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鋼齊大山鐵礦選破作業區膠帶操作工劉朋以廠為家紀實

一個普通工人的人生價值到底有幾何?鞍鋼齊大山鐵礦選破作業區膠帶操作工劉朋帶領班組成員用年創效2000餘萬元的事實作了生動的回答。

一個初中畢業生的事業潛力究竟有多大?齊大山鐵礦黨委先後為他命名——“劉朋維護班”“劉朋創新工作室”,他用成果作答——先後榮獲4項國家發明專利、40項技改成果。

一個共產黨員為黨的事業奮鬥時間有多長?劉朋說,我不知道生命什麼時候停息,但事業告訴我,只要活著,每天就要早上班兩個小時,晚下班兩個小時。

劉朋,37年如一日,立足平凡崗位,咬定初心不放鬆,堅定目標向前行,跟著郭明義學雷鋒,完美地詮釋了入黨誓言——我的崗位請放心。

鞍鋼齊大山鐵礦選破作業區膠帶操作工劉朋以廠為家紀實

把責任扛起來——用家國情懷詮釋工人力量

劉朋與“當代雷鋒”郭明義同時代,在齊大山鐵礦與郭明義共同戰鬥生活了30多年,見證了郭明義精神孕育、成長和壯大的全過程。郭明義幾十年如一日“甘當礦石”的奉獻精神,讓劉朋折服,激勵鞭策他爭做郭明義精神的堅定傳播者、生動實踐者。“像郭明義同志那樣愛崗敬業,甘做一顆助力車輪前行的鋪路石,默默地奉獻自己,無私地回報企業。”劉朋堅定信心,從容出發。作為一名膠帶操作工,劉朋的工作職責就是值守在礦石運輸皮帶旁,保證其不跑渣、不掉輥、不出故障,高效運轉。

礦石運輸帶工作環境艱苦,與劉朋同期的膠帶操作工,想盡一切辦法,紛紛轉崗。而劉朋的思想卻隨著這條礦石運輸帶在延伸、積澱、成熟,初心不改,執著堅守。劉朋發現,一塊22毫米厚、價格1300多元的礦石運輸帶擋皮,投入生產不到20天就“力不從心”,無法擋住礦渣滲漏,導致工作環境嚴重汙染。

看著工友們在灰塵漫天的環境下,更換擋皮、清理皮帶,劉朋動起了幫助工友改善工作環境、減輕勞動強度的心思。當他把想法一亮,有人贊同,有人懷疑,還有人認為他“不自量力”,一個初中生要想改變幾十年的生產現狀談何容易。劉朋堅定信心,決心啃下這塊骨頭、攻下這個堡壘。

擋皮不耐磨是導致礦渣滲漏的主要原因,劉朋找準突破口,開始集中火力攻關。那段時間,劉朋一有空,就蹲在礦石運輸帶旁琢磨,研究思考增加擋皮厚度的可性行,常常一蹲就是半天;到廢材料堆裡翻找比對,尋找可替代的耐磨材料。經過反覆試驗,劉朋將目光鎖定在破碎機排料廢膠帶上。要知道,破碎機排料廢膠帶厚度達40毫米,是廠家所生產擋皮厚度的兩倍,如果試驗成功,不僅能為企業節省大量資金,而且大大減緩工人的勞動強度,改善工作環境。

思想火花一閃,創新靈感躍然。劉朋馬上帶著四個工友,試著用破碎機排料廢膠帶製作擋皮。皮子太厚,他們就一刀一刀地慢慢切割;手掌磨出了血泡,他們就纏上紗布、戴上手套接著幹,就這樣,五個人忙碌一天,終於做好了一塊擋皮。經過運行試驗,這塊“劉朋牌擋皮”竟然整整工作了60天,與同廠家生產的擋皮相比,不僅運行時間增加了三倍,而且塵渣也大量減少。

