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鏈接:雅安動植物基因庫之雪鶉

科普鏈接:雅安動植物基因庫之雪鶉

雪鶉(市鳥類保護協會供圖)

雪鶉是一種棲息在海拔為3000—5500米之間的高山灌叢、高山草甸和裸岩地帶的鳥類,頭、頸和上體有黑色和黃白色相間的橫斑,背部多棕栗色,特別在肩部;尾為黑白相間的橫斑,黑色橫斑和白色橫斑的寬度幾乎相等。雄鳥的體長為364毫米,體重560—650克;雌鳥體長310—367毫米,體重420—650克。

雪鶉棲息的自然環境極其嚴酷,多在海拔為3000—5500米之間的高山灌叢、高山草甸和裸岩地帶生活。

這些地方氣候惡劣,常有暴風雪降臨,冬季長達8—9個月,全年都沒有無霜期,有時6月還下著大雪。春秋兩季雪鶉主要棲息於雪線以上的裸岩和風化岩屑堆積的山地,夜晚則棲宿在石縫之中或懸崖下面,這裡只有石縫中生長著極少的高山流石灘植被,如雪蓮、兔耳草和金蓮花等,覆蓋度還不到5%,但天敵較少,便於本種繁衍,在數量上得到順利增長。繁殖期多在高山裸岩帶下的高山草甸上活動,此處氣候涼爽,雨量充沛,植物生長茂盛,植物種類比較豐富,有高山蒿草、草茅、青茅、火絨草等,極大豐富了它們的食物。到了冬季,則主要在草甸之下的高山灌叢帶,以及山地陽坡和山麓水區地段活動,這裡氣候乾燥、溫暖,生長著稀疏的錦雞兒、繡線菊、杜鵑等灌木,是較為理想的越冬場所。由於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棲息環境,使它們形成了季節性垂直遷移的習性,冬季從高山下遷到灌叢中越冬,待春天來臨就又上升到草甸和裸岩地帶。

雪鶉善於行走和滑翔,遇到敵害時常從一個山坡滑向另一個山坡,在地上行走時顯得搖搖擺擺。它們的羽色和周圍環境一致,形成了很好的保護色,加上高山地帶常常有大霧,彼此之間大多通過叫聲進行聯絡,因而經常是隻聞其聲,不見其蹤。雪鶉叫聲尖細而短促,雄鳥的叫聲是連續的,不斷加快且升高音調;雌鳥的叫聲較低沉,而且較少鳴叫。

雪鶉對高山的自然條件有很強的適應性,它們的日活動一般有兩個高峰期,一個在清晨,一個在傍晚。除了繁殖期外,都是集成群體活動。不甚怕人,有時人可以走得很近。當受驚後立即飛走,起飛時發出急速而尖細的叫聲。它在地面上取食,食物有40多種苔蘚、蕨類、草本和灌木的葉、芽、花和種子及極少量動物性食物,並啄食一些沙礫。

每年4—5月間,雪鶉開始分群、配對、交尾,在峭壁岩石下的洞穴或灌木、雜草叢中營巢。巢甚隱蔽,由草莖和苔蘚等構成。每窩產卵2—5枚,最多時可達7枚。卵的顏色為乳白色或暗黃色。

據市鳥類保護協會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雪鶉的種群數量隨分佈地區的不同而差異很大,但總體數量還比較多。在我市雪鶉大多棲息於寶興縣、石棉縣兩地。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魯妮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