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小學尖子生,為什麼一上初中就變“學渣”?是這樣麼?

寶貝BigFat


當看到題主提的這個問題時,我需要問你,你的70%數據從哪裡來的呢?恐怕是你臆想出來的吧,我建議你在類似帶數據的問題時,最好附上出處,不然的話,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

小學階段的尖子生和初中的學渣,兩者之間會有變量,但是變量不是絕對的,為此,首先就可以把題主所講的70%的數據否定了,因為你講的是一個確數,因為小學階段的尖子生到初一後,能否成為學渣,有很多因素造成的,我可以歸納一下。

第一種可能,來自青春期自我意識的增強,孩子不願意接受父母監督與輔導學習。

我多年從事家庭教育研究工作,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小學尖子生獨立生活與學習能力相當差,在小學階段完全是靠父親或母親的陪伴與監督,才獲得的好成績。但是到了初中後,由於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後,感覺自己長大了,自我意識增強了,不願意接受父母的監督與輔導學習,結果很快在學習時效性上出了問題,必然會導致成績下降。

第二種可能,沒有迅速建立起適應初一生活與學習節奏,導致學習專注力下降。

若問初一孩子最怕什麼?恐怕就是懶惰或懶散,因為青春期是一個非常棘手,又充滿變數的成長階段。在這個階段裡,由於生理的快速發育常會導致一些孩子感覺身體疲憊,如果家長不幫助孩子合理安排生活節奏,或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便會讓孩子上課時容易精力不夠,容易犯困,結果在思維活躍性和專注聽課方面受到影響。

第三種可能,學習有難度後自信心迅速下降,對學習的興趣不斷衰減。

對於小學階段的尖子生來說,如果家長沒有重視對孩子進行綜合能力的培養,尤其是生活、學習和品德方面的持續性好習慣養成,就很容易讓孩子面對挫折和困難時,一下子無所知從,特別是幾次測驗和考試後成績不理想,自信心會快速下降,對學習的興趣迅速衰減,如果此時老師和家長不有合理幫助,很容易讓孩子成為差生。

結束語:通過三種可能分析,就能看出,決定一個尖子生到初中後是否有後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小學階段是否得到過良好的家庭教育。當然還得考慮孩子上什麼樣的初中學校問題,如有些公立二流的初中,本身校、學風和教風就很差,好學生在這樣的學校裡也容易受環境影響而成為差生。如果進入辦學質量較好的初中,不管是公立還是民辦,對孩子的學業都將會有促進作用。


寒石冷月


我教初中30年了,擔任過初中的班主任、教導主任,題主所說的70%的小學“尖子生”,一上初中就變成“學渣”,這是不可能的。



我在當一所初中的教導主任期間做過調查,小學升入初中的尖子生80%後來考上了高中、大學,小學中的中等生也有少部分後來在初中成了尖子生,後來考上了高中大學。

我現在仍然擔任初中的物理教學工作,我看到的學生在小學成績就比較好(班級排名前20%),到了初中以後,95%以上的學生仍然能夠保持。

但是,早戀、手機遊戲是學習成績的“殺手”!在青春期、叛逆期情緒波動太大,加上早戀、染上手機遊戲,這類學生很可能最後掉入深淵,再也爬不起來了。

學習習慣很重要。每天能夠按時完成作業,不懂就問的學生,他們進步都很大,從中等生變為優等生的實在是太多了。

可能題主說的小學的“尖子生”是小學平常考90分以上的學生,小學低段90分不能算為優生,80%的小學生在低段時都能夠每科考90分以上,中高段每科考80分以上的也有80%。

小學高段的尖子生應該是全年級排名前20%,重要的是名次,不是分數!


平淡是真oymlq


這個數據不知道從哪裡得出的,我孩子現在初二,以我對他身邊諸多同學的觀察,小學學霸,初中學渣其實不多見,只是個例。而且,從學霸變學渣,很少這麼大幅度的跨越,最差不過是才能從尖子生變成了中等生而已。

初一的時候,他們班小升初高分進入的同學,幾乎100%處於班級第一陣營,好學生沒有一個掉隊的。不過,有好學生之間的重新洗牌現象,發生在中上學生中間。比如,小升初他們班原先排名十幾名的同學衝到了班級前5。

現在到了初二,僅以第一次月考而言,有個別好學生進一步掉隊,也有個別第二梯隊(中等偏下)學生衝到了第一梯隊。但排名班級前列,年級前列的還是那些熟悉的面孔,也就是小升初高分進入的學生。

