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木讷与中式浪漫缘何殊途同归

《包法利夫人》&《浮生六记》||法式木讷与中式浪漫缘何殊途同归

《包法利夫人》和《浮生六记》是我最喜欢的两本书,最近重读,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两本书中的男主人公,虽所处的时代不同、所生活的国度也不同,但命运却殊途同归。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大作家福楼拜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批判主义于一体的大成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至今仍被认为是"作家们的教科书",其文学地位之高,可见一斑。

《包法利夫人》中的男主人公夏尔是一个极致木讷的人,软弱无能,从小就被人嘲笑是个"废物",而妻子爱玛却刚好是一个浪漫到骨子里的女人,如此极端的两个人却阴差阳错的成了夫妻。爱玛对夏尔处处嫌弃、处处不满,时时渴盼着能逃离此处,去过一种上流社会贵妇般纸醉金迷的生活。在接连找了两个情人之后,爱玛终于因为还不上高利贷而服毒自尽了。

木讷的夏尔对爱玛的各种欲求不满,却毫无察觉,以至全镇的人都知道了爱玛的风流韵事,唯独夏尔一个人被蒙在鼓里。直到最后,夏尔意外发现了爱玛写给两任情人的情书,信念毁灭,最后活活地把自己给疼死了。

爱玛死了,夏尔也死了,不满5岁的女儿不得不寄人篱下,小小年纪,便尝尽人间百态。

无处安身,何以为家?这一点,与《浮生六记》中沈复一家的境遇,如出一辙。

《包法利夫人》&《浮生六记》||法式木讷与中式浪漫缘何殊途同归

《浮生六记》是沈复自传体散文集,叙写的也都是一些家常琐事,夫妻闺房之乐、文友诗酒之乐、亲朋游玩之乐等等,都是典型中国文人的清淡闲雅情致。女主人公芸娘的可爱有趣与男主人公沈复的浪漫恬淡,才子佳人的完美结合,使得这对夫妻在中国文坛上成了佳偶典范。

《浮生六记》以"闺房记乐"开篇,每每翻看,常被主人公夫妇的诗意生活感动到流泪:每天赏花饮酒、吟诗作画,不时三五好友结伴出游,观山玩水,幸福得一塌糊涂。只是后来生活日渐窘迫,男主中年失业,没了经济来源,以致妻子在病中无钱医治,最后只得在贫病交迫中去世。而男主自己也被迫颠沛流离、寄人篱下,尚未成年的女儿只能送到别人家当童养媳,不久寄养在朋友家的儿子也早夭了……悲惨之至,真叫人不胜嘘唏。

两部作品尽管在发布的时间上相差了半个多世纪,且一个在法国,一个在中国,但,纵观夏尔和沈复一生最后的悲惨结局来看,作为一家之主的男主人公没有尽到应尽之职:夏尔精神上的不作为和沈复物质上的不作为,才是导致一家人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

《包法利夫人》&《浮生六记》||法式木讷与中式浪漫缘何殊途同归

夏尔的法式木讷:精神上不作为之罪

不得不说,福楼拜真是塑造人物的顶级大家,小说的开篇,福楼拜就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夏尔的无聊日常,生动的将一个胆小怕事、木讷无趣、窝囊无能的夏尔展现在读者面前。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夏尔的懦弱,也决定了他最终的悲剧命运。

01、没有主见,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他人

在遇到爱玛之前,夏尔的生活,一直都是由他的父母操纵的,不管喜欢不喜欢,夏尔都统统照办,包括娶第一个老婆。

夏尔21岁那年,他的母亲为他物色了一个老婆,那是一个执达吏的遗孀,年纪45岁,人称迪比克夫人。

这位迪比克夫人长相难看,骨瘦如柴,满脸粉刺像春天的树芽……这寡妇瘦骨嶙峋,牙齿长长的,一年到头裹着条黑色的小披巾,尖梢挂在两个肩膀中间,干瘪的身体套在裙袍里,活像长剑插在剑鞘里……

