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名将刘长佑曾提出一项灭亡日本计划,为何不被采纳?

黄洁仪


19世纪60年代,清朝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推动下发起了洋务运动,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日本也发起了明治维新。

可是,清朝的洋务运动流于形式,所以没有取得多少实质性的进展。

日本却在明治天皇的领导下,取得了飞速发展,国力提升之快更是让人难以置信,区区二三十年之间便从一个受人欺负的小国成为了欺负别人的所谓列强。

日本想欺负谁呢?

当然是中国,日本觊觎中国之心已逾数百年,16世纪的时候丰臣秀吉被明神宗给打了回去,如今明治强势崛起,又岂会对自己旁边的这块肥肉无动于衷?

只不过,让人想不到的是,日本虽然想打清朝的主意,但是因为顾虑到清朝可能拥有他们预料不到的隐藏实力,所以迟迟不敢动手。反倒是清朝这边,竟然在他们刚刚开始试探清朝的时候,便已经有人提出了一个计划——先发制人,主动出击,打趴日本!

此人乃是湘军宿将,刘长佑。

光绪七年,即1881年,刘长佑曾经上疏陈述了一个攻打日本的可行性战略,他的战略是兵分三路,从上、中、下三路会攻日本:

第一,上路任命素有威望的宿将统率东三省的军队,从松花江奔赴库页岛,据库页岛而攻日本左翼。

第二,中路出一奇军自朝鲜而出,攻略日本中段。

第三,下路则简拔明习韬略、熟悉海战的将领率领海军自宁波、定海而出,以趋日本长崎,从而攻打日本右翼。

此外,当时琉球谋求复国的呼声很高,一旦清朝发兵日本,那么琉球人必然也会组织力量响应清军,不论实力如何,也都能对日本产生一定的牵制作用。

对于清政府可能考虑到日本可能会派人来袭扰中国东南沿海,刘长佑也说了,清政府效仿湘军和淮军练了这么久的“练军”,再怎么样也能抵御得了日本人的袭扰,所以也无需担心此事,只要集中兵力会攻日本本土便可。

刘长佑为什么会突然提出这么大胆,或者说这么具有前瞻性的计划呢?

他之所以这么做,实际上和当时已经被日本吞并了的琉球有关。

1872年,琉球派人出使日本,可让人没想到的是日本竟然趁机强行将琉球册封为自己的藩属国,琉球本是清朝藩属国,日本这么做摆明了是在挖清朝的墙脚,当然这也是日本为吞并琉球所走出的第一步。

琉球自此成为了清朝和日本的藩属国,这意味着清朝对琉球拥有宗主权和保护权,日本也同样拥有。

1874年,日本突然以1871年琉球渔船因遇飓风被迫漂到台湾后为台湾居民所杀为由,出兵攻打台湾,5月即登陆台湾并驻军。

清政府对此是什么态度呢?按理说琉球是清朝的藩属国,就算是给琉球出头也轮不到日本,可是清朝偏偏没有否认日本给琉球出头的理由,这也就是间接承认了日本对琉球拥有宗主权并已实际控制了琉球。

此外,清政府也不愿为了几个孤悬海外的小岛和日本打战,所以只想着议和,李鸿章虽然有过“若以兵费结局,以后觊觎更甚,鱼肉更甚”的想法,可一看到让日本撤兵的条件竟然只是50万两白银的时候,他也沉默了。

这钱,给,咱有的是钱!

只是这钱一给,和清朝主动放弃了对琉球的宗主权又有什么分别?

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了琉球,改设冲绳县,自此琉球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长佑提出了主动攻伐日本的战略,因为他知道日本的胃口必然不会只满足于一个小小的琉球!

如果任由日本继续坐大的话,将来必成清朝的后患,琉球保不住,又如何保得住朝鲜?朝鲜保不住,又如何保得住被法国觊觎已久的越南?越南保不住,又焉能保得住缅甸?

当清朝的藩属国被列强瓜分完了的时候,清朝自己也就成了自身难保的泥菩萨了!