我身邊很多同事的孩子都是學霸,學霸模式從小學一直延續到高中,很少掉隊的。身邊還有很多後發制人型的學霸,小學一般,到了初中或者高中開始發力。

個別到初中掉隊的學生,我的觀察,掉隊的原因不外乎:

偏科嚴重: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和化學,各門學科不均衡發展,差的特別差,嚴重拉分,拉低成績排名。

青春期綜合症:早戀,沉溺手機沉溺遊戲,青春期迷茫等等。

學習方法:主要體現在“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學習方法的差異上。

學習習慣和規範問題:主要表現在從小學階段帶來的壞習慣,比如“粗心大意”、不認真審題,過程不規範,丟三落四,沒有畫圖思維等等。

總之,我的觀察,問題中70%的尖子生掉隊是一個被嚴重誇大的數據,與現實不符。但為了避免孩子成為極少的個例,家長需要從以上環節著力。

以上,供參考。


孫衛華



我是語文教育楊柳依依,關注語文教育,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

我們學校是一所農村九年義務一貫制學校。上學期我帶的六年級恰好孩子們的新班主任是我辦公室裡的鄰桌。經常跟七年級老師交流,我們發現小學階段基礎好,學習習慣好的孩子在初中階段,一般都還是比較可以的。

但是因為初中學科增多,老師的教學方式和管理方式都有所改變,如果孩子們適應能力不強,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不夠強,上初中後成績往往會出現滑坡的現象。不過隨著孩子對老師和環境的快速適應,成績又會有所回升。

我現在都清楚的記得,上小學時我是班上的第1名,上初中後因為對數學老師完全不適應,第1次單元考試只考了70多分,當時,我有些沮喪。不過我對自己前面的學習進行了總結,改變了學習方法,慢慢地數學成績又起來了。

孩子上初中後,只要能夠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總結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能夠廣泛閱讀,不沉迷於手機遊戲,不早戀,不與社會上的混混結交,不學抽菸、喝酒,一般情況,小學階段的尖子生到初中不會都不會太差。甚至那些成績中等偏上的孩子,只要肯刻苦,也有可能變成優等生。

結束語:小學階段主要是打基礎,養習慣,找方法,海量閱讀,只要做好了這幾件事情,初中階段是可以平穩度過的。


語文教育楊柳依依


70%的小學尖子,到初中就變學渣,我認為你的數據沒有真實性,我認為所謂的尖子或者說學霸,成績的確會有波動,但是不至於是學渣。而反過來說,學渣逆襲成學霸的人百裡挑一,真的很難。

我來說說我們班的學霸,我上學的時候,剛開始是在村小,班上人少,二十幾個學生,我一直都是前三,每學期都有獎狀的,算不上學霸,只能說成績一般。後來去鎮上上的五年級,一個班級50幾人,有四個班,200多人,我的成績一下退到十幾名了,但是經過我的努力,我還是躍進了年級前十。在鎮上的小學,我們班的學霸,在年級也是數一數二的,到了初中我們又分一個班,結果成績還是穩居年級前幾名。所以我不認同你的觀點,學霸成績可能會有所下降,但是那是因為初中,又有別的小學並過來,正所謂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學習好但是還有學習比你更好的人。



最後,我認為家長不必擔心孩子小學成績拔尖,到初中變成學渣,我認為不太現實,愛學習的孩子,讀都哪裡都愛學習,只要他足夠努力,他還是站在塔尖的那部分人,除非他自甘墮落,放棄學習!


陪讀媽媽談教育


70%小學尖子生,為什麼一上初中就變“學渣”的說法太誇張了,不過降為中層生的例子倒是屢見不鮮。

為什麼小學成績一直不錯,到了中學成績就一落千丈?這是你的孩子屬於“偽聰明”的狀態。

何為“偽聰明”呢?就是指在小學階段不需要太大努力,就能夠獲得高分,讓人覺得這個小孩很聰明。一般上了初中開始就顯出原形了,以女孩子居多。

兩個小孩,同等努力下,小學階段女孩優秀,初中開始落後,高中遠遠落後。這是普遍現象,學霸除外。

為什麼會出現“偽聰明”現象?只要是在小學階段犯下了以下錯誤,但家長沒有發覺,沾沾自喜小孩的聰明。家長要負上一定的責任。

第一,不夠專注。

打小培養起孩子的上課專注度,是最重要的習慣培養,沒有其他!而且要常抓不懈,經常檢查和提醒,不得有絲毫鬆懈。

孩子的專注力低,是一個自然規律,注意力集中就像平穩駕駛:當興奮不足的時候,大腦感到困頓並且走神。當興奮過度的時候,大腦就會產生焦慮和無序。大腦的興奮劑多巴胺,必須分泌的不多也不少才行。而孩子恰恰是這方面自我調節能力弱。

