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山縣:脫掉缺水縣帽子 打響“盈水”攻堅戰

因“四山環繞,如營壘之狀”而得名的營山,地處嘉陵江和渠江分水嶺,境內無大江大河,常是十年九旱,是川東北典型的季節性缺水縣。水,困擾著營山群眾的生產生活,成為制約營山發展的“瓶頸”。

營山縣:脫掉缺水縣帽子 打響“盈水”攻堅戰

“嘉引”工程取水泵房

新中國成立以來,營山縣始終把解決城市居民飲水難作為重大民生實事,打響一場場“盈水”攻堅戰,傾力改變營山缺水面貌,努力讓營山的水豐盈起來。如今,隨著一項項規劃藍圖落地,水利基礎不斷夯實,缺水困局逐步改善,讓人真切感受到實施“興水治水”戰略帶來的巨大變化。

一部感天動地的奮鬥史

全縣動員修庫建渠

“幸福水庫是川北第二大水庫,千里渠被譽為‘川版紅旗渠’,這兩項工程是營山縣水利建設的標誌性工程,也是川北地區的代表性水利建設工程。今年1月,幸福水庫(清水湖)水利風景區晉級為四川省水利風景區,千里渠入選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營山縣水務局局長黃剛說,幸福水庫和千里渠工程是一個“長藤結瓜”式水庫群,更是川東北人民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遺產。

據《營山縣幸福水庫志》記載,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國家財力困難,人民政府撥出專款興修水利。1954年,四川省水利廳派第四河流規劃隊來營山實地勘測,確定在清水鄉境內的清水河水磨灘攔河築壩建水庫,並配套修渠,自流灌溉壩區農田。1956年,四川省水利廳審查水利規劃,同意採用“水磨灘水庫”方案。

1957年11月27日,水磨灘水庫(1959年更名為幸福水庫)破土動工。為了搶築大壩,回龍、豐產、幸福等10餘個鄉的7000名農民趕赴工地。水磨灘兩岸的農家幾乎家家戶戶住滿了民工,每日炊煙裊裊,歌聲笑聲不絕。每天勞動十五六個小時,輪班通宵達旦。儘管如此,民工們以苦為樂,以苦為榮,到處充滿著火熱的氣氛。工地上,挖土、碎土,井井有條;運土、挑土,川流不息。打夯、拉磙號子聲,震撼山谷、響徹雲霄。

1958年3月14日,歷經100天奮戰,大壩如期建成。一座長176米、高24米、頂寬3米像山樑一樣的攔水壩,橫臥在水磨灘上。同年4月1日,一場大雨後,水庫首次蓄水14米深。此外,茶盤水庫、鹽井水庫也分別於1958年4月、5月竣工,總蓄水量分別為322萬立方米和429萬立方米。

“這3座水庫的建成,為千里渠的修建創造了條件。”營山縣幸福水庫管理局局長陳瓊華介紹,從地勢上看,3座水庫灌口和灌尾之間存在一個相當大的落差,自流灌溉成為可能。

1958年11月初,營山縣委決定動員全縣群眾,利用一個冬春的時間,完成灌區全長205公里的南北乾渠和總長209公里的124條支渠的修建任務。當年12月1日,工程正式開工。修渠的5萬餘人按部隊建制,以區建立師、以公社為團、大隊為營、小隊為連,共編為7個師、28個團、89個營、388個連。省水利廳的工程師得知營山建渠一事十分感動,即興賦詩:“千里長渠千里長,修通長渠鎖龍王”。“千里渠”因此得名。

“當年數百公里長的修渠戰線上,錘聲叮噹,炮震煙飛,號子聲不斷。”現年83歲的幸福水庫管理局退休職工楊永躍說,千里渠建設中的大手筆放在如今都令人驚歎不已:汪家大巖是難點工程,300餘人奮戰半年時間,放炮8000餘次,終於在半巖上開出渠道。滾牛坡是南乾渠的“骨頭”工程,要削平山頭開渠,師長張成彥帶領12人組成突擊班,從20餘米高的巖頂上打深井,裝炸藥1600斤,一炮炸石1.7萬餘立方米,受到省水利廳的電報嘉獎。

據悉,千里渠工程共開闢山埡212處,穿峭巖413處,宰山嘴205處,大填方391處,興建渡槽、隧洞、分水閘、涵洞、人行橋等附屬設施343處。1959年5月4日,千里渠建成慶功大會在水磨灘水庫舉行。在而後的20餘年間,水渠不斷擴建、修整,形成長藤結瓜式的自流灌溉網絡,灌溉面積達10餘萬畝。

千里渠灌區以建設速度快、配套好、效益高受到國務院的重視,於1959年9月讓幸福水庫管理局派代表赴京,參加國慶觀禮。1963年11月,經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譚震林批示,“千里渠工程”作為典型經驗在全國推廣。隨後,《人民日報》記者慕名前來營山採訪千里渠,發表了《千里長渠 萬人管水》的長篇通訊,使營山千里渠聞名全國。1965年11月,省水庫配套現場會在營山召開,推廣幸福水庫配套管理好、效益高的經驗。

營山縣委書記黃金盛表示,營山縣幸福水庫、千里渠工程是營山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修建的過程集中體現了尊重科學、艱苦奮鬥、團結協作的精神,這是營山兒女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的精神支柱,應該發揚光大。

一口難“解渴”的“大水缸”

