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桥之战”清军究竟输在哪里?两军伤亡怎么样?

史上杂谈


八里桥之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一次重要的会战,在八里桥之战结束后,咸丰皇帝带着文武百官逃离京城,英法联军攻克北京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清王朝的失败而告终。


八里桥之战爆发前,清朝还没有开始洋务运动,清兵只装备了少量的老式步枪,大部分清军仍然装备着大刀长矛和弓箭。而此时的英法等国已经拥有了近代化的军队,英军和法军装备了大量的新式步枪,并且拥有数量众多的火炮。

八里桥之战爆发前,英法军队已经攻克了天津,咸丰皇帝为了避免北京失守,派遣大将僧格林沁带领骑兵主力在八里桥设伏,想要以数量占据绝对优势的骑兵,阻挡英法联军进攻北京。


清军的指挥官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的后人,他指挥的军队也是清朝最精锐的骑兵和步兵武装。在成吉思汗时期,骑兵一度是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军队,蒙古军队依靠着骑兵从亚洲打到欧洲,征服了大半个亚欧大陆。

在3万多清军到达八里桥之后,8千多名英法联军也到达了八里桥附近,随着英法联军对埋伏的清军进行炮击,八里桥之战正式爆发。


僧格林沁高估了骑兵的冲击力,他将骑兵作为冲锋的主力,冒着英法联军的枪炮进行突袭冲锋。英法联军使用大炮和火箭弹轰击冲击过来的清军,清军马匹受到了惊吓,骑兵阵型逐渐的混乱起来。


由于战争思想停留在冷兵器时期,僧格林沁的士兵不懂得如何隐蔽,很多人都在冲锋的路上被打死。

一些士兵冲锋到了几百米的距离,却又遭到英法联军步枪的密集射击,马匹在中枪之后相互践踏,受到枪炮声的影响,清军根本无法组织像样的进攻。幸亏在八里桥之战的时候,机枪还没有被发明使用,否则清军马队肯定会全军覆没。


因为英法联军的枪炮过于密集,冲锋到英法联军阵地上的清军非常少,只有一部分装备简易火器和弓箭的士兵在近距离对英法联军射击。

在骑兵进攻受挫后,清军的步兵根本没有机会冲到对方阵地上,经过数小时的激战,清军的攻势放缓,战斗的局势出现了一边倒。到了中午12时左右,清军开始全面撤退,八里桥之战以英法联军的胜利告终。


在八里桥战场上,清军留下了一千多具尸体,就连僧格林沁的大旗都被丢弃到了战场上。根据战后清王朝的统计,八里桥之战战死人数达到了3000人,其中大部分都是蒙古骑兵。

(英法联军统计清军阵亡1000人)

出现两种不同的数据,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清军在撤退的时候带走了部分尸体,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一部分被打散的清军没有敢于回到部队。


英法联军的阵亡人数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英法联军统计出来的战死5人,受伤46人,另一种说法是法国官员在反对给指挥八里桥之战将领授衔的时候说的:这不过是一场战死12人的战役。不管是第一种说法,还是第二种说法,八里桥之战都是一场伤亡悬殊的战役。


历史总探长


看了前面几位大佬的回答,感觉不靠谱,至于八里桥的真相:八里桥实际是一连串战斗,并不是一个单独战斗,其中法军对抗满蒙骑兵突击的战斗持续时间有十几个小时,战斗中实际法军的兵力超过清军的突击兵力,因为参加突击的清军各队骑兵是先后到达,先后投入的,每批只有200到500不等,并遭受到一成左右伤亡后就撤出了战斗,没有再返回战场。

1. 而清军首先赶到战场并发动突击的是辽东,吉林,黑龙江的骑兵,也就是满洲八旗骑兵,全是清一色的龙骑兵,而且没长矛,没弓箭,没马刀,只有火枪,并在通过八里桥时遭到集中火力打击,不过伤害很小,中弹者寥寥无几,但法军的防御阵地里面有一些英军的印度火箭兵,他们使用了从印度弄来的康格利夫火箭弹,这种火箭使八旗骑兵马匹受惊,因此在桥上混乱不堪,过桥以后已经无法形成队列,都是散乱的散骑,这些龙骑兵没法在奔跑的马上装弹,因此接近法军阵地后放一枪就跑了,要跑回去装弹,由于不成队形,无比散乱开火距离也各不相同,没造成法军什么损失,自身损失也不大,因为法军当时使用的也不是线膛枪,双方也就是打个热闹而已,但法军的命中率要高一些,主要还是有炮的缘故,不然法军是排列整齐的密集队形,应该更吃亏些,这些清军龙骑兵反反复复的进行这种无意义的冲击,实际上只是让双方都消耗大量弹药而已,到中午陆续投入战斗的各批龙骑兵合计也损失了200多人,也陆续都撤了。