所以,清朝必须在日本还没绝对地超越自己之前,打一打日本日益高涨的嚣张气焰,并且要打痛它,打趴它,这样才能让日本对清朝有所忌惮,不敢再轻易打清朝的主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那就只能主动出击。

事实上,刘长佑的这个战略对付1881年的日本,赢面还是不小的,此时日本明治维新不过十几年,还不是清朝的对手,再不济也能打个平手。

只可惜,刘长佑将这个计划提交上去之后,却石沉大海。

为什么清朝没有同意刘长佑的这个计划,对他的建议置之不理呢?这和清朝当时所面临的处境有关。

当时,清政府正将精力放在西北,也就是新疆,左宗棠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的所有失地,可是伊犁也不能不收回来呀!所以,左宗棠仍然在积极备战,随时准备和俄国打一打,真要和俄国打起来的话,后果之严重显然远甚于和日本打。

所以,清政府实际上更希望能通过谈判收回伊犁,可即便如此,清政府也仍然丝毫不敢松懈。

除了新疆之外,和中国桂、粤接壤的藩属国越南也同样面临着丢失的危险,


吾与吾国


刘长佑那个灭亡日本的计划纯属脑洞大开的产物,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人都不会采纳,被否决了很正常。

刘长佑是湘军名将,参加过镇压太平军、张锡珠、宋景诗等义军的战事,后来曾经历任广西巡抚、两广总督、直隶总督、广东巡抚、云贵总督等职。1881年,刘长佑在西南任职期间,恰逢法国加快了侵略越南的步伐。为了震慑法国,刘长佑突发奇想,认为趁着日本吞并琉球的机会,主动对日宣战,以炫耀武力,让其他国家不敢挑衅中国。

然而刘长佑的这个计划可谓漏洞百出,按照他的计划,清军将兵分三路:一路从东北出发,出松花江攻占库页岛,一路过鸭绿江攻击日本西部,另外一路由宁波、舟山出发,以水师攻打日本长崎。

简大臣宿将有威望者起东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临库页岛;别命一军出朝鲜,以扼其西;而后选明习韬略、熟习水师之将,由宁波、定海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

这个计划一看就知道,刘长佑完全就把日本当成了太平军之类的流寇,大笔一挥就起草了这个方案,根本没用心研究当时的国际形式和日本的实力。

早在1875年,日本和俄国就签署了《库页岛千岛群岛交换条约》,约定库页岛归沙俄所有。按照刘长佑的计划从东北出兵库页岛,等于是向沙俄宣战,而不是攻击日本。

而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已经建立的近代化的陆军和海军。陆军方面,日本参照西方模式,建立了参谋部,组建了7个装备西式武器的常备师团,还建立了动员机制,战时可以动员几十万军队。而海军日本已经有了3艘铁甲舰和其他西式军舰,实力远远超过了清朝。

日本的扶桑号铁甲舰

以西南战事为例,日本出动了8个旅共计6万多的军队,海军也派出了各类军舰19艘。在决定性的田原坂战役中,11000人的政府军伤亡达到了4165人,但是依然有能力发起进攻,这个战斗力和战斗意志根本不是清军所能比拟的。

相比之下,此时的清军虽然装备了一些西式武器,但是其编制还是传统的勇营体系,缺乏统一指挥,装备也混杂不堪,不仅冷热兵器混用,装备的步枪不同部队之间也不一样,后勤供应复杂。至于战斗力就更差了,连对付国内的农民起义军都常有败绩,刘长佑在直隶总督任上就因为被农民义军击败而被免职过。

而海军此时超勇、扬威两舰尚未回国,还没有形成战斗力,真正能用的不过几艘蚊子船,实力和日本相差甚远。而且此时清朝的海上运输力量薄弱,根本无力运送大规模的军队前往日本。

在这种实力对比下,刘长佑的计划完全是一个不切实际的计划,不被采纳也是很正常的结果。


不沉的经远


1881年九月,直隶总督刘长佑对慈禧提出了一个先发制人、灭亡日本的计划。这无疑是一份非常有战略眼光的建议,那它是否有可行性,又为何被慈禧拒绝呢?


