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裡那位作惡多端、八面玲瓏的高俅最後怎麼樣了?

36861204


答:《水滸傳》原著光顧著交待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的最後歸宿,忘了寫惡人高俅、蔡京、童貫等人的結局了。

不過,又也許不是忘記了寫,是故意不寫的。

因為高俅死得巧,他是趕在北宋滅亡之前病死了,算是善終。

《宋史.李若水傳》中有提到,高俅在靖康元年(1126)時還升為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不過,沒多久就病死了,宋徽宗還為他掛服舉哀,葬禮舉辦得非常隆重。

看看,這樣的結局,不寫好過寫。

梁山好漢死得那麼窩囊、那麼憋屈,讀者一個個心裡就不好受了,再寫高俅死得這麼風光,那還不讓讀者抓狂吐血啊?!

明末文人陳忱實在氣憤不過,他著作了《水滸後傳》,安排高俅被流放到一個由倖存梁山好漢霸佔了的地方,由梁山好漢把他給結果了。

即便是有意抹黑梁山好漢的反動文人俞萬春,他在小說《蕩寇志》中,也不待見高俅這個惡人,他寫宋徽宗得忠臣直言勸諫,幡然醒悟,痛改前非,將蔡京、童貫,以及高俅等一古腦抄家。高俅被髮配到滄州。朱仝、雷橫攻打滄州,割下高俅腦袋,送上梁山,交由梁山好漢唾罵。最後,林沖把高俅的頭顱摔成了粉末。

……

也許是受《水滸後傳》和《蕩寇志》的影響,影視劇《水滸》也腦洞大開,編了一個殺高俅以斷招安之路的神情節。

但是,從原著看,高俅是極力阻撓宋江招安的,殺高俅斷招安根本解釋不通。

還有,《水滸傳》原著中沒有交代高俅的乾兒子高衙內是怎麼死的。

高衙內在陸虞候家樓上虛驚了一場後,跳牆脫走,後來病倒。這之後,陸虞候和富安追殺林沖到滄州,火燒草料場,高衙內就再也沒有出現。

雖然此後也有從別人口中多處提到高衙內,但對他的結局始終沒有交代。

一些評書、評話、戲曲,為了使故事有頭有尾,就編了個這樣的情節:高衙內在得知林沖娘子自縊身死的消息,病勢加重,最後病死了。

他們這麼一寫,以為是惡人有惡仇,死得好,死得妙,死得刮刮叫。

但是,反倒讓人產生一種錯覺:高衙內是個梁山伯式的人物,用情至專,一往情深,忠貞不渝,最後死於愛情——就差沒寫他化蝶了。


覃仕勇說史


高俅雖然是個奸臣,但是因為自己遠離了政治中心,所以逃開了,最後是病死的。也算是得了善終。《水滸傳》中對高俅其筆墨甚多,但是,既然是大奸賊,史書上對其作惡的事蹟記載的卻不多。《水滸傳》中,高俅是個滿肚子壞水的大反派,靠踢球上位的無賴,而歷史上卻不是這樣的。宋徽宗就算再昏,也無法用一個踢球的去管軍事吧。
(高俅劇照)


在歷史中,其實高俅是個富家子弟,但是由於老爹嫌他好吃懶做,所以把他告上了衙門。最後被打了20大板,趕出了京城。高俅是個沒落的富家子弟,你要是認為他只會踢球那可就太小瞧他了,高俅做過蘇軾(沒錯就是大名鼎鼎的蘇東坡)的貼身小吏,“琴棋書畫”樣樣都會,舞刀弄棒也不在話下,尤其是球踢得好,典型的文武雙全呀。被趕出來的高俅遇到了他的貴人。
(高俅投奔柳世權,圖取其意)

被趕出東京之後,高俅去了淮西,投奔柳世權,當時劉世權也算是有錢人,但是他並不喜歡高俅,而且趁機將高俅趕了出去,將高俅引入到一個叫董將士的門下,幫他打點藥材生意,後他又被推薦給了王太尉,在機緣巧合之下,被端王趙佶見識到了他高戰的球技,於是就把高俅從王太尉那裡要了過來,成了自己的心腹。
(宋徽宗劇照)