工友們紛紛向劉朋豎起大拇指,熱切期盼礦石運輸帶全部使用“劉朋牌擋皮”。面對工友們的期盼,劉朋何嘗不想。可嚴峻的現實擺在面前,五個人一天苦幹苦熬才能製作一塊擋皮,如何才能滿足生產需要呢?曾幾何時,“咱們工人有力量”那激揚高昂的歌聲,催人奮進,唱出了一代代產業工人的家國情懷,成為一代代產業工人衝鋒征戰的號角。此刻,那歌聲好像穿越時空,在劉朋的耳旁迴響,鏗鏘有力,激情飛揚。劉朋閉門三天,苦思冥想,終於畫出了一張製作擋皮的機械草圖。緊接著,劉朋跑廠家、進現場,反覆比對數據、修改圖紙,加工機械、購買器件,經過兩個多月艱難探索,終於研製出“平臺跑車合金轉盤膠帶切割機”。如今,這臺切割機制作一塊擋皮僅需5分鐘。2011年5月1日,礦黨委將劉朋所在班組命名為“劉朋維護班”。據統計,從2011年5月至2019年5月,這臺切割機為齊大山鐵礦生產加工各種擋皮13類、10146塊,累計節約資金1200多萬元。

把潛能挖出來——用創業足跡記錄鞍鋼發展

劉朋深知自己“先天不足”,一個初中畢業生要想在鞍鋼立足,必須笨鳥先飛,以“進來是鐵、出去是鋼”的毅力,努力融入鞍鋼這個“大熔爐”,自覺接受“大熔爐”的加工、打磨、淬火,成為鞍鋼建設的參與者、奮進者、開拓者。

“石以砥焉,化鈍為利。”劉朋自我加壓,如飢似渴地向書本學習、向工友學習、向實踐學習。多少次,遇到學習困難、進取動力不足,甚至想打“退堂鼓”時,劉朋就對照“郭明義精神”找差距,從郭明義身上尋找前行的力量。郭明義常說,學歷不等於能力,文憑不等於水平,一個人只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埋頭苦幹、勤學苦練,就一定能幹成事、幹好事。郭明義第一學歷也是初中畢業,憑著對事業的熱愛,憑著那股子拼勁鑽勁,堅持不懈地學習實踐,先後研製出採場公路建設新工藝、新技術和新流程,填補了鞍鋼技術空白;主修的高標準採場公路,為企業年降耗增效近4000萬元;提出的改礦石破碎站一側進車為雙向進車的建議,一年為企業降耗200多萬元;研發的路料配備新方案,大幅度降低了路料使用成本,獲鞍鋼合理化建議一等獎,被中央選樹為“改革先鋒”,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對照“郭明義精神”,劉朋立下決心,從解決制約崗位效益的現實問題入手,爭取實現崗位效益最大化,用創業足跡記錄鞍鋼發展。憑著這種信念,劉朋立足膠帶操作工崗位,孜孜以求,把崗位效益發揮極致,成為排巖系統名符其實的“土專家”,一系列創新創造、技改成果記錄了他昂首闊步、追求卓越的奮鬥足跡。

2012年10月31日,是劉朋終生難忘的日子。國家知識產權局對劉朋創新發明的“分割膠帶切割機”進行評審,當評委們瞭解到劉朋既不會畫專業圖紙又不會寫專業論文時,倍感驚訝,這麼複雜的機器他一個初中畢業生是怎麼發明的?面對評委們的不解,劉朋娓娓道來,把創新發明該機器的初衷、原理和每一個技術細節都表述得清清楚楚,讓專家們嘖嘖稱讚,全票通過評審,榮獲國家專利。專家們對劉朋三十年如一日,立足艱苦崗位的敬業精神給予高度評價:“實踐出真知、厚積定薄發”。此後一年多,劉朋創新發明的“膠帶斷截器”“膠帶機滾筒支架”“螺旋槽可調式襯板”等3項成果,又先後獲得國家專利。

