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晚清十大高手的大刀王五,营救谭嗣同失败后去了哪里?

静静观天下


在晚清的时候,虽然这个国家已经混乱不堪,但还是涌现出了一批批爱国且有情有义的人,大刀王五便是当中较为出名的一个人。

他本来是一介粗人,后来因为有幸遇到了影响自己的老师,并在这个老师的细心调教下,学到了一身不错的武艺。因为他是依靠熟练的刀法而被天下人所熟知,而且他的名字中有一个五字,所以在江湖上,很多人将他称为“五子”。后来因为自己的好武艺,还做过镖局的职业。

这个人的一生,和他狂放的外号一样,都是不拘小节,但是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却有着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在生活中,他是一个仁义厚道的人,对待弱者常常都是以一颗仁慈的心去对待,所以这就形成了他对持强凌弱之人的痛恨,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精神, 那就是中国的豪杰精神。在他从事镖局职业后,他依旧做的是风生水起,不论是外界和同行都对这个行动敏捷、思考迅速的小伙子赞不绝口,并被人们称呼为这个职业中的典范和楷模。

在那个年代,爱国是一件普遍的事

在那个让我们民族深感屈辱的历史上,出现了很多让人们记忆很深的人,例如主张变法的谭嗣同。据说,谭嗣同在私底下和王五有一定的交情,也一起谈论过国家的走向,也一起交换过自己的思想,正因为如此,所以二人很是惺惺相惜,谭嗣同敬佩他的刀法,而他也敬佩这位先生的慷慨无畏。所以在变法失败后,他第一时间担心的便是那位先生的安危,在后来当他得知先生被政府关押了起来时,并准备将先生杀死的时候,他的心情是很不好的,常常因为这件事情寝食难安。

在后来,他还想要冒死去救这位先生。先是研究了监狱的构造,后来还联络了很多自己所熟知的英雄好汉,在知道了先生具体被行刑的时间后,他虽然已经做好了准备,但依旧是心急如焚。

为了能够让先生可以知道自己的想法和计划,他偷偷的买通了监狱中的人,并将自己的想法告知了先生,但是先生却以一种否定的态度,强硬的拒绝了他的想法。因为那个时候的谭嗣同,想要用自己的死,来震惊国人,想要利用自己死,来让众人明白,国家必须要通过变法才能够富强,所以他不愿去逃跑。

谭先生和他一样,也是一个光明磊落之人,他若是在后来听从了王五的意见,和他一起逃跑了,清政府一定会对他们大加侮辱,正因为如此,他一定要用自己的死来为自己正名。后来他拗不过先生,也就按照先生的意思,没有去营救,可是在后来,每每想到先生,他都会觉得有所愧对,并觉得当初是因为自己的犹豫而害了先生。

所以为了能够弥补先生,为了能够解除自己的心头之恨,他曾在先后多次组织为先生复仇的计划。

在后来,义和拳运动的爆发,他也积极的参与了进去,想要像先生一样,能够为这个残破的国家做一点属于自己的贡献,尽一份属于自己的力。可是在后来,清政府因为输掉了与八国联军的战争,导致了八国联军对义和拳人员进行清算,在1900年的时候,只有五十多岁的他带领着自己的兄弟,在城内和敌军作战,可终是因为敌人的人数众多,自己的人数太少,导致了王五的失败,最后洋人将他枪杀,并将他的头颅割下。


木剑温不胜


历史上,大刀王五名叫王正谊(1844年—1900年),字子斌,祖籍在武术之乡河北沧州。双刀李凤岗是他的师傅,他在师傅的众弟子中排行第五,大家都叫他“小五子”,他手持一把重约100斤的“青龙偃月大刀”,刀法出众武功高强,他一生行侠仗义武德高尚被老百姓称颂为豪侠,位列民间广泛流传的晚清十大高手的前列:董海川、大刀王五、黄飞鸿、霍元甲、王子平、杜心五、韩慕侠、燕子李三、孙禄堂、郭云深 。


王五营救谭嗣同失败

王五很有爱国情怀,他支持戊戌变法,和谭嗣同是好哥们,他倾心教给谭嗣同各种武艺和刀法。戊戌变法失败后,王五多次劝告谭嗣同逃命但被拒绝。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为了激励更多的爱国者的救国之心和自己变法的决心,他决定舍生求死,放弃逃跑的机会,甘愿被捕。王五焦急万分,又四处奔走买通狱中人员,联系武林豪杰去救狱中的谭嗣同,但谭嗣同一心求死拒绝了王五的营救。当谭嗣同被砍头那天王五手持大刀去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准备劫法场,因刑场有重兵层层把守,戒备森严,他根本无法下手只好放弃。那么营救失败后的大刀王五后来去了哪里了呢?