高俅寫得一手好字,他曾經做過大才子蘇軾的書童。後來也是由於球踢得好,被宋徽宗看中,等到宋徽宗退位以後,就帶著少許大臣外逃,這高俅就捏詞不逃了且歸,後果宋欽宗追那些陪著宋徽宗逃竄的罪惡,此中有童貫,蔡莜等人都被正法了,而高俅是以逃過一劫,背面高俅也由於起先的抉擇而得以終享暮年。

(參考資料:《宋史》、《東京夢華錄》《靖康要錄》、《宋南渡十將傳》、《揮麈錄》)


史事春秋


《水滸傳》當中有四大奸臣,即高俅、童貫、蔡京、楊戩,但是並沒有交代結局。從故事著墨多少來看,高俅無疑是戲份最多的一個。

雖然《水滸傳》當中沒有他的結局,但正史和其他“水滸”故事裡卻提到過。

高俅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受“水滸”故事影響,一般都認為高俅是一個遊手好閒的小人,靠著溜鬚拍馬和一身高超球技,被當時還是端王的宋徽宗所賞識,如此才平步青雲。其實這只是小說演義當中的形象,並不準確。

高俅是一個奸臣,這個毋庸置疑。但也得承認,他還是有點本事的。他曾經做過蘇軾的秘書,寫得一手好字,詩文也還不錯。

據《揮麈後錄》記載:

高俅者,本東坡先生小吏,草札頗工。東坡自翰苑出師中山,留以予曾文肅,文肅以史令已多辭之,東坡以屬王晉卿。

可見他當時還和不少社會文士名流有點關係,如果自身太過不堪,也不能入東坡先生法眼。

除此之外,高俅還會點武藝,耍弄點槍棒還是不在話下的,所以《水滸傳》裡給他安排的官職就是“太尉”,他自身也確實是管理禁軍的。因為宋朝文官提拔制度比較嚴苛,皇帝也沒辦法太過明顯地走後門,所以高俅走的是以軍功升遷的道路。

《宋南渡十將傳》中有過這樣的記載:

先是詵、端王邸官屬,上即位,欲顯擢之。舊法,非有邊功,不得為三衙。時仲武為邊帥,上以俅屬之,俅竟以邊功至殿帥。

是說宋徽宗將高俅放在了劉仲武的軍隊裡鍍金,但根據軍功,竟然升到了“殿帥”這種高位,雖然有人幫襯,但這種程度的官職肯定自身也有所建樹才行。

不論是不是正好趕上好時候,讓高俅升遷得很順利,但他確實深受皇帝信任是不假的。對待像劉仲武、蘇軾這樣幫助過他的人,在身居高位之後也會回報,而不是變現出一場世態炎涼。而最為關鍵的,就是作為奸臣,他也不與童貫、蔡京等人結黨,這無疑讓皇帝感覺很安心。童貫等人結局都很慘,唯獨高俅這個大奸之人得到了善終。

據《宋史·李若水傳》的說法:

靖康元年……開府儀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當掛服舉哀。

可見這個大奸臣死於高官厚位,並且死後也並沒有讓天子厭煩。雖然不忠於國家和民族,但對待皇帝一事上,高俅還是比較有成就的。

清代文豪金聖嘆在評《水滸》時候提出過一個觀點:

蓋不寫高俅,便寫一百八人,則是亂自下作也;不寫一百八人,先寫高俅,則是亂自上作也。

他認為之所以將高俅完全地塑造成一個奸臣形象,是因為《水滸》情節的需要,而不是真實的歷史。結合時人評價,總體來說,高俅不是一個好人,但也沒有《水滸》當中描述的那麼壞。

其他“水滸”故事中的高俅之死

“水滸”故事不止有《水滸傳》一種,但無疑這部小說影響力最大,所以根據整體故事的描述,後世大多數結局都是以高俅等人被好漢殺死而告終。

即使是將梁山一百零八人當做盜賊描寫的《蕩寇志》也不例外,俞萬春設置了剿滅梁山草寇的張叔夜向皇帝諫言,最終處死了這位奸臣的情節。

原文如下:

叔夜因奏:“朝中尚有一賊,皇陛下去惡務盡。”天子問是何人,叔夜便將高俅劣跡一一陳說。天子道:“縱此人於朝端,皆朕之不明所致,今日豈可尚道典刑。”便立將高俅拿下,將傢俬盡行抄沒,不日將高俅發配滄州去了。