常見表現:

(1) 上課走神:東張西望,哪裡都比黑板有吸引力。

(2)上課發呆:經常認真的看著黑板,可腦海裡就東想西想了。

(3)聚焦緩慢:上課鈴聲晌,坐在教室裡很久還不能進入狀態。

(4)無法持久:不能維持在20分鐘以上。

這些小時候孩子的專注存在的問題,被良好的成績掩蓋掉,容易讓家長們忽視,從而沒有及時調整和引導,到了初中,隨著知識加深,就出現問題了。

注意:有些只是孩子太小,還需要一些時間成長,而有些是確實存在注意力欠缺,需要干預補強。這需要家長的準確分析判斷。

第二,缺乏堅持。

部分孩子無法長時間保持專注,一節課都無法保持,更不要說上午四節課了!這類孩子往往上初中、高中後會出現學習問題。

怎麼解決缺乏堅持的習慣?我推薦你培養孩子堅持體育鍛煉。

體育鍛煉與學習中的專注與堅持是相通的。合理的體育鍛煉習慣,會促進學習中專注力與持久力的提高。在北大清華里,有長跑習慣且善於長跑的同學比例特別高,就是這個道理。

第三,學會抓住要點。

比如在小學階段,數學課上講的要點,一節課也許只有一兩個,且老師會反覆強調,所以基本不存在抓要點問題。但上初中以後,講課速度開始加快,教授內容開始增多,一堂課包含的信息量大增,則如何抓住課堂中的要點,就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了。如果不會抓要點,一堂課下來,由於信息量大,有些孩子腦子裡就熬粥了。

所以,抓要點的能力,是長期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之一,如果沒有一個系統的培養過程,初中階段有部分學生會成績大幅度下降。

其實該能力在從小到大的學習過程中,老師都會教,也有提示。家長只需提醒孩子關注該問題即可。

多數孩子在課題上現抓要點的能力都不足,所以需要課後及時進行復習總結,把課堂上老師傳授的內容要點總結摘錄下來。對知識進行系統梳理,這樣才利於課題知識的消化吸收。

在家學習需要警惕“偽學習”現象。

以上說的是在學校表現的"偽聰明"現象,在家則需要注意"偽做題"現象。

何為"偽做題"?不是指孩子假裝在做題,實際在玩。而是指應付了事的完成作業,沒有針對性對題目的答案和解題思路進行總結和反思。簡單來說,就是做完就算,對不對不管它。

這在小學階段一點問題都沒有,因為知識量少,且只有語數英三科。偽做題因為優秀的成績表現不出來。

進入初中階段,甚至以後的高中階段,家長們在陪讀的過程中,一定要提醒孩子要注重質量,貴精不貴多,學會舉一反三最重要。

初中階段繼續採用小學的學習方法,認為多花點時間就行。這種思想是錯誤的,因為現在進入了大語文時代。

語文考試閱讀分數佔據了百分之七十。這需要我們大量閱讀課外書籍。增加閱讀量勢必佔用大量的學習時間,否則你的語文上不去,一切都白搭。

所以要警惕"偽做題",在做題中學會思考,總結,反思,舉一反三。才是面對七大學科蜂擁而來的最佳應對方式。

"偽聰明"和"偽做題"現象作為家長一定要警惕,保護孩子們在初中階段不至於掉隊,甚至在高中階段,也能一帆風順度過難關!


窗花幽禁落霞


這種情況確實存在,我認為主要有下面兩個原因:

1.用力過猛,透支潛力。

當今,“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一類的觀點在社會上大行其道。受其影響,很多年輕的父母千方百計想方設法給剛上小學報名參加各類培訓班,諸如奧數、作文、書法、器樂、舞蹈等等。孩子在學習學校各個科目的同時,還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在這些課外課程上。每到週末,在各個培訓班的課堂上,都能看到不少小學生的身影。我問過一個參加金石教育奧數培訓的一個孩子,她的週末是這樣安排的:週六上午兩節奧數,兩節作文。下午兩節舞蹈課。週日上午兩節書法課,週日下午兩節演講課。這樣的學習強度,別說孩子,就是大人估計也難以承受。何況還有周一到週五連續五天的學校學習,孩子的壓力可想而知。這樣的高強度培訓,不僅孩子受累,家長也很辛苦。為了接送孩子,家長週末基本上也沒法休息。他們除了接送孩子,還要負責孩子的出行、飲食等。我看到,有的家長中午乾脆就帶著孩子在外面吃快餐,讓人心疼。

