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壽輝的國號就是“大宋”,何來“天完”?

大明北伐74.

徐壽輝的國號就是“大宋”,何來“天完”?

大宋皇帝徐壽輝

黃彬,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兼袁州衛指揮使,軍銜與傅友德持平。

說起黃彬,原來是徐壽輝的老部下。

這裡就不得不交待一下徐壽輝了。

——有人說《大明北伐》老是提起當年的故事,似乎沖淡了大明北伐這個主題,也許吧。真正的原因是,我不滿其他的有關記述明初歷史作品的陳詞濫調(那不過是把清代編修的《明史》翻譯一次,基本上不動腦筋,更加沒有去探索那本書記述的真偽),也就是說,我在翻案。

首先,徐壽輝建立的政權叫什麼名字?

大家肯定說是“天完”!

這絕對是錯誤的!

徐壽輝建立的政權,也就是國號與劉福通、韓林兒的國號是一樣的,叫“大宋”!

其實,早在明初,大明太史公、翰林學士兼太子師宋濂就為犧牲於蘭州城外的大明鷹揚衛指揮使於光寫了一篇神道碑文,文中如此記載:“今元政大亂,天下兵動,江東西北為盜區,分寧徐壽輝建偽號曰‘宋’。”這裡已經很明白地記載了徐壽輝的國號就是“宋”。可惜,近現代歷史學家們對宋濂不僅不重視,甚至用充滿嘲笑和揶揄的口吻和筆觸,把宋濂寫作“御用文人”(其實他們自己也是御用文人,與宋濂有啥區別)。總之,對這個史料棄而不用。還是“天完”好,比“大元”多些筆墨,用“一”和“宀”壓倒“大元”,多麼形象,多有氣勢!宋濂,來自“大地主階級”的傢伙,說的寫的哪有什麼價值?就這樣,宋濂的記載被無視了。

可是,等到徐壽輝的御用文人劉夏,也寫了一篇專文《戊戌五月擬上劉晉昭參議書》,大談我朝“倡皇宋之正統,掃夷狄之閏位”,如同由宋濂代筆,以朱元璋的名義發佈的《討元檄文》一般。

這個劉夏,早年曾在徐壽輝手下當差,與徐壽輝的手下大將歐普祥關係比較密切(甚至為歐普祥寫了歌功頌德的文章),同時,他與陳友諒的有一定的關係,陳友諒生日時,劉夏就寫詩給他賀壽。陳友諒稱帝時,劉夏還寫了幾篇以陳友諒的年號記錄日期的文章(“大義二年——1361年”)。這些詩文,統統收錄在劉夏的私人文集《劉尚賓文集、續集》(入明後,劉夏被朱元璋授以尚賓館副使之職,故稱“劉尚賓”)裡,這部文集沒有收錄在《四庫全書》,但卻收錄在《續修四庫全書》裡。

——又有多少人看過這部《劉尚賓文集、續集》呢?

當然,那些歷史學家仍然不承認,因為劉夏畢竟沒有說“我朝叫宋朝”字樣啊。

徐壽輝的國號就是“大宋”,何來“天完”?

明玉珍及其墓葬研究

那麼,1982年3月(注意:這個年份,估計許多傑出的明史學家都已經謝世了),大夏皇帝明玉珍的地宮“睿陵”被髮掘時,那面“大夏太祖欽文昭武皇帝玄宮碑”重見天日,石碑正文煌煌一千零一言,大白真相於天下(為了粉碎人云亦云者,特錄碑文全文)——