2014年3月22日,齊大山鐵礦黨委再次以劉朋的名字命名,將劉朋所在班組命名為“劉朋創新工作室”。命名以來,“劉朋創新工作室”先後有40多項發明創造、技改成果應運而生,儼然成為解決疑難雜症、助推企業發展的“加速器”。

2015年4月,“劉朋創新工作室”對排巖作業區破碎站油槽過濾網進行改造,經過改造後,成倍提高過濾能力,延長使用週期。同年,又先後研發製作“可移動安全防護罩”“移動式打鐵爐”等設備,實現了安全生產和效益倍增雙豐收。

2018年7月,“劉朋創新工作室”研發成功“可移動膠帶在線智能快速修補器”。上級組成專家組,對該設備現場進行40餘次測試,次次達到預期目標。該修補器投入使用後,每年為企業節約成本45萬元。同年8月,“劉朋創新工作室”又研製出“運輸膠帶新型清掃器”,因加工成本低,在採礦膠帶運輸和選礦膠帶運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僅幾個月就為企業節約清掃器費用12.5萬元。

“登高莫問頂,途中耳目新。”回頭看這幾十年的創新實踐之路,劉朋說自己“換了一個腦袋”“變了一雙眼睛”,想得更細緻了,看得更深遠了,對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和感悟。如今,創新元素已經融入劉朋的生命,用創新的足跡追趕新時代步伐,記錄鞍鋼發展,成了他的不懈追求。今年1月初,作業區黨支部把生產託輥連接板的任務交給“劉朋創新工作室”。接到任務後,劉朋代表工作室,立下了一個月生產出合格產品的“軍令狀”。託輥連接板是膠帶運輸中的重要部件,齊大山鐵礦一年要消耗一萬多個,每個連接板集中採購約6元錢。製作託輥連接板需要100噸的衝壓機床,可工作室只有一臺衝壓45噸的“老夥計”,重量少了一半多,磨具、衝壓等各個工序都得重新設計調整,怎麼辦?劉朋召集徒弟們召開“諸葛亮會”,敞開思路、廣開言路,集中研究設計生產方案。20多天裡,他們一遍遍調整設計方案,一次次改進生產工序,經過無數次失敗,終於摸索出一套最佳設計生產方案,讓“老夥計”煥發出新風采。

如今,“劉朋創新工作室”生產的託輥連接板,不僅標準規範,而且成本低廉,每個只需要3毛錢,成為“花小錢、辦大事”的佳話,受到公司上下高度讚揚。

把精神立起來——用有限生命追趕時代步伐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與“當代雷鋒”郭明義同工作、同學習、同生活,耳濡目染,劉朋總覺得時間不夠用,挑戰永遠擺在他的面前,需要他一個一個加速去攻克,奮力去追趕,創造新業績,逐夢新時代。

託輥連接板生產成功後,劉朋心裡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自己動手製作託輥。目前,齊大山鐵礦巖破、礦破、選破等各類運輸帶所用託輥全部集中競標採購,型號不同,價格差別也很大,最貴的達2000元一個,最便宜也將近100元一個,使用消耗量大。新託輥使用一個星期後,往往就出現軸承變形、膠皮脫落等現象,需要及時更換,不僅影響了企業生產進度,而且增加了企業生產成本。劉朋發現,在堆積如山的廢舊託輥中,佔託輥總成本一多半的軸,磨損並不太多,只要把輥筒、軸承、連接板等更換,完全可以修舊利廢。

“眾責今方四面至,百為盡要一身當”。當劉朋把想法向“當代雷鋒”郭明義彙報後,郭明義擲地有聲:“只要是有利於企業降本增效的金點子、好項目,我就會大力支持。”企業立項、報批、會審等環節多,運轉週期長,而經初步測算,新修託輥成本僅僅是購買託輥的十分之一。“生產等不得,也等不起。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郭明義當天就取出個人住房公積金和工資18萬元,劉朋拿出積蓄17.5萬元,礦剷車司機單錫純拿出10萬元,三人共籌款45.5萬元,到有關廠家購買自動切管、壓裝、焊接、車孔、銑床、銑槽等7臺機床。一時間,“劉朋要自制託輥”的消息迅速傳遍齊大山鐵礦,產生了強大的轟動效應。