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日两国都发生了巨大变革。日本发起了明治维新,而大清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就改革初期的成果而言,大清更为显著,因为日本蕞尔小国,人力、财力、资源都很有限。日本人明白自己的短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扩张。

1872年,日本入侵中国附属国琉球,琉球向大清求救,但由于慈禧的短视,拒绝救援。琉球使者悲愤欲绝,在北平自杀以示抗议。

1874年,日本以琉球为跳板入侵台湾岛,这是中国领土,所以慈禧派兵了,并大败日本。但结果是:在美、英的干涉下,战胜国大清赔了日本50万两白银。

从这里可以看出满清的软弱,同时也反映了欧美国家是偏向日本侵略的。


1876年,日本又侵略中国的另一个藩属国朝鲜,并逐步开始消除大清的影响力。

而刘长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对日本先发制人的主张。刘长佑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是有一定依据的。

首先,他在担任直隶总督前,担任了八年的云贵总督,长期和法国侵略者打交道,他深知列强的实力和狼子野心。

刘长佑知道日本吞并朝鲜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大清。而日本人之所以这么大胆子,完全是列强在后面撑腰。

但如果大清不趁日本羽翼未丰而主动出力,势必会助长列强的侵略野心。一旦日本势大,那将会给大清带来更大的灾难。


刘长佑不仅描述的有理有据,而且还设计了具体的作战方案和进攻线路。

刘长佑建议先用北洋水师的海上优势封锁日本,然后从东三省发兵库页岛,再另派一路从朝鲜出兵。接着从浙江派一路水师进攻长崎。

刘长佑的计划有没有可行性呢?我认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是完全可行的。首先北洋水师从建立到1890年,对日本都保持了绝对优势,后面衰落是由于清廷的原因。

其次,那个时候大清陆军对日本并不处于劣势。1884年袁世凯在朝鲜就打败了日军。

至于财力和后勤方面,至少大清当时比日本要强,而且日本后面的侵略也不是一撮而就的,都是逐渐寻找跳板,寻找后勤基地实现的。


但这份计划又有不可行的地方。首先,远东的老毛子一直对我国虎视眈眈,如果抽调了东北兵力,老毛子会不会趁虚而入这很难说。

其次,欧洲列强一直偏向日本,大清对日本主动进攻,他们会不会参战也是个未知数。

抛开这两点因素,慈禧最担心的可能是湘军、淮军、北洋水师等汉人武装的继续坐大,即使灭了日本,他们会不会趁机灭了大清呢?

综合以上几个因素,慈禧是不可能采纳刘长佑的建议,因为对她来说,国家利益远不如大清多苟延残喘几年重要。

如果是汉人统治,民族凝聚力会强一些,再有个强有力的皇帝,或许能下决心干掉日本,那中国的历史将会改写,而东方也少了一个大祸害。



花木童说史


咱们了解一下刘长佑这个人。




(刘长佑)

刘长佑(1818~1887)湖南新宁县人,清朝大臣,湘军重要统帅。

刘长佑自幼聪慧,四岁识字,八岁习文,十四岁写得一手锦绣文章,22岁考中举人,31岁以国子监生员的身份进入仕途,34岁奉命回湖南老家办团练,讲真他比曾国藩办团练早两年。

刘长佑兴于团练,在随后消灭太平军、镇压两广天地会,扑灭鲁西北白莲教等农民起义不遗余力,他的双手沾满了农民起义将士的鲜血,他对人民有罪,却对清廷居功至伟。

刘长佑的功劳堪比当年的曾国藩。因此被慈禧加封为两广总督,不久升任直隶总督,成为了清朝封疆大吏。



(曾国藩)

刘长佑不但擅长镇压农民起义,他对付洋人也有独到的眼光。比如在他晚年(1881年),63岁的老刘曾准确预测越南时局。

当时法国入侵越南,老刘敏锐觉察到法国占领越南的目的,就是以越南为跳板入侵我国云南。于是上书光绪皇上早做准备,必要时候“援越抗法,以卫国土。”

