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規模化與產業化發展 讓人工智能“熱度”不減

人工智能行業是進入了新的寒冬還是新的崛起期?如何定義智能產業的賦能作用及其本身定位?智能和文化的關係是什麼?人工智能是否被大眾賦予了過高的期望值?

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正逐漸滲透到社會的各行各業,人工智能成為新一輪產業革命和科技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對科技發展產業升級、社會治理等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智能科學與技術、智能機器人、智能醫學……人工智能相關專業已逐步出現在高校課堂中。從產業發展到學科研究,不斷證明著人工智能的“熱度”。

而如何實現規模化、產業化,成為智能產業能否延續“熱度”進入下一個“暖春”的重要標誌,這也是近日在西安召開的第九屆中國智能產業高峰論壇上重點討論的話題之一。

“以醫學舉例,做好一個模型後,如何論證其可靠性、穩定性,如何使其在製藥廠裡不斷改進。這不僅是做一個模型,這是做平臺、生態鏈、產業鏈很重要的構建方向。”英國帝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郭毅可認為,無論是做機器人還是其他智能產業,要突破產業化瓶頸,最重要的是要形成產業鏈。如何形成產業鏈,已有不少企業開始進行了探索。“通過為全球AI創業者提供支持和幫助,不斷對上下游的產業進行連接,構成AI的大產業生態。”京東集團副總裁伍毅恆介紹。


【人工智能】規模化與產業化發展 讓人工智能“熱度”不減

如今,無人駕駛售賣車的身影在許多創意園區中隨處可見(央廣網記者王啟慧 攝)

智能化從探索到深入的研究過程,就是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和發展的過程。“以翻譯舉例,早期是文本翻譯到如今的語音翻譯、拍照翻譯,AI自動識別翻譯實現了多種輸入方式、多模態融合的場景使用。”在百度首席技術官王海峰看來,人工智能整個領域和“翻譯”的發展相似,一方面已進入廣泛應用,另外一方面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技術正在驅動人類現在的科技革命,在深度學習的推動下,人工智能也已逐漸進入工業化大生產的階段,而具備基本的工業大生產的特徵就是要有通用性、標準化、自動化、模塊化的特點,這樣就可以實現廣泛應用,自然產業也能夠從中受益,推動產業的自動化升級。

中國工程院院士、新疆大學教授吾守爾·斯拉木表示,要實現人工智能產業化必須解決基礎網絡建設的問題,通過基礎技術平臺推廣應用,來推動人工智能的應用。

在2017年發佈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提到,我國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智能經濟、智能社會取得明顯成效。

郭毅可認為,無論是研究還是產業發展,要想成為人工智能的高地,必須在十年之內建立自己的話語權。“從算量、算法、算力,還有一個很好的詞叫算理,就是人工智能對社會的影響、社會對人工智能的約束以及人工智能法律的規範,應當提出符合我國特色的話語權。”


【人工智能】規模化與產業化發展 讓人工智能“熱度”不減

清華大學研發的陸空兩棲智能無人駕駛飛行車可應用於物流、巡邏、救援等領域(央廣網記者王啟慧 攝)

在接受央廣網記者採訪時,中國人工智能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表示,對於人工智能人們還需有更多的耐心和包容。“比如在無人駕駛技術的探索過程中,對於不可避免和無法預想的情況,人們要允許其在試錯中發展。”同時,他認為2030年,人們首先要在人工智能領域獲得的是“安全感”,其次再考慮“幸福感”和“獲得感”。

“人工智能作為人類新的科學經濟增長點,是新經濟發展的領頭雁也是社會發展的加速器。”李德毅認為,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影響才剛剛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