而被髮配到滄州的高俅,恰巧被朱仝和雷橫二人捉住斬首,並將首級帶到梁山給林沖出氣,算得惡有惡報。

而陳忱《水滸後傳》當中,高俅、蔡京等奸臣同樣是被再次聚義的梁山好漢們在發配途中梟首報仇,以此來襯托梁山眾人的忠義之心。

除此之外,一些戲曲、評書當中,也多是用這一結局來撫慰人心,更是以此來襯出樑上眾人的忠孝節義。

從中也可以看出當時社會對北宋朝廷昏暗懦弱的憤慨,不殺高俅等人不足以平民憤。既然正史當中高俅得到了善終,那就在文學作品中多殺幾次,出一口悶氣而已。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待曉兒


對於高俅的最後結局,施耐庵老先生並未在《水滸傳》中明確給出,我們只能從史書上查閱相關資料,不過,可惜的是,對於這位位高權重的大宋太尉,史書上並無過多的記載,只是說了他最後病死於開封,屬於善終。

下面,讀史三悟和您一起從史書上分析一下高俅的結局。

1.初遇伯樂,攀上高枝。

"高俅者,本東坡先生小吏,草札頗工。東坡自翰苑出師中山,留以予曾文肅,文肅以史令已多辭之,東坡以屬王晉卿。"
----《揮麈後錄》南宋王明清

據史書記載,高俅本是蘇軾身邊的一個小吏,用今天的話說,是東坡先生的秘書,他能寫能畫,乖巧聰明,深得東坡先生的喜愛,後來,東坡先生工作調動,便把高俅推薦給了曾文肅,但被後者婉言拒絕了。然後,東坡先生又把高俅推薦給了王晉卿,王晉卿將他納入了門下。

王晉卿何許人也?王晉卿即是王詵(shen),此人官拜登州刺史、駙馬都尉,而且還與大宋皇家有著緊密的親戚關係。他的妻子是宋英宗的第二個女兒—寶安公主,他的大舅哥就是後來的宋神宗,以此推斷,他是宋徽宗趙佶的親姑夫。

而且王詵這個人頗具才華,繪畫、書法、作詞,樣樣精通,在當時小有名氣。

無獨有偶,大宋的宋徽宗也是個藝術天才,非常喜歡畫畫和書法,當時廣泛流傳的“瘦金體”就是他創造的。

所以,王詵和宋徽宗有著共同的愛好,再加上前面所說的親戚關係,讓他們兩個親上加好,走得很近。

高俅拜在王詵門下時,趙佶還沒有當上皇帝,只是一個王爺。但是,他既然做了王詵的門生,也算是走上了上流社會,自然會跟著王詵接觸過這位具有潛力股的王爺。

趙佶見高俅字寫得不錯,畫作得也行,蹴鞠踢得更是好,就把高俅留在了自己身邊。

後來,趙佶當上了皇帝,即是宋徽宗,高俅就成了宋徽宗身邊的紅人,宋徽宗也有意提拔高俅為官。

就這樣,高俅攀上了高枝,從一條小錦鯉,一下子跳到了龍門之口,雖然只差臨門一腳,但為期不遠矣!

2.軍中鍍金,終獲提拔。

宋朝也有嚴格的人才選拔制度,即便是皇帝,也不能隨意更改。當時有個規定,凡是七品以上的官員必須是進士出身。而高俅沒有參加科舉考試,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沒有學歷,所以,不能在文官中任職,但是,可以從軍。所以,宋徽宗就有意讓高俅去軍隊鍍金,博得一些戰功,方便日後提拔。

"先是詵、端王邸官屬,上即位,欲顯擢之。舊法,非有邊功,不得為三衙。時(劉)仲武為邊帥,上以俅屬之,俅竟以邊功至殿帥。"
----《宋南渡十將傳》卷一《劉錡傳》

於是,宋徽宗就安排高俅去劉仲武軍中做事,恰巧在跟隨劉仲武的這幾年,部隊在邊疆打了幾個勝仗。在寫記功簿時,劉仲武也明白高俅來軍中的目的,那就是皇上是讓他來鍍金的,於是,劉仲武就做了個順水人情,把許多功勞記在了高俅名下。

這些功勞就相當於龍門之前的臨門一腳,後面有人踢,宋徽宗這邊又安排人給他降了降龍門的高度,高俅這條小錦鯉就成功得跳進了龍門,宋徽宗就順勢把他提拔為殿帥,自此,高俅在殿帥職位上一干就是20年。