我们都知道光绪是个傀儡皇帝,而慈禧太后又惧怕洋人,所以清廷对老刘的提议置之不理。以后法国果然通过越南入侵我国云南,这是后话。

就在同一年,老刘还提出了一项灭亡日本的计划,同样被朝廷拒绝了。假如当时慈禧采纳老刘的计划,我估计日本早就灭亡了,也就没有以后的黄海和甲午海战了。



刘长佑灭亡日本的计划是这样的:1881年,日本公然侵占琉球群岛,琉球群岛原属于清朝的藩属国。

刘长佑上书朝廷分析道:“日本这样做违背了国际公法,一旦开战,日本在国际道义上得不到支持,由于日本人侵略成性,迟早他会吞并朝鲜,不如乘其羽翼未丰,先发制人把日本一举消灭”。

接着老刘制定出了具体计划:朝廷调动三支军队,由北向南部署。北方军队由东三省的皇家铁骑军组成,出松花江到达库页岛,由北向南向日本发动进攻。

中部军队从藩属国朝鲜出发,攻击日本的西部。

南部军队则选水师由宁波、定海乘船攻打日本的长崎,三路军队同时出发进攻日本,只要把日本灭亡,缅甸,朝鲜,越南等诸国就可免遭日本蚕食。



可惜慈禧是个软蛋,光绪是个傀儡,刘长佑灭亡日本的计划被朝廷拒绝,清廷选择了和日本坐下来谈判。

最初日本同意把琉球岛的一部分归还清朝,但是随后一拖再拖,最后日本还是全部占领了琉球群岛。

综上所述,清廷如果采纳刘长佑的作战计划,也许未必能灭亡日本,但会给日本狠狠地打击,毕竟此时日本刚刚实行明治维新,还没有达到鼎盛时期。清朝错过了这次机会,以后就更没有机会和日本抗衡了。


秉烛读春秋


光绪七年(1881)九月十七日,湘军名将刘长佑递交了一份奏折给光绪,奏折的主题叫做《熟审边情敬陈管见疏》,其中主要陈述了如何应对法国和日本对清王朝可能造成的威胁。

刘长佑在奏折中,对于日本的态度相当强硬,他的态度是:日本人狼子野心,我们一定要主动出击,灭亡日本!

1、刘长佑其人

这刘长佑是何许人也,为何敢说出这样豪气冲天的话呢?

1935年,湖南省选定湖南古今乡贤名单,刘长佑被选为30位贤人之一。

晚清两大定国支柱南曾北僧中的“南曾”曾国藩,曾经评价刘长佑:此老胸中甲兵,吾不复能窥测矣”《中兴将帅别传》。

【曾国藩】

从实战到大佬曾国藩背书,都足以说明刘长佑此人军事实力一流,他不仅有长远的战略格局,还是位能征善战的勇将。

2、刘长佑的战略眼光

刘长佑写这封《熟审边情敬陈管见疏》,有三个原因:

一、光绪七年正月二十六日,清朝外交官曾纪泽和俄代理外交大臣吉尔斯在彼得堡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到此为止,中国收回了在伊犁地区的管理权,取消了《里瓦几压条约》中割让特克斯河流域的条款。

这次外交胜利,鼓舞了中华儿女从鸦片战争开始,内心在面对外国侵略者时屈辱的感受。

二、洋务运动此时已经开展了十几年,清王朝整体实力有了很大提升。

三、刘长佑透过日本在朝鲜,法国在越南的作为,预料到它们今后必定会有更大规模的入侵,如果坐视它们壮大,一定会威胁到清王朝统治。

【刘长佑纪念像】

不得不说,刘长佑的眼光是相当长远,法国问题上他提出让越南王重用刘永福训练新军,再结合云南、广西两省的士兵来阻挡法国人的攻势,如此“非滇越并力以图,不能挽越国之残局;非水陆同时并举,不能阻法人之贪谋”。

