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一個人,不如懂一個人”,強加給別人的好,往往都是帶著傷的


“愛一個人,不如懂一個人”,強加給別人的好,往往都是帶著傷的

文|末小北

01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素素對夜華說:“求你放過我,我也放過你,我們從此兩不相欠了。”說完這句話,她推開夜華,從誅仙台上一躍而下。

其實,在婚姻裡,如果兩個人沒有了感情,不妨模仿一下素素的“決絕”,推開對彼此的糾纏,從此“兩不相欠”、“各自安好”。對於一個沒有溫度的愛情來說,你越是勉強維繫,越是讓自己受傷。

倒不如,試著鬆開不甘心的手,放過對方,也放過自己。給彼此都重新來過的機會,把你對別人的怨言,轉化成為對新的幸福的追求。

愛一個人,需要莫大的力量,同樣,恨一個人甚至要比愛一個人,付出的力量更大。與其痛苦地互相折磨,不如給彼此都有一些體面,然後說一句“兩不相欠”,從此“各安天命”。

其實,不管說再多奉勸的話,這世界上總有一些人,還是不肯服輸的。就算婚姻裡已經沒有了絲毫溫度,他們也會嘗試著剖開自己的胸膛,用自己熾熱的心,去暖化對方冰冷的心。

這看似也是一種“決絕”,可是你要知道,當對方不再愛你的時候,TA會毫不猶豫地推給你一座山,而不是一個沒有了溫度的心。

想要把這座冰山融化掉,你需要付出的,可不是一丁點的努力,甚至有可能,你還沒融化冰山,而你的心也會被冰山給凍結起來。

魯迅先生說過:“真正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鑑於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並不具備自知的能力,就算是他們給予了別人,也未必就是別人想要的。就比如,女人在婚姻裡,持續不斷地操持家務,把一個機械化的動作重複了無數遍。

“愛一個人,不如懂一個人”,強加給別人的好,往往都是帶著傷的

02

給我留言的讀者中,我見過不止一次有人歇斯底里地嘶吼:“我為了整個家,付出了那麼多,可是他卻總嫌我做得不夠好。我已經試著像談戀愛的時候一樣了,我甚至把自己搞得像個‘四不像’了,可是他為什麼還要離開我?”

誠然,你覺得自己對一樁婚姻付出了許多,卻無法打動那個已經向你停止感情輸出的人了。就算你再歇斯底里,你喊破了喉嚨,對方也只會送給你一句:“這都是你自願的。”

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呢?絕望和傷心?我想,應該不止這些,你甚至想上前給對方一個耳光,然後揪著對方的耳朵,並質問“為什麼”。

你摟著一座冰山,只會凍傷你自己。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欣賞你“無私付出”的人,也只有你自己而已。

往直白裡說,那些歇斯底里的人,所謂的“為整個家,付出了那麼多”,無非包含了兩層意思:

第一,我做出了犧牲,全都是因為這個家,全都是因為你,不管你需要不需要,你都得對我的付出負責,因為如果不是因為你,興許我會有更好的選擇;

第二,我對你好,我就可以對你發號施令,而你必須對我言聽計從。

有很多人,在一樁沒有感情的婚姻裡,就是這麼偏執地“無私付出”的。

“愛一個人,不如懂一個人”,強加給別人的好,往往都是帶著傷的

​當你開始為家庭做出犧牲的時候,你就會覺得自己在為對方施恩,並且你根本就不需要對方同意,根本就不需要對方表達自己的意思。只要對方稍微有些不滿意,就會讓你覺得自己受到了攻擊和傷害。

這一樁婚姻,本就已經無藥可醫了,你非要用自己的“偉大”感動對方,可是對方已經收起了對你的回饋,你為什麼一定要難為自己呢?

