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后送走父母世上再无至亲,自己也没结婚,该怎样度过余生?

40年以后,当你送走父母,回到家里,面对空荡荡的墙壁,只剩下一屋子对于过去时光的点滴回忆,孤身一人的你,将如何面对这扑面而来的茫然与空虚?

一想到这样的问题,我就觉得如芒在背,“嗖”地升腾起一阵寒意。

有网友说,我28岁就失去双亲,一人一猫一狗,最怕晚上,怕晚上回家敲门无人开门,孤独好像不全是,是被全世界抛弃的感觉吧!

40年后送走父母世上再无至亲,自己也没结婚,该怎样度过余生?

如果这一天必然来临,那么接下来的人生,我们到底该怎么过,才觉得不那么孤单与恐惧,依靠着什么活着才觉得还有意义?

1、

最近身边有很多五十多岁的阿姨遭遇了让她们扎心的问题。

儿女们纷纷都不愿结婚生子了,就愿意追求更自在的生活,不愿意被束缚在家庭之内,承担更多的压力。

有位阿姨的儿子对她说:“妈,你看,你养我到那么大,也没有看到什么显而易见的好处吧,还为我操了一辈子心。和爸也凑合着过了一辈子,没有什么幸福可言,那我结婚生孩子到底有什么意义?”

一时说得阿姨竟然哑口无言,觉得好像有道理、又觉得似乎有点什么问题。经过多年的催婚,已经三十几岁的儿子,阿姨觉得他有了自己的主意,说也没用,只好随他去了。

现在这样的年轻人真的很多,大家都不愿意再走父母辈的老路,就愿意自己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用不着和另一个人相爱相杀地磨合着生活。

但他们内心还是有隐隐地担忧,将来父母走后,作为独生子女的我们,将来一个人在天地之间要怎么样活着?

40年后送走父母世上再无至亲,自己也没结婚,该怎样度过余生?

有朋友说,不敢想也不愿去想,看着父母一天天老去,我只想有空就多陪陪他们,心理默默地祈祷他们能活到一百岁。

还有悲观主义者说,我只有孤独地等死,等到无法照顾自己的时候,我会选择自杀或者安乐死。

听上去真的好悲伤,的确,父母是我们和死亡之间的一个屏障,也是我们和这个世界最深度的联系,失去了他们,我们就是天地之间的孤儿,人生已无来处,只剩茫茫归途。

这份空虚和孤独,彻头彻尾,啃噬得人仿佛存在的意义消失全无。

2、

是不是结婚生子就不用面对这份必然的悲伤了?

也许是,也许不是。

结婚生子,让我们和另外的两三个人有了深度的链接,代替了将来父母不在之后的骨肉亲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可以驱散一定的孤独感和空虚感的。

但是,即使是再互相深爱的夫妻,总有一个会离开先走,再好的子女,也必然会拥有自己的世界,不可能一天到晚守着自己的父母。

这份生命永恒的、必然面临的空虚和孤独,是每一个人或早或晚都要去面对和习惯的。

40年后送走父母世上再无至亲,自己也没结婚,该怎样度过余生?

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说,孤独是人的宿命,它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世界上旋生旋灭的偶然存在,从无中来,又要从无中去,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够改变我们的这个命运。是的,甚至连爱也不能。

就像我们爱上了一个人,仿佛他就是全世界,当有一天我们失去他了,我们是否失去了全世界?不,我们又重新拥有了这个世界。

我们必须要学会的,是在成长成熟的过程中,慢慢地去强健自己的内心、锻造自己独处的能力,享受和孤独共舞。

有位网友的说法我很认同,他说,父母走后,我会去做自己一直因为肩负责任而没有时间去做的事情,去做我觉得所有有意义的事情,边走边感悟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旅程,弥补我过去的许多遗憾。

因为只有自己,我就可像许巍歌里所唱的一样,不用“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而是真正地实现它,了无牵挂。

我可以去种花、养小动物、看书、仔细研究大千世界、还可以找个时髦的老头恋爱、唱歌、跳舞。

仔细想想,我们面对将来必然要一个人独处的事实,虽然有点恐惧、虽然偶尔空虚,但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有很多的感受值得去体验,不必烦恼,不用害怕,只用坦然地去悦纳。

40年后送走父母世上再无至亲,自己也没结婚,该怎样度过余生?

爱因斯坦曾说,做一个独处(孤独)的人,它给你时间去惊叹,去追寻真理、去享有神圣的好奇心,它使你的生活值得一过。

孤独也有孤独的圆满和丰富。

李银河也曾经说过,当人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孑然一身面对世界的时候,快乐和痛苦都是在他的一念之间,想欢乐就欢乐,想痛苦就痛苦,就连狂喜的感觉也是可以掌控的。

就算天地之间只剩下我一个人,我也要积极地去过我的一生,如若孤独地等死,就是辜负了我这趟来之不易的旅程。

若世界永远充满了二元悖论,我也永远要选利于我生命意义的那份解释,来度过余生。

40年后送走父母世上再无至亲,自己也没结婚,该怎样度过余生?

当我们充分透彻地活了那么一场,当我们好好地感受过这繁华世界,当我们走过感情的丰富和荒芜,我们的人生已经足够丰富,已经了无遗憾。

那时候,我们的父母,会站在时光的尽头,满意地迎接我们回家。

别怕,认真活,过好这刹那芳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