2. 蒙古骑兵也在这时抵达了,先后有2000蒙古骑兵分4批抵达战场,蒙古骑兵抵达后战况就激烈了,这些来自内蒙锡林郭勒盟,昭乌达盟,呼伦贝尔盟等地的骑兵,是当地王爷的私兵牧民,用的是弓箭,全都是弓骑兵。第一批过桥后,就开始围着法军阵列边跑边射绕行,法军采用欧洲标准的迎击骑兵战术,就是布置方阵,把大炮摆在中间,步兵环列大炮布阵,因此可向四面八方射击,但骑射绕行很难对付,蒙古弓骑射出的箭威力虽然不大,但依然能落在法军方阵外圈的步兵身上,而枪炮对疾速绕行的弓骑兵伤害不大,关键是打不准,随着大量的弓骑兵先后抵达,法军的局势就危急了,所幸蒙古弓骑射出的箭不但飞行距离不大,击穿力不强,而且还飞行轨迹奇异,四处乱飘,因此法军的伤亡才没达到毁灭性的程度。这时蒙古弓骑在号角与旗帜的招呼下突然在前方聚集集中,随后就集中向法军方阵结合部发动冲击,弓骑兵冲进结合部,法军方阵就要垮了,弓骑兵在结合部左右开弓,而法军不能还击,因为绝大多数弹子是不可能打中运动中的弓骑兵的,会飞到对面的法军方阵里去,而法军方阵里每面都有4~5层密集的步兵,法军这就乱了,但奇迹出现了,英军4个骑兵团此时赶到,立即用长矛向蒙古弓骑发动了冲击,随后法军1个骑兵团也赶到了,也立即投入了反击,而蒙古弓骑遇到骑兵反击后显得束手无策,他们的弓箭不但射程不远,还四处飘飞,射射密集的步兵墙还有用,而对射击快速冲击的骑兵根本射不中,此外这些弓骑也和前面的龙骑兵一样,也没长矛,没法肉搏,于是只好一哄而散,参战的英军印度骑兵写到,这些清军骑兵很难抓,很灵活,但一旦抓住就毫无威胁了,联军骑兵赶到以后,蒙古骑兵就散伙跑了。但清军的炮队还在不断轰击,清军的炮弹全部都从很高的空中飞过,落在远远的后方,没有造成联军任何损失,联军则勇敢的把火炮向前推到距离清军火炮600码的距离,几轮精确的轰击后,清军的火炮阵地就哑了。

3. 但战场清军还有几万步兵,这些步兵上午就已经抵达了,距离联军阵营只有不到2000码,但他们没有参与骑兵的攻击,一直在原地观战,已经观战了10几个小时了,这时联军弹药已经消耗的所剩无几,与这么庞大的敌军队伍保持这么近的距离很危险,经过现场商议,联军决定用骑兵给予驱离到安全距离,但联军虽有5个骑兵团,骑兵总数却只有1000人不到,所以也是非常惊慌的,当联军骑兵过桥拍好冲击队形后,面对黑压压的清军步兵紧张的连手里的长矛都握不稳,冲击发动后,清军的步兵起初无任何异样,就如同稻草人一样原地不动,这样的镇静程度使得所有的联军官兵都变得心情沮丧,看来今天是个灾难性的日子,但就在怀抱必死心情的联军骑兵冲到距离清军步兵只有100码距离时,清军队伍中突然发出一片惊叫,几乎所有的人都开始向后逃跑,只有几十个骑马的军官挥舞着马刀出来拼命,很快被刺翻了大半,剩下的也只好逃跑了,联军骑兵一字排开,对逃跑的清军步兵发动了一次教科书模式标准的西方骑兵冲击战,顿时遍地都是死尸和哀嚎的伤员,到快黄昏时战场上已无任何清军部队存在了,联军骑兵确信至少有2万5千左右清军步兵死伤于这次驱离行动,但绝大部分是他们逃跑时自相践踏造成的,此战联军骑兵损失微不足道,但法军步兵在之前对抗满蒙骑兵的战斗中死伤了近1000人。

4. 西方记录的整个八里桥作战的损失数字,由法军二鸦打到圆明园总死亡是960人。而主要的损失在于大沽口与八里桥的激战。大沽口死400多人,但多系英人,那么八里桥死亡的就会很接近这个数,而八里桥普遍记录蒙古弓骑弓力不强,在总伤亡只有1000人左右的情况下,按理不应该死这么多,不过大清时期可以提炼乌头碱,很可能投入战斗前,蒙古弓骑兵的箭头淬过毒或是陈年旧箭过于肮脏,导致伤口感染率超高。

5. 八里桥清军的步兵实际主要是练勇,也就是民兵,大清的保甲制度里,有乡勇,也就是练勇,乡勇就是乡村的壮丁,各乡各村的壮丁都登记在册,由保甲管理,参与一定的训练,平时为民,战时官府有需要就按20丁抽一丁的比例征召乡勇,组成军队,由军官率领去战场配合官军参战。在八里桥战斗中,乡勇实际投入了5万,但损失的数目没联军认为的那么大,根据大清的统计胜保所带领的步军总伤亡只有1万多点,2百旗兵火枪手,1千绿营兵,8千多乡勇。满蒙八旗军全部伤亡为1200人,其中满洲龙骑兵伤亡200,八旗炮队伤亡100多,蒙古弓骑伤亡600多(含增援大沽炮台损失),八旗步军伤亡200多。

