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媒體是一個賺錢的職業嗎?

小黑貓狗仔


1、自媒體+廣告

互聯網最基礎的盈利模式是先積累大量的流量,然後進行流量分發,分發的方式可以是類似於百度的競價排名,也可以是CPC、CPM、CPA等付費形式的廣告,也可以通過用戶的社交分享進行分發。移動互聯網崛起之後,類似於百度這樣的流量集中分發平臺逐步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無數個“小中心”。自媒體便是其中一種類型。

➤如果要問十個做自媒體的人如何盈利,9個會告訴你先積累海量粉絲,然後幫廣告主寫軟文或者直接上硬廣上banner。

➤相比於上千億的網絡廣告市場,自媒體廣告仍然是滄海一粟,但目前的數據仍足以讓許多自媒體人興奮不已。不過通過跟許多廣告主聊天發現,除了那些牛逼哄哄的大號以外(頭條6位數,不準甲方改文案),大部分的自媒體號在廣告市場當中仍處在弱勢地位,收費方式甚至已經苛刻到了按銷售轉換付費。通過帶參數的鏈接分發,自媒體甚至變成了某種意義上的返利網。簡單來說,廣告主真正的意圖仍然是導流,品牌層面的推廣似乎還未輪到自媒體。

➤除了那些牛逼大號,自媒體廣告的次級贏家應當是那些手裡握著幾十上百個號,號稱有“矩陣”的人。

2、自媒體+付費閱讀

有人說世界上最值錢的東西是知識,但是同時知識又最不值錢,互聯網的誕生和“免費”精神更是將知識的價值沖淡到了最低。在版權意識尤為薄弱的中國,願意為知識付費的人少之又少。自媒體的崛起在為民眾爭取到更多話語空間的同時卻又製造了巨量的垃圾,這更加劇了知識或者說內容的貶值。

➤內容的貶值帶來的最大後果就是自媒體人創作積極性的銳減,各大自媒體平臺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於是在原創保護的基礎上增加了各種激勵機制。比如,微博在做長文打賞、視頻打賞、微任務廣告分成,今日頭條在做“千人萬元”計劃,目前已簽約179個作者,今日頭條給這些作者保底1萬元收入。不過說到底,這些設置幾乎都可歸約為“打賞”,打賞的核心是“賞”,不是購買或者交易行為,打賞的動機當然可能是覺得你寫的真好,但也有可能是覺得你辛苦了,賞你點飯錢。總之,這種機制可以讓自媒體人開心一陣,但無法持續地提高其積極性,因為當新鮮勁兒過了之後,願意打賞的人自然會銳減,免費意識仍然佔據上風。

➤一個比較高級的形態是做付費閱讀,這種模式比較挑領域,像財經這樣專業性強,內容生產門檻高且信息難以獲取的領域比較容易推行.

➤另外一個比較容易實現付費閱讀的是深度報道或者非虛構寫作,這類作品以其詳實的調查、獨到的分析能夠吸引一部分高質量的讀者群,讀者付費的意願也高於一般的內容。但是這樣的內容一般的自媒體人幾乎不可能寫出來,往往是傳統資深媒體人轉型之後在做。

➤總體來看,自媒體要實現打賞不難,但難以為繼,大部分都無法餬口,而付費閱讀的模式對於大部分自媒體而言也不現實。歸根到底,自媒體的內容仍不夠專業、不夠有深度。也許只有當垃圾信息已經煩得大家實在受不了的時候,真正有價值的知識才會被明碼標價進行售賣。

3、自媒體+電商

媒體驅動型電商、社會化電商、社區化電商等等名詞對於愛玩概念的國人而言並不新鮮。無論是《悅食中國》、《日食記》、《一條》這樣小而美項目的崛起,還是阿里投資微博,自建來往這樣的大手筆舉措,將媒體、社交與電商結合似乎成了解決傳統B2C獲客成本不斷高昂的有效途徑。

➤這種模式的基本邏輯是,通過高質量的內容吸引粉絲,然後再通過軟文的方式出售自身產品。與傳統的B2C不同,媒體驅動型的電商並不直接賣東西或赤裸裸地玩促銷,而是先洗腦讓你形成黏性然後在不知不覺當中銷售商品給你。傳統電商很大程度上看到的只是商品,背後的品牌、人、故事是隱性的,而媒體驅動型電商正好補上了這個短板,將人物和品牌放在了產品前面。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媒體驅動型的電商並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

