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首霸之謎

齊桓公首霸之謎

春秋是我國上古社會的轉型時期,“禮崩樂壞”,周王朝急劇衰落,失去了控制列國諸侯的力量。各國諸侯各自為政,他們之間的政治鬥爭十分激烈,在我國中原地區出現了一個由大國爭霸的局面,而齊桓公是春秋爭霸的第一人。那麼他是怎樣成為春秋首霸的?

周平王東遷洛邑後,直接控制的地區有方圓六百里左右。之後隨著不斷地分封,控制的地區逐漸減少,軍事力量也很虛弱,和一個諸侯國相差不多。這時的周天子只是在名義上保留著“天下共主”的地位,實際上已失去了號令諸侯的力量。其時,有幾個諸侯國在相互攻伐的兼併戰爭中先後強大起來,他們或者借擁戴周天子而號令一時,或者憑強勢稱霸一方,由此而出現了春秋時期的霸主政治。最早獲得霸主地位的,就是齊桓公。

齊桓公名小白,是前任國君齊襄公的弟弟。他能夠當國君作諸侯,曾有一番頗有戲劇性的驚險經歷。

齊襄公在位時,齊國國勢漸漸強盛起來,但齊襄公卻是個荒無道的國君。他的異母妹妹文姜,是魯桓公的夫人,在尚未出嫁時兩人就亂倫通姦。後魯桓公與文姜回齊國時,齊襄公與文姜再次勾搭,為魯桓公發現。齊襄公幹脆派大夫公子彭生把魯桓公殺了,從此文姜就留在齊國不回去了。

齊襄公處理政事蠻橫武斷。他曾因私憤降低了堂弟公孫無知的待遇,又不按期派人去替代戍守葵丘的大夫連稱、管至父,還曾幾次錯殺無辜。他的異母弟弟公子糾與公子小白怕發生禍亂而逃往國外。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國人,公子糾就在管仲與召忽的輔助陪同下投奔魯國。公子小白的母親是衛國人,就在鮑叔牙的輔助陪同下就近投奔莒國。公元前686年,齊國果然發生內亂,公子無知和連稱、管至父率眾攻入宮中,殺死齊襄公,無知自立為齊君。不久齊國大夫雍林又殺死無知,齊國一時出現了沒有國君的情況。

無知被殺死後,與公子小白親近的齊國大夫高氏、國氏趕忙暗中派人去報告小白,請他速回國接替國君之位。魯國聽說後,也趕緊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國,希望公子糾能先搶到王位,將來能夠對魯國產生感激。於是,兄弟二人之間的一場特殊賽跑開始了。

當初逃離齊國時,小白有鮑叔牙追隨左右,公子糾有管仲、召忽輔佐。鮑叔牙與管仲本是多年的好友,如今各為其主,護侍著各自的主人往回奔。魯國不僅出兵護送公子糾回齊國,而且為了不使公子小白由莒國順利趕回臨淄與公子糾爭奪國君之位,派管仲率軍去攔截小白。管仲趕到莒國通往齊國的大道上,正好碰上公子小白一行人路過。管仲彎弓搭箭,向小白射去,正中其身,只聽小白大叫一聲,倒在車上,一動不動。管仲以為小白必死無疑,遂趕回去報告魯國。魯國以為詭計得逞,沒有人再與公子糾爭奪君位了,便放下心來,送公子糾的軍隊也減慢了速度,悠哉遊哉地向齊國迸發。

六天以後,魯國送公子糾的隊伍終於來到齊國國都臨淄附近。不料,小白早已先期趕到,當上了國君。原來,管仲那一箭正好射在小白的腰帶鉤上,根本沒有傷著他,而小白卻假裝被射死,騙過了管仲。隨後,小白一行日夜兼程地趕回國中,在大夫高氏、國氏等人的擁立之下,小白成了齊國的新國君,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齊桓公。齊桓公當然不能容忍公子糾再來爭位,遂派軍抵禦魯軍。一戰之下,魯軍大敗。鮑叔牙又率軍追到魯國,逼迫魯國殺死公子糾,召忽見勢不好,也自

殺身亡。鮑叔牙又叫魯國 出管仲,然後將管仲押在囚車中帶走。

齊桓公本想親自殺死管仲以解一箭之恨,可鮑叔牙卻說:“我只有輔佐您奪得王位的能力,而要把國家治理得很好,就不是我的能力所能做得到的。管仲的才能遠在我之上,您如果想稱霸諸侯,就非管仲不可。”齊桓公是個胸襟寬宏的君主,聽了鮑叔牙的話,便打消報私仇的念頭,任用管仲為相國,鮑叔牙的地位反在管仲之下。

管仲確實是一個不世之才,他任相國後,協助齊桓公在經濟、內政、軍事等方面進行改革,使齊國的魚、鹽和鐵礦資源得到開發利用,農業、商業得到發展,國家強盛,軍力增強,具備了稱霸中原的物質條件。