看这描写,这位迪比克夫人还真是又老又丑,夏尔一个21岁的小伙子,竟然也肯娶?是夏尔不知道什么是美吗?当然不是。

书中有一段描写到,夏尔见爱玛坐在窗前梳头,那优美的背景和白皙的脖颈,让他一下子陷入了恍惚,觉得那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这份心理活动,就明白的说明了他作为一个男人的正常审美。

明明那么爱美,却被迫娶一个丑陋的老女人为妻而不敢反抗,真是即懦弱,又没有主见。

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他人掌控,这是夏尔不幸的开始。

《包法利夫人》&《浮生六记》||法式木讷与中式浪漫缘何殊途同归

02、迟钝呆滞,不能体察伴侣之苦

夏尔的悲剧之所以让人同情不起来,最大原因还是在他自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已经是对他最大的同情。

讽刺的是,爱玛先后找的两个情人都跟夏尔相熟,甚至就在他眼皮底下暧昧,他也丝毫不会怀疑,不时地还在有意无意中,给他们创造独处的机会,迟钝至此,也真是让人很无语了。

对夏尔的迟钝,爱玛是很气愤的。

最让她生气的,是夏尔看上去对她的苦楚浑然不知。他一心以为已经让她感到很美满,这对她来说是一种愚不可及的侮辱,他居然就此心安理得,那更是一种忘恩负义。

夫妻本是一体,但这两人之心却相背甚远,各自活在各自想象的世界里,各生悲喜。

不能真正走进对方心里,无法体察伴侣内心真正的需求,从而无法为对方做到有效分担,这也为两人的不幸婚姻埋下了隐患。

《包法利夫人》&《浮生六记》||法式木讷与中式浪漫缘何殊途同归

03、献身宗教,却被信仰所伤

福楼拜是反宗教的,他在描写夏尔这个人物的时候,也是精心处理了的,那些把上帝和神甫挂在嘴边的,并不一定就是有"信"的,相反,"窝囊废"夏尔却有他的"信",爱就是他的信,爱就是他的信仰。

因爱而产生坚不可摧的信,让夏尔不相信他的妻子会背叛他。在小说的结尾,夏尔意外地发现了爱玛的两任情人写给爱玛的情书,夏尔的"信"才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然而,夏尔没有选择仇恨,也没有选择报复,而是选择了宽恕,因为宽恕也是宗教的精神之一。

正如当代作家毕飞宇所说,夏尔的宽恕是艰难的,它要付出极大的情感代价。宽恕的伟大就在这里,你必须要承担得起这种不打麻药的、清醒确凿的疼。夏尔就是这样活活地把自己给疼死的。

如果说爱玛死于绝境,那么夏尔就是死于疼痛,死于深不见底的悲伤。

《包法利夫人》&《浮生六记》||法式木讷与中式浪漫缘何殊途同归

沈复的中式浪漫:物质上不作为之罪

沈复生于士族文人之家,自幼饱读诗书,一肚子文人的浪漫情杯,性情温和,谈吐文雅,这样的人,不管是在哪个年代,都是极受女性喜爱的。然而,当文人的浪漫情怀遇到现实生活的残酷时,往往都会溃不成军。

01、没有担当,借诗书以逃避现实生活的苦

沈复与芸娘结婚之初,两人确实也过了一段神仙眷侣般的生活,整日里夫唱妇随,吟诗作画、饮酒赏花,日子过得如诗般惬意,羡煞旁人。然而,婚姻不止有琴棋书画,还有柴米油盐。