6. 至于蒙古弓骑箭力不但弱,箭射出去还乱飘。实际原因是,蒙古在大清已经不是游牧生活,而是定居在各旗各盟,遇灾靠朝廷救济而不是迁徙避灾,草场也都分割了,不可能发生争夺草场的部族冲突,因此早无强弓作战的需求,平日只偶尔打打猎用一下弓力很弱的猎弓,早就没有人还使强弓了。由于大清有的是弓箭火枪,所以这些蒙古牧民被王爷们派出时都没拿自己平日用的弓箭,结果进京以后,却都用不得仓库里以前为八旗军预留的强弓重箭,所以就从各弓箭号里征商品弓,也就是弱弓轻箭,想着也凑合着够用,谁知这些箭全部都是缺羽箭,两边羽毛不平衡,所以射出后飞行轨迹诡异。如果不是箭有问题,可能联军骑兵还没到,法军就已经覆灭了,而且联军的刺矛骑兵想击败弓骑就很难了,即使是弱弓只要箭射出去不乱飘,联军的刺矛骑兵也是接近到刺杀距离的可能性渺茫,弓骑兵不是开玩笑的,如果当时是能用强弓重箭,那英法联军遇到弓骑兵绕射三下五除二就全死光了。

7. 至于联军仅阵亡个位数的数据来历,应指八里桥突破战斗,也就是联军骑兵越过八里桥,突击清军步军防阵的战斗,或者是另一场战斗,因为八里桥附近实际爆发了一系列战斗,也并不都在同一天。至于抵抗满蒙八旗骑兵的战斗很多西方史料中不叫八里桥战斗,是以附近村庄命名的战斗。


猫爪锋利


我是秋草独寻,有幸回答此问题。

八里桥之战清军是全方位的输,还不能说只是输在哪里的问题,所以从伤亡对比上看就会显得那么悬殊。

一、战争的结果就是水平的差距最直观的体现

在这个伤亡数据上估计是没有异议的。

八里桥之战,3万清兵对阵8000英法兵;

清军伤亡1200人;英军死2人,伤29人(其中包括印度兵1死18伤);

法军死3人,伤18人。双方伤亡23:1。

从战果上说,实在是一种降维打击。


二、指导思想错误:以强攻对敌。

先说一点题外话,其实通过前期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一战大沽口之战,按道理清廷应当明白会有这么个结局。

但是却只知此而不知彼,在弱势情况下还采取了强攻的策略,并没有选择有利地形进行防守,再适时出击的策略,虽然不能改变结局,但不至于败得如此之惨。

因第三次大沽口之战中,法军士兵15人阵亡,129人负伤;军官2人阵亡,11人负伤。140名伤员已全部送进设在新河当铺的战时医院。英军伤亡人数和法军差不多,17人阵亡,162人负伤,其中军官22名。( 李桑.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三次大沽之战述评. 《 军事历史研究 》

英法军伤亡人数是大大超过八里桥战役的。说明如果当时构筑好防御工事,坚守并侍机出机的话,战况将会好得多。

实际上这种进攻战术就是克里米亚战争的翻版。萨瑟兰高地战,当时的俄军骑兵就在法军的步枪阵中伤亡殆尽,俄军阵亡就达8000人。

克里米亚,第93萨瑟兰高地,法国步兵击败俄骑兵

所以,这里秋草认为此战的指导思想就存在较大的问题。


三、在强攻战中,此战是典型的两个时代的军队较量,输那么惨是正常的,而输少一点却算是本事了。

1、装备差距

1)步枪对鸟枪抬枪,

英法线膛枪取代滑膛枪

当时的英法已经装备了有膛线的米尼步枪(枪管内设有旋转的膛线)。法国人研制了米尼步枪、米尼铅弹。米尼锥形铅弹头的直径略小于枪膛直径,这样装弹就很方便。

弹头的底部有个圆锥形的空洞,一个软木塞堵住洞底,发射时燃气骤压可以压迫木塞挤进空洞,迫使弹底膨胀(铅金属比铁质容易变形),刚好紧贴枪管的膛线,封闭住弹头和枪膛之间的空隙,火药爆炸造成的燃气推进力足,密闭性好,又可以使弹头在枪管内旋转膛线引导下高速旋转。

米尼子弹小于枪管,射击时膨胀,气密性好

线膛步枪的子弹旋转出去后,子弹的速度与穿透力均大大强于之前的步枪子弹。且受空气风力影响较小,射击准确度也大幅提升。

当时,米尼步枪比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滑膛枪的最大优势在于射程和精度。滑膛枪的有效射程只有130多米,并且精准度很低。而米尼步枪有效射程达到500米,可以在更远程打击敌人。

