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满了人性堕落的《人间失格》,我们为什么称它为经典?

关文艺青年里有一种暗号,就是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无论是差异多大的两个人,如果恰巧发现对方也在看《人间失格》,立马就有了几分惺惺相惜的味道,可以列入知己备选栏。

在小书的印象里,还没有哪本书有这样的力量。

写满了人性堕落的《人间失格》,我们为什么称它为经典?

《人间失格》里的叶藏是个丧到不能再丧的主人公,惶惶不可终日地活在这世界上,讨好不行,反抗不行,更融不进人群里,最后痛苦了一辈子,一事无成,然后离开,被迅速遗忘,这世界不需要这样的人。

这是太宰治生平最后的一部作品,也是他最重要的作品,至今已经累计发行超过1000万本。

它成为村上春树作品的灵感源泉,它剖析灵魂,对人性价值有着深刻的解读,从这本书里,你能看到被还原出的人最本真、甚至是丑陋的一面。在这里,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写满了人性堕落的《人间失格》,我们为什么称它为经典?

太宰治《人间失格》手稿(斜阳馆藏)

读完《人间失格》后,会陷入一种压抑状态是通常反应,但又不能不被其吸引。

一个死的最多的作家

说起太宰治,熟悉他的读者脑海中大概会跳出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人间失格》,一个就是自杀。

写满了人性堕落的《人间失格》,我们为什么称它为经典?

有人称太宰治为“一个死得最多的日本作家”。虽然太宰治是日本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之一,但无论他的作品多么重要,都比不上他的死更出名,因为他自杀了五次,他几乎把自杀作为一种美学行为,来重复实践。

写满了人性堕落的《人间失格》,我们为什么称它为经典?

太宰治五次自杀图解。

第一次是20岁的时候,当时他还是高中生,因为崇拜大作家芥川龙之介,所以用与芥川同样的方式——吃安眠药自杀。然而因为剂量很小,他没有成功。

21岁的时候他再次自杀。这次是和银座咖啡馆一个19岁的女招待田部目津子。他们在鎌仓的七里滨海岸双双自杀,仍然是吞安眠药,他仍然没死成,田部目津子却真死了。

第三次自杀在26岁,因为没能获得一个作家成功标志的“芥川奖”,也没能进《都新闻社》当记者,他跑到镰仓的山上要上吊自杀。后来因为绳子断了,又活了下来。

第四次在28岁,他遇上了小山初代,并与她同居。但当他得知她曾与他人发生过性关系后,精神崩溃。他们约好去温泉殉情,仍是服安眠药。但这次服下的安眠药药量仍然不够……

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他在玉川上水投水自尽。在39岁生日当天,遗体被发现。

“小确丧”的时代,《人间失格》中满是金句

写满了人性堕落的《人间失格》,我们为什么称它为经典?

一旦别人问起自己想要什么,那一刹那反倒什么都不想要了。怎么样都行,反正不可能有什么让我快乐的东西——这种想法陡然掠过我的脑海。

从孩提时代起,我就一直在讨好周围的人,这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

日日重复同样的事,遵循着与昨日相同的惯例,若能避开猛烈的狂喜 ,自然也不会有悲痛的来袭。

相互轻蔑却又彼此来往,并一起自我作贱——这就是世上所谓“朋友”的真面目。

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越是畏惧他们,就越去讨好他们,而真正能够让你在他面前露出可憎面孔的人才是你最亲近的人。 我越是畏惧他们,就越是博得他们的喜欢,而越是博得他们的喜欢,我就越是畏惧他们,并不得不离他们远去。

与人交谈时,总是对可怕的冷场保持警戒,生性沉默寡言的我,于是就会率先拼命地说笑话。

我开始隐隐约约明白了世间的真相,它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争斗,而且是即时即地的斗争。人需要在那种争斗中当场取胜。人是绝不可能服从他人的。

消极的人生观,为什么会流行起来?

苏童说过,“悲剧性是探讨人性的衍生物”。

人间失格,即丧失为人的资格。全书由作者的序言、后记,以及主角大庭叶藏的三个手札组成,描写主角从青少年到中年,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以及渴望被爱的情愫……

写满了人性堕落的《人间失格》,我们为什么称它为经典?

那么,幸福究竟为何物?——“幸福感这种东西,曾沉在悲哀的河底,隐隐发光,仿佛砂金一般”。

或许只有当你经历过迷茫挣扎后才能收获真正的自信,在体会过痛苦无助后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在感到自己“不配为人”之后才能真正明白“如何做人”。

写满了人性堕落的《人间失格》,我们为什么称它为经典?

《人间失格》问世几十年,一直被定义为社会颓废无赖文学的代表作。这个似由命运摆布捉弄的悲剧故事就是太宰治喃喃自语地独白,让无数在社会里失意迷茫的青少年在他绝望低沉的讲述中寻求着慰藉和共鸣。

合上书页的瞬间仿佛能看到发丝凌乱,身体孱弱的太宰治站在玉川上水的悬崖边,似笑非笑的嘴角盛满羞愧与愤怒。

那样纵身一跃,心如飞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