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黃土高原的吶喊

秦腔,是廣泛流傳於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等西北地區的傳統戲劇,是華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研究漢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豐富民間文化活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受市場經濟和現代文化的影響,一些專業劇團生存艱難,民間業餘劇團解散,優秀演員流失嚴重,傳統秦腔表演技藝失傳,使得這一優秀民族文化遺產面臨嚴峻的考驗。

筆者從小就是聽著秦腔戲長大的。那個年代物質匱乏,農村文化活動相對單一,唯一的娛樂場所就是村裡的秦腔大戲臺。逢過年,村裡秦劇團臘月初就開始排練,敲鑼打鼓,熱鬧非凡。等正式開演那天,附近村民早早等候在戲臺前,裡三層外三層,人山人海。嗑一把瓜子,看一場秦腔算是最好的藝術享受了。

秦腔,黃土高原的吶喊

農忙季節,時不時就從莊稼地裡飄來幾句秦腔亂彈,引得他吼你喊,自得其樂。村裡有位叫武興昌的秦腔老藝人,自幼在陝西戲班學藝,後將當地秦腔和陝西秦腔融會貫通,秦腔表演技藝名滿四方,享譽河西走廊。特別是他表演的秦腔獠牙絕技在當時獨樹一幟,在五十年代甘肅省古老秦腔特技表演中深受行家好評。那時我尚年少,有幸觀看過武老先生的表演。唱唸做打,確有大家風範。據說武老先生不識一字,但能記得一百多本全本秦腔戲,著實叫人佩服。

秦腔,黃土高原的吶喊

可能是自小耳濡目染的緣故,我一直喜好秦腔。雖嗓音不好卻也能哼唱幾句,能說得出的秦腔劇目少說也有幾十部。對秦腔的熱愛不僅是因為娛樂,還是因為秦腔的教化作用。比如《三孃教子》中王春娥教育兒子薛倚的經典唱腔。當唱到“兒無有奶乳用粥灌,可憐兒一尿一大攤。左邊尿溼右邊換,右邊尿溼換左邊。左右兩邊齊尿遍,抱在娘懷可暖幹,~數九天凍的娘啪啦啦顫,你奴才見月拍手心喜歡”時,讓人不禁潸然淚下,感恩母親的艱辛與不易。在秦腔《金沙灘赴宴》中,又把楊家一門忠烈,為國捐軀的英雄故事演繹的淋漓盡致,讓人心生敬佩。

秦腔,黃土高原的吶喊

秦腔中的唱詞也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不僅體現了詩歌中的合轍押韻,也講究語法修辭的運用。比如秦腔《祭靈》中的三十六哭,《斬李廣》中的七十二個不能中的排比手法應用等等。在秦腔《周仁回府》中的一段唱更是運用了大量的象聲詞,“冷悽悽荒郊外我哭妻幾聲。怒衝衝罵嚴年賊太暴橫,偏偏的奉承東他賣主求榮。咕隆隆在嚴府賊把計定,眼睜睜我入了賊的牢籠。悶憂憂回家來說明了情景,~嘩啦啦鼓樂響賊把親迎。陰森森暗藏著短刀一柄,懦切切無氣力大功難成。痛煞煞沒奈何自己刎頸。血淋淋倒在地嚴賊膽驚。”既增加了語言的生動性,也豐富了語言的形象性。

秦腔,黃土高原的吶喊

秦腔藝術,長期植根於黃土高原這片貧瘠卻又有厚重文化底蘊的土地,表現出的藝術生命力頑強而又絢麗。既體現了西北人的豪邁慷慨,堅強不屈,又體現了西北人對腳下這片黃土地的摯愛。

秦腔,與其說是承載了西北人強烈的精神寄託,不如說是黃土地的吶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