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譜就《梨花頌》驚豔世人18載 專訪《大唐貴妃》作曲楊乃林

一夜譜就《梨花頌》驚豔世人18載 專訪《大唐貴妃》作曲楊乃林


東方網記者王永娟10月29日報道:18年前,一部《大唐貴妃》驚豔梨園,18年後,新版《大唐貴妃》即將再登上海國際藝術節舞臺。這18年間,一曲《梨花頌》從上海走向世界各大舞臺,在華人世界中傳唱不衰。幾乎無論老幼,人人都能哼唱幾句“梨花開,春帶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為一人去,道他君王情也痴……”。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曲作者楊乃林寫這首《梨花頌》其實只花了一夜的時間。聽起來,一夜時間不長,但如果一夜不眠不休呢?說起來,這還是一個挺“曲折”的故事。

在滂沱大雨中,連夜寫就《梨花頌》

楊乃林1954年生於天津,自幼隨父親學習京胡,1970年開始,在山西省京劇團任京胡演奏員,1977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1981年畢業留校任教。

2001年創排《大唐貴妃》的時候,楊乃林是歌曲創作組成員之一,不過他負責的是配器,作曲另有其人。然而,就在臨近排戲之時,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原本組裡的作曲突遇特殊情況,沒辦法繼續參與創作。

正當大家都急得團團轉時,梅葆玖找到了楊乃林,希望由他來作曲:“楊乃林,你這個任務要擔起來。”

就這樣,楊乃林臨危受命成了組裡的作曲者。然而,這時,留給楊乃林的時間已經不多了。11月2日就要在上海國際藝術節首演,而自己作為音樂學院的老師,還有許多課得上,並不能三天兩頭請假。沒有辦法,他只有趁著週末或節假日從北京飛來上海,與導演組一同工作。

於是,在18年前,8月的一個週五,楊乃林來到上海,拿著翁思再寫的《梨花頌》歌詞反覆琢磨,依舊沒有靈感。要麼下個禮拜再來?然而,導演郭小男卻扣下了他的身份證,聲稱:“寫不出這個主題歌,你就別走了。”週一學校還有課,怎麼辦?楊乃林心急如焚。週六的夜裡,外頭下著瓢潑大雨,楊乃林困在房中,生生把譜子給熬了出來。

第二天,積水還沒有退,他捲起褲腳,蹚著水來到郭小男家中,兩人繼續斟酌,反覆修改,最終敲定曲譜。楊乃林也拿回了身份證,順利回到北京。

回到北京後,楊乃林馬上就把《梨花頌》唱給梅葆玖先生聽,梅葆玖一聽就喜歡上了。這首《梨花頌》以京劇“四平調”為基礎,保持了京劇意蘊、梅派韻律,同時又融入現代音樂,朗朗上口卻又不失皮黃之味。梅葆玖一直著力推廣這首曲子,而且親自把它唱到了維也納金色大廳。

邊排邊譜,在催稿聲中誕生《大唐貴妃》

而關於為《大唐貴妃》作曲的故事,在幽默風趣的楊乃林這裡道來,同樣充滿著戲劇性。寫《梨花頌》身份證“被扣”,為全劇配樂,則又讓他獲得了一個“楊拉登”的外號,因為自己拖稿嚴重,讓人感覺“太恐怖”。

當年,《大唐貴妃》首演定在11月2日,但10月中旬楊乃林再來上海時,整齣戲配器一個音也沒有。11月2日就要演出,怎麼辦?“郭小男急得搬起椅子要砸我。”後劇組緊急從上海、江蘇、浙江調來7位作曲家,在賓館裡晝夜奮戰,才把配器趕了出來。當時譜子也是寫一篇送一篇,邊排邊寫,譜子不到,劇組的人只能乾等,楊乃林笑言:“現在想想,我那時候肯定挺招人恨的,因為我去排練廳,發現他們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樣了。”

而且,因為時間緊張,創作起來廢寢忘食,也根本顧不上個人儀表,當時在大劇院排練時,坐在臺階上楊乃林被保安趕了出來,“我跟他分辨,說我是這出戏的作曲,他根本就不相信”。

