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北魏孝文帝要學習漢朝?

用戶65146878


北魏孝文帝學習漢朝,在我看來並非是對漢朝制度、文化等方面的推崇,而是藉助“漢化”來完善自身鮮卑部族的王朝統治,以適應已經變化了的鮮卑生存環境。

1、鮮卑族/胡族自身的發展機制,不適應強盛起來的北魏王朝

五胡十六國時期,胡族政權之間充滿了互相征伐,先後建立的十幾個胡族政權更迭頻繁,很大原因是胡族自身在發展、統治等方面的機制不夠健全,導致胡族政權無法適應與原先遊牧生活時的生存環境。

相對於中原王朝成熟的機制,無論是政治、文化還是經濟方面,都有很長時間的中原的確統轄經驗。這就給胡族政權一種適應中原統治的契機,因此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各胡族領袖,都有著學習中原王朝的經歷。

但是由於胡族自身有著存續已久的“弊端”,很多胡族政權無法在學習漢朝的過程中,完成胡族政權到中原王朝的轉變。

北魏卻從開國皇帝拓跋珪開始,就對於漢朝進行充分的接受和學習,利用漢朝的制度、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機制,逐漸讓原本的鮮卑族政權向著真正的中原王朝轉變。

北魏孝文帝承接拓跋珪、拓跋燾和文明太后等人的漢化改革,繼續加深對於漢朝的學習,同樣是藉助漢朝成熟的發展機制,完善北魏王朝發展進程,以適應與原先遊牧生活完全不同的中原統治。

2、以圖確立北魏王朝的正統性,讓鮮卑部族脫離“胡族”

北魏王朝逐漸統一北方之後,面對統治中國北方大片土地和人口的局面。這其中不僅包括胡族,還有原先北方漢民族人口,其中也有很多士族階層。

而這個時候,尤其是在原先漢民族士族階層的影響之下,鮮卑王朝的君主,不得不去思考“正統性”的問題。

漢民族文化當中對於“胡族”的鄙夷顯而易見,永嘉之亂前,胡族被稱呼為“蠻夷”。因此等到北魏建立北方穩定王朝局面後,就試圖去扭轉原先自身胡族蠻夷的身份,想要讓自身也成為漢制體系之下“正統”王朝。

而對於漢族的改革,包括祭祀制度等方式的學習,在都城建立太廟,都是學習漢民族禮法當中,確立自身統治“正統性”的措施。

並非許多人認為的孝文帝自身的“漢族血脈”導致孝文帝對漢化改革情有獨鍾,試想一下居於北魏權勢頂峰的孝文帝,身份早就強於血脈,又何來對於漢族血脈的認同?

所以,孝文帝對於漢朝的學習,出於統治方面的考慮更多一些,並且讓北魏王朝脫離蠻夷身份,也是他去努力的。

拓跋燾時期,曾經利用道家本土宗教的影響,改過“太平真君”的年號,其中確立自身統治的正統性,目的非常明確。孝文帝的做法只是在拓跋燾等人之後,更加徹底的去完成胡族政權向著正統王朝的轉變。

3、整合內部勢力,藉助改革,移風易俗,加強中央集權

孝文帝學習漢朝的另一個目的,是利用改革,整合王朝內部的各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孝文帝需要面對朝中鮮卑貴族等勢力的覬覦,而藉助改革、遷都等方式,能夠調整國內局勢,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

原先平城為北魏多朝國都,朝中貴族、權臣勢力交織,從對孝文帝改革的阻礙就可以看出孝文帝的漢化改革過程並非順利。

而遷都洛陽等措施,將原先鮮卑舊貴族在北方的利益打散重組,與拓跋珪的“部族解散”策略有著異曲同工之效。

而且,孝文帝藉助漢化改革,學習漢朝,籠絡大批漢族大臣勢力,形成朝中鮮卑和漢族大臣之間的互相平衡,更加利於自身皇權的加強。

拓跋珪解散血緣部族,讓北魏朝著封建王朝邁出第一步;拓跋燾開始意識到“正統性”的意義;文明太后的改革,為拓跋宏的改革打下基礎;孝文帝拓跋宏漢化更進一步,實現北魏王朝打造成“中原正統”王朝。


結語

北魏孝文帝之所以學習漢朝,並且漢化力度還那麼徹底,還存在很多疑點可以去探究。但從適應中原統治環境,改變胡族蠻夷身份、確立自身正統性,以及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顯而易見。


亭安讀書


多謝題主。


北魏孝文帝漢化,史稱“太和改革”。始於馮太后頒佈均田制,後孝文帝仿漢禮,建太廟祭聖人,改漢官制,遷都洛陽,易服改姓。可以說孝文帝整個政治生涯都在進行漢化改革。

是什麼原因促使孝文帝對漢化如此重視,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一、緩和民族矛盾

北魏是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其主要成分是鮮卑族北鮮卑一支。漢與匈奴大戰初期,鮮卑依附於匈奴,匈奴分裂為南北匈奴時,鮮卑依附於漢,後南匈奴南下,北匈奴西遷,蒙古草原被鮮卑佔據,並與漢時有摩擦。北魏,對於其北方大部分統治區的百姓來講,是不折不扣的外來戶,侵略者。隨著北魏版圖的不斷擴大,各地農民起義頻繁,民族矛盾已經成為其統治區內的主要矛盾,所以孝文帝用漢臣,遷都洛陽,易服改姓,鼓勵鮮漢通婚,開創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strong>

二、漢文化的影響力

兩漢四百年,是華夏文明的頂峰之一,其文化影響力深入人心。作為經歷過大漢輝煌的鮮卑一族,其族內精英自幼就會接受漢文化儒道兩家的教育,據史料記載,孝文帝在馮太后的影響下,自幼熟讀經史,易經佛理、文章詩賦無所不通。孝文帝遷都洛陽,快速將其打造為當時的政治文化經濟交流中心,儒釋道已有三教合流的趨勢。全面漢化,為民心所向、人才儲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戰略意義

通過一系列的改革舉措,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北方大部分地區得到了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生產力持續提升,農工商牧快速的發展,國力日益強盛,為統一全國的戰略目標打下基礎。


木正戰國


北魏王朝是鮮卑人建立的王朝,武力統一黃河流域後,鮮卑人從一個遊牧民族逐漸轉入定居。由於其文化遠遠落後於其統治流域的漢民族,所以在文化心理上有一種自卑感,但是其做為統治民族又有極強的優越感。為了維護鮮卑貴族統治及特權,在強化對漢族的統治的同時也不得不學習漢民族的先進文化以冀永固王朝。




有點感悟123


北魏文化上不及南朝,為了平息南朝人民在文化上的牴觸,必須漢化。

武力征服容易,但人心難以歸附,說白了還是為了維護統治。

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是隋唐統一的基礎,功德無量,否則南北分化可能還要持續上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