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氏歷史」錦州博物館藏清名臣尹繼善墓中出土御賜龍袍

受大清皇帝重用 祖孫三代為相 名臣尹繼善墓中出土御賜龍袍

「尹氏歷史」錦州博物館藏清名臣尹繼善墓中出土御賜龍袍

核心提示

錦州市博物館珍藏著一件保存完好的清乾隆年間的龍袍。

這件龍袍出土於錦州市太和區營盤鄉董家溝村的尹氏家族墓地,主人是清代名臣尹繼善,他曾先後四次出任兩江總督。

尹家有三代人受皇帝恩寵,嘉慶皇帝曾褒獎尹家:“名重三朝三相國,勳隆一代一賢臣”。尹繼善還是雍正、乾隆兩朝封疆大吏中的領袖人物。

目前錦州市博物館保存著的20件出土文物,見證了尹繼善傳奇的一生。有專家分析,這件龍袍可能是尹繼善死後由皇帝御賜。

御賜金絲龍袍見證尹繼善的身份地位

春節期間,錦州市博物館展廳內的一件古銅色的龍袍格外吸引遊客。錦州市博物館副館長劉振陸告訴記者:“作為清代鼎盛時期的一位封疆大吏,尹繼善墓中發現的文物均十分珍貴,龍袍是其中之一,保存較為完好。”

據介紹,尹繼善墓是在1956年被附近村民發現的,當時包括尹繼善及其一妻一妾共3個墓葬,全被盜掘,大批珍貴文物流失。

劉振陸說:“發掘時,尹繼善的屍體保存完好,皮膚有彈性。其頭戴緞帽,頸佩朝珠,身穿朝服,腰扎白玉軟帶,繫著煙槍,足穿青緞白底官鞋。這些隨葬品現在都完好地保存在博物館中。原來墓地設有的石碑、石像、石供桌以及碑石等,都已遺失。”

記者查閱資料得知,尹繼善是滿洲鑲黃旗人,章佳氏,是清朝雍正、乾隆時期的重臣。雍正元年(1723年),尹繼善隨侍皇帝左右;雍正五年,尹繼善被升為戶部郎中;雍正六年,尹繼善又被提拔為江蘇巡撫,那時他年僅32歲;雍正七年,出任河道總督;雍正九年,尹繼善當上了兩江總督,成為一員封疆大吏。

劉振陸說:“尹繼善從政6年便當上巡撫,第八年又官至總督,這在清朝就是一大奇蹟,甚至連乾隆也曾戲稱 ‘八年至總督,異數誰能遘?’而就在尹繼善獲寵,一路高升的同時,他賦閒在錦州家中的父親尹泰也時來運轉。雍正元年被擢為內閣學士、左都御史等職;雍正七年,80多歲的尹泰升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

錦州市博物館館長鄭志宏介紹說,據《錦州市文物志》記載,尹繼善是雍正、乾隆兩朝官僚中極具影響力的領袖人物,乾隆皇帝評價尹繼善說,各地總督、巡撫頻頻“趨而效之”,最後都成了“尹繼善一派”。

「尹氏歷史」錦州博物館藏清名臣尹繼善墓中出土御賜龍袍

文治武功、為官善任,以百姓利益為重

尹繼善之所以能受如此器重,主要原因是其才能與為人有過人之處,他為官的特點之一就是願意為老百姓謀求實惠。

據《清史稿·尹繼善傳》記載,雍正七年,尹繼善出任江蘇巡撫的第二年,便向雍正上疏,建議漕糧每石徵收漕費六分,一半給旗丁,一半給州縣,作為辦漕之用。與此同時,尹繼善嚴禁漕運中的各種陳規陋矩,並暗中查訪,懲治了一批不法官員。從此,百姓的負擔大為減輕。