乾旱季節用水吃緊

幸福水庫,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的中型水庫,集雨面積45.2平方公里,總庫容388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2536萬立方米。幸福水庫像一口天然的大水缸,長期以來一直擔負著縣城居民和臨近的清水、回龍等7個鄉鎮5萬人口的用水保障。每天,從幸福水庫提取的原水通過輸水管道一路流淌至縣城的淨水廠,再經過消毒殺菌、沉澱、過濾、加壓等工序,源源不斷地流入縣城四通八達的供水管網。

水庫靠天集雨,遇到乾旱季節,縣城用水就非常吃緊。隨著縣城規模不斷擴大,人口急劇增加,工廠企業逐漸增多,供水矛盾日益突出。“輸水能力低,進入水廠的原水和需要輸出的淨水缺口太大。嚴重缺水時,每天只有4個時段加壓供水,錯過了供水時段連做飯都困難。”營山縣供水公司經理陳飈說,縣委、縣政府想方設法保障縣城基本用水需求,於2012年2月開工建設了城北淨水廠一期工程。

該項目概算投資1.5億元,日處理原水4萬噸,公共配套設施及管網按日處理原水8萬噸建設,廠外敷設DN800原水輸水管道12.15公里。2015年2月,營山縣城北淨水廠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形成了兩條原水主管、兩座水廠為縣城供水的網絡,日供水能力達到6萬噸。

2016年,幸福水庫集雨區降雨量偏少,未達到正常蓄水位,水庫水位創下1996年以來的歷史新低,加之連續高溫天氣,自然蒸發量大,水庫水位持續下降。縣城飲水告急,居民用水捉襟見肘,近30萬人“喊渴”。為此,營山縣採取了延伸取水頭部至水庫最深處、在土壩水庫開挖明渠向幸福水庫補水等措施,還投資近5000萬元緊急啟動實施綠水鎮應急補水工程,成功實現從安固鄉綠水河取水到幸福水庫,大大緩解了縣城飲水困難。

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

投資3.52億元實施“嘉引”工程

“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飲水問題得不到徹底解決,營山的發展猶如在刀尖上行走。”營山縣委、縣政府一班人觀點一致。如何徹底解決吃水難,讓縣城及周邊鄉鎮居民喝上放心水?營山把目光聚焦到鄰縣的嘉陵江蓬安段,縣委、縣政府將嘉陵江引水工程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省、市領導特別關心關懷營山人民飲水難問題,市委、市政府及營山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推動“嘉引”工程前期工作緊張有序地進行。隨後,該項目被列入省、市重點工程,被納入全市“100件大事”、全縣“10件大事”。

2017年3月20日,營山縣城飲用水源工程(又稱嘉陵江引水工程)在蓬安縣相如鎮小泥溪村正式開工。項目概算投資3.52億元,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新建取水頭部、取水泵房、高位水池(預沉池)各1座,加藥間1幢;完成27.5公里、直徑1.2米原水輸水管道安裝及水、電、路、綠化等配套工程。取水選址蓬安縣相如鎮小泥溪村,管線途經蓬安縣相如鎮、營山縣淥井鎮和豐產鄉、朗池鎮,輸水至營山縣城北淨水廠。

10月24日,筆者來到蓬安縣相如鎮小泥溪村,見到嘉陵江畔矗立著一個巨大的圓柱形建築物。“這幢高44.5米、直徑20米的圓柱形建築物是營山縣‘嘉引’工程的取水泵房,裡面安裝有4臺大型水泵。”營山縣政協主席、“嘉引”工程建設指揮部執行指揮長蔡良斌介紹,取水工程除取水泵房外,還包括取水頭部建設,“這需要搭建鋼平臺、鋼棧橋,進行水下施工,安裝兩臺總重量達44噸的除草除砂取水頭部。”

隨後,筆者來到取水泵房不遠處的高位水池外的院壩裡,見到預沉池、應急加藥間以及其他配套設施已竣工。“從嘉陵江抽水到高位水池,揚程達80多米。泥沙沉澱後,通過自流方式輸送到城北淨水廠,進行淨化後,為營山縣城供水。”蔡良斌介紹,經過兩年多時間的苦幹實幹,目前,取水頭部、取水泵房、高位水池已全面完工,嘉陵江水已經能夠通過取水泵房提送到高位水池。

在營山縣已廢棄的老達成鐵路淥井段輸水管道安裝現場,筆者看到,挖掘機揮舞著長臂,開挖或修正溝槽,進行管道佈設。工人忙著對接、焊接管道,整個工地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該項目現場負責人肖坤民介紹,目前,“嘉引”工程輸水管道安裝已完成65%,正加快推進老達成鐵路沿線5.2公里輸水管道安裝。同時,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營山縣委、縣政府積極協調蓬安縣和相關工程建設部門,通過增加作業面和改進施工工藝,搶抓工期,快速推進蓬安繞城北路建設,務求今年12月中旬提供管道安裝作業面。

筆者還了解到,2018年11月,營山開工建設了城北淨水廠二期工程。該工程是“嘉引”工程的配套工程,總投資3776萬元,目前正快速推進。

“嘉引”工程竣工指日可待,清澈江水將滾滾而來!該項目建成後,可日取水10萬立方米,能保證縣城人口在50萬左右時的用水量,對構建縣城“雙源供水”新格局、保障縣城飲用水安全,進一步做活水文章、涵養水生態、豐富水文化,加快建設有影響力的山水田園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彭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