍事等方面都與清朝逐步拉開巨大的差距。

但清朝並非沒有認識西方軍事力量強大的機會。1685年,清朝就曾與歐洲的三流國家沙皇俄國墾殖移民在外興安嶺地區爆發了一次戰爭,史稱——雅克薩之戰。

康熙明知火器厲害,為何與沙俄雅克薩之戰後,還堅持海禁與騎射?

雙方交戰的最後結果,雖然是清朝獲得了勝利,俄國墾殖移民建立的雅克薩城堡最終被清朝所摧毀。但是作為全盛時期的清朝在這次的戰爭中,所付出的代價卻遠遠超過了沙俄,可以說清朝幾乎是靠著軍隊在人數上的優勢,取得了這一場戰爭的最終勝利。

雅克薩戰爭可以分為兩個階段,清朝先後發動了上萬的兵力參與對雅克薩城堡的圍城戰。

第一階段: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清軍將黑龍江下游,擅自進入中國境內的沙俄墾殖移民所建立的殖民據點全部予以焚燬,使雅克薩成為一座孤城。

康熙明知火器厲害,為何與沙俄雅克薩之戰後,還堅持海禁與騎射?

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四月,清軍約3000人,分別從水陸兩路向雅克薩開進,此時沙俄在雅克薩有兵450人,炮3門,鳥槍300支,雙方交戰之後沙俄不支,遣使要求在保留武裝的條件下撤離雅克薩。清軍同意,並在沙俄墾殖移民軍團撤離後,拆毀雅克薩城。

第二階段:

沙俄墾殖移民軍團在被迫撤離雅克薩後,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從莫斯科再次獲得600名士兵的增援後,再次偷渡至雅克薩地區重新修築城堡,沙俄這一背信棄義的行為引起清朝的極大不滿。

清軍2000多人,於1686年7月24日進抵雅克薩城下,集合達斡爾、赫哲等部落的輔兵,約合5000人左右。將雅克薩城圍困起來,沙俄墾殖移民軍團在被圍困,戰死病死很多,826名侵略軍, 最後只剩66人的情況下,再次向清朝請求撤圍,遣使議定邊界。

可別看清軍這前後一萬人在現在看來很少,但我們要考慮到雅克薩城地處西伯利亞偏遠苦寒之地,行軍本就很難,後勤補給不易,戰爭的消耗更加巨大,而且根據清朝的情報顯示雅克薩城中的沙俄軍事力量也就不到一千人左右。

康熙明知火器厲害,為何與沙俄雅克薩之戰後,還堅持海禁與騎射?

但就是這一千人,卻讓清朝前前後後折騰了足足四年,直到雅克薩城中糧食及彈藥消耗殆盡,因餓、病和負傷得不到救治而死佔90%以上,沙俄墾殖移民才不得不選擇投降,將這一座孤獨的城堡讓了出來。

清朝是勝利了,但付出的代價太過巨大,就像伏爾泰對這場戰爭的評價說到:“俄國人付出的代價只是讓出一個修建在邊界線以外的小堡壘。”卻得到了大片已經佔領的土地。也正因如此,面對巨大的傷亡,獲得勝利的清朝,最終選擇了簽訂看似平等的《中俄尼布楚條約》。

而清朝與沙俄的這場大戰,之所以吃了這麼大的虧,很大的原因,就在於,作為歐洲三流軍事國家的沙俄所擁有的火器相對於滿清的冷兵器存在著極大的火力壓制能力以及現代戰爭防禦利器稜堡的出現。那麼既然清朝在雅克薩之戰中見識到了火器的厲害,為什麼清朝還堅持海禁與騎射為根本國策而不變呢?其原因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一、 堅持海禁

我們都知道,乾隆曾提出的著名的“一口通商”政策,正式標誌著清朝開始進入閉關鎖國的階段,但我們要知道閉關鎖國其實並不是從乾隆才開始,早在清朝建立那天起,清朝就一直在實行著這一政策。

順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清朝為防禦臺灣鄭成功的海上勢力,下令沿海省份“無許片帆入海,違者立置重典”;

康熙明知火器厲害,為何與沙俄雅克薩之戰後,還堅持海禁與騎射?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臺灣告平,清朝才開始打開海禁。但是僅僅過了不過三十多年,就再次收縮了全面開海的政策;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面對日益嚴重的“海寇”活動和西方列強對東亞海域的潛在威脅,開始正式實行禁海,這便是著名的南洋禁海令。

就算是在康熙時期開放對外貿易的那一段時間,清朝對外國商船的活動也極為注意,對逗留外國的漢人也是防範極嚴。

究其原因,無非是兩個:

1.恐懼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威脅

康熙很早的時候,就從身邊的歐洲傳教士處知曉了很多西方強國,如英、法、德等,俄國也只是歐洲的三流國家,他還曾感嘆:“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國家承平日久,務需安不忘危。”所以下達了禁海令,防犯西方國家侵入海域,做了最為可笑的選擇,我惹不起,但躲得起。

2.對漢人的防備

我們都知道清朝是以滿族為統治主體的政權,面對數量龐大的漢族百姓,他們天然的對漢人有著防備及戒心。

據《清史稿》記載:自康熙年間開海禁之後,每年造船出海貿易者多至千餘,回來者不過十之五六,不少人留居南洋。

康熙明知火器厲害,為何與沙俄雅克薩之戰後,還堅持海禁與騎射?

這個情況讓康熙極為重視,甚至直言:“眹臨御多年,每以漢人為難治,以其不能一心之故”,他擔心漢人出海聚集海上,很可能成為規模上千的海盜,對清朝的統治造成威脅,所以不可不加意防範,而在滿清統治者眼中,最好的辦法就是禁海,令漢人無法下海,自然就不會脫離他們的掌控。

二、 堅持騎射乃滿洲之根本

清朝是前身就是滿族,而滿族本身就是個遊牧民族,所以騎射就是滿清的國之根本。

為了建立滿人的威望,鞏固和維護滿清的統治政權,他們必須在漢人心中樹立八旗子弟武勇的形象,騎射便是最有力的代名詞。

所以滿清的統治者一直以來都對八旗子弟的騎射之術極為重視,康熙也經常強調說“騎射乃滿洲之根本”,所以這就成了清朝的國策,要延續下去不可更改!

康熙明知火器厲害,為何與沙俄雅克薩之戰後,還堅持海禁與騎射?

但是如果大量採用火器,勢必將使得這種殺傷性極大的武器流入民間,火器易於操作,不需十多年操練,短短几日就能掌握的特性,將使得擁有人數優勢的漢人能夠迅速形成強大的戰鬥力,這對於騎射出身的滿清而言,吃過明朝火器大虧的他們,認為讓漢人掌握火器,是對他們統治的最大威脅,這也是為什麼滿清入住中原之後,對明朝時期所撰寫的大量火器書籍,如《武備志》、《兵機要略》和《火攻要略》等關於火器的研究書籍被清朝統治者列為禁書的原因所在。

結語

從雅克薩之戰,我們其實可以看到清朝在與沙俄的作戰過程中已經見識到了西方先進軍事技術的發展及威脅。但對於騎射出身的滿清而言,對於外在還無法確定的威脅,他們更在意的是對內部的統治的穩固。畢竟在清朝統治者看來,減少與外界的交流和新技術的採用,可以更好的推行滿清的愚民政策,可以更加長久的維護他們作為統治階級的權利。只可惜,他們付出的代價是整個國家的命運與發展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