营救失败后的王五做了许多大事

谭嗣同被杀后,王五悲痛欲绝,失声痛哭。他一方面继承谭嗣同的遗志,另一方面决定给谭嗣同报仇,王五多次组织人员进行暗杀活动,去杀清朝那些卖国求荣的官员载漪、荣禄等,但最终失败。王五反抗清廷的决心越来越强烈。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王五参加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慈禧老太太向11国宣战后,接着八国侵华,慈禧西逃,她逃跑前选择和义和团合作,让义和团当炮灰去抗击外国列强。王五为了保卫国家率众积极参战,他挥起大刀砍死无数的侵略者,攻打教堂。



慈禧老太后在西逃路上迫于外界压力变了挂,她命令清兵去镇压义和团。义和团受到清政府和洋人的两面夹击,举步维艰,王五成为清廷的追杀对象。

王五被害

面对朝廷的四处追杀,王五悄悄来到北京居住,并寻找机会出关。众人听说后纷纷找到王五寻求庇护,王五把他们安置在自己开的顺源镖局,共有100多人。为了保护这百十口人,使他们免遭迫害,王五放弃了逃跑的机会,继续居住在这里。不久被汉奸小人告密,1900年10月25日,顺源镖局被清兵团团围住,大刀王五为了保护这些人,放弃抵抗,并告诫清军不要株连这一百多男女老少。当时那个捕头说:“够条汉子,你放心吧。”

王五被交给德国军营。凶恶的德军把王五枪杀于前门外东河沿,时年56岁。德军还残忍地割下了王五大英雄的头颅,挂在朝阳门外的城楼上示众,不让王五的家人入殓,他们还设置重兵层层把守,企图震慑各路反抗人士。看到身首异处的大英雄不能入土为安,大家捶胸顿足,悲愤异常,但又对凶残的侵略者无能为力。
(霍元甲)

身在天津的霍元甲听说后,义愤填膺,只身赶来,当天夜里他便飞身上城墙,将恩师王五的头颅取下送给王五的家人,王五才被安葬在武家营村南。


小姐姐讲史


燕赵大侠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谊,回族,道光二十四年生于河北沧州。

晚清的沧州,几乎人人习武,王正谊幼年就拜进了当地武术名家李凤岗的门下,因在师兄弟中排行老五,又善使一口刀头二尺,刀杆二尺五寸的大刀,便得了一个“大刀王五”的江湖绰号。

晚清的习武之人,一般有三条出路,一是考武举,进衙门或者进军营;二是当镖师或者给大户当保镖,看家护院;三就是刀口上舔血,落草为寇。

学得一身武艺后,大刀王五走的是中间路线,先带着寡母卖了一段时间的武艺,光绪元年,经朋友推荐,到北京在“聚茂魁”落下了脚。

当年的“聚茂魁”,是开在宣武门大街西侧上斜街东口的一家大商行,早年间卖蜡,后来改卖粮食。

“聚茂魁”东家张广聚是直隶宁津人,跟邻近的南皮县张家是故交。熟悉晚清史的应该都知道,南皮张家在晚清官场出了两个大人物,一个是道光二十七年的状元郎张之万,一个是同治二年的探花郎张之洞。

“聚茂魁”的牌匾和楹联,便是张之万亲笔题写的,张之洞也经常来捧场,因有张氏兄弟这层关系,“聚茂魁”在当时的京城不仅名声响,生意也是异常的火。

大刀王五能在这里落脚,当镖师,是他的运气,五年间,他不仅靠着胆大心细,艺义双全,趟出了许多路,交了不少朋友,而且还积攒下了一笔单干的银子。

光绪五年,大刀王五在江湖朋友的帮助下,买下前门外西半壁街的一处房产,开了一家“源顺镖局”。

晚清,京城有八大镖局,其中会友镖局,负责给李鸿章看家护院,江湖声威最大。“源顺镖局”虽然属于小字辈,但凭借大刀王五“重义解骖”、“德容感化”的金字招牌,生意做的也是顺风顺水,鼎盛时,其镖局的势力范围,北及山海关,南及清江浦。