3.假裝生病,倖免於難。

我們常說“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與高俅同時期的大奸臣童貫、蔡攸都被梟首示眾,蔡京也被髮配嶺南韶關,病死途中,但是,高俅卻幸運的逃過了一劫。

靖康元年,金軍渡過黃河,宋徽宗嚇得魂不守體,連夜出逃,並且將帝位禪讓給兒子趙桓,趙桓就是宋欽宗。童貫、高俅各自領兵前往保護宋徽宗,與宋徽宗相聚於泗州,但是,這些個寵臣們相互邀功,勾心鬥角,就連童貫和高俅二人也發生了衝突。最後,童貫保護著宋徽宗繼續南下,將高俅留在了泗州,名為防禦淮津,可是,高俅也不是傻子,早已看出了童貫是在耍自己,於是,藉故生病,回開封去了。

事實證明,他這一做法是對的,起碼對他自己來說,是這樣的。

一山不容二虎,時間一長,宋徽宗和欽宗兩大利益集團產生了一些間隙,童貫保護宋徽宗難逃,這讓宋欽宗很是吃醋,事後,宋欽宗貶了童貫的官職,發配到英州,最後,乾脆把童貫梟首示眾了。

相比童貫而言,高俅太幸運了,他當時提前回到了開封,沒有參與兩大集團的鬥爭,倖免於一死。令人不禁感嘆:時也,命也。

4.病逝於開封,算是善終。

靖康元年,為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當掛服舉哀。
----《宋史•李若水傳》

公元1126年,高俅病死於開封家中,算是得了一個善終,巧合的是,童貫、蔡京及其長子蔡攸、王黼(fu)、朱勔(miǎn)都在這一年被貶,除了蔡京病死在途中之外,其餘奸臣皆被賜死。

從此,大宋時期的六大奸臣落下了帷幕。


讀史三悟


評書,小說,演義,戲曲甚至人為演繹,對歷史人物的定位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任何史實只要一被通俗化,人物,事件在老百姓心裡就會駐紮下來並相傳下去,觀音菩薩本男兒都會演化成女兒身,還有啥不能通融演繹的,想想在沒有微博,微信,頭條等自媒體的年代,小說,評書等文藝形式的推波助瀾作用大得實在令人難以想象。


高俅是受徽宗寵信,官位青雲直上,從節度使很快“循至使相,遍歷三衙者二十年,領殿前司職事”,政和二年,還被受武官階位之第一位。這官當得有宋以來絕無僅有,可在《宋史》裡偏偏沒有他的列傳,這也算二十四史滑稽稀奇事了。

古代後朝替前朝作史,後人只有這樣理解,元朝蒙古人粗心大意,把他漏了。可事實就是沒寫,馬背民族搞文史差點勁,又倉促,從元至正三年到五年,僅僅兩年就完成了五百卷《宋史》這一浩大工程,當時又沒有辦公軟件,想要編得事無鉅細,一絲不漏有點難。由於是多人分工編寫,各行其事,許多地方相互矛盾重複,但這也未免太過分,把高太尉給漏了,後人難免掩卷發笑。

所以關於高俅的史實事蹟只有在文人墨客的筆記,錄事裡挖點出來,這是不是給《水滸傳》的作者一個“鑽空子”的機會呢,有正史列傳的都能春秋筆法,沒有正傳的那不就更容易了麼。

宋人王明清《揮麈後錄》記載,高俅是蘇東坡秘書一類的小官,文筆很好,又能說會道。能在清高的蘇大才子手下做文秘工作,沒兩三腳貓功夫能混日子麼,絕對不是不學無術的市井小混混,蘇軾離京外任才介紹給另一位“唐宋八大家”曾鞏,這也反映了蘇軾對高俅的看重,可惜人家職位沒空缺,後又介紹給了那個小說裡的駙馬小王都太尉。接下來的事就和小說裡的一樣了,高俅靠“球技”得到還是端王的徽宗賞識而飛黃騰達。