“大夏太祖欽文昭武皇帝玄宮碑

金紫光祿大夫太傅中書左丞相錄軍國重事臣戴壽填諱

金紫光祿大夫少傅中書右丞相錄軍國重事監修國史臣劉幀撰文書丹

榮祿大夫知樞密院事臣向大亨篆額

太祖隨州隨縣梅丘人,姓明氏,御諱玉珍。為人英武有大志,不嗜聲色貨利。善騎射。元末天下大亂,英雄崛起,生民無所依賴。歲庚寅,淮人立徐主稱皇帝於蘄陽,頒萬壽歷,建元治平,國號宋。明年,太祖杖劍從之,戰功懋甚,越八年,官至奉國上將軍都元帥。天啟三年二月,宋主命平西。時西土勁敵暴橫,群生塗炭。太祖既入蜀,軍律嚴整,所至不獨用武,惟以拯救為尚。遠邇聞風,相繼款附,如赤子之慕父母。其年定夔、萬,四月抵渝。其城,蜀根本也,故元攻之。四十三年,因其內變而始附。太祖一鼓而下,擒參政哈林都,送之朝,瀘州降,冬,克敘南,拜廣西兩江道宣慰使。明年六月,擊亳人李仲賢於晉州,敗還成都。班師,拜隴蜀四川行省參政。值友諒謀為不軌,驅除異己,上表斥其罪狀。已而,友諒遣刺客陳亨等潛謀圖害,卒不得近。乘太祖徵廣安,亨殺員外鮑玉等七人而遁。明年春,李仲賢、王虎、郭成奔平元,數十萬兵一朝解散。友諒又要致王爵,即封還其詔書,請皇太子監國,皆不報。拜驃騎衛上將軍隴蜀行省左丞。夏,擒李君誠於五面山,襲舒家寨,田成、傅德錯愕敗走。友諒使來,宋主崩弒外聞,乃斬使焚書,三軍縞素,為宋主發喪,拊膺哀悼,殆不不堪忍。冬十一月,進圍九頂山,至明年夏四月,擒完者禿、趙成以歸。平成都、大慶、潼川,克向壽福於鐵檠城;自是議討友諒,移檄四方,會兵三峽。父老豪傑告留曰:“生民無主,欲將何之?”峻辭固讓者再四。諸將遂立誓推戴曰:“臣等不股肱王室,鬼神殛之”。始允眾志,以其年十月望日即國位於重慶之行邸,不易國號,不改元,諡宋主日應天啟運獻武皇帝,廟號世宗,猶舜之宗堯也。逾月,平播南,克巴州,俘熊文弼於牛頭寨,克長寧州。十一月郊望癸卯歲正月朔旦,受皇帝璽綬,國號大夏,改元天統,歷曰先天,禮樂刑政,紀綱法度,卓然有緒。立太廟,追諡顯考郎曰欽憲,顯考妣魯氏曰衍慶,皇考子成曰莊惠,皇考妣郭氏曰恭懿,王考如海曰昭順,王考妣朱氏曰慈寧;考學文曰宣武,妣趙氏曰貞淑;皆追王曰皇帝、皇后,祀以天子禮樂,與郊社並隆。仁孝誠敬,蓋天性也。越明年,典後,立東宮。蓋仁心愛人,而人慕之,人心所歸,即天命所在。故四年而西土悉平。惜乎大統垂集,一旦疾革;傳位皇太子,詔皇后同處分,俾維持以正大統,亦天下之大義也,可謂烈主矣。生於己巳九月九日,崩於丙午二月六日。諡曰欽文昭武皇帝,廟號太祖。壽三十八歲,在位六年。以九月初六日葬叡陵。爰命詞臣述功德而碑刻之玄宮雲。

大夏天統四年 月 日

中書省左丞臣孫天祐、右丞臣劉仁、參知政事臣江儼、徐汪,臣明從叡、明從哲,臣馬文敬。

樞密院同知臣王元泰、朱鋪,副使臣鄧立、沈友才、劉銘、明從政、明從德,鑑院臣李聚、竇文秀、周景榮、田繼坤立石。”(這篇碑文成為日後傅友德平定四川的第一文獻)

徐壽輝的國號就是“大宋”,何來“天完”?

明玉珍玄宮碑

——清清楚楚、伶伶俐俐、赫然在目:“淮人立徐主稱皇帝於蘄陽,頒萬壽歷,建元治平,國號宋”、“天啟三年二月,宋主命平西”、“友諒使來,宋主崩弒外聞,乃斬使焚書,三軍縞素,為宋主發喪”、“不易國號,不改元,諡宋主日應天啟運獻武皇帝,廟號世宗,猶舜之宗堯也”!

還有什麼疑問麼?