2)清军的最好的步兵火器是抬枪,有效距离还达不到50米

而且,因为需要两人合作,性能又差,后座力极大,开枪后,射击者往往枪的后座力震到摔倒在地,而且子弹的装填速度慢,至少二分钟才能装一次。所以在进攻战中还很难使用。


2、火炮的严重落后:

1)当时英军装备的最新式阿姆斯特朗炮,4门,64毫米后膛线膛炮,竖形螺栓。射程可达到4公里。装有开花弹和实心弹,为攻城之利器。

英国阿姆斯特朗炮栓

由于产量不高,膛压控制不稳定,没有大规模装备,所以英军其余火炮的配备为前膛炮。

2)此外,英军还配有康格里夫火箭炮300门。专用攻击陆军及固定阵地的。

康格里夫火箭

3)法军火炮:法军装备1853年型拿破仑12磅前装滑膛野战炮.

法军制式野战炮。炮身全重 626 kg,行进全重 1200 kg,炮管长1.91米,能发射1.4 kg(法制12磅)实心球炮弹。口径121毫米,炮口初速439 m/s,在炮身仰角为 5度 把炮弹打到1480米远的地方,如果调整仰角和发射药配重能打得更远。可以发射球形实心弹、带延迟印信的爆破弹(开花弹)、榴霰弹。

法军拿破仑炮采用的是青铜铸造的炮膛

清军火炮,仍然是土炮

镇压太平军时还比较管点用,有效射程最多1公里,没有膛线,更没有射击调整,没有开发弹,打出去的是铁球。而且命中率极低。

如八里桥之战,清军在战役中,打一整天没有一发炮弹命中联军,发射的炮弹都打到树顶上去了。战斗结束了,联军缴获了27门铜炮,大量信管火枪、大刀、长矛以及其他武器。

另外还有数千个装得满满的箭袋,这些箭此后一连好几天都被充作联军营地篝火的燃料。

湘军炮队

清军红衣大炮

3、近战武器差距更大

另外联军在近战格斗中配备有左轮手枪,当时的手枪还不能连发。但有利于格斗,在大沽口炮台争夺战中,英军士兵就用左轮枪打死了直隶提督乐善。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军左轮手枪样图


清军近战武器主要是弓箭与弯刀,鸟枪

当时的鸟枪是射程才20多米,而且以散弹为主,换装不方便。而弯刀在骑兵格斗中又没有刺刀的长度与锋利性。


英法军的刺刀通常长度在1.8米-2米之间。换装便利,直接接在步枪上即可使用。

英法军刺刀


二、战术落后——遭遇T字形局面,却不自知。


当英法军部署好了阵地,清军以纵队骑兵的方式发起冲锋,一般以300-500名骑兵为一股,依次发起冲锋。

1、被形成了T字形攻击的火力弱势。强占T字横头阵位的一方可以充分发扬火力,而相反的一方火力受到极大抑制。

3万清军全部部署,呈现出大弧圈的半包围阵势,整个骑兵排成正面长达5公里的阵线。后面是清军炮兵和步兵。

在远距离上就被联军的重炮给轰一遍,清军不顾死伤依旧前冲,联军在左右两侧架起大炮,侧竖向轰击。

被形成了T字形打法,联军相当于那一横,可以全面发挥火力,而清军相当于那一竖,只有前面的部队才能攻击,而且造成部队层叠,造成大伤亡。

联军火炮一发可以打倒一线阵列。

在火力不如的情况下,战术上的劣势更使清军伤亡惨重。

2、没有以长矛骑兵冲击步兵方阵

以弯刀、鸟枪的骑兵即使冲入联军阵营造成的威胁也不大,冲击前膛枪阵,至少需要用长矛的长兵器进行较远距离的刺杀

这是传统对阵的方法。 僧格林沁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然他也没有见识过欧洲的步兵方阵。


三、军事素质完全不同,不能说清军不英勇,但近代的军事素养与古代战争的代差实在巨大。

骑兵不利于攻击线膛枪方阵,死伤巨大。


1、骑兵素养差,近战武器与技战术代差明显。

由于清军人数众多,虽然伤亡惨重,但仍然许多清军冲至法军阵前仅30米处,这样可能对法军造成较大伤亡。

联军左路英军格兰特将军立刻下令炮兵射击,减轻法军的压力。联军几个炮兵队发射的炮弹因紧贴地面飞行,打进清军马群中对马匹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英军骑兵旅锡克骑兵骑着高大的阿拉伯战马,平持长矛,以标准的欧洲式的枪骑兵队列冲击清军。

