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戰:晉的四國聯軍以毀滅性的打擊,將楚的三國聯軍擊敗

​周襄王十八年冬,自“泓水之戰”後被迫歸附楚國的宋成公,見到晉國漸有與楚國抗衡之勢,遂轉而與晉國交好;恰此同時,齊、魯兩國交戰,接受魯國求援的楚國,遂分兵圍攻宋之緡邑,打算以武力屈服宋國。

但是宋成公仍不願低頭,於是次年冬季,楚成王率領陳、蔡、鄭、許等聯軍包圍宋都商丘;宋成公派大司馬公孫固向晉國求援。

晉文公對此事考慮再三。正在猶豫不定時,重臣們發揮了堅定信心的作用:首先是先軫認為:“報施救患,取威定霸,於是乎在矣”;狐偃則針對遠道馳援之不利,想出了“攻其所必救”——調動楚軍北上,從而改變主客形勢的辦法。

城濮之戰:晉的四國聯軍以毀滅性的打擊,將楚的三國聯軍擊敗

《東周列國·春秋篇》晉文公劇照

晉文公採納了這項戰略,於周襄王二十年,集結於晉衛邊境,藉口曹共公對當時流亡晉文公無禮,要求衛國假道晉國伐曹;衛成公不許,晉軍遂秘密撤軍,繞道南河渡過黃河,襲取了衛國五鹿,並進軍斂孟,與齊昭公盟會。

衛國見局勢不對,請求加盟不成,只好向楚國告急;然而,衛人趁勢驅逐了衛成公,晉國遂佔領衛國。

本來有意援衛的魯國,見大勢已去,也轉而向晉國示好;晉軍便由斂孟一舉攻克曹都陶丘,俘虜了曹共公。

攻下衛、曹兩國的晉國,原以為此舉能引誘楚軍棄宋北上,不料楚軍圍宋更急,晉文公見計謀不成,憂慮道:“宋人告急,舍之則絕。告楚不許,我欲戰矣,齊、秦未可,若之何?”

晉國“中軍將”先軫於是再設一計:“使宋舍我而賂齊、秦,借之告楚。我執曹君,而分曹、衛之田以賜宋人。楚愛曹衛,必不許也。喜賂怒頑,能無戰乎?”

這一項策略果然有效,楚成王拒絕調停,而齊、秦的參戰,使得形勢全面改觀。晉、宋、齊、秦四國聯軍約十萬人,與楚國聯軍約十一萬人可說已無兵力上的絕對差距,但是楚軍漫長的戰線延伸,最北在谷邑,主力在商丘,而大後方空虛,造成決戰上的一大隱憂。

城濮之戰:晉的四國聯軍以毀滅性的打擊,將楚的三國聯軍擊敗

《東周列國·春秋篇》晉文公劇照

如果晉宋齊楚聯合軍全力擊破楚軍在商丘的主力,則谷邑的楚軍勢必因退路遭截而覆滅;後方若再遭秦軍由荊紫關突襲申邑,造成腹背受敵的局面,則十一萬大軍很可能一夕間灰飛煙滅。

所以,楚國不爭取齊、秦中立,造成敵方聯盟,是戰略上的最大失策。

儘管如此,楚成王仍然做出了相關的因應補救措施:他下令申公叔侯撤離谷邑,楚軍統帥子玉退出宋都,同時自己率軍回師申邑,防止後方的失守。此戰略避免了楚軍在不利的情勢下決戰,保留實力,等待聯軍的分裂時機以提高勝算,可以說是相當高明的戰略。

偏偏領軍的楚令尹子玉低估聯軍形勢,同時耳聞國中有稱其指揮無能等不利於他的流言,於是企圖再打一場勝仗,以提升自己在國內的威望。遂不顧楚成王“知難而退、適可而止”的戰略前提,自行請戰。

回師申邑的楚成王雖然解除了後顧之憂,但也因此犯了第二個戰略性錯誤:就是產生了行險而僥倖求勝的想法,他或許認為後方穩固,全師尚在,不趁機撈點戰果也說不過去,於是便撥了約一千人的兵力前往援助。

城濮之戰:晉的四國聯軍以毀滅性的打擊,將楚的三國聯軍擊敗

《東周列國·春秋篇》楚成王劇照

晉文公見機不可失,便答應子玉的交涉:使曹、衛復國,同時解宋國之圍。但此同時,晉國暗地唆使曹、衛離楚親晉,又扣留使者以激怒子玉,使其主動求戰。

果然楚軍北上進逼曹都陶丘,擺出短期主力決戰的態勢;晉文公見楚軍北來,下令全軍後撤九十里,此即成語“退避三舍”的由來。

晉軍的退後,自然引起將士不滿的聲音,但晉軍退避三舍的理由,不光是為了報恩,其中也包含了己方開戰的藉口和提振軍心的效果;同時在戰術上,屢次引誘楚軍移動,不但消磨其銳氣,也增加其奔馳的疲憊。

楚軍自然也有人對此舉感到疑惑而建議停止前進,以免中伏,但是令尹子玉認為這是消滅聯軍的最佳時機,因此命令全軍一路尾隨,直到城濮。

城濮之戰:晉的四國聯軍以毀滅性的打擊,將楚的三國聯軍擊敗

城濮之戰示意圖

周襄王二十年,晉、宋、齊、秦四國聯軍的上、中、下三軍與楚、陳、蔡聯合的左、中、右三軍,在有城濮以南列陣相對。

甫一開戰,晉國聯軍以楚國聯軍弱點在右軍的陳、蔡二國,遂以下軍胥臣部使虎皮蒙於馬上,衝擊楚國右軍,此舉果然奏效,造成楚軍右翼敗潰。接著晉國上軍統帥狐毛豎起兩面大旗,且率軍後移,佯作敗退;下軍主將欒枝也令甲士於戰車後方系拉樹枝移動,借塵土飛揚之態、逃亡之象給楚軍錯誤判斷。

子玉雖然失去右軍,但仍命左軍前進追擊,自率中軍隨後。楚國左軍前進,露出側背空隙,晉國中軍主將先軫立即以精兵側襲,同時配合上軍回師夾擊,成功擊潰楚國左軍;子玉見大勢已去,遂急令收住中軍,向西南方向連谷集結,避免全軍覆沒的慘劇。

城濮之戰至此大勢已定,晉、宋、齊、秦聯軍以毀滅性的打擊,將楚、陳、蔡聯軍擊敗,獲得壓倒性的勝利。晉國也因此獲得霸主地位,率領中原諸侯長達一百餘年;至於楚國則因此退回原來桐柏山、大別山以南地區,再度成為長久對峙情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