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位艺术家来到诸城蔡家沟实施"彩虹计划",看看他们两年多都干了啥

6位艺术家来到诸城蔡家沟实施

村民在蔡家沟沿街墙面上为画作上色。

6位艺术家来到诸城蔡家沟实施

艺术家张破(前排左二)正在对农民进行绘画艺术培训。

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蔡家沟变了。变化是从两年前村里来了六位“不速之客”开始的。

2017年年底,张破、李飞、王铁良、周杉等六位当代艺术家走进蔡家沟,决心在这个位于诸城市南湖生态经济发展区的普通村庄开始一场艺术实验。这六人,是一个由绘画、音乐、策展等人才组成的专业团队。发起人张破(本名张同磊)的最初设想是理想化的:“让艺术家参与农村的整理和设计,通过农村、农民与艺术的高度融合,寻找乡村振兴的一种可能。”

接下来,是一个艰辛和奇特的经历。张破等人和村民一起,都在磨合、碰撞中不断自我调整、转变。

从北京、广州等现代艺术集聚地来到破败的小村,张破等人首先面临的是艰苦和不适应。2017年冬天,六个人挤在几间小房子里。“我和老公王涛住一间,大炕,那么冷的天,我们都不知道要烧火热一下。”李飞回忆说。卫生差,条件苦,水土不服,都可以扛,更煎熬的则是,艺术家与农民的“融合”不易。

刚来时,他们在村里设置作品,占了一位村民家的地儿。张破记得,那位村民愤怒地从家里冲出来。这种或大或小的碰撞,体现出双方价值和理念的差异。两年前,只有152户人家的蔡家沟,贫穷,空心,村民固守着传统生活模式。“城市化把农村抽空了。”张破说,他们刚来时,能看到的只有孩子、老人、不能出去的妇女。张破觉得苦恼:没人,乡村怎么振兴?

当时,连当地政府都不相信张破等人能坚持下来。10个月后,政府开始有所资助。张破则在培训农民绘画上有了突破。“我设计了一个‘七天教学法’,努力让农民尽快地掌握一些绘画技巧。”张破说。但这个看似速成的培训法,实际上也经历了一个积累过程。李飞说:“我们先设立了一个‘彩虹计划’,带领大家刷墙,开始用滚子,后来用刷子,慢慢地引导,最后,才让他们拿起画笔来。”

张破的第一批学生,主要是村里的妇女。他崇尚自然质朴,在村庄设计时,张破就反对过多投入打乱村庄现状。对人,他也坚信,人人都是艺术家;尤其是农民,内心那么干净。“让他们能把自己想的真诚表达出来就行。”张破说,后来有艺术家看到农民学员的油画,大为震惊。“他们说,这表现得太纯净了。”而当农民的画作和艺术家的作品积攒到一定程度,他们会举办画展,走完一个完整的艺术产销流程。如今,这样的画展已经举办了十几场。

蔡家沟逐渐呈现出了生机。“留下的村民在变,变得干净、时尚,家里家外都利索。”张破说。

因为这些变化,外出的村民开始回乡居住,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游客开始走进村里。

张破的变化体现在发型上。刚来时,长发披肩;现在,一头短发。在这个一头短发的艺术家所居小院的门口,常坐着村里的几位老人。张破外出,从不锁门。农村大众报记者 段新勇 通讯员 徐春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