在对待日本人,如何主动展开攻势,灭杀危险于摇篮的问题上,刘长佑提出:伏乞皇上先暴日本之罪恶于天下,布告西人绝海上通商之东使,倭人已可坐困。简大臣宿将有威望者,起东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临库页岛,别命一军出朝鲜以扼其西,而后选明习韬略,娴熟水师之将,由宁波、定海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倭人离贰已久,必当自溃,即负隅抗拒,而我朝师武臣力必无挠败之虞。

【对日海战】

这个计划翻译过来,一共有三步:

第一步,由皇帝出面昭告百姓,再联系西方不要运输物资给日本人,以此从经济和政治上断绝日本人的发展,这样一来,在刘长佑的设想中日本便成了被孤立的态势;

第二步,派遣大臣中有能力和威望的人,率领东三省的士兵到松花江,临库页岛,最后再派一支士卒到朝鲜,好彻底封锁日本人往西发展的可能性;

第三步,封锁了日本人的退路后,再选择精通兵法、擅长水战的将领,从宁波、定海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这样以来,清王朝便可以迅速占领日本本土。

看完这三条策略,是非常具备可实施性的,但很可惜“然法谋越南,长佑言之数年前,且历疏请备法,皆为李鸿章所厄”。

【中间的便是李鸿章】

刘长佑的措施之所以不被采用的原因:

一则是因为当权者并不把日本放在眼中;

二则是经历过几次赔款,朝廷的经费是非常紧缺的,故而他们不愿浪费经费;

三则便是经历过鸦片后,清王朝统治者一直把西方当作首要的敌人,却又不愿意和它们硬碰硬。所以刘长佑这种出动出击硬刚法国和日本的做法,在慈禧眼中,是非常不可取的行为。他们不打法国,是担心法国的西式装备,而不动日本,是担心战局开启后,列强趁机对自己动手。

故而,这件事,也就干脆被压了下去。清王朝自以为躲过一劫的做法,其实正为自己的灭亡埋下了引子。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脑洞趣味历史


刘长佑是陆军将领出身,有一定战略眼光和敏锐性,能预感到日本对大清的潜在威胁,提出先发制人,待其羽翼未丰之时,先攻灭之。总体来看,灭日计划不可行,刘长佑的计划是清廷经略东北三省,以朝鲜为前出战略基地,集中兵力登陆日本,尔后陆上作战灭亡日本,以当时的清朝国力根本难以实现。

清朝要想灭亡日本至少要投入30万军队,这个数量也并不占优势,而且要跨海攻坚,运兵运粮十分困难,很难速战速决,很可能打成况日持久的战争,要比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艰难得多。会拖跨清朝政府,甚至造成日本没攻下,朝廷被推翻的可能。

今天来看(当一次事后诸葛),如果修改一下刘长佑的计划,改灭日为弱日,改陆攻为海攻,以歼灭日本海军为作战目标,先发制人,达成目的后,以海困岛,锁住日本对外发展的空间,渐渐削弱日本实力,是值得冒险,而且较为可行的。

1882年北洋水师刚刚完成五年整军计划,有9000吨级巡洋舰两艘,7000吨巡洋舰一艘,3000吨级巡洋舰两艘,2000吨级巡防舰两艘,1000吨鱼雷舰和巡防舰八艘,实力足以战胜日本海军(当只有2000吨级以下战舰,数质量都不高)。

如果清朝确有胆略,可将作战时间定在1886年或1887年左右,再用四、五年进行作战准备,努力再增添六艘大型巡洋舰,配套部分保障舰船,先发制人,直扑日本,围堵消灭日本海军,并实施有限局部登陆作战,以夺占日军海港炮台为目标,配合海军攻击行动,只要达成消灭日本海军的目的,即可实现制海困日的局面,挫败日本海外扩张的能力和本钱。至少五十年内日本难以对中国构成实质威胁。这要比灭亡日本的计划更加有效。