同时装备着左轮手枪,马枪和马刀的英国胸甲骑兵也发动了冲锋,面对马刀和鸟枪的蒙古骑兵,联军骑兵很快就击败了蒙古骑兵。此处冲击,甚至无一阵亡。


2、双方的纪律性与勇敢性相差较大。

燧发式手枪

通过欧洲战争尤其是克里米亚战争的考验。联军展现出了极高的纪律性和勇敢精神,在蒙古大队骑兵冲击到50米距离上,大声喊叫着,舞动着马刀,俯身策马。

但联军还保持着整齐的队形和清醒的头脑。进行冷静的换弹与射击,始终没有一点慌乱。

联军骑兵在训练,组织和纪律上有明显优势,在武器上左轮手枪,长矛和马刀打近战也比蒙古骑兵的短火枪,弱弓和马刀有优势。

在近距离战斗中,蒙古骑兵无法抵挡英国骑兵的左轮手枪和锡克骑兵的长矛。

3、最后的刺刀冲锋——实际上在冲锋失败后,最大的伤亡来自于刺刀冲锋。

冲锋失败后,清军还有大约上万练勇和绿营。装备的还是刀矛弓箭,这人数众多。

因为法军指挥官蒙托邦认为同清军对射是浪费时间、火药和生命。干脆发起刺刀冲锋。

最后的战局:联军步兵排成刺刀阵开始向前推进,联军骑兵在大炮掩护下排列成骑兵列队开始突击,清军守军根本无法抵抗1个骑兵旅进行的标准的欧洲式骑兵列队长矛冲击,清军崩溃了,变成屠杀。

联军的米尼步枪,装弹便利,带有膛线

八里桥口的清军皇家禁卫军以白刃战阻挡联军。但是经过近代化严格训练下的步兵,在进行刺刀白刃战时,其战斗力绝对不低于任何古代白刃战部队。

知道欧洲近代战法的朋友应知道,欧洲步兵连都习惯了在50米距离站成2大排排队相互枪毙,对于白刃战更是毫不犹豫。

而清军从来没有阵列式白刃战的经验。

特别是法军在欧洲出名的白刃战无敌。法军全部上刺刀,向八里桥做最后的冲锋。法军用刺刀夺取了桥头的10门清军大炮。

如清军胜保将军也在桥头争夺战的肉搏战中,多处负伤。


结局:僧格林沁拒绝再战!

联军都称赞中国兵特别是蒙古兵很勇猛,但是正如现在还有人以为的勇敢似是乎胜利的最大要素。

勇敢到了愚昧大势的程度,不知彼此差距,那就无非是莽夫之勇,于国家毫无益处。


战役的结果,用僧格林沁的行动就可以知道,之前僧王一力主战,不顾郭嵩涛(副使)反对,叫嚣最狂,此战之后,清廷咸丰朝廷还准备再战,派军。但很快就被从八里桥回来的僧格林沁拒绝了。

僧王知道,再调蒙古兵过来也没有用处,这巨大的全方位差距不是靠天生比较有勇气敢打架就可以简单填补的,从此之后僧王再不言主战之事,开始主动学习军事,直到1865年战死。


八里桥的影响。

胜败兵家常事,但输了不总结经验教训,在原地再败一次,就是可笑!

这一次直接打醒了许多清国高层,如恭亲王、文祥、曾国藩、李鸿章等,纷纷在此后开始了中国的洋务运动,其实输不可怕。


资料:

《剑桥中国晚清史》

《中国近代史》

《天朝的崩溃》

法国远征军司令蒙托邦将军(八里桥伯爵):《回忆录》


秋草独寻


八里桥之战是清军和英法联盟之间发起的战争,这次的战争发生在1860年的时候,那个时候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中。在天津沦陷之后,僧格林沁所带领的骑兵和步兵准备在八里桥和对方开战。开始的时候僧格林沁很快就发现了英法联军的缺陷,曾经一度破坏了对方的防线,但是英法联军却有着火炮等武器,这是清兵无法改变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清兵处于下风。而英国的军队也分为了两个部分,分别对抗僧格林沁的部队和围攻附近的区域,企图从后方围攻僧格林沁。尽管僧格林沁部署地十分得当,但是却依旧抵挡不住对方炮火的攻击,最终清军损失了大量的兵力,以失败而告终。僧格林沁八里桥之战失败了,但是他的能力和勇气却依旧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八里桥之战是近代军队与古代军队的一次典型战役。英法联军经历过拿破仑战争,兵员是义务兵役制加职业军官团。装备的是配备刺刀的步枪和滑膛炮。清军仍旧是以冷兵器装备为主的步骑混合军队。与联军有不止一代的代差。十九世纪欧洲的近代军队在面对世界各地的封建王朝的军队作战时,大都是以压倒性的胜利的。八里桥之战,三万多清军伤亡过半,而六千人的联军只有十二人阵亡。八里桥之战清军败了,曾经横扫亚欧大陆的蒙古骑兵不好使了。有一种说法是,骑兵作战只能向前冲锋,如果蒙古骑兵的人再多一点,英法联军就没子弹了,随后就可以冲入敌阵一律屠杀。不过历史不能假设,败了就败了,完了也就完了,不能盼着敌人没有子弹而取胜。





不当王爷好多年


八里桥之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战。此战清军的失败,直接导致通州失守,北京门户大开,并在1860年10月13日沦陷。此战也标志着自战国后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统治中国战场两千余年的骑兵开始逐渐走下历史舞台,西方现代军事体系开始在中国军界逐渐成为主流,因此八里桥之战在近代军事史研究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八里桥之战失败的原因大致有三点:

1.将帅失和。

八里桥之战主将是僧格林沁和胜保,僧格林沁为主帅,指挥蒙古马队正面突击;胜保为副帅,主要负责指挥两翼包抄。但两位将帅在战斗过程中并没有精诚团结,反而互相较劲,在战斗后又诋毁对方,美化自己。胜保在战斗中中弹负伤,在战败后给军机大臣的信函中称:“可惜俄顷之间便获大捷,竟因弟身受重伤,不得成此一战,岂非天哉!言至此,不觉痛哭失声。”同时指责僧格林沁“前日张家湾之战,并未伤折。(蒙古马队)一闻夷炮,辄反击,致将步队冲乱,而邸帅仍姑息之不加查办,其何以振作乎”,即将作战失利的责任归咎于僧格林沁督战不力。

当时社会上也流传着二人不和的传言,如“僧王(僧格林沁)肯稍接应,定能破敌成功……僧王忌胜公(胜保)威名,不欲其功之成,且伊素所畏者,止胜公一人而已,故欲置之死地,假手于人以杀之也”,又如“僧王经营两年,节节败退,胜公乃欲一战成功,是不为僧王留余地矣”。以上虽然属于传言,但通过胜保奏疏和信件可以窥见二人关系并不融洽。

2.战术失误

咸丰帝制定的“以奇兵抄袭,挫其前锋,能以鸟枪、刀矛等短兵相接”的战术,在英法联军来复枪和重炮的轰击下宣告破产。咸丰帝并没有意识到,用骑兵在广阔平原上冲击装备新式枪炮的敌军是一种自杀行为,骑兵的速度无论如何比不上子弹的速度。更严重的是,一旦骑兵溃败,马匹受惊,奔回本阵,后方的清军步兵部队面对马匹的冲击根本没有抵挡能力。这直接导致步兵阵型大乱,最终清军全线溃退至八里桥,并在立足未稳时与英法联军决战失利。因此,这一战术失误是导致八里桥之战失败的一个关键因素。战术失误并不仅仅体现在咸丰帝身上,各级官吏对于英法联军的猛烈炮火也认识不足。时任詹事府詹事的殷兆镛提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棉被法”,即“遇夷匪,则棉被军当先,前层蹲,次层立,将全军遮住,酌留空隙为瞭视与放火器之地。布阵既定,任敌人多方冲突,我军屹立不动。俟敌稍懈,则棉被军疾驰前逼,彼火器刀矛都无所施”,由此可见当时清朝官吏对英法联军的凶猛火力认识的肤浅程度。

3.武器装备和士兵训练落后

清军在八里桥之战中所使用的武器仍是以传统的刀矛冷兵器为主,辅之以火炮火枪等火器。即使是火器,绝大部分仍处在明末清初的水平,如英法联军缴获的清军火炮,“青铜做的,长达3.51米,重达7220公斤,这些大炮被称为‘无敌大将军’炮”;“尤其那些铁炮,外观破旧,不带瞄准器,甚至没法调节射击距离”。“无敌大将军炮”是清朝康熙年间研制的一种子母炮,曾在雅克萨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该炮面对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而不断发展的西方新式武器(后膛开花炮和来复枪)已经落伍。至于传统冷兵器面对西方新式武器更是毫无还手之力,法军曾讽刺清军“仍那么幼稚使用弓箭作战,弓箭怎么抵挡了卡宾枪和刺刀,(清军)500米内射不到人家那里,人家却一下能射穿他们的胸膛。中国兵没有刺刀,只有长矛、梭镖、戟和各种大刀、短刀、长刀或双手大刀等”。可见清军武器装备之落后。

此战清军溃败,大部逃散,所以伤亡不详,大约在数千左右。而英法联军不过战死5人,伤不到50.


冷兵器研究所


第二次鸦片战争其间,英法联军占领了天津,1860年9月7日,清朝廷与英法联军和谈破裂,双方开始备战。

英法联军的目标是进攻北京。而此时清朝廷能依赖的柱石大帅就是僧格林沁。

当时英法联军要进攻北京必须经过通州,而要过通州,必经八里桥,八里桥如果失守,距离北京就只有几十里距离了。

清军统帅僧格林沁为首,指挥清军马步骑兵在通州、京郊等地布置层层防守,清军防守兵力达到3万人之多,其中骑兵有1万人之多。

就在八里桥战役发生的3天前,1860年9月18日,英法联军向清军张家湾驻地开炮,并发起攻击。

对于这第一仗,僧格林沁及其所部也是做足了功夫,其麾下蒙古马队向着英法联军发起骑兵冲锋。

可是没有想到的是,英法联军阵营之内,突然几百枚康格列夫火箭向着蒙古骑兵发出齐射,一时间火箭在清军马队之间爆炸、接着,火光冲天,惊得清军骑兵的马匹四处逃散,以至于冲动自家的阵营大乱。