——仍有學者不滿意這碑文,他們說碑文裡的日期有誤,還搬出《元史》來佐證。其實,碑文寫得很清楚,明玉珍是徐壽輝的部將,徐壽輝立國時,使用的歷法叫“萬壽歷”。“萬壽歷”究竟是什麼樣的?最低限度也是與元朝曆法不一樣!由於不一樣,所以裡面說到的“其城,蜀根本也,故元攻之。四十三年,因其內變而始附”中的“四十三年”絕對不是元順帝的至正四十三年(元順帝是做了四十七年皇帝,可以明玉珍攻打四川時,他不過做了二十多年皇帝而已,況且,既是造元朝的反,怎麼還用元朝的年號紀年呢),也不是徐壽輝的天啟四十三年,徐壽輝也沒做那麼久的皇帝。故此,這個“四十三年”,極有可能是從蒙元攻打宋朝之日開始計算,到宋朝被蒙元佔領首都臨安日(滅亡之日)為止,共四十三年(1234年——1276年,果然就是43年!)

徐壽輝的國號就是“大宋”,何來“天完”?

那,《明太祖實錄》為什麼偏要叫“天完”?“天完”可以是“大元”上面加上“一”和“宀”字樣,為何不能在“大”字加上“一”,將“宋”字改為“完”!“大宋”就這樣變成了“天完”——朱元璋不承認徐壽輝的國號,因為他的直系領導也叫“大宋”!所謂天無二日,四海之內怎能同時存在兩個“大宋”呢?1360年,徐壽輝被陳友諒殺害,1363年,陳友諒戰敗中箭而死,那時候,朱元璋還侍奉韓林兒為“大宋皇帝”(直至1366年底),徐壽輝的“大宋”還不變為“天完”更待何時?

況且,現在有自稱“邵榮”的後人端出他們的邵氏宗譜,說他們的“榮祖”與徐壽輝是親戚,邵榮就是徐壽輝的妹夫!也許邵榮與徐壽輝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又在朱元璋陣營身居高職(邵榮為平章政事,官銜僅次於朱元璋本人而高於徐達、李善長等朱元璋嫡系部屬),惹來殺身之禍。

總之,徐壽輝的國家一定要消失,後來,朱元璋把自己的出身韓林兒的大宋紅巾軍的記錄也抹掉了——當然,抹得不太乾淨!

既然徐壽輝的國號不是“天完”而是“大宋”,那麼有關徐壽輝的記載也不見得是真實的了!

《明太祖實錄》說:“壽輝,蘄州羅田縣人,一名真一,體貌魁岸,木強無他能,以燒香聚眾起。”特別強調他“木強無他能”,就是一種汙衊之詞。

雖然明玉珍碑文沒有對徐壽輝進行描寫,但是,以明玉珍之“英武有大志”而甘心為其部屬,徐壽輝被殺後,明玉珍“三軍縞素,為宋主發喪,拊膺哀悼”,即便是政治家的舉措,也說明徐壽輝還是有很強的號召力的。看看趙普勝、歐普祥、丁普郎這些“普”字輩的“徐宋”(本文廢除“天完”二字,以“徐宋”稱呼徐壽輝的政權)大員一個二個不願與陳友諒為伍,甚至連一個小小的江東宣慰元帥於光也不願聽從陳友諒的命令,就知道徐壽輝的擁護勢力還是很強大的,一個“無他能”的領導人怎麼可能得到這麼多人的擁戴?

現在這個黃彬,就是一個不服從陳友諒的徐壽輝的老部下了!

大明江西行省參知政事黃彬,軍銜不低(比指揮使還高一級,從二品),可見他在徐壽輝陣營裡也不是一個小角色!陳友諒要拉攏他,也不可能用什麼元帥或者鎮撫這類的小官來哄他啊。黃彬,在江西,軍階僅次於陳友諒的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美!否則,朱元璋怎麼可能給他做江西參知政事,洪武三年十一月大封功臣時,還封他一個“宜春侯”呢?排名還在曹良臣、梅思祖、陸聚等人的前面!

黃彬,究竟是什麼時候歸順朱元璋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