也有不同說法,明代羅山《林下閒筆》認為那種說法是民間傳聞不足史信,他考證高氏有三兄弟,高伸,高傑,都是通過科舉入仕的,也算一家之言吧。

但凡讀過《水滸傳》的都對高俅,蔡京,童貫之流把持朝政,狼狽為奸,禍國殃民,最後毒殺梁山好漢的行為恨之入骨。可靖康之際,朝野上下,普通百姓公認迷惑徽宗,搞亂國家的人民公敵所謂“六賊”有蔡京,王黻,童貫,梁師成,朱勔,李彥,其中並沒有高俅,第一次看見這名單,在下也讀了兩遍再數了一次,沒錯六個,就沒高俅的份。

根據現有的資料,難以找出高俅大奸大惡,掌管禁軍不力,軍隊戰鬥力松馳確是他過失,對蘇軾也念故主之情,蘇才子仕途坎坷,烏臺詩案後搞得他落魄不堪,而每逢蘇氏子弟入京,高俅多少都會照顧些,這一點不忘窮親戚還是較好的。但六賊當道惑亂朝綱,哪怕他不同流合汙,眼開眼閉,明哲保身,作為國家高級領導也難辭其咎。

宣和七年(1125)十月,宋徽宗在金兵入侵嚇破膽之時,慌忙傳位於欽宗,藉口去毫州燒香逃離開封至泗州,高俅與童貫率兩萬勝捷軍去護駕,護衛宋徽宗渡淮河至揚州,高俅以生病為由留泗州後返回開封最後生病死了。這時已是宋欽宗靖康之際,死了好,一了百了,要不碰上靖康之恥被俘遣送北國苦寒之地,到時是學秦檜還是學蘇武也未可知。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在小說《水滸傳》中,高俅是大反派,是推動小說故事向前發展的矛盾衝突的重要一方,是造成朝政腐敗、民不聊生的罪魁禍首。

小說末尾,高俅、楊戩、蔡京、童貫“四奸”嫉妒宋江、盧俊義受到恩寵重用,就合謀設計毒死盧俊義和宋江。

按照常理或者此前故事情節發展的邏輯,宋江、盧俊義都“光榮”了,那他們的死對頭高俅等也應該“交代”一下吧。


但小說卻讓我們失望了!

在發現知道了原來是高俅、楊戩搗鬼,宋徽宗只是“大怒”,把二人痛罵了一頓,呵斥他們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甚至連最輕微的懲處都沒有提及。


然後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小說就這樣殺了尾。

也就是說,在《水滸傳》中,一直到最後一章最後一字,高俅這個讓林沖等人時時刻刻縈繞於心、恨不得寢其皮食其肉的壞蛋孬種,竟然活得好好的!

沒有辦法,這就是小說的邏輯。

為什麼這樣?

因為小說的邏輯畢竟還是要服從於現實事實的邏輯。

在《宋史》裡,我們能找到的關於高俅的記載並不多:


“宣和四年(1122年)五月壬戌,以高俅為開府儀同三司。”


靖康元年(1126年)五月己卯,開府儀同三司高俅卒。故事,天子當掛服舉哀,太學博士李若水言:“俅以倖臣躐躋顯位,敗壞軍政,金人長驅,其罪當與童貫等。得全首領以沒,尚當追削官秩,示與眾棄;而有司循常習故,欲加縟禮,非所以靖公議也。”章再上,乃止。



(靖康元年五月)辛巳,損太官日進膳。追削高俅官。


從上面李若水的諫言中可以讀出,高俅曾是徽宗的倖臣,憑此位居高官,做到殿帥(統領禁軍的殿前司長官都指揮使或殿前指揮使),後又授開府儀同三司,已經是位極人臣。他對軍政的腐敗敗壞應負主要責任,所以在他去世時,天子就不必掛服舉哀了。最後,欽宗削除了高俅生前所封的官爵。

這也意味著,歷史上真實的高俅,雖然也不是什麼好玩意兒,但也絕對不像《水滸傳》中描述得那樣壞透了。他最後竟然得以善終,僅僅只是死後的恩寵被剝奪了而已!

今天,我們不得不說,這高俅死的還真是時候——馬上就是“靖康之變”了。如果活著,要麼帶軍上前線衝殺,要麼和皇帝、太上皇以及其他一干大臣一起,被擄掠到北方苦寒之地,受盡恥辱和折磨!