僧格林沁赶紧收缩兵力,放弃了通州和张家湾防地,退入八里桥,以图扼守住英法联军进京的道路。

就在这短暂的几天之内,英法联军整顿队伍,等待后续军火补给,而清军则不断地征集军力。

一批一批的蒙古骑兵和关内骑兵征调到围护京畿一线。清军的步军在八里桥周围构筑工事、战壕,清军步、骑兵共计约3万人。

英法联军共计8千人左右。

八里桥距离通州8里,距离北京城也只有30余里。

1860年9月21日早晨,英法联军分3路向清军阵地发起攻击。

在这次八里桥战役当中,清军的阵营当中,有哲里木盟马队1000,卓索图盟马队2000,昭乌达盟马队1000,察哈尔骑兵5000。

这些清朝廷尽最大努力调集来的满蒙地区的精锐骑兵,沿着八里桥防线布置成一个弧形阵地,围护着身后的北京城。

面对英法联军的列队攻击,僧格林沁指挥清军骑兵,开始试图冲击英法联军的结合部。

这本来是一步极好的棋,可是,在实际攻击当中,每一批次的骑兵冲击只有200多人,当头几批骑着瘦小的蒙古马的骑士冲击到英法联军的阵前,他们只是每个人用手中的发火枪对着英军阵地开了一枪,然后就退出战场。

过一会儿,第二批次的几百人规模的类似冲击再接踵而上,这些基本都是辽东、吉林、黑龙江的骑兵,还在用过时的方法来攻击具有新式军队作战经验的英法联军。

这些清军,不是像影视作品中所描述,用冷兵器与英法联军死拼,他们没有刀矛弓箭,冲到英法联军的阵前,只是火枪击发一弹,然后就退出战斗,当然,这些骑兵每一次的冲击波过后,人员战损最低达到一成。

据法国人回忆,八里桥战役第一天的上午,基本打的就是这种仗,没什么意义,对法国人来讲,基本毫发未伤,清军反而留下200多死伤人员。

当时清军所使用的的武器装备主要为冷热兵器混用,步军绿营使用的枪械为滑膛枪,自制的鸟枪,再就是早期的抬炮和劈山炮,大刀长矛等冷兵器使用不多。

英法联军里面几乎印度兵占人数一半,他们均使用前膛燧米涅步枪,配备刺刀,其中火炮为阿姆斯特朗滑膛炮,数量竟然有92门,炮弹有3000余发。

很重要一点,英法联军单兵技术都很过硬,虽然只有数千士兵,但是都有殖民战争经验,特别是在战场上,西方士兵所独擅的三排阵列战列步兵线等战术使用,都产生奇效。另外,这支英法联军在拿破仑战争和克里米亚战争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所以,当他们面对火器上不占优势,兵员素质不佳的清朝军队时,英法联军觉得胜券在握。

做为清军战场总指挥的僧格林沁在军事技战术上更是与英法联军统领孟托班不能相比,后人比喻为两个不同时代人的较量,这一点,应该实事求是承认。

当时的八里桥战役,有几个战场同时进行,既有骑兵的冲击战,也有阵地的攻守争夺战, 孟托班、科利诺、雅曼等引领英法联军部队采用刺刀、炮火等方式开始向清军展开持续攻击,布杰少校率领法军第101旅夺取了清军阵地中心村庄,雅曼率法军占领八里桥。

其中八里桥清军守军拼死防守,于是英法联军就用大口径火炮,抵近轰击防守的清军,致使死守八里桥的清军受到重创,很快,整个战役清军防线全部崩溃。

那么,“八里桥之战”清军究竟输在哪里?两军伤亡怎么样?”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僧格林沁在八里桥战役战前的整体布局;

僧格林沁的任务就是阻击这股英法联军对北京城的进犯,对于这场阻击战他还是做了充分的准备。

首先,他把1.7万的清军布置在张家湾一带,这其中,骑兵7千人,步兵达到1万人。而且由他自己亲自统领7千人的骑兵,这样的布置,看得出他想把英法联军在第一波阻击战中就击溃的想法和决心。

而后,僧格林沁又安排副都统伊勒东阿督带4千骑兵驻守在八里桥一带,这就是为防万一,安排的第二道锁钥。

第三步,僧格林沁通往北京城的各个路口分别按兵把口,马驹桥的1千骑兵是为了防止英法联军绕道进攻北京,通州的4千绿营兵派得力的直隶总督成保亲自统带。接近北京的齐化门一直到定福庄一线,也安排了5千人防守。

所以说,无论单纯从战略部署上看,还是兵员数量上,已经就算稳妥了。

那么,症结性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首先,从大的层面上说,僧格林沁企图用骑兵的迅速奔袭来撕开英法联军阵地的结合部,在平原地带,锲入英法联军的结合部之后,以骑兵迅速突击的形式,与英法联军展开近战。