尹繼善出任兩江總督時,曾發佈賑濟公告,嚴禁下屬官員侵佔賑災物資,一旦發現,必定嚴加處治。尹繼善出任川陝總督時,在樂山等地開採銅礦,讓貧苦的百姓前來務工,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乾隆十三年(1748年),江蘇巡撫安寧不顧物價昂貴,下令大量採購倉糧,弄得民怨沸騰。尹繼善密奏乾隆,制止了安寧的蠻幹。乾隆十六年,災荒剛過,物價偏高,尹繼善命令治下的州縣採買倉糧時只買一半的量,如果倉庫存糧到了一半就暫停購買。如果糧價上漲,就必須立即停止購買糧食。保證了糧價平穩,安穩了人心。

除了勤政為民,尹繼善在軍事上也很有建樹,他為平定叛亂,維護國家統一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乾隆十八年(1753年)正月,尹繼善出任陝甘總督。他積極備戰,籌措軍需,下令所有備戰的戰馬和駱駝必須膘肥體壯,訓練有素。如果有人以老弱病殘的馬匹充數,或者達不到數量要求還不補充的,他都要求部下一律查清並報到他那裡。同時,尹繼善還派人勘查道路以及水草分佈情況,以保證大軍出師順利。

同年六月,尹繼善又針對準噶爾的最新情況提出了十條措施用以禦敵。這些措施為後來清軍出師平叛打下基礎,在平定叛亂之後,乾隆設宴款待歸降的部落時,特地把已調任兩江總督的尹繼善找來作陪,據《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記載,乾隆諭曰:“江南總督尹繼善,厚重有體,來與斯會。足壯觀瞻。”

劉振陸介紹,乾隆三十年(1765年)尹繼善結束了長達數十年的封疆大吏生涯,赴京出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管兵部,乾隆三十六年四月二十二日尹繼善去世。據記載,尹繼善死前,留下遺囑,將其奏稿盡焚,不立墓碑。

尹家後人大部分搬離原住址

據《清史稿·慶桂傳》記載,在尹繼善的兒子之中,第四子慶桂延續了尹家的榮譽。慶桂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被授予戶部員外郎,之後歷任內閣學士、副都統、參贊大臣、將軍、都統,兵部尚書,署理甘肅總督等職。

嘉慶四年(1799年),慶桂出任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嘉慶九年(1804年),年過七旬的慶桂得到嘉慶皇帝的褒獎:“名重三朝三相國,勳隆一代一賢臣”。內閣大學士在清代是正一品的官銜,相當於宰相,而在中國歷史上,祖孫三代連任宰相的情況並不多見。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慶桂去世。因為尹繼善不愛錢財,所以積蓄不多。當他去世後,幾個兒子分到的遺產很少,除了慶桂官職一路高升家中情況稍好,但也難稱富足外,其他幾個官職低微的兄弟生活中則經常捉襟見肘,有的甚至要憑藉典當東西度日。而在慶桂去世之後,尹家也不復以往的輝煌,趨於平淡。劉振陸告訴記者,錦州太和區董家溝村基本沒有尹家人居住。

文物檔案

龍袍

「尹氏歷史」錦州博物館藏清名臣尹繼善墓中出土御賜龍袍

龍袍,即皇帝的朝服,因袍上繡龍形圖案,故名龍袍。清代的龍袍,繡有九條龍。這件龍袍的下襬有許多彎曲的線條,被稱作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一座寶山,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義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龍袍上繡有各種寓意吉祥、色彩豔麗的紋飾圖案。在龍袍上最顯要的位置前胸、後背和兩肩繡有四條龍,前後衣襟部位也繡有四條龍,第九條龍繡在裡面的衣襟上,共九條龍。長138.5釐米,胸寬71.5釐米,下襬寬122釐米,保存完好。有專家分析,龍袍應該是在尹繼善死後所賜。

金絲編織嵌碧璽蟬飾件

「尹氏歷史」錦州博物館藏清名臣尹繼善墓中出土御賜龍袍

應為尹繼善或其妻妾的飾品,長3.2釐米、身寬1.5釐米、厚0.7釐米,保存完整。

在古代,蟬的飾品很常見,寓意也很多。女性佩戴象徵著聖潔、純真、清高;蟬,又名知了,是知道的意思,也寓意聰慧。夏天蟬的鳴叫十分響亮,男性佩戴有著一鳴驚人、平步青雲之意;此外,蟬是週而復始、延綿不斷的生物,也寓意著子孫滿堂、生生不息。