静水深行


我是小林,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对外侵略

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内开始逐渐强大,对外扩张的野心也暴露无遗。


1874,日本入侵我国台湾,虽然最后撤兵,确让清政府支付50万两白银赔款。


1875年,日本军队入侵朝鲜江华岛,第二年迫使朝鲜签订不平等的《江华条约》。日本开始了对朝鲜的侵略。


更严重的是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把琉球改成日本的冲绳县。

(日本明治天皇,他在位期间,日本发动一系列对外战争)

二、刘长佑和他的“消灭日本”计策


琉球和朝鲜都是清王朝的藩属国。清廷内部开始有人对日本这个新兴国家重视起来,刘长佑将军就是其中一位。刘长佑(1818年—1887年),字子默,号荫渠(一作印渠),湖南新宁人,湘军重要统帅、清朝大臣。刘长友曾今参加镇压太平天国的行动,也抵御过法国殖民者对越南的入侵。


更重要的是,1881年,刘将军曾经提出过“消灭日本”的计策:

1、“先暴日本之罪(吞并琉球的罪状)”;

2、派良将“起东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临库页岛”;

3、再派一支军队“出朝鲜,以扼其西”;

4、清军海军“由宁波、定海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假如日本海军“来扰海滨,则东南沿海久设练军,亦自有防御之具”。

5、“琉球臣民喜复疆土,必将有助顺之师。凭庙算之长,海外有截,天戈远震,四夷戟兵,朝鲜、暹罗、缅甸诸国可免蚕食,不独越南也。”一句话,灭掉日本,扬我国威。


但是这个计策被清廷拒绝了。为什么?

(爱国将领刘长佑,提出了“消灭日本”的计策,但是没有被采纳)

三、刘将军计策是否可行?

我们来分析一下:

这个计划可行吗?

1、当时的世界格局是帝国主义时代,谁的实力强,谁说了算,英国、法国、俄罗斯、美国莫不如此。这些西方国家都在侵吞别国领土,规则就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清政府想收复琉球,可以,只要拳头硬。大清国此时的国力?堪忧啊!政治腐败,军队战斗力低下,国内的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更重要的是,帝国主义国家对大清国虎视眈眈。


2、“起东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临库页岛”,看来刘将军是准备从中国东北地区,攻打日本的北海道;再派一支军队“出朝鲜,以扼其西”,从朝鲜也可登陆日本九州或本州等地;清军海军“由宁波、定海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这一路算是远征了。看起来还可以,但是清政府此时还没成立北洋舰队(1888年才正式成立),这么远的距离作战,没一支强大的海军肯定是不行的。


如何运送兵源和物资?(假如)登陆日本之后,怎么作战?日本国内的地形情况了解多少?日本军队情况了解多少?刘将军没有明说,清政府也没有什么军事机构做评估,这怎么打?清军的战斗力有目共睹,镇压国内叛乱,收复新疆等路上作战还行。打日本牵涉到陆海军配合,清军的远洋作战能力堪忧,陆海军协同能力更是堪忧(参考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3、日本人那时已经在操练新军了,1877年,日本国内还发生了一场内战——“西南战争”,日本陆军的战斗力可不是菜鸟水平哦。清军真的远征,日军以逸待劳,谁的优势大,不言而喻了吧?

(日本是岛国,没有强大的海军,是很难攻入日本本土的)


因此,刘将军的计策看似很美好,其实就是纸上谈兵,可行性很低。清廷不可能接受,即便有想法,国力也不足以能够攻入日本本土并消灭日本。这个计划给人的感觉是异想天开,可行性很低。


小林品历史


1879年通过明治维新而崛起的日本,吞并了清朝的藩属国琉球王国,刘长佑从日本的侵略行径看出日本的野心,他上奏朝廷:日本历来侵略成性,如今吞并琉球,随后就是朝鲜、台湾、乃至全中国。朝廷通过洋务运动,以巨额经费投入军事建设,正是用武之时,必须趁着日本羽翼未丰,倾国之力出兵灭掉日本,以绝后患!