辛苦付出最終換來了豐厚的回報,《大唐貴妃》首演大獲成功,《梨花頌》更是紅得發紫。回憶往事,楊乃林充滿深情地說,沒有《大唐貴妃》,就沒有今天的楊乃林。然而,如果不是楊乃林的在音樂上的孜孜以求、精益求精,銳意進取,相信也不會有膾炙人口的《梨花頌》,有如此大氣磅礴的《大唐貴妃》。

楊乃林則認為,是因為音樂學院給了自己專業的作曲知識,劇團拉京胡的經驗則讓自己更瞭解京劇音樂的精髓,如此,才能讓大唐貴妃的配樂真正做到了“中西合璧”,水乳交融,而不是聽上去“兩層皮”。

一路嘗試,交響樂伴奏古裝傳統戲

而說起楊乃林與梅葆玖先生以及“大唐貴妃”的結緣,則要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

1990年,北京舉行徽班進京200週年紀念活動,閉幕晚會上,導演希望梅葆玖先生的《貴妃醉酒》表演形式能有所創新,比如加入樂隊、合唱、伴舞等,於是就找到了楊乃林。交響樂如何嫁接傳統戲?在當時,這是一個挑戰一個創新,也是楊乃林畢業後的第一次創作,但事實證明,嘗試成功了。

初次合作的成功,也讓喜歡嘗試的梅葆玖感覺到傳統戲曲表現形式的另外一種可能。1997年,梅葆玖初次嘗試中西結合灌製唱片,出版CD《梅葆玖?梅派藏珍》。然而,生怕業界不接受,唱片封面印製時,梅葆玖小心謹慎地把“管絃樂伴奏”5個字印得極小,放在封底的角落裡。首發籤售會上,也沒有刻意宣傳管絃樂版本,200張唱片只賣出了十幾張。然而,當戲迷後知後覺地發現時,這張唱片已經火到楊乃林本人手裡都沒有了。

正是有了前幾次的嘗試與積累,才有了《大唐貴妃》的交響樂伴奏。而《大唐貴妃》的成功,也讓交響樂伴奏古裝傳統戲成為現象級文化創新,引發了業界廣泛的爭論和思考。

近些年來,也有一些地方戲開始嘗試以交響樂伴奏。對此,楊乃林認為,並不是所有的地方戲曲都適合用交響樂來伴奏。就算京劇,也要看派別,而且還要看行當。“比如梅派,它比較富麗堂皇,音調高雅、舒緩,節奏比較平均,就適合管絃樂發揮。行當裡,抒情的老生、旦角、花臉都可以,但老旦就不適合。”

博大精深,中國戲曲發展大有可為

楊乃林說,擔任《大唐貴妃》作曲的過程,也給了自己很多啟發。讓自己深刻了解到中國戲曲音樂的博大精深,與西方音樂的相通之處也比比皆是。

楊乃林提到普契尼的《圖蘭朵》,認為在《圖蘭朵》中,普契尼將中國民間小調《茉莉花》運用其中,讓《茉莉花》呈現出了不同的氣質。“你聽起來很熟悉,但‘茉莉花’已經不是民間小調裡的那朵‘茉莉花’,而是有了更多深刻的內涵。”

“但其實,我們認為的西洋樂裡一些很高級的作曲手法,在我們的傳統京劇裡到處都是。”楊乃林表示,自己要不是從事戲曲作曲,還真發現不了這個。“他們有轉調,我們老唱腔裡有轉調,他們有調式交替,我們也有調式交替。他們的作曲手法有延伸、擴充、變化重複,在我們京劇裡都有。”

楊乃林認為,從普契尼對音樂的處理和運用上,可以看出他對中國的戲曲音樂有著深厚的研究,“兩者強強聯合,其藝術魅力大大增加”。

“中國的戲曲發展,關鍵還是觀念的問題,觀念打開了,廣闊天地大有可為。”楊乃林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