這樣看似密集的培訓,也不能說完全沒有效果。但是,過於集中的連續學習,違背了教學規律,也讓孩子的身心變得疲憊不堪。揠苗助長似的高壓狀態,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或者說在一定時期內,讓孩子的學習成績衝到前面。但是,這樣的成績缺乏後續支持,因為它是通過透支孩子的潛力來獲取的。等到上了初中,這些在小學過度用力的學生就會顯出疲態,被其他成績更穩,學習習慣更好的學生追上來。

2、小學和初中的學習規律不一樣。

小學課程,大多是一些基礎內容,更多的是依靠記憶力,對邏輯思維的要求不高。相反,到了初中,課程進入相對高級的階段,加上一些理科科目,不僅僅要靠記憶,更需要嚴密的分析判斷邏輯思維能力。這個時候,以前憑藉死記硬背或猛打蠻幹獲得好成績的學生就會顯出不足。這種不足導致的成績下滑,又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如果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就無法避免成績下滑的趨勢。

針對上述情況,金石君建議:

父母要有清醒認識,對孩子不能操之過急。每位父母都會對孩子寄以厚望,這種心理完全可以理解。但要意識到,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人生不是短暫的短跑,而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起跑不要太急太快,那樣的效果很可能適得其反,欲速則不達。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和條件,有針對性的引導其發展。可以適當的加壓,但不能過度。在學好學校課程的基礎上,根據孩子興趣愛好和特長,有意識的取長補短,使其全面發展,不要過早偏科。

我的經驗:

  • 以我自己孩子為例,小學時他的成績並不突出,在班級大約六七名的樣子,但其數學成績不錯,名列年級前茅。我們在強化其數學能力的同時,也注重對其語文和英語能力的訓練。進入初中,他的綜合成績開始上升到年級前幾名,數學成績也更為突出。初中畢業就考上了西安交大少年班,但是他沒去。高中階段獲得奧賽全國一等獎,獲得清華保送資格。孩子的成長經歷,也是我前面觀點的一個例證。

株洲的金石


我教過小學也教過初中,迄今為止已有20年的教齡了,至於題主所說的70%小學尖子生,一上初中就變學渣,我覺得這個數據不屬實。

孩子的學習狀況會有變化,有的孩子在小學的時候是尖子生,到了初中,可能沒有那麼優秀但是不至於像題主說的那樣不堪,而且也會有一部分同學在小學的時候不是不那麼突出,但是到了初中開始發力,變得越來越優秀。

什麼樣的孩子能夠一直保持足夠的潛力,一直領先呢?這個我也觀察過,我覺得一直優秀的孩子至少要具備以下的特點。

基礎打得牢

基礎知識牢固,孩子在紮實的基礎知識之上,到了初中才能發揮他最大的潛力。如果孩子小學的基礎打的就不牢,那麼,他小學學習不咋樣,指望到了初中一飛沖天,簡直是天方夜譚。這就猶如蓋樓一樣,如果地基扎不穩,1樓房很難蓋得高,保不齊哪一天就會坍塌。



像《銀河補習班》中的馬飛,一開始是倒數到了最後成了全校第1名,這樣的孩子堪稱奇蹟,這樣的雞湯奇蹟存在影視作品中,在現實生活中,我不敢說絕對沒有,至少我可以肯定的說,這樣的例子極少極少。

有很強的自律能力

如果孩子在小學的階段就有一定的自主規劃意識,有很強的自我管理的能力,這種良好的習慣會讓他受益終身。

前段時間清華大學優秀學生的一天的作息表在網上刷屏了,這個課表的主人叫馬冬晗,從早上6點到凌晨1點,時間表排得滿滿的,有課內學習,也有運動鍛鍊,還有興趣發展,也有公益活動,一天的課程排得滿滿當當,既充實又多姿多彩。看了這個時間表,大家不由得感嘆學霸就是學霸,不服不行。

有超強的學習能力

孩子越往上走,越需要強大的學習能力,在小學的時候,作業有父母老師檢查,孩子在老師和父母的輔助之下很少有獨立學習的時間,而且小學階段也很少有自習,而到了初中以後,不但學習模式變了,而且學習方法也有變化。很多科目的知識結構,都需要孩子超強的理解能力。很多知識不是靠聽就內化成自己的東西了,要經過思考,通過孩子自己的思考領悟和梳理來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這種自我的學習能力越往上走越重要,尤其是到了初高中,這是拉開學生學習差距的一大關鍵因素。

而那些小學的時候學習成績不錯,到了初中開始掉隊的孩子,大多是以上幾個方面沒有做好的緣故。

總結語: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很多,除了知識儲備方面,是學校教育的因素以外必備的基礎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學習能力和自律能力,而這兩項主要依賴於家庭教育。所以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不光有孩子自身的因素,家長還要反思自己及家庭教育環境的因素。

歡迎關注我,專注解答教育問題,力求給你提供有價值的教育建議,助力您解開教育困惑。


小禾媽媽幫


請恕小七直言:題主肯定是弄錯了!