可惜当时的朝廷并没有采纳刘长佑的建议,原因可能是:

第一,当时的清政府刚刚平息太平天国,国内也是一片衰败,清政府没有经历去进攻日本。

第二、清政府自大,一直看不起日本,所以当这份奏章交上去的时候,有可能还会成为笑柄。

第三、清政府担心引起西方列强的抗拒,清政府已经有列强恐惧症,所以很在意列强的反应。

无论结果如果,最终这篇奏章石沉大海,中国也错过了一次将日本扼杀在摇篮的机会。刘长佑以超前的战略眼光,提出了灭日主张,提出来时,离中日甲午战争还有十几年之久,日本尚未完全富强,如果清朝真的倾国之力出兵日本,很有可能打胜。


帝国烽火


晚清名将刘长佑为清廷策划的用来消灭日本的策略大致有4点,分别是:

第一、以日本霸占琉球国(今日本冲绳)为借口兴师问罪,北路清军出东北攻日本列岛北端

第二、中路清军遏制朝鲜半岛,截断日本西端

第三、南路清军由青岛、宁波率水师奔赴长崎,攻日本的南端

第四、同时,加强自身东南海防,以防止日军残兵攻袭本国沿海

这四条建议总结起来就是:兵分三路东讨日本,加固自身海防建设


刘长佑是何许人也

刘长佑生于嘉庆年间,活跃于咸丰、同治、光绪三朝,亲眼目睹了满清王朝由盛转衰而遭受列强欺凌的惨状。此外,他还是李鸿章的湘军中比较重要的将领,参加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员资历深厚的老将。

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刘又先后担任过广东、广西巡抚、云贵总督等职务。在广西为官时,他还支持过广西人民抗击法国人入侵。从功绩上来看,他毫无疑问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封疆大吏。

当时,刘长佑虽然已经远离军伍,但仍然看到了日本当局的野心,所以主张要在日本崛起之前就扼杀其苗头。可以说,他的看法是非常有前瞻性的。


那么刘长佑为要提出这样的计划呢

上世纪70年代左右,日本向清朝的藩国琉球发动进攻,同时入侵到台南。一些有远见的清朝将领已经看到日本的狼子野心,所以纷纷上疏要求惩治日本。但软弱的清政府在列强的压力下,居然默认了日本吞并琉球的事实,并签订了《中日北京条约》。清廷虽然暂时保住了台湾,但也让琉球永远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刘长佑一眼就看出了日本人的野心绝对不只染指琉球和台湾,而是想要吞并整个清朝。所以刘长佑于是主张趁日本尚未完成明治维新时,主动出兵三路消灭日本,扼杀隐患于未然。

清政府为什么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呢

虽然刘的建议非常直观,但清政府当局并没有采纳。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清政府自顾不暇。因为几乎就在同一时间,新疆遭到外敌入侵。清廷举全国之力支持左宗棠西征,才收复了新疆,暂时还无力对付日本。

第二,清政府自身并无强大的海军。要实施刘的“三路伐日”计划,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而福建水师在中法战争中一败涂地,北洋水师又还没有成军,所以这条计划非常难以实施。



第三,清政府当局认为小小的日本一时半会儿还不会构成太大的威胁,所以对刘的建议持保留意见。1887年,刘长佑因病去世。在他死后1年,清廷的北洋水师宣布正式成军,病怏怏的清王朝也趁此机会威风了好一阵,但绝口不再提伐日的事宜。直到刘去世后的第7年,积蓄已久的日本突然对清廷宣战,甲午战争由此爆发,小小的日本终于成了清廷的心腹大患……


历史的荒野


湘军名将刘长佑是通过组建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天地会及其他一些农民起义军而发迹的。靠镇压农民起义军,刘长佑“战功赫赫”,当到了两江总督、云贵总督、直隶总督等一系列高官。从时代的正义性来说,他显然是一个十分“反动”的历史人物。

(刘长佑旧照)

不过,刘长佑曾提出过一项主动灭亡日本,避免日本侵略扩张的计划。这项计划是在1881年提出来的。当时日本在经历了明治维新之后,虽然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还没有积累侵略中国的经验和信心。如果刘长佑的计划能够实现,就没有日本后来的扩张和侵华,甚至一战、二战也都没有日本人什么事了。那么,清政府当年为什么不采纳刘长佑的主张呢?