❶ 適合該模式的往往是那些低頻高客單同時又非標準化的產品(藝術品、工藝品、需要品鑑的商品),比如大家趨之若鶩的《一條》,它賣的東西雖說算不上奢侈品,但是也夠得上輕奢了,主要消費人群還是那些吃喝不愁的貴婦或者硬撐小資的文藝青年。一般自媒體人很難承受這種長時間不出單的品類。相反,一般的高頻快消品如果用媒體思維來做,往往會死得很慘,因為做媒體、做內容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有這閒工夫還不如多跑跑渠道,多找人刷刷單。

❷ 媒體驅動型電商對內容的要求非常高。能夠帶來銷售轉化,甚至具有洗腦功能的內容絕不是單純的心靈雞湯或者搞搞笑、賣賣萌就能夠了的(當然,不排除各種low逼網紅也能俘獲大批15線小年青的心)。

➤總體來說,自媒體要想玩電商,首先得想想自己腰包裡的錢夠不夠,因為在媒體階段要耗費的資金並不是小數目,要知道《一人食》的創始人是富家千金,《日食記》的姜老刀則自個兒就有影視工作室,如果沒錢,能像《悅食中國》那樣拿到花樣年的投資也成。其次,自媒體還得想自己要做的品類是什麼,這在很大程度上就超出了自媒體的能力範疇。畢竟不管是媒體型電商還是情懷型電商,最終你都得賣東西,光是做代理呢你無法彰顯你的高大上和文藝範兒,但是要自己開發呢又會碰到各種瑣碎的問題,複雜程度遠遠超過做媒體。

➤不過,媒體驅動型電商有一條思路仍值得嘗試,就是做平臺,通過內容攢夠流量,然後分發給平臺上的各種小而美的商家。目前來看,國外有Etsy、Bottica等巨頭採用這種模式,銷售各種手工作品、獨立設計師作品,但國內仍然鮮見,有一兩家也是死氣沉沉。

➤一句話,自媒體要往媒體驅動型電商轉,時機仍未成熟,或者說能做也只是小打小鬧,很難成氣候。畢竟國人的消費水平和購物習慣還停留在淘寶,低頻高客單的商品還未成為主流。個性化的需求的確存在,但還極其分散,召集成本對於一個自媒體而言很難負荷。

4、自媒體+IP

自媒體的最高級盈利形態是IP化的運營。所謂IP,一定具有多平臺、多內容、多媒體等特點,但同時又緊緊地圍繞在一個核心品牌上,紛繁複雜的內容由一個統一的精神勾連起來。

➤從目前比較成功的IP型自媒體來看,主要有兩類,一類叫做拯救不開心型,比如《萬萬沒想到》、《屌絲男士》等,主要通過娛樂、惡搞給人帶來快樂,技術含量低,黏性不高,粉絲說不買賬就不買賬,比如最近萬萬大電影的折戟;一類叫精神鴉片型,羅輯思維、吳曉波讀書會都是這樣的代表,他們往往打著智力輸出的旗號,迎合的是那部分對成功學極其渴望的人。很大程度上,這種類型的自媒體是劉一秒等成功學大師的高級版。要知道,成功才是國人最大的需求,販賣成功當然是市場容量最大的一門生意。

➤這其中,羅輯思維無疑將自媒體做到了極致,也不斷地拓寬了IP的範疇,從最早的脫口秀視頻節目到後來社群打造、電商運營,羅輯思維以“有種、有趣、有料”為核心思想,俘獲了大量渴望成功者的心。自媒體要轉換成為IP,創始人一定要具備某種魅力人格(卡里斯馬型人格),能戳中粉絲的心。


bruce愛旅行


很多人只單純的拋出“做自媒體能不能掙錢”這個問題,但是我並不清楚每個人心裡的標準。如果說一塊錢也算掙到錢了,那可以明確的說,做自媒體可以賺錢。但我想大多數人心裡可能不這麼想,大部分人可能會將自媒體認定為一個職業,繼而將自媒體的收入和自己的工資做比較,那麼,問題來了,你的工資又是多少錢呢?要知道,做自媒體,是在同一個網絡平臺,不管你在哪裡,一線城市還是鄉下農村,遊戲規則是一樣的。可你的工資就不一樣了,如果你在一線城市,你的工資可能每個月一萬?或者你在四線小城市,每個月工資三千?這個時候,如果沒有標準,那麼誰也說不清楚做自媒體到底掙不掙錢了。


張大大的視角


做自媒體剛開始肯定不會賺的很多,需要時間去積累的。初學者,前期不妨抱著學習的目的開始寫作,這個時間可長可短,等到你自然積累到一批鐵桿粉絲的時候,不愁流量的你就能接到廣告變現了


用戶6818969604646


個人認為自媒體只是個平臺,為大家提供一個學習,交流,分享的窗口。掙不掙錢,我不清楚。看需要和能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