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最爛的仗,立最大的功,打仗這回事,原來還可以這麼玩

大明兩百七十年,內外戰爭無數,要論最驚險刺激,最狗血無敵的,非朱老四的“靖難之役”莫屬。

朱棣區區3萬人馬起兵,對抗一個龐大的明帝國,還是在和平年代,怎麼看,這都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偏偏朱老四就做到了。

這要是現在電視劇敢這樣編劇本拍出來,怕不要被觀眾噴出花來。

打最爛的仗,立最大的功,打仗這回事,原來還可以這麼玩

歷數“靖難之役”中,朱老四的命運轉折點,幾乎都與一個名字連在一起,李景隆!

李景隆第一次出場,手握大軍五十萬,朱棣聽說是他領軍,哈哈大笑,對部下說,這傢伙我瞭解,“寡謀驕矜,色厲中餒,忌刻自用,未嘗習兵”。

朱老四這話是說,李景隆這傢伙,沒什麼本事,仗著自己爵位和父親的名頭唬人,行軍打仗的事,他一竅不通。

那麼,李景隆真是這樣的人麼?

李景隆的父親,就是李文忠,朱元璋手下唯一一位文武全才的虎將,曾經同時掌管大都督府和國子監,他的兒子會是草包?

好吧,這個且存疑。

李景隆是個大帥哥,據說朱元璋曾經好幾次特意盯著他看。

我這裡揣測朱元璋的審美觀,不大可能會對文弱書生模樣,有多看幾眼的興趣,李景隆想必是身材高大,英氣逼人的那種類型。

打最爛的仗,立最大的功,打仗這回事,原來還可以這麼玩

李文忠死得早,李景隆二十出頭就承襲了父親“曹國公”的爵位。

對李景隆的培養,李文忠是下了功夫的,弓馬騎射不說,兵書戰略,也是盡力去教。

史書記載,李景隆自小就喜歡讀兵書,議論軍事。

成年後,李景隆多次被委派到湖廣,陝西等大明各地主持練兵事宜,還曾經主持過與大明西北遊牧各部族的邊貿事宜。

朱元璋培養人是很有一套的,這從李文忠,沐英,乃至藍玉等人的成長經歷,就可見一斑。

練兵,是讓李景隆熟悉軍中事務,光看兵書不行,得對軍隊的實際情況,有具體的認識。

有了對內部實務的瞭解,再讓李景隆去主持邊貿,從軍事,外交多角度,深度參與,瞭解大明潛在對手的實際情況。

之後,李景隆調回中樞,主持“左軍都督府”,並加“太子太傅”。

掌握軍權,又成為“太子太傅”,朱元璋這是對他李景隆寄予厚望啊,希望他能夠在將來太子即位後,成為支撐帝國的一根棟樑。

朱元璋看人的本事,不用我多說了,如果沒有李景隆在多次委派任務的出色表現,他會如此器重一個“草包”?

再來看李景隆領兵打得這第一仗,五十萬大軍在手,他沒有選擇對朱棣的三萬兵馬圍追堵截,而是調動全軍,直奔北平城,他要圍城攻堅。

這是什麼神仙操作?

兵書上的所有計策,都是在力量有所不夠的情況下,利用形勢變化而作的資源調整,或增強自身,或削弱對手,以形成局部優勢。

五十萬對三萬,這還需要什麼計策?

直接貼臉懟上去就完事了,這不是在亂世時期,還有很多立場不明確的地方可以作為緩衝,退路。

朱棣三萬兵馬,在偌大帝國之內,可以說處處皆敵,五十萬人都不用撒得太開,以防被各個擊破,幾處交通要道掐死,就這麼慢慢的扇形包過去,朱老四縱有十二條命,也躲不過去,他能往哪跑?

打最爛的仗,立最大的功,打仗這回事,原來還可以這麼玩

北平攻城,首先就給了朱棣操作“借兵寧王”的時間與空間,其次,李景隆的攻城,真是“慎重又慎重”,北平九門,同時攻擊,又花了大量時間,在城外築起高壘。

一度,手下的將領瞿能,“不小心”攻進了北平,李景隆當即嚴令他撤出。

理由呢,沒理由,後來他給建文帝的解釋是,懷疑瞿能與北平城內勾結,他看似破城,實際是要投敵。

這……

等到寧王“半推半就”,羞羞答答地被朱棣奪了軍權,聯合“朵顏三衛”,合兵約莫十萬,回師北平時,情況就起了變化。

朱棣手下十萬兵馬戰鬥力相對較強,但對上五十萬,仍然是弱勢的一方,只要李景隆佈置妥當,謹慎用兵,哪怕就是耗,也能把朱老四耗死。

李景隆怎麼做的呢?