小七的觀點:

70%的尖子生,從小就是尖子生。從小是尖子生的孩子,到初高中後變得平庸的有,但是絕對佔不到10%!

而從小是學渣,最後能逆襲的,恐怕不到1%……


孩子成績下降的原因

小升初、初升高,每個階段都有少數學生成績下降,甚至從尖子生淪為“學渣”。原因是什麼?

①不適應新環境,情緒低落,並且長時間難以迴轉。

這類學生,屬於心裡敏感的類型。總喜歡拿新學校、新老師、新同學跟以前的學校老師同學比較,而且越比越覺得不如從前。

他們往往開學很久,還沉浸在自己的情緒裡。這樣的學生,成績必然會下降。

②由學霸變得平庸,自己難以接受。

每一次升學,都是一次挑選。當優秀的學生聚集到一起時,總有一些從前的尖子生,會顯得平庸起來。

比如我表妹,以班級第一名考上了高中,結果第一次段考班級排名15名。這其實很正常,但是有的孩子接受不了,開始變得焦慮。越是焦慮,越影響成績,最後淪為真的差生了。

③隨著年齡的增長,心思變多了。



結束語

每一次升學,都是對學生的一次考驗,但是並沒有題主說的那麼誇張,不可能有70%的學生由尖子生淪為學渣。

因為,尖子生基礎好、習慣好,成績不可能群體性滑坡。只有少數學生會遭遇滑鐵盧,原因我已經給大家歸納出來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我是小七,樂於與大家交流。衷心感謝大家的閱讀、點贊、評論和轉發。

小七說教育


70%的小學尖子生,為什麼一上初中就變學渣?


感覺這個問題,並不是非常全面。因為並不是大部分學生都存在這樣的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

尖子生的由來。

小學裡的尖子生,大部分都是因為他們比較聰明,學習又很刻苦,有著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


他們的學業不需要老師及家長的催促,都能夠獨立自主的去完成,所以他們的成績一直在班級裡前幾名。


2

尖子生到初中之後的表現。

小學裡的尖子生到了初中之後,雖然旁邊的競爭力強了起來,班級裡好的學生也多了起來。但是因為有了小學時期的基礎,他們的學習成績也壞不到哪裡去,只是暫時比但是被別人趕超了而已。

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學渣,只是相對於他們而言可能成績略差而已,但這也只是暫時性的現象。幾場考試之後,他們還是會超上去。


3

學渣的區別

小學裡的學渣,主要是那些,上課不認真聽講,喜歡調皮搗蛋坐不住的。老師上課不聽講還跟他唱對頭戲,等到做作業了,考試了又往往考不出來。


等到了初中之後,雖然個別的人開始認真聽講了,但由於小學時候的基礎沒打好,遺留下來了很多基礎知識沒有掌握。所以即使自己天生再聰明,成績還是上不上下不下的,並不可能一下子就成為尖子生。


4

尖子生變成學渣只是表面現象

尖子生如果變成了學渣,那可能也只是表面現象。


因為到了初中之後,很多學習成績好的學生都聚集在了一起,所以相對而言一些尖子生就變得平庸起來,並不是那麼出色了。還有更多成績比他好,更優秀的學生開始嶄露頭角,那麼在表面看起來感覺這些尖子生就落後了,就變得那麼引人注意了。但其實這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只要尖子生就不可能變成學渣,而金子總是會發出他特有的光彩。


綜上所述

70%小學尖子生,不可能一上初中就變成學渣。


尖子生都有他堅強的學習基礎與學習態度,做為保證。它都是一個循環漸進的過程,是不可能,瞬間從尖子生的行列中掉隊,成為一個學渣的。


而學渣想要一下子,變成一個尖子生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因為任何事情都不是表面,看上去這麼容易。他都是需要經過長期的艱苦訓練,努力奮鬥得到的。


我是陳爸,歡迎關注我,一起來聊聊關於孩子教育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