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統一進程中的標誌性步驟——德意志關稅同盟

要問道十九世紀後半葉,最為大放異彩的國家是哪一個?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德意志帝國。

確實,德國的崛起過程相當令人驚異,在19世紀初期,普魯士王國還是個農業占主導地位、農奴制仍未消除的落後封建國家,在拿破崙戰爭中,普魯士的表現是英、法、俄、奧、普這歐陸五強中最差的,其國力也是最為衰落的,遠沒有腓特烈大帝時期的威風。

德國統一進程中的標誌性步驟——德意志關稅同盟

拿破崙戰爭中普魯士統帥布呂歇爾,雖然能力是有的,但不夠用

但到了19世紀後期,原來落後的普魯士卻一轉以前的頹勢,通過三次王朝戰爭擊敗了丹麥、奧地利、法國等勁敵,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還與俄、奧結為同盟,防止自己遭受法俄夾擊,不可否認,此時的德國已是歐陸上最受重視的地緣政治操盤者。

在經濟上,德意志也完成了由落後農業國到先進工業國的轉變。19世紀早期的德意志,關稅橫行、商業衰微、工業也僅有一點苗頭。而19世紀中後期的德意志,已經有了發達的軍工、化學、冶煉工業,漫長的鐵路通向國家的各個角落,將商品與人力快速的配置到合適的位置。在世紀末,德國的工業產值甚至已經超越英國,成為名副其實的歐洲第一。

德國統一進程中的標誌性步驟——德意志關稅同盟

第一任皇帝——威廉一世的加冕禮

德國的實力之所以能實現逆襲,跟德國的統一進程脫不開干係。在世紀初,德國尚處於分裂狀態,在廣袤的德意志蘭之上,邦國林立,糾紛不堪。神聖羅馬帝國在1806年滅亡,但它留下的政治遺產卻讓德國各邦深受其苦:神聖羅馬帝國末期,皇帝的權威幾乎蕩然無存,帝國內部缺少一股可以整合各邦國的政治力量;而帝國滅亡後,分裂的狀況加劇了,因為本來有著整合帝國內部各個勢力的功能的帝國議會隨著帝國一起消逝,而在帝國內部有著普世性力量的帝國法令也無人遵守。

德國統一進程中的標誌性步驟——德意志關稅同盟

曾經強盛的神聖羅馬帝國,如今卻落得這步田地

這種分裂狀態在各個方面遏制了德國的發展。最大的壞處體現在經濟上,各個邦國之間互設關稅,商品與資本的流通遠沒有全國各地早已整合為一股統一的政治共同體的西歐迅速,資本家難以從生產商品上獲利,這便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政治方面的壞處更不可忽視:德意志內部有兩股最為強大的勢力——奧地利與普魯士,他們依靠自己對於中等與小型邦國的國力優勢,劃定勢力範圍,北德被籠罩在普魯士的陰影下,而奧地利則成為南德霸主。雙方的爭霸局面令德國的分裂進一步加深。

德國統一進程中的標誌性步驟——德意志關稅同盟

德意志境內的另外一個強國——奧地利帝國

德國若想成為一個強大國家,必須要破除分裂魔咒。接下來,本文將介紹德國進程統一中的重要一步:德意志關稅同盟。

關稅同盟的設想來源於1818年普魯士的關稅改革。此次改革的內容是廢除內地關稅與消費稅,以此促進商品的流通。關稅改革初見成效,其他德意志邦國紛紛向普魯士學習。1826年,普魯士利用自己在北德的巨大影響,組建了北德意志關稅同盟,6個邦國加入。

北德意志關稅同盟的參與者需要履行如下約定:廢除同盟邦國之間的關稅,以便促進各邦國之間的貿易;對於其他國家,各邦國應當團結起來,與外國訂立統一的關稅協議。1828年,薩克森、漢諾威等邦國不希望被普魯士控制,便一起組建了中德意志關稅同盟。但普魯士並不樂見一個有著凝聚力的中德經濟集團,這會削弱普魯士的經濟影響力,於是,在普魯士的壓力下,中德意志關稅同盟不得不解散。

德國統一進程中的標誌性步驟——德意志關稅同盟

德意志關稅同盟地圖

1834年,德意志境內的幾個關稅同盟聯合在一起,組建成有18個邦的德意志關稅同盟。此同盟佔德意志領土的三分之二。建立之後,德國經濟水平大大發展,統一進程加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