齊國被管仲治理得國富兵強後,齊桓公下一步就想稱霸諸侯了。在他當上國君的第五年(前681),有一天他對管仲說:“現在咱們兵強馬牡,可以會合諸侯了吧?”管仲說:“如今南方的楚國,西方的秦國和晉國都比我們強,可他們都沒有能夠當上諸侯的首領,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他們對周王室不夠尊崇,不知道用周王的名義號召諸侯,停止混戰。如果我們用‘尊王攘夷’相號召,您的聲望就會越來越高。”當時的形勢是,周天子雖然已經失去號令諸侯的能力,但名義上畢竟還是天下的共主,影響力仍很大,單獨一個諸侯國要想取代周天子的地位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由於周王朝的衰弱,夷、狄、戎、蠻等少數民族乘機入侵,嚴重威脅著中原各國的安全。針對這種情況,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想要通過抵禦少數民族的入侵(即攘夷),取得諸侯國的擁護;並通過尊奉周天子(即尊王),藉助周天子的名義達到由自己號令諸侯的目的,稱霸於中原。

齊桓公聽管仲說得有理,便問:“那該怎樣做呢?”管仲回答說:“宋國剛經過內亂,至今新國君(宋桓公)還沒有得到各國承認。我們不妨利用周釐王剛即位的機會,一來去賀喜,二來請周天子下令,讓諸侯承認宋國的君位。只要周天子同意,我們就可以出面召集諸侯了。”齊桓公馬上派使臣朝見周嫠王。

周釐王剛上臺,見強大的齊國前來賀喜,心裡說不出有多高興,就把召集諸侯承認宋國新君的這件美差,派給了齊桓公。齊桓公得到天子的命令,便發出通知:三月初一,在齊國的北杏(今山東東阿縣北)大會諸侯,共同確定宋國君位。

就這樣,管仲藉著宋桓公剛即位,需要諸侯確認這個機會,讓齊桓公打著天子的旗號,會合諸侯,當上了霸主。開會的日期即將來臨,宋桓公先期趕到,他對齊桓公組織這次會合表示感謝。第二天,陳國、邾國、蔡國的諸侯也陸續到了,但是其他諸侯還沒有來。齊桓公對管仲說:“諸侯沒有來齊,改個日期吧!”管仲說:“第一次會合諸侯,不能失了信用。所謂三人成眾,已經來了四國,照樣可以開會了。”

三月初一,大會按時舉行。五國諸侯會見完畢,齊桓公說:“我奉了周天子的命令,會合各位,一起商量怎樣扶助周王室。今天這個大會,得先推選一個人為盟主,請大家公議。”幾位諸侯

頭接耳相互議論起來。有人說,宋國的君位還要靠各國來確定,怎麼能當盟主呢?正在為難之際,陳宣公說:“天子把會合諸侯的使命 給了齊侯,當然應該推齊侯為盟主。”各位諸侯都表示贊同。齊桓公謙讓一番,就大大方方地坐到盟主的位置上去了。他率領大家先向臺上虛設的天子座位行了禮,然後宣讀盟約。盟約約定,尊重王室,扶助弱小國家,共同抵禦夷狄入侵。還寫明哪一個國家要是違背了盟約,其他各國要聯合起來,共同討伐它。對盟約的內容,各國諸侯都表示同意。接著,管仲走上臺來,對大家說:“魯、衛、鄭、曹四國,不聽天子命令,不來參加大會,這是對天子的不忠,應該興師問罪。”齊桓公接著說:“敝國力量不足,請各位多多幫忙。”陳、蔡、邾三國齊聲說;“一定照辦。”只有宋桓公一聲不吭。

當晚,宋桓公回到住地,對大夫戴叔皮說:“齊侯仗著自己強大,全不把我放在眼裡,剛剛當上盟主,便指揮起我們來了,這怎麼得了!”戴叔皮說:“齊國要是稱了霸,宋國就要倒黴。咱們這次來不過是為了確定您的君位,如今這個目的已經達到了,還等什麼?咱們回去吧。”宋桓公聽了,急忙收拾行李,連夜走了。第二天,齊桓公聽說宋桓公不辭而別,大怒,要派兵去追。管仲說:“本來是請人家來會盟,現在人家走了,我們派兵去追,沒有這個道理。”

齊國召集諸侯,威名大震,各國聽說後,都想依附齊國。衛、曹兩國還派人來賠禮道歉,並且保證下次一定參加會盟。

此後,齊桓公在每次重大的政治軍事行動前,大都先向周王報告,取得同意或授權,再以奉周王之命的名義進行。表面上是尊崇周王,實質上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政治上的主動權。