那段時間,劉朋像著了魔似的,天天守在廠房,配合廠家安裝調試新設備,反覆擦拭新設備,對照新設備操作使用說明書,認真研究新設備的功能和操作流程,把全套新設備研究熟悉得了如指掌。餓了吃一碗泡麵,困了沙發上臥一會兒,那一張清瘦蠟黃的臉,一身滿是油膩的藍色工裝,一雙佈滿老繭的厚實雙手,一副劃痕斑斑的防護眼鏡,是他沒日沒夜忘我工作的見證。

2019年4月4日上午,鞍鋼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兼礦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邵安林到“劉朋創新工作室”調研,對“劉朋創新工作室”生產一個市場價達2000元的託輥,用時不到5分鐘、成本不到200元的驕人成績讚不絕口,稱讚劉朋是“當代孟泰”,是“郭明義精神”的生動傳播者、堅定實踐者。“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面對讚譽,劉朋沒有驕傲自滿,深知自己離退休的日子不遠了,必須在有限的時間裡,為企業生產出更多更優質的產品。新設備上馬後,劉朋堅持每天早上七點準時開動機器,帶領徒弟們,加足馬力,駛上了振興發展的“快車道”,創造了單日生產200個託輥的紀錄。那切管機床的嗡嗡聲,車孔機床的咚咚聲,壓裝機床的嘭嘭聲,焊接機床的嗞嗞聲,交織在一起,如催徵的戰歌,雄渾高亢,催人奮進,成為齊大山鐵礦一道美麗的風景。就在大家擰緊發條,加班加點生產時,劉朋卻因胃部疼痛暈倒在機床旁。

“師傅是累倒的!他像鐵人一樣,長年奮戰在艱苦一線!”“師傅生活不規律,總吃泡麵,飢一頓、飽一頓。”眾徒弟把劉朋送到醫院,一邊等待醫院檢查結果,一邊回憶師傅言傳身教的點滴往事。“胃部中期惡性腫瘤”,這一檢查結果猶如晴天霹靂,把大家震懵了。

在“當代雷鋒”郭明義協調下,7月4日,劉朋到北部戰區總院住院;7月9日,成功進行手術,切除三分之二的胃病變部位;7月19日,劉朋軟磨硬泡,堅決要求出院。出院當天,返回鞍山已是下午三點多,任憑家人和同事怎麼勸說,劉朋堅持直接來到工廠。

眾徒弟看著劉朋腹部纏著厚厚的繃帶,佝僂著腰,面黃肌瘦的樣子,眼淚瞬間噙滿了雙眼。三徒弟李寧哽咽著說:“師傅,這裡機器轟鳴、炎熱乾燥、灰塵滿天,您傷口沒有癒合,手術線還沒有拆除,怎麼能來呢?這裡沒法養病啊!”劉朋呵呵一笑,拍著李寧的肩膀對大家說:“小夥子們,師傅養病的方式跟別人不一樣,看著這熱火朝天的工作場面,聽著各種機床不同的聲響,數著你們製作的新託輥,師傅就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心情就十分舒坦,病好像就好了啊!”

“無跡方知流光逝,有夢不覺人生寒。”如今,劉朋堅持每月兩次化療,每次化療之後,身體就像掏空一般,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緩過勁來。多少次,劉朋倍感倦怠、疲憊之時,珍藏在心中的那個夢想,就會鞭策他、激勵他、告誡他,決不能躺下——生產一萬個託輥,向新中國成立70週年獻禮,為鞍鋼“大熔爐”再加一把柴、再添一把火。

劉朋說:“有夢就有方向,有夢就有幹勁,有夢的日子真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