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文科:《克拉瑪依之歌》《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等歌曲響徹神州

他自幼迷戀音樂,廣泛吸收中國地方戲曲和民歌精華,形成了揮灑自如、獨具特色的演唱風格;他為人謙和,歌聲高亢嘹亮,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祖國的歌唱事業,深受部隊和群眾的喜愛;他與著名詞曲作家呂遠合作長達43年,演唱的《克拉瑪依之歌》、《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西沙,我可愛的家鄉》等歌曲廣為流傳,久唱不衰。他就是我國著名男高音歌唱家——

呂文科

呂文科:《克拉瑪依之歌》《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等歌曲響徹神州

痴迷音樂,別具特色

1930年8月16日,呂文科出生在河北省井陘縣南蘆莊村。他從小就很迷戀音樂,家鄉的戲曲二人轉、河北梆子、京韻大鼓、絲絃及民歌等本土藝術讓他如痴如醉。漸漸的,他萌生了“長大我也去演唱”的想法。

1936年,呂文科隨家遷至山西省陽泉市,開始讀私塾。17歲時,他便考入了石家莊文工團,開始了系統的聲樂訓練。在成長的過程中,呂文科廣泛吸收中國地方戲曲和民歌精華,逐漸形成了揮灑自如、獨具特色的演唱風格。

呂文科:《克拉瑪依之歌》《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等歌曲響徹神州

1953年,呂文科被調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建築工程部文工團,任樂隊副隊長。從此,他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祖國的歌唱事業。在呂文科進入團裡一年後,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長春第一汽車廠工地上遇見了他歌唱生涯中最重要的人——我國著名詞曲作家呂遠。自此,開始了兩人長達43年的合作生涯。

“二呂”相遇,聲名遠揚

1954年,呂文科與剛調到中央建政文工團工作的呂遠相遇相識,一個時任創作員,一個是獨唱演員。估計當時很多人都沒能想到,這二位居然能產生如此巨大的“化學反應”,一寫一唱間,歌曲已傳遍神州,這或許就是緣吧。

呂文科:《克拉瑪依之歌》《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等歌曲響徹神州

“二呂”首次合作的歌曲是《馬車伕之歌》,呂文科為此還專門找呂遠學習了東北民間音樂,學一句琢磨一句,終於漸漸找到了感覺。此後,呂文科又把呂遠的《哪兒來了這麼個老貨郎》演繹得活潑有趣、親切自然,深受群眾的喜愛。

在數次成功的合作之後,年輕的“二呂”越發默契,感情也越來越好。《祁連山的回聲》、《在也門的晚霞中》、《再見吧,第八個故鄉(湛江)》等歌曲便是他們在那個時期合作與友誼的見證。

1957年,呂遠創作完成了新中國第一首歌唱中國石油的歌曲——《克拉瑪依之歌》。該作品經由呂文科演唱之後,立刻傳遍華夏,使遠在大漠、人跡罕見的克拉瑪依一夜之間廣為人知。這首歌曲也與“二呂”後來合作的《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等名曲一起獲得建國40週年廣播金獎和首唱獎。

1963年,“二呂”一起被調入海政歌舞團,從此合作的機會就更多了,“愛艦、愛兵、愛海洋”成為了他們謳歌生活、讚美生命的主題。此後,呂文科共演唱了《西沙,我可愛的家鄉》、《八角樓的燈光》、《木棉花開火樣紅》等上百首歌曲,其中許多名曲至今廣為流傳。他也漸漸成為了海軍部隊最喜愛併為之驕傲的歌唱家。

為歌唱事業奉獻畢生精力

在近半個世紀的藝術生涯中,呂文科獲得過大量的榮譽和獎勵。他的傳世作品基本都是呂遠創作,也因唱呂遠的歌而成名,反過來呂遠的作品又是通過呂文科的演唱而輝煌的。

呂文科為人謙和,善良正直,始終把自己當作一個戰士,常年深入軍營、海島、兵艦,為戰士們演唱,從來沒有大牌明星的架子,也因此深受人們的愛戴。

生活中的呂文科非常樂於助人,在藝術上他也總是以理服人,並對後起之秀竭力舉薦。他常說一句話:“黨和人民給了我太多太好的機會,我只是付出了一點點勤奮,今天的榮譽使我受之有愧。若能用我的有生之年,為我們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做點貢獻,我也就心滿意足了。

呂文科:《克拉瑪依之歌》《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等歌曲響徹神州

1997年11月16日,呂文科因消化道大出血在北京海軍總醫院去世。在去世前一天,他還去參加了演出活動,以實際行動做到了“為歌唱事業奉獻畢生精力”。當時正在國外進行文化交流活動的呂遠得知這一消息後,猶如晴天霹靂,悲痛至極,痛哭不止。“在克拉瑪依40週年市慶時,原本我和文科作為‘榮譽市民’要同去慶賀,我們原定還要帶上一首新歌,可後來我只能悲傷地孤身前往了……”呂遠遺憾地說。

呂文科,一位德藝雙馨的歌唱家,帶著對民族聲樂藝術的眷戀,匆匆走完了他67年的人生路。他的離去,讓我們感到深深的悲痛和惋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