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的不同:美國小學“科學課”實錄

我們團隊內部每週都有個固定的討論會,和平時推文的選題無關,和公號運營也無關,就是純粹的聊教育,吐槽遇到的難點痛點,分享Get到的信息心得。

和其他很多教育公號不同,我們很難做到“一家之言”,我、千尋媽、小半爸、Hebe老師,還有其他幾位夥伴,我們孩子的年齡不同,性別不同,甚至所在的國別也不同,可以說,咱們號的教育觀,是在一次次的分享、交流、碰撞、爭論中慢慢形成的。

不過這也正是我們的初衷,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沒有什麼一刀切的普適方法,看到很多不同,才能從不同中去尋找那些最值得借鑑的共性。

今天的分享,其實就是前幾周我和團隊做內部分享的一個翻版。

逃逃剛上初中,作為“過來人”,回頭來看他的整個小學階段,清晰而通透,所以這段時間我一直在做美國小學課程的梳理。

上週和團隊聊了他的“科學課”,本來我覺得沒啥特別的,但幾位夥伴驚呼,哇塞,很有意思啊,催我趕緊碼字來和大家分享。

於是,這就來啦~

美國小學有4門“主科”,英文、數學、科學和社會,為什麼說它們是“主科”呢?因為在每9周發下來的成績單裡,就

有且僅有這4個學科的成績,算是平時的課堂作業、家庭作業和測驗的小結。

所以,“科學”這一門,佔了1/4的地位,和英文、數學並重

美國小學科學課的體系很大。從內容上講,包括了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和宇宙、工程科學以及科學方法等等;從分科上講,不少我們初中才接觸到的物理、化學、生物知識,也有覆蓋。

總的來說,有兩大特點:

1、知識面廣且超前

和其他學科類似,科學課也是循序漸進地從低年級到高年級慢慢遞進。

1、2年級著重在學習和了解一些基本常識”。比如物質的種類、屬性、固液氣等形態之間的轉換,熱傳遞,力,速度,磁力;動植物的分類,生命週期,後代繁衍;天氣、溫度、各種地表變化,比如地震、火山爆發、侵蝕等等。

到了3年級在繼續學習基本知識的基礎上,更側重於思考和分析。比如力學方面,開始認識力和反作用力;電學方面,瞭解正負極,原子,電子,以及不同質地的物體摩擦時正負電子的傳遞方向,為什麼會這樣傳遞?

我看到的不同:美國小學“科學課”實錄

同樣是學習動物,

1-2年級時老師會讓他們選幾種感興趣動物,和地理知識結合起來,調查研究它們的特徵、生活環境、習性、分佈;

而到了3年級,則去研究幾種動物族群,分析尋找它們的共性,這些動物為什麼會有這些特徵?是遺傳因素還是環境塑造?它們為什麼會有這樣那樣的習性?為什麼選擇生活在這些地區?為什麼是群居/獨居?

同時,還會學習如何藉助圖表工具來做統計分析。比如統計美國某個地區一年的氣溫、降水量:

我看到的不同:美國小學“科學課”實錄

4-5年級,物理、化學、生物方向的內容都將進一步加深

物理方面,學到了電路,下面是逃逃的一道考試題,難度不大,但串聯、並聯的知識點已有所覆蓋。

我看到的不同:美國小學“科學課”實錄

同一份考試中的另一道題目,涉及到光的反射、折射。

我看到的不同:美國小學“科學課”實錄

化學方面,學習了元素週期表,以及各種單質、化合物的結構。

我看到的不同:美國小學“科學課”實錄

生物方面,則涉及到動植物的細胞構造等等。

我看到的不同:美國小學“科學課”實錄

記憶中這些內容我們以前都是到了中學才涉足,而美國則在小學階段都大致拉了一遍。

目的是什麼?我們一會兒來討論。

下面再看下科學課的另一大特點:、

2、著重解決問題的思維培養

伴隨著知識學習,他們還會在科學課上做一些小項目。

比如在調查某個地區的氣溫、降水量時,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有個學校正好建在低窪處,學校食堂每年夏天總有一段時間,會有雨水淹進來。所以,需要為它尋找一個雨水防護解決方案。

怎麼辦呢?孩子列出能想到的一些方案,比如雨季在食堂門口推放沙袋:

我看到的不同:美國小學“科學課”實錄

或者修一個足夠高的防護欄:

我看到的不同:美國小學“科學課”實錄

或者索性把食堂的門換成可以防水的材質:

我看到的不同:美國小學“科學課”實錄

然後,比較這些方案的優劣之處,比如它們都可以起到擋水的作用;沙袋的成本最低,但不能重複利用,而且,準備時間很長,會影響學校的正常活動秩序,還有,沙袋被雨水侵蝕後,會釋放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不宜放在食堂門口;洪水防護欄安裝很方便,一小時內可以搞定,也可以每年重複利用,但雨季把它裝上去之後,門就打不開了;改裝大門似乎是最好的方案,但成本很高,遠超了預算……

我看到的不同:美國小學“科學課”實錄

類似這樣的小項目,會穿插在結合在科學課中,孩子們不一定能找到最完美的方案,但能結合學到的物理、化學、數學等知識,找到相對理想的辦法。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孩子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本來,我們所學的知識,最終不都是為了解決問題麼?

以上這些內容,我和團隊夥伴分享完之後,被嚴重challenge了,“逃媽,這麼有意思的內容,怎麼最近很少在你的文章裡提過?連我們都不知道,美國小學,都學到串聯並聯電路,元素週期表了?……”

我一愣,是啊,為什麼呢?

細思後,我發現,我的思路多少也被當下的大環境帶走了。

幾乎每天,我都聽到有讀者吐槽孩子的作業。就在剛剛,我收到一國內好友發來的週末雞娃安排表,重點是,娃還沒到6歲啊啊啊~

我看到的不同:美國小學“科學課”實錄

上週五小半爸在“週末黑板報”欄目分享了一個刷屏小視頻,深圳一所學校的運動會口號 “我愛學習,學習使我媽快樂,我媽快樂,全家快樂!”

讓人爆笑,也讓人心酸。

語數外,學習,作業,作業群打卡,排名,已經壓得孩子和老母親們喘不過氣。

那天被團隊夥伴們這麼一問,我才突然意識到,其實我內心是隱隱有一股擔憂存在的,在這種高壓的環境下,我時不時給大家分享美國孩子一會兒在學這個,一會兒在做那個,是不是有點“風格不搭”?

這種擔憂讓我有意無意地忽視掉了一些話題。

不過,也正因為夥伴的提醒,讓我更加想清楚了,既然我們取名為“東西兒童教育”,我就該把我自己覺得好的,有借鑑意義的,對孩子有價值的東西和盤托出。

一些具有美國特色的教育信息,儘管它不一定代表了目前的教育流行趨勢,或者說升學暫時還用不上,但作為家長,我們本來就該有甄別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回到前面的那個問題,為什麼美國的科學課面鋪得那麼開,進度拉得這麼超前?

我覺得是順應孩子天性發展的一種體現。

講真,儘管有些知識點我們是中學才接觸,但它並不難,至少,比那些有意讓孩子栽坑而設坑的數學題簡單多了。

而且,小學階段正是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心的時候,想想看,咱們最喜歡問“十萬個為什麼”是什麼時代?

這時給孩子鋪開的知識面,本身就是對好奇心的一種積極回應,點燃興趣的可能性極大。

記得有段時間,科學課上學到元素週期表時,逃逃和他幾位同學瘋狂地迷上了Youtube這個叫AsapSCIENCE的頻道,其中的這首週期表歌,更是唱得滾瓜爛熟。

我從來都沒想到,元素週期表還可以這麼有趣,只能說,抓住了最具好奇心的年齡,用了最有吸引力的方式。


這篇文寫得有點小囉嗦,不過我是想,把分享背後的一些思考也告訴大家。

總的來說,接下來,我依然會我行我素地給大家分享一些不同的教育信息和見聞,讓各位在埋頭和語數外打怪的途中,也能看到更多的不同,取其最有價值的本質和共性。

有時候,教育也是有流行風的,看看周圍的課外班就知道,曾經的奧數變成了大語文,曾經的滑輪班變成了滿大街的跳繩。但有些東西不會變,比如孩子的成長、思維發展規律,什麼年齡能接受怎樣的難度,對什麼容易感興趣有熱情……怎麼最大程度去順應和開發,選擇適合孩子的方式,考驗的就是家長們的智慧了。

科學課體系很龐大,今天只是拉個框架開個頭,希望瞭解更多細節的同學,可以留言告訴我^_^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