根芥齋主


《水滸傳》中共有四大奸臣,分別是蔡京、高俅、童貫、楊戩,這四個人惡貫滿盈,罄竹難書,特別是當梁山好漢作為正義的一面時,這四大奸臣所做的事情都令人無比的氣憤。

雖然這幾個人的奸邪形象,大部分是小說加工出來的,有一定的藝術成分,但在真正的歷史上,這四人也確實都不是什麼好人。

梁山一行人徵完方臘後,願意班師回朝面見宋徽宗的只有27人,再加上原先留在朝中的5人,總共108將,到班師回朝的時候,能聚齊的只有32人,當時為宣和五年,換算成公曆為1123年。

如果大家最後都封官進爵,平安的度過這一生,還是挺好的一個結局。但這種想法太天真,宋徽宗身邊的奸臣們也不會同意的,在封官之後,梁山部分人被奸臣迫害,盧俊義大概死於1123年冬季,宋江、李逵、吳用、花榮均死於1124年。

按照我們正常的邏輯,善惡有報,再加上梁山好漢們那麼重義氣,這四個奸臣肯定得是被梁山好漢給弄死的。可惜的事,梁山的人大部分都死了,這四人還活的好好的。四大奸臣中最主要的奸臣高俅,結局反而還不錯。

高俅原先做過蘇東坡的書童,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善作詩詞歌賦,會舞槍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礎。在歷史上高俅沒有小說裡那麼壞,只是比較貪財,而且他還很懂得感恩,發跡後對他的老主人蘇東坡一直禮敬有加。

《靖康要錄》記載著,靖康之變後,宋徽宗南逃到了泗州,童貫、高俅各帶領兵馬也趕到了泗州,這時候本應該齊心協力幫助宋徽宗渡過難關的,但童貫和高俅卻暗自裡勾心鬥角,都希望得到宋徽宗的賞識。

在到達泗州後不久,童貫便與高俅發生衝突。最終的結果是童貫繼續跟徽宗等人南下,而高俅則留在了泗州,後來高俅以生病為由,回到了開封。不久之後高俅就病死在了開封,也算是得以善終。

比較有意思的是,恰恰因為高俅提前離開了宋徽宗集團,沒有參與當時徽宗集團與欽宗集團的鬥爭,最終避免了被宋欽宗清算,而童貫等人作為宋徽宗的親信,最終都死在了宋欽宗對宋徽宗的清算之中。


風塵素人


我是長安視界,我來回答:

高俅原來是蘇東坡手下的一個僕人,當然也是有點文化的。並不是水滸傳裡面所寫的一個小混混。他後來離開了蘇東坡,就沒有工作了,整天在都城的廣場上踢野球。當時的足球叫蹴鞠。

高俅的踢球水平相當高,一腳能踢進三十米的球門。後來,端王在廣場踢球,剛好缺人。叫上他。沒想到有了他之後,自己這邊的球隊每次必贏。一直贏得了皇位。端王就叫宋徽宗。從此,高俅一步登天。

高俅有權後,許多人巴結他,做他的乾兒子,其中的一個乾兒子看上到林沖的老婆,於是高俅開始陷害林沖到白虎堂被充軍。

高俅的為非作歹的行為激怒了天下的讀書人,有一個太學生叫陳東的人寫了封信給皇上宋徽宗,數落朝中奸人的嘴臉。宋徽宗一看,心裡有疑惑,就叫身邊的寵臣張叔夜等人問問。張叔夜等人早就看不慣高俅了,趁機數落高俅的種種不軌行為。皇上宋徽宗很猶豫,畢竟高俅跟自己有感情了,不忍心殺下,把他貶到滄州。

高俅的發跡史並非《水滸傳》作者的虛構,是有其歷史依據的。宋人王明清《揮麈後錄》卷七中記載了高俅的事蹟,這也是我們目前能看到的關於高俅生平的一個比較詳細的介紹了。但是這本書的特點是,其內容記載多為野史傳說,並非來源於正規史冊,這點尤其需要注意。另外這本書的名字是“揮麈(音住)”而非“揮塵(音塵)”,有些朋友引用的時候打成揮塵甚至直接寫成《揮塵後錄》,就有些不知所云了。

