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變天,傳遞“2大信號”,4年來首次,官方媒體也表態了

樓市變天,傳遞“2大信號”,4年來首次,官方媒體也表態了!

最近,筆者看到了一則數據,2018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面積達到了3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32.3平方米。從這一數據中我們能夠很直觀的看出近十幾年來樓市發展很迅速,對於消費者的感受就是樓房越來越高,開發商拿地越來越大手腳,地王不斷冒出,所謂的房價水平線一步一步被提高,周邊房價蹭蹭往上漲,最後也就成為給了大家俗稱的“房價高不可攀”。同時有些理智的人表示房價年年漲,工資卻一成不變,生活越來越高,但買房卻越來越遠。

樓市變天,傳遞“2大信號”,4年來首次,官方媒體也表態了

從客觀的角度來看,高房價是推動樓市發展的最佳利器,因為房子值錢了,不管你有沒有房,你都硬著頭皮多買幾套,在透支未來幾十年的購買力後,銀行大賺一筆利息,與此同時開發商拿著銀行給的貸款積極拿地造房,甚至圖地還未正式批准就開始預售制賣房,也正是因為這一股“正循環”支撐了樓市的快速發展。而在2018年下半年樓市突然降溫,購房者預期發生改變了,一切都發生了變化,買房的人發現出手很困難,準備買房的人覺得房價要跌,在這樣一個樓市背景下,傳遞“2大信號”,4年來首次,也是當前樓市核心問題。

樓市變天,傳遞“2大信號”,4年來首次,官方媒體也表態了

一是樓市缺錢,銀行開源節流,開發商求生存。從以往的“正循環”中大家都看出來資金乃是樓市發展根本,無論是棚改貨幣化處理還是房貸利率,都跟錢離不開。而隨著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貨幣政策傾斜,銀保監會嚴加管控資金流向,特別是房地產行業。而與此同時各大開發商紛紛降價促銷,主動迎合市場,在外行人看來,房價要下跌了,而且還是趨勢。而在內行人看來,開發商現階段急需現金流緩解壓力,特別是年底,所謂的房價下跌只是短期回籠資金的操作。

樓市變天,傳遞“2大信號”,4年來首次,官方媒體也表態了

二是購房者心理預期過大,而且“苦日子”就要來臨。在開發商主動降價促銷的背景助推下,不少媒體和專家都稱之為房價迎來大跌,很多購房者也堅信不疑,甚至有人表示房價有機會回到2014年。但大家得明白一個問題,在人力物力建築耗材成本上漲的背景下,房價為何能急轉而下?即使土地市場冷淡,但在土地財政不放鬆的前提下,對房價鬆動幾乎沒有一點影響,這一點從各大城市取消限購就可以看出,只要降低入市門檻,高房價一樣有人買單。

樓市變天,傳遞“2大信號”,4年來首次,官方媒體也表態了

而對購房者來說,“苦日子”也逐漸來臨。對於正在準備買房的人來說,房貸利率的壓力首當其衝,實際上隨著LPR改革落地,房貸利率均呈上升趨勢,同時央行副行長潘功勝曾表示,我國房貸利率仍處於較低水平,在房價不會大跌的背景下,購房成本的增加無疑是必然的。而對於有房之人來說,變現週期拉長,房子難脫手無疑是最麻煩的,再高的房價,賣不出去的房子只是泥石磚瓦,在這裡送給購房者一句話,買對比買低更重要。

樓市變天,傳遞“2大信號”,4年來首次,官方媒體也表態了

從以上2點信號來看,大家還會覺得房價會大跌嗎?或者未來房價能回落多少?實際上對於這個問題,人民日報早已回應表態,那就是“房地產市場拒絕大起大落”,其實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房價能下跌,但不能大跌,就例如某城市明確表示降幅不能超過備案價20%。

在未來樓市發展過程中,房價會相對更加真實,對於經濟體量仍有潛力的一二線城市,房價仍有上漲空間,相反的以高房價為首的四線以下城市,房價下跌是必然的,市場不可能讓月均收入3000元的人去承受房價10000元的住房壓力,但有一點大家得心知肚明,那就是降幅一定會在政策允許範圍之內,先有政策,後有房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