大刀王五虽是习武之人,却不是一介武夫,衣食富足后,他颇懂得知荣辱。

他认识维新派的忠义君子谭嗣同就是在这阶段。

上述讲到的“聚茂魁”,因东家是宁津人,跟沧州挨着,许多沧州人进京后都喜欢投奔在这里,久而久之,“聚茂魁”就成了一些热血武林人士的聚会之地。

大刀王五单干之后,也时常来这里喝茶会友,谭嗣同便是在这里,经由师兄胡一七介绍认识的。虽然大刀王五大谭嗣同二十一岁,但两人一见如故,不但有了师徒情,还成了忘年交。

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说:“浏阳(谭嗣同)少年,尝从之受剑术,以道义相期许。”

甲午战争,清廷战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维新运动,大刀王五积极支持,“源顺镖局”渐渐也就成了维新派的开会谋事之地。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惊闻维新派想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搜捕维新志士。

血气方刚的谭嗣同不甘心失败,请大刀王五出山,设法潜入禁地,救出光绪,以扭转时局。

据说,大刀王五在守卫瀛台的六名太监策应下,曾率十几名武林高手潜入光绪囚禁地,但因行事不密,被禁地护军发现,营救计划没能成功。

眼看形势变得异常凶险,大刀王五一心救小友,苦劝谭嗣同赶紧撤离,但谭嗣同一心杀身成仁,终至被抓。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三日,戊戌六君子被押赴菜市口刑场问斩。

大刀王五听说谭嗣同即将受刑,曾埋伏在宣武门,试图劫法场,营救谭嗣同。怎奈监斩官刚毅,老奸巨猾,临时改走崇文门一路,等到大刀王五反应过来,戊戌六君子已喋血菜市口。

谭嗣同被斩杀后,无人敢来收尸,是大刀王五不顾凶险,带着几个兄弟冒险将小友尸体扛回浏阳会馆,之后全程护送回湖南浏阳老家,安葬了小友。

按照梁启超的解释,谭嗣同在监牢中写下的名句——“我自横刀问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其中的两昆仑说的就是康有为和大刀王五。

康有为是他在政治信仰上的导师,大刀王五是他在剑术和道德上的导师。

这大概是对大刀王五侠之大义的最高评价了。

大刀王五最后的结局,应该是对不起谭嗣同这种评价的。

光绪二十六年,维新派领袖之一唐才常在武昌发动兵变,想一举推翻慈禧,重新拥立光绪,史称“自立军起义”。

大刀王五即参加了这场起义,并在起义失败,唐才常被杀后,潜回了京城。

之后不久,京城便爆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入了京城。

据说,大刀王五率领镖局兄弟参加了京城保卫战,并最终死在了这场变乱中。

关于大刀王五到底是怎么死的,民间有四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大刀王五为营救被八国联军强奸的妇女,被洋人枪杀了。

第二种说法,八国联军围攻一所宅院时,大刀王五刚好路过,他拔刀相助,跟洋人打了起来,杀了几十人后,中弹被俘杀,因为不知道他是大刀王五,最后被弃尸了。

第三种说法,京城沦陷后,德军要求清廷抓捕大刀王五。当官军闯进他家时,他镇定自若地坐在椅子上,束手就擒。

之后清廷将大刀王五交给德军,德军在位于正阳门火车站旁的德军司令部枪杀了他,并砍下他的头颅,挂在城门上示众。

无人收尸时,津门大侠霍元甲,趁夜登上城楼,取下挚交头颅,唱了一出侠之悲歌。

第四种说法,大刀王五跟一伙土匪有仇,京城沦陷后,这伙土匪到德国军营告密,说大刀王五屠杀了不少洋人传教士。德军闻讯,派兵到镖局抓捕。德军行至前门打磨厂附近,双方爆发遭遇战,大刀王五中枪而死。

除了死于变乱,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大刀王五在京城沦陷时,侥幸逃出,后前往东南亚,不知所踪了。