沈复的没有担当,第一次表现在,芸娘被公公误会不屑代笔写家书时,沈复竟没有想办法替她解释清楚,以致让芸娘失了公公的欢心。

第二次不肯担当,则是芸娘帮公公物色小妾,这本是公公自己的意思,却被婆婆埋怨冷落,以致失了婆婆欢心,而沈复又一次选择了坐视不理,半句不肯为自己的妻子解释。

第三次没有担当,是沈复的弟弟在外面借了钱,请芸娘做了中间担保,最后竟被公公误会是芸娘私下借债,还谗言诽谤小叔。如此大的一口黑锅,沈复也没有设法替芸娘解释。

作为丈夫,沈复一而再、再而三的在妻子陷入困镜时,没有表现出一个男人该有的担当,懦弱至此,不幸之根已悄然埋下。

《包法利夫人》&《浮生六记》||法式木讷与中式浪漫缘何殊途同归

02、不求上进,光顾自身享乐而不为一家生计着想

作为文人,沈复身上浪漫气息与穷酸之气一直不曾褪去,尤其是好与人饮酒一事,更是终日不停。

我素来好客,每次小酌饮酒,一定要行酒令……朋友们知道我困难,每次来都会凑个分子钱,大家叙谈一整天。

作为一家之主,生活已经窘迫到这般境地,沈复却依然只顾饮酒作诗,每每叙谈就是一整天,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得过且过的日子就一直这么混着,一家人的生计终于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了,最后只得让病中的芸娘日夜为他人刺绣经书,以至病情加重,无力回天。

我连年没有工作机会,只好在家门边设个书画铺,三天的收入,还不抵不上一天的开销,焦虑劳碌,困苦不堪,狼狈不已。

沈复不为一家生计努力,也不为子女的将来着想。当芸娘病重之际,家里已无力再抚养两个孩子,不得已只好将十四岁的女儿送与他人当童养媳,而刚满十二岁的儿子只得送到店里学做生意去了,不久,竟夭亡了。

人到中年,接连丧妻丧子,个中苦楚,估计只有沈复自己体会最深。

《包法利夫人》&《浮生六记》||法式木讷与中式浪漫缘何殊途同归

03、消极信命,为自己的不作为开脱

沈复作为一个读书人,多愁善感也就罢了,偏偏还特别信命,信所谓的"冥冥中注定",将自己所有的不如意,统统归咎于命运的不公。

……芸已经惊得寒热发作了,我也跟着生病,一起卧床二十来天,真是乐极生悲。细想来,这也是我俩无法白头偕老的坏兆头。

你看,生个病,都能让他联想到命运来。人们常说的,读书读傻了,大抵说的就是这一类人吧。

最后,芸娘病死时,沈复也把这一切归结为命中注定,并劝告后世之人,"切不可以过于情深爱重,俗话说'恩爱夫妻不到头',我这样的,就是前车之鉴啊"!

与妻而言,没有担当;与己而言,不求上进;与子而言,生而不养……这些都为沈复的一生埋下了不幸的隐患,所谓的命运之说,不过是想给自己的不作为开脱罢了。

《包法利夫人》&《浮生六记》||法式木讷与中式浪漫缘何殊途同归

木讷的夏尔与浪漫的沈复,为何同样不幸?

表面上性格如此各异的两个人,为何结局如此相似?除了以上所说的原因之外,两人的不幸,还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包法利夫人》面世时,法国社会刚从七月革命中走出来,而整个欧洲社会也正好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工业大革命。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会带来一场大动荡,政治上的激进、经济上的快速发展、文化及宗教上新旧思潮的争斗……无一不在猛烈的碰撞中,渐渐融合。

在这种背景下,骨子里浪漫而又反宗教的爱玛与作为献身宗教代表人物的夏尔,自然难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映射出来的,其实也就是新旧两派思潮的斗争。

《浮生六记》面世的时间要比《包法利夫人》早了半个世纪。那时候的中国正处于清朝乾隆年间,满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正统文化的进一步交融也正在快速地推进与融合中。

夫权至上的封建社会里,妇女的地位极低,女人的命运只能依靠在丈夫身上,丈夫荣耀,她未必荣耀;而丈夫卑贱,她必定更卑贱。这就是为什么沈复不作为,则妻子儿女皆不得善终的根本原因。

总之,不管是西方社会还是中国社会,夏尔与沈复的命运,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主流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形式虽不同,但内里的落后与腐朽却是一至的,最后殊途同归,也就合情合理,顺理成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