这种战略思维方式用于镇压国内农民军尚可一用,但是,与西方经过拿破仑战争和工业革命后,以炮兵为核心的火力战的西方国家战术相对峙,结果就可想而知。

其次,八里桥战役初始阶段,清朝廷中就传谕僧格林沁,要他用小股兵力,于夜间不断袭扰英法联军,以攻为守,可曾格林沁竟然在大天白日,就派出5千骑兵,而且以一波次300人的数字去冲击英法联军,小股骑兵,叠次冲锋,根本没有效力,反而上一波,伤亡十分之一的人马,好不容易冲到英法联军阵前,每人火枪开一枪,又打不着人,然后,遭遇到英法联军炮击和印度籍骑兵的反冲锋后,清军这一股骑兵就慌乱四散,而且真的自动脱离阵地,甚至马匹都弃置不要了,多有清军,几十里一路乞讨逃回北京城。

这一仗,英法军统计法军死亡3人,伤18人;英军死2人,伤29人。

清军损伤1200余人,其余军兵,基本溃散,北京城外围几乎瞬间洞开。

据传,当拿破仑三世要嘉奖联军统帅孟托班时,遭到很多人反对,法国人认为八里桥之战是“一场引人发笑的战斗”。不值得为此发出嘉奖

上述回答,希望题主满意,同时感谢同道认真阅读,我是头条历史领域创作者子由,欢迎您的关注。


子由


八里桥之战输在武器装备不对等。

英法联军用火枪火炮对付清军的大刀长矛。也就是用先进的热兵器对付原始的冷兵器,清军岂有不败之理。


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但没有用于强军。

善良的中国古人把火药用于了制作渲染欢乐喜庆的烟花爆竹。虽然在明朝也组建了使用火统、鸟统的军队,还组建了神机营(独立火炮部队),但主要用于装饰门面、营造声势状军威。

清朝眼光更狭隘,满人的意识里;他们的快速骑兵、马刀弓箭更好使,打仗更管用。即使清朝购买了西洋先进的红衣大炮,在攻坚摧城发挥了威力,满人也认为这是笨重的东西,不适合他们快速流动作战的传统习性,只能偶尔用一用。于是,清军仍然配备冷兵器,比明朝军队更落后。

英法用科技强军,军队已全部配置了火枪火炮,并训练了远程用火炮轰,近程用火枪齐射的战法。

八里桥之战,当人多势众、英勇无畏的清八旗骑兵发起密集冲锋时,他们的速度没有敌人的炮弹、子弹快,他们的兵器为够不着敌人身体,他们成为了英法联军火枪火炮射击的靶子,遭到了肆意屠杀。

八里桥之战,3万清兵对阵8000英法兵;清军伤亡1200人;英军死2人,伤29人(其中包括印度兵1死18伤);法军死3人,伤18人。双方伤亡23:1。

精神意志抵不过钢铁,落后了就要挨打。

“八里桥之战”后,西方列强相继加入欺负清朝行列。他们只要在中国海岸架设几门大炮,就会让清朝统治者屈服。

历史教训告诉了国人;打仗不能无限夸大人的精神意志作用。

打仗就是拼武器装备、拼火力。要不受外敌欺负,武器装备决不能落后,更不能允许有代差。

无独有偶,历史也教训了后来的英法联军;一战英法联军对德国作战,都使用火枪火炮。但德国步兵率先掌握和使用了可连续发射子弹的马克沁重机枪,对英法联军使用的单发火枪形成了代差优势。在著名的法国索姆河战役,德军在一日之内,用马克沁重机枪屠杀了5万英勇冲锋的英国军人。

这款在当时最先进的步兵武器,被人称为了“寡妇制造机”。

谌人


  1. 僧格林沁,将帅无谋累死三军,从大沽口失陷到八里桥,三十天时间,一百八十公里,伏击战没打,坚壁清野没用上,避实就虚没有打,截击后方补给没打,夜袭战没打,奇袭没打。一句话,窝囊废,鲁莽武夫,英法联军,劳师远征,战线漫长,补给困难,我们的优势,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地形熟悉,

  2. 英法联军,在天津城又得补给,又得歇息。
  3. 在一百八十公里路程上,英法只有八千士兵有武器火枪∩显
  4. 英法八千有火枪其余是后勤。
余数千是苦力役夫后方。
  1. 兵者诡道也,你让韩信大将指挥,以零敲碎打以众击寡,分割围歼。动员军民,化整为零,村庄埋伏,撒豆成兵,英法联军百分百被打得满地找牙,火枪火炮照样被吊打。全军覆灭。
  2. 僧格林沁,没有资格当将领,孙子说,帅者,智,谋,勇,严,罚,奖,仁,具备,很显然僧王缺智,谋,后来在华北一带围剿攻打土匪不成,反而被土匪捻军宰杀,尸首分离就是证明。

用户9668730768486



千难万险不能挡2


僧格林沁眼光太狭窄,思想还停留在古代的冷兵器时代,所以用的战术是效仿古人的战术。想先以骑兵冲刺,打乱敌人的阵型,可是当时已是热武器时代,所以结果就是骑兵伤亡惨重,打乱了所有的部署。也没有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来阻击敌人,只知道冲锋,造成本部伤亡过大。没有热武器时代的战术思想,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