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傳神演技勾人心絃,成為秦腔非遺傳承人

“祥林嫂”是她的代名詞,她的這個稱呼,來的和別人不同,災難是從她自身“特定世界”宣洩出來的。在戲中,她完全就是死了丈夫賀老六,兒子阿毛又被狼吃掉的一個可憐女人。她一出場就哭了,這一哭便勾住了觀眾的心,也正是這勾人心絃的表演,讓她獲得“非遺”傳承人的稱號。她就是原寶雞市秦腔劇團副團長、國家一級演員崔惠芳。

她用傳神演技勾人心絃,成為秦腔非遺傳承人

吃過生活的苦 也嚐盡學藝的痛

崔惠芳1938年出生於西安市東關的龍渠堡,家境十分貧寒。她是家中老大,七八歲時就給一家紗廠倒線。不久,紗廠關閉,她又給人家糊火柴盒,一天糊一千個火柴盒,掙三斤面。火柴廠沒活幹時,她就去醬菜園摘辣子。年幼的崔惠芳就是這樣過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擔,在貧困與飢餓中苦苦掙扎著。母親感到讓年幼的孩子整天干零工不是長久之計,就尋思著為她另尋出路。當時秦腔名伶李愛雲每月掙十五袋麵粉,很讓人眼紅。

她用傳神演技勾人心絃,成為秦腔非遺傳承人

經過一番思索,母親送9歲的崔惠芳去學藝。當時戲班每天給學員發4個饃,算是一天的口糧,崔惠芳一天只吃兩個,一個禮拜攢下十四個饃送回家。當時練功特別苦,冬天在河冰上吊嗓子。師傅告訴崔惠芳,嘴凍硬了能把話說清楚,這樣才能真正練好嘴功。還有,當天教的戲如果學不會她就要挨二十個板子。

解放初,劇社來到了乾縣,被政府接收,命名為寶雞專區第二劇團(當時乾縣隸屬於寶雞專區)。劇團排了一些小戲,內容為反一貫道、反吸大煙等,特別是新排的《大家喜歡》,在村鎮、田頭的巡迴演出中,崔惠芳第一次領略到了群眾的一片熱情,開始明白了為什麼藝術會有那麼強大的教育作用。

年少成名 與寶雞結下不解之緣

1952年,年僅14歲的崔惠芳主演了傳統戲《梁山伯和祝英臺》,她那俊俏秀麗的扮相、圓潤甜美的唱腔、傳神準確的表演贏得了觀眾的好評,可謂“小荷初露尖尖角”,在沿西蘭公路的各個縣鄉演紅了,加上當時所謂的“電打佈景”,觀眾場場爆滿。年幼的她扮相端莊秀麗,表演灑脫舒展,唱腔甜潤略帶奶腔,格外動聽。連演數日嗓子不岔,有時還加演午場。1953年劇團被寶雞專區接收,從此,崔惠芳與西府寶雞這塊熱土結下了不解之緣。從1953年開始,她就一直工作和生活在寶雞。

她用傳神演技勾人心絃,成為秦腔非遺傳承人

五十年代後期,崔惠芳的演藝事業可以說是百尺竿頭,不斷向前發展、進步。她從小有名氣到名聲大噪,已與比她大好多歲的渭南人民劇團的餘巧雲、咸陽人民劇團的郭明霞並駕齊驅。有人贊曰:“八百里秦川三支花,巧雲、惠芳、郭明霞;秦聲一曲各有韻,朵朵花開香萬家”。這時的崔惠芳不僅在三秦大地,乃至大半個西北,特別是在甘肅一帶也頗有聲譽。

演活戲中人 成就人生事

四十多年來,崔惠芳在秦腔戲劇舞臺上勤奮耕耘,灑下了無數的汗水。數十年來,她曾先後在《鍘美案》《遊西湖》《謝瑤環》《金碗釵》《西廂記》《王魁負義》《梁山伯與祝英臺》等近40部傳統劇和《梁秋燕》《劉胡蘭》《沙家浜》《祝福》等30多部現代劇中飾演主要角色,成功塑造了各種類型的舞臺藝術形象。省、市電臺錄製了她的《金碗釵》《惠梅之死》唱段;陝西、甘肅電視臺拍攝了她的《鬼怨》《砍門檻》等劇目,播出之後深受廣大秦腔愛好者的喜愛,她演唱的磁帶曾經“一帶難求”。1979年秋,陝西省文化系統舉辦了一次大型秦腔傳統劇《周仁回府》的聯演活動,在西安市南院門東風劇院演出,崔惠芳與任哲中、李愛琴、張新華、楊鳳蘭、餘巧雲、賀美麗和張詠華等秦腔名角均在邀請之列,當時《陝西日報》曾做過專題報導。

她用傳神演技勾人心絃,成為秦腔非遺傳承人

崔惠芳在藝術上精益求精,塑造了一個又一個鮮明的藝術形象。如在《回府》《周仁獻嫂》中,她把周仁妻李蘭英這個角色刻畫得活靈活現,唱腔飽含悲憤,富有激情,道白剛勁有力,入木三分。在擔任寶雞市秦腔劇團副團長以及在省戲曲研究院工作期間,她不僅以身作則演好戲,還注意傳、幫、帶,在培養秦腔新人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

如今,年逾八旬的崔惠芳仍積極投參加各類秦腔活動,為推廣、傳承、振興秦腔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光和熱。(寶雞新聞網記者 惠耀輝)

崔惠芳藝術名片

她用傳神演技勾人心絃,成為秦腔非遺傳承人

崔惠芳,1938年出生,國家一級演員,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原寶雞市人民劇團藝委會主任、副團長,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陝西省劇協常務理事,寶雞市劇協副主席,陝西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秦腔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從藝60多年來一直從事戲曲表演藝術,曾在《鍘美案》《遊西湖》《梁山伯與祝英臺》《王魁負義》《謝瑤環》等近40多部傳統劇和《祝福》《梁秋燕》《劉胡蘭》《沙家浜》等30多部現代劇中擔任主要角色,塑造了各個類型的藝術形象。她出版的唱片有《金碗釵》《慧梅之死》。《百名秦腔演員演唱集》和《秦腔精英大會唱》也收選了她的唱段。陝西、甘肅電視臺相繼拍攝了她的《鬼怨殺生》《砍門檻》等。1989年調入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排演了新編同州梆子歷史劇《泣血無字碑》,在“金三角”全國戲曲匯演中獲得“優秀表演獎”。《砍門檻》演出達千場以上。退休後仍然奔赴基層,為老百姓激情演唱,並多次參加省文化廳、省劇協、電視臺舉辦的各種重大活動,為振興秦腔事業貢獻了力量。

(WY)

她用傳神演技勾人心絃,成為秦腔非遺傳承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