刘长佑当时之所以提出这个主张,是缘于日本强占琉球群岛。

琉球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从1372年明太祖时期开始,琉球就持续不断地向中国朝贡,乃至于他们的皇宫都是坐东朝西的。而明清两朝数百年都一直很好地保持着和琉球之间的宗藩关系。

不过在1872年,日本突然宣布琉球是日本的“内藩”,琉球群岛是日本的国土。1875年,日本武力占领琉球群岛,废除清朝年号,强行改为日本明治年号,并勒令琉球不准向清朝朝贡。1979年,日本把琉球最后一任国王尚泰拘押到日本东京,并且擅自宣布改琉球为冲绳县。

琉球地小物薄,力量十分有限。为了抗击日本的侵略,他们只能寄希望于清朝。他们曾多次派人出使清朝,希望清朝能出面帮助他们讨回公道。1879年,琉球国使者林世功还在北京自杀,希望以死请求清朝出兵。

但是在此期间,面对日军的一步步紧逼,清朝仅仅是向日本表示抗议,再次抗议,严正抗议。但是抗议有什么用呢?丝毫也没有停止日本吞并琉球的行动。

(抗日的琉球国民)

也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刘长佑提出了清政府主动并全面进攻日本的计划。

刘长佑的计划是这样的:在兵力部署上,由北及南准备三支军队。北方军队由东三省的军队组成,出松花江以到达库页岛,由北向南向日本发动进攻。中部军队从藩属国朝鲜出发,攻击日本的西部。南部军队则由宁波、定海乘船北上,攻打日本长崎。三路军队同时出发,夹攻日本,必然能够取得成功。

刘长佑同时分析了灭亡日本的可行性。他认为一方面日本还没有发展起来,另一方面清朝资源雄厚,而且洋务运动也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正可以利用这些成果。如果举全国之力和日本一战,肯定能够取得成功。就算是一时无法成功,也可以极大地威慑日本,让日本从此不敢扩张其野心。

刘长佑在上奏中最后写道:“硫球臣民喜复疆土,必将有助顺之师。凭庙算之长,海外有截,天戈远震,四夷戟兵,朝鲜、暹罗、缅甸诸国可免蚕食,不独越南也。”也就是说,这不只是为了保护清朝,还是保护东北亚的朝鲜以及东南亚的越南、泰国、缅甸这些藩属国的最好的方法。

然而,尽管刘长佑一再上奏,但是,清政府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没有胆量举全国之力,主动和日本一战。他们还只是采用谈判的方式,和日本处理琉球问题。

(甲午战争)

1879年,当时清政府提出把琉球分成三部分:靠近日本方面的庵美大岛作为日本国土;琉球本岛及周边的附属岛屿作为琉球国自身的国土;南边的先岛群岛作为清朝的国土。

而日本方面则提出一个二分法:把琉球本土、北方庵美大岛以及周边的岛屿作为日本国土,南边的先岛群岛作为清朝国土。

清政府的方案日本人不同意,同时,清政府又不愿意在日本的方案上签字,这事就暂时搁置下来。不过这样一来,实际上对日本人是好事,因为日本是实际占有者。也就是说,不管是琉球的北方还是南方,都归日本人所有了。

后来,随着日本的进一步扩张,尤其是后来的甲午战争中,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本取得了中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同时,清朝又面临着来自于列强四面八方的侵略,因此,想要像刘长佑所说的那样,主动出击攻打日本的可能性,已经完全没有了。

不管刘长佑的计划能不能成功,但是这种主动出击,积极防御的方式,其实应该成为当时清政府的一个重要选项。可惜清政府从未这样考虑过。

(参考资料:《清史稿》《论本要约琉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