施耐庵在《水滸傳》中對高俅的描寫,基本來源於此書,通過複製粘貼加工潤色,就形成了我們目前看到的高俅形象,因為作者描寫的功力深厚,這一形象流傳深遠。

如果大家最後都封官進爵,平安的度過這一生,還是挺好的一個結局。但這種想法太天真,宋徽宗身邊的奸臣們也不會同意的,在封官之後,梁山部分人被奸臣迫害,盧俊義大概死於1123年冬季,宋江、李逵、吳用、花榮均死於1124年。按照我們正常的邏輯,善惡有報,再加上梁山好漢們那麼重義氣,這四個奸臣肯定得是被梁山好漢給弄死的。可惜的事,梁山的人大部分都死了,這四人還活的好好的。四大奸臣中最主要的奸臣高俅,結局反而還不錯。

高俅原先做過蘇東坡的書童,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善作詩詞歌賦,會舞槍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礎。在歷史上高俅沒有小說裡那麼壞,只是比較貪財,而且他還很懂得感恩,發跡後對他的老主人蘇東坡一直禮敬有加。《靖康要錄》記載著,靖康之變後,宋徽宗南逃到了泗州,童貫、高俅各帶領兵馬也趕到了泗州,這時候本應該齊心協力幫助宋徽宗渡過難關的,但童貫和高俅卻暗自裡勾心鬥角,都希望得到宋徽宗的賞識。

在到達泗州後不久,童貫便與高俅發生衝突。最終的結果是童貫繼續跟徽宗等人南下,而高俅則留在了泗州,後來高俅以生病為由,回到了開封。不久之後高俅就病死在了開封,也算是得以善終。

歡迎關注長安視界。更多紀錄片、知識推送給您


長安視界


足球運動員靠著自己專業而踢進政府部門並擔任高官的,一個是巴西的貝利,另一個,就是我國古代選手高俅了。

高俅的發跡史並非《水滸傳》作者的虛構,是有其歷史依據的。宋人王明清《揮麈後錄》卷七中記載了高俅的事蹟,這也是我們目前能看到的關於高俅生平的一個比較詳細的介紹了。但是這本書的特點是,其內容記載多為野史傳說,並非來源於正規史冊,這點尤其需要注意。另外這本書的名字是“揮麈(音住)”而非“揮塵(音塵)”,有些朋友引用的時候打成揮塵甚至直接寫成《揮塵後錄》,就有些不知所云了。



施耐庵在《水滸傳》中對高俅的描寫,基本來源於此書,通過複製粘貼加工潤色,就形成了我們目前看到的高俅形象,因為作者描寫的功力深厚,這一形象流傳深遠。

然而歷史上的高俅與小說中的形象還是相差很遠。

需要明確的是,《宋史》中並沒有給高俅立傳,這也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情,具體原因不明。就目前能夠查到的史料記載來看,高俅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並無明顯的劣跡,《宋史》中記載的當時六賊為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朱勔、李彥,高俅並未列入其中。



高俅於1126年病死於開封。時人對他的評價是大節無虧,總體上尚算是一個好人。


小陳看歷史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水滸傳》一書中,高俅算是出場比較早的一個壞蛋了。

因為高俅踢球踢得好,所以受到皇帝的重視,從而高居太尉一職。

高俅可以說是個水滸故事貫穿始終,從一開始的林沖被害,到最後的梁山好漢被招安,都有高俅的影子。

可惜的是,在《水滸傳》中,對這個不折不扣的壞人,並沒有關於其結局的描述。

好人有好報,惡人不得善終,這是大多數人的普遍想法。

所以後人就有給水滸加了點結局的。

《蕩寇志》裡,就有了高俅這個惡人的下場。

在《蕩寇志》第一百三十二回,記載了大宋天子因為忠臣直言,而痛改前非,將蔡京、童貫等惡人一網打盡,順手將高俅也收拾了——家產抄沒,高俅發配滄州。

就在高俅發配到滄州之後,朱仝、雷橫兩好漢攻打滄州,將高俅捉住了,然後就將惡人的頭砍了下來。並裝進一個木盒子,送到梁山,梁山好漢看了之後直呼解氣,特意將這顆狗頭拿去給林沖看,林沖看了之後,痛罵一番,然後就將高俅的頭顱扔出窗外,摔成了粉末。

其實這都是小說的故事情節了。

歷史上真實的高俅,在靖康之變後,從駕南渡,在隨後的清算風雲中,丟了官,但是最終還是沒有丟小命。相對於童貫、梁師成等人被誅戮而死,高俅算是有個善終了,最後是病死窗前。


更多歷史文化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