尹繼善與曹雪芹的故事

建石舫起名“不繫舟”

在今天南京總統府景區的煦花園湖中,有一處著名的景點名叫“不繫舟”。“不繫舟”是一座石舫,建於水上,石舫上有一座書屋。

“不繫舟”之名便是當時的兩江總督尹繼善所起。乾隆十一年,剛剛建好石舫的尹繼善在《題不繫舟》詩前小序中寫道:“金陵使院西偏,舊有室三楹,如半舫。丙寅(1746年)春,餘葺而新之,顏其額曰‘不繫舟’,蓋取南華之義。”

1755年,為迎接乾隆第二次南巡,尹繼善重建了石舫上的書屋,並且修葺了石舫,也就是今天人們所看到的石舫。1757年,第二次南巡的乾隆看到湖中穩穩的石舫,想到唐代名臣魏徵對唐太宗說的“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比喻,又想到現在國泰民安,十分喜悅,提筆寫下了“不繫舟”三個字。

乾隆還作了一首詩:“石難為舫盡人知,舫竟石為宛若斯。倚著匡石聊屬句,欣於茲亦懼於茲”。道出了乾隆心中對當時君和民關係的一絲欣慰和一點惶恐。尹繼善將原來的“不繫舟”匾額摘下,換成乾隆御筆所題。

民間另有一個傳說,可見尹繼善才思敏捷。

乾隆問:“可知朕取名何意?”

尹繼善笑答:“此舫乃大清吉祥物,任憑風吹浪起,何須繩纜,大清江山固若金湯。”

乾隆點頭,又問:“你這湖面甚小,置這一舫,豈不是一篙便可將船撐向彼岸?”

尹繼善答:“皇上聖明,此舫乃石質,皇上駕駛此舫,實為萬壽無疆,大清前程無量,是永遠沒有彼岸可言的。”乾隆聽到這樣的回答十分滿意。

與曹家交好,危難時為曹雪芹報信

在《紅樓夢》中,尹繼善所建的“不繫舟”也被曹雪芹寫到書中。

原來,童年時的曹雪芹就住在兩江總督府南邊一街之隔的江寧織造府。雍正初年,家族沒落的曹雪芹遷居北京。1759年,45歲的曹雪芹回到南京,投奔了尹繼善,在他的兩江總督府中當了幕僚。故而曹雪芹就把“不繫舟”寫進了《紅樓夢》之中。

如《紅樓夢》第二十二回,就有賈寶玉忽然想起 《南華經》:“泛若不繫之舟”。此外,還有賈母讓伶人到對面石舫奏樂,樂曲通過水麵及周邊建築的反射傳來,清潤悠揚,這樣的描寫,正是賈母觀看“不繫舟”上表演的情景。

晚清時期,“不繫舟”受到破壞,歷經幾次火災後只留有石質船身立於水中,保存至今。

說到尹繼善和曹雪芹的關係,並不僅僅是總督和幕僚這麼簡單,他們還是很好的朋友。

據資料記載,尹繼善初到南京擔任兩江總督時,曹家已經遷到北京,但尹繼善卻對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仰慕已久,曹寅是康熙時期的名臣,也是著名文學家。

1760年,曹雪芹正在尹繼善府中做幕僚,這時他寫的 《石頭記》(即《紅樓夢》)已經廣為流傳。

另有一個傳說,說有一天,乾隆皇帝在八皇子府上發現了 《石頭記》一書,《石頭記》當時被認為是“邪書”。乾隆發現八皇子竟然偷看,十分惱怒,決心要弄清原委。此事很快傳到尹繼善那裡,尹繼善把消息告訴了曹雪芹,讓他立即逃走。後來在八皇子等人的協助下,此事被搪塞過去,曹雪芹才避免了一場大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