周釐王二年(前680),齊桓公派使臣去周天子那裡告狀,說宋桓公目無天子,不聽號令,請天子出兵,討伐宋國。周釐王答應了齊桓公請求,齊國遂派兵浩浩蕩蕩開到了宋國邊界。大夫甯戚對齊桓公說:“主公奉天子的命令會合諸侯,最好是先禮後兵,您讓我先去勸宋桓公講和,怎麼樣?”齊桓公一心想讓各國諸侯真心服他,便傳令軍隊停止行動,讓甯戚去見宋桓公。

甯戚見了宋桓公,深深地行了個禮。宋桓公動也不動,好像沒有看見一樣。甯戚見此情景,抬起頭來長長地嘆了口氣,說:“宋國真危險啦!”宋桓公說:“你這話是什麼意思?”甯戚反問宋桓公:“在您看來,您和周公,誰更賢明?”宋桓公回答說:“周公是聖人,我怎敢和聖人相比?”甯戚說:“周公在周朝最強盛的時候,聽說有人來見他,即便正嚼著飯,也急忙把飯吐出來,去會見客人。就是這樣,他還怕失了禮。可是您怎麼做的呢?宋國這樣衰弱,國內接連發生殺死國君的事情,您的君位並不牢靠,就算您像周公那樣禮賢下士,有本事的人恐怕也不願意到您這兒來,何況您還這樣傲慢呢!宋國的處境還不危險嗎?”宋桓公聽了甯戚這一番說,忙說:“我沒有治國經驗,先生不要介意。”甯戚說:“如今王室衰落,諸侯誰也管不了誰,篡權殺君事常常發生。齊侯不忍心看著天下這樣混亂下去,這才奉了王命,在北杏會合諸侯,好不容易確定了您的君位,訂立了盟約,不想字跡沒幹,您就暗地裡跑了,您的眼裡還有天子嗎?現在天子大怒,派齊侯興師問罪,您原先不服從天子的命令,現在又和天子的軍隊對抗,觸犯了眾怒,不用打,戰爭的勝負不是明擺著嗎?”宋桓公忙問:“先生有何高見?”甯戚說:“依我看,您不如送點禮,和齊國會盟,這樣,天子和盟主都高興,仗打不起來,宋國也就安全了。”宋桓公又說:“眼下齊國兵馬已到,哪裡還會同意講和啊?”甯戚安慰他說:“齊侯一向寬宏大量,不會記仇的。”宋桓公忙派使臣,帶著禮物,和甯戚一起到齊桓公那裡去認錯。齊桓公很高興,將宋國送來的禮物,轉送給天子的使者,並同意了宋國重新入盟的要求。

周釐王三年(前679),齊桓公又約會沒有去北杏會盟的衛、鄭、陳以及中途跑掉的宋國在鄄地(今山東範縣西南)會盟。他又派出使者去朝見周天子,請周天子來認定宋國的君位,隨後齊桓公又代表周天子召集宋、魯、陳、蔡、衛、鄭、曹等諸侯國開會,並訂立了今後要互相幫助、安定王室、抵禦外族的盟約,組成一箇中原的諸侯國聯盟。就這樣,通過多次召集諸侯會盟,齊桓公事實上成了盟主。

以後,幾次發生山戎攻打燕國,狄人攻打邢國、衛國的事件,齊桓公都組織諸侯國派出軍隊前去救援。可是衛國、邢國等比較弱小,沒等到援軍前來,就被狄人滅掉了。齊桓公率諸侯聯軍打敗狄人後,又幫助兩國營建新國都,恢復了兩國的社稷。從此,齊桓公在中原國家中的威望更高了。

位於南方的楚國,雖然也是周王朝的諸侯國之一,但因為文化比較落後,又有披散頭髮、衣襟開向左邊等不同於中原國家的 俗,一直被視為荊蠻之國。春秋初期,楚國逐漸強大起來,開始向北推進,威脅著周王室及中原國家的安全。公元前656年,因為楚國攻打鄭國,齊桓公就率領齊國及宋、魯、陳、衛、鄭、曹、許等八國軍隊征討楚國,並代表周天子責備楚國不按時進貢祭祀時用的包茅。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下,楚國只好表示繼續尊奉周天子,進貢包茅,並在召陵(今河南省郾城縣附近)和齊國為首的八國訂立盟約,解除了對鄭國的包圍,雙方言歸於好,各自撤軍回國。

齊桓公率領諸侯軍隊逼退楚軍,阻止楚國北上的勢頭,進一步加強了在中原國家的霸主地位。後來齊桓公又聯合諸侯國阻止周惠王廢太子的企圖,維護了太子鄭(即後來的周襄王)的王位繼承權。周襄王即位後,感激齊桓公的恩德,派使者給他送去祭肉、珍貴的弓箭和車子。齊桓公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在諸侯面前誇耀自己的霸主地位,在葵丘(今河南省蘭考境地)大會諸侯,訂立盟約,共同輔佐王室。史書記載說:春秋五霸中,以齊桓公最盛。齊桓公九次召集諸侯大會,其中以葵丘之會最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