他什麼都沒做,好似北平就是最誘人的大雞腿,他已經完全忘記了朱棣的存在。

結果朱棣大軍連破王師外圍七寨,直殺到北平城下,內外夾攻,史載李景隆驚慌失措,扔掉了所有糧草輜重,奪路而走。

很好,這下朱棣十萬大軍連軍需物資也有了。

這就是被朱元璋倚重託孤的“太子太傅”?

說李景隆草包,我沒意見,但你要說朱元璋草包,我就要表示不同意了,各位看官,你們又覺得如何?

當然,這事還沒完,最強戲精李景隆,仍然在繼續著他的天王級表演。

第二年,李景隆領兵援救大同鎮,一路行軍拖泥帶水,還沒到,朱老四早就撒丫子顛了。

打最爛的仗,立最大的功,打仗這回事,原來還可以這麼玩

這回李景隆的理由是,各部官軍自行其是,不聽號令,連帶著又為上回北平之敗叫了一會屈。

到這一步,建文帝仍然堅持信任他,為了加強他在軍中的權威,作了一系列動作,授以“專征伐”之權。

“專征伐”,三個字,是給了李景隆在大軍行過處,有號令,調動地方的權力,這權力之大,實在讓人驚歎。

這份信任,我更願意認為建文帝是相信他皇爺爺朱元璋的眼光,而不是信任他李景隆,憑什麼這麼信他,是不是?

轉頭到了建文二年的四月,李景隆掌兵六十萬,與朱棣打了一場“白溝河”會戰。

會戰過程中,李景隆的兵馬源源不斷地趕到戰場,雖然李景隆看起來並不是著急的要一口吃掉他們的樣子,朱棣一方的部將們也都要吃不住勁,心態都有點崩了。

朱棣這時盡力安撫部下,說咱們在對方合圍完成前拼一下吧,好壞就這一把了,實在不行咱只能窩回北平去,搏一搏,單車說不定能變摩托。

打最爛的仗,立最大的功,打仗這回事,原來還可以這麼玩

決戰打響,史載,朱棣衝陣,戰馬都被射死三回,危急時所帶長短兵器全部損毀,與部下也被衝散。

又是李景隆,下令前鋒不得冒進,恐有伏兵,然後才有朱高煦飛騎救爹。

朱棣稍為安定,立刻佈置小隊精兵繞後去襲擊李景隆本陣大營。

這時最神奇的事發生了,李景隆本陣大纛旗,被風吹斷了……

古時戰場聯絡手段有限,全靠旗幟號鼓,這本陣大纛旗一倒,說明後路被人斷了,指揮中樞也沒了,這仗還怎麼打?

再說這大纛旗,各位看官怕是沒什麼概念,我找了許久也沒找著合適的圖來展示一下,這麼說吧,都是比大海碗的碗口還粗的杆子立起來的,這能被風吹斷?

真要是有那樣大的風,那這仗也別打了,為啥?

還打個啥,大風吹起來,你還能站得住就算不錯了,還打仗?

那飛沙走石的,頭都不敢抬,你能看得清對面站的誰不?

這一頭大纛旗一倒,前方作戰的肯定都心頭一緊,不等他們反應過來,朱棣派出的那小股精兵到位,立刻就著風勢點起火來。

這還用打麼,完了。

李景隆又是一路狂奔,一路敗,最後近乎隻身一人回南京了。

六十萬大軍啊,能搞到一個兵都沒帶回來,我還能說啥。

就這樣,建文帝仍然信他,在朱棣大軍圍城時,把守城門的任務,又託付給了李景隆。

還用說麼,李景隆絲毫沒猶豫,立刻就開了城門。

之後的論功行賞,李景隆在朱棣這,居然拿了頭功第一,所有人都不服氣。

打最爛的仗,立最大的功,打仗這回事,原來還可以這麼玩

朱棣給出的理由是,“默相事機”。

這啥意思?

就是說,有暗箱交易唄,話說得很明瞭。

話說回來,這李景隆,建文帝對他不能說不好吧,他為啥這麼幹呢,他的作案動機是啥?

原來,朱棣名義上比李景隆長一輩,兩人卻是從小就在一起長大的“青梅竹馬”。

我們都以為這倆有什麼幕後交易,原來是這樣,這一切,都是為了愛啊。

亂扯一篇歷史,各位且當笑談,祝各位身體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