這其中,不甘心佔據了很大一部分,而那些少部分的,是恨。你恨對方看不到你的好,你恨對方沒有陪你走完剩下的婚姻征途。而你通過這種強加給對方的“付出”,只是讓對方有自慚形穢的愧疚。

可惜的是,你沒有看清楚,你懷裡的是一座根本就無法融化的冰山。

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提到過:“人與人之間的愉悅,莫過於觀點的共鳴和一致,看法的和諧。”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不會直接去問對方的想法,就算對方已經對自己徹底保持了沉默,自己也用猜測的方式,給予對方不想要的。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對方想要的,也許就是你放過TA,而TA也放過你呢?TA想要的,不是你的糾纏不清,而是你的瀟灑轉身。

所以,有些你自認為“無私的付出”,其實就是你在討好你自己,而非別人。能夠欣賞你付出的人,也只有你自己而已。

“愛一個人,不如懂一個人”,強加給別人的好,往往都是帶著傷的

03

在愛情中有這麼一句俗語,“愛一個人,不如懂一個人”。

在一樁已經沒有挽回餘地的婚姻裡,很多人的付出,都是帶著傷的。這種傷,往往也都是雙向的:傷及自己的是付出後,得不到任何的回應;傷及別人的是,你強加給對方的,TA都不需要。

尤其是女人,在婚姻裡,如果一個男人停止了向她輸送愛情,那麼她便會歇斯底里地質問男人:“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為什麼還要離開我?”

誠然,你覺得自己的付出,是必定有回報的。可是,你卻忘了,你和他已經處於兩個方向上,且已經無法再有交集了。

我有個朋友,她養了一隻貓。她的貓非常愛她,總是在想盡辦法地討好她。其實,只要它夠乖巧,就已經讓朋友欣慰了,可惜的是,它並不滿足這些。它如果有思想,可能會覺得,把自己最好的東西,給它的女主人,那麼她便會更開心。

一天早上,朋友醒來後,在枕頭邊上發現了兩個死耗子。當即,她嚇得嗷嗷大叫,拿著抱枕瘋狂的抽打睡在旁邊的貓。

貓做錯了嗎?沒有。它為了討好主人,把自己最好的食物給了她,可是這並非主人喜歡的,不是嗎?所以,她才會如此驚聲尖叫,甚至不惜用抱枕打了貓。

這只不過是一隻貓,更何況人呢?有的時候,在一樁已經沒有感情的婚姻裡,那些達到忘我精神付出的人,給予的付出,往往都很難讓人去責備,因為對方總是會告訴你:“我是你為好,我是為了挽回咱們的婚姻。”

“愛一個人,不如懂一個人”,強加給別人的好,往往都是帶著傷的

04

有些人,就是喜歡這樣“作踐”自己。他們付出無法感動別人的時候,他們就只能通過自我催眠的方式,感動自己。

電視劇《黃大妮》中,黃大妮跟子女之間的生活方式,就是這樣,她只默默地盲目付出,從來不問子女要不要這樣的付出,最後子女們一個個都開始“叛逆”。

‘愛’這個字的含義非常豐富,不能只是一方盲目、永遠的付出,而應該是相互的、理性的,這個相互和理性,就體現為平等。
只有平等了,‘愛’散發出的正能量才能更持久,家庭、社會才會更和諧。

其實,這在婚姻中,也是如此。就算兩個人之間還有感情,如果一方強加給對方一些施恩的行為,也會讓對方很累。有些打著“幫助你”“為你好”的名義的施恩,無非就是在進行一次利益交換而已。

如果你不相信,不妨試著回想一下,在婚姻裡,你愛人對你的抱怨時,是否一直在跟你強調TA的利益被你的不反饋損害了呢?

例如:妻子沒有買到黃裝配,沒有過上更舒適的生活;丈夫沒有吃上一口熱乎飯,沒有洗過的衣服來替換,等等。

“愛一個人,不如懂一個人”,強加給別人的好,往往都是帶著傷的

​很多喜歡對愛人發號施令的人,他們抱怨的內容無非是自己想要的,對方沒有給。然後再加上一句:“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我就是想要求這麼一點點而已。”

在有感情的婚姻裡,這樣的施恩是帶著壓力的,而對於那些已經沒有感情的婚姻來說,就算你歇斯底里到,把自己累趴下,我想對方也很難看到你的付出。

因為,TA想要的,並非這些。而你所給予的,整個過程中,也只有你自己看到了你的付出,別人都已經視而不見了。

說的直白一些,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給自己留幾分自私,無論是對子女,還是對伴侶。

當沒有人要求你這樣做的時候,請停止你的自我感動,寧可活得“自私”一點,也不要活得如此“偉大”。

因為,你強塞給人的東西,只會讓彼此都不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