这种说法恐怕只是民间的一种美好期望。

乱世大侠,有血气忠义,是很难善终的——


黑句本


在晚清十大高手中,王五排名第二。

因为他惯使青龙偃月刀,刀法出神入化,江湖人称“大刀王五”。

1879年,王五创办了源顺镖局。由于德艺双馨,所以,源顺镖局生意火爆、声名远播。

义救嗣同,彰显王五德与义

谭嗣同曾经拜王五为师,学习刀与剑,由此二人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1898年,谭嗣同应诏入京,光绪帝任命谭嗣同为四品军机章京,参预变法,谭嗣同的安保工作由王五负责。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并大肆逮捕维新人士。

出于对民族前途的担忧、出于爱国情怀的牵挂,大刀王五多次劝谏谭嗣同远走高飞,避开抓捕。

但是,谭嗣同不愿躲避,宁愿面对现实,甘愿用自己的鲜血唤起民众的觉醒。

谭嗣同被捕后,王五坐卧不安、心急如焚,多方打探消息,并买通狱吏,与武林志士一起,密谋营救谭嗣同,被谭嗣同拒绝了。

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押往宣武门外菜市口时,王五等一批武林义士准备瞅准时机法场救人,可是,清军监管、守卫太严,始终无法下手,劫法场的计划最后流产。

谭嗣同被斩首后,王五悲痛欲绝。

王五冒着生命危险,带领徒弟们为谭嗣同收尸,并将其运回谭嗣同家乡妥善安葬。

营救谭嗣同失败后,大刀王五去了哪儿?干了什么呢?

参团灭洋,昭示大刀王五情与义

营救失败后,大刀王五决心替维新人士报仇雪恨。

针对大清权臣载漪、荣禄、刚毅、袁世凯等人,大刀王五多次组织暗杀活动。由于防备很严,暗杀活动没有成功。

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大刀王五率领弟子积极参加。大刀王五率领义和团战士打杀洋人、围攻教堂,沉重打击了外国侵华势力。

西逃路上的慈禧太后,顺应洋人,命令清兵镇压义和团。义和团遭受洋人与清兵双重攻击,生存异常艰难,大刀王五成为清兵和洋鬼子共同追杀对象。

大刀王五悄悄返回北京的源顺镖局,寻找机会出关躲避。

100多名义和团战士,来到源顺镖局,请求大刀王五保护。大刀王五把义和团战士安置在镖局中,自己留下来保护他们。

由于奸细告密,1900年10月25日,顺源镖局被清兵层层包围,大刀王五没有任何抵抗。

大刀王五主动承认自己组织义和团拳匪、多次刀劈洋鬼子,并告诫清军不要株连源顺镖局其他任何人。在场的清兵捕头说:“够条汉子,你放心吧。”

清军把大刀王五交给德国洋鬼子,凶残的德军在前门外东河沿把王五枪杀了,殁年56岁。

毫无人性的德军割下大刀王五的头颅,悬挂在朝阳门外的城楼上,并且不让亲属朋友收尸入殓,以此威慑中国人民。

具有民族正义感和担当责任感的中华民众,悲愤交加,但在残忍的侵略者面前无力回天。

远在天津的霍元甲获悉后,悲痛难忍、义愤填膺,带上两个爱徒,赶到北京,乘着夜色掩护,施展轻功飞身上墙,从城楼上取下大刀王五的头颅、并安葬入土。

那天晚上,师徒三人就睡在大刀王五故居南房西侧的卧室中。

英雄相惜,情意深重,感人至深,世代传扬。


数学张教员


他是晚清十大高手之一,与燕子李三、霍元甲、黄飞鸿等人齐名。他一生行侠仗义,支持维新变法,靖赴国难,成为人人称颂的一代豪侠。在维新变法失败后,他曾试图营救谭嗣同,但以失败告终。那么,他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他不是别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刀王五。他在当时的名声远远大于燕子李三、霍元甲、黄飞鸿等人,只是后来他没有怎么被搬上荧幕,而不为人所知。大刀王五原名王正谊,河北沧州人。他父亲早亡,与母亲相依为命,混迹于江湖。他爱好武术,先拜肖和成为师,打下了武术基础。后来,他又拜当时沧州最有名的武师双刀李凤岗为师,正式开始了自己武侠之旅。他在拜双刀李凤岗为师后,因自己排行第五,人称“小五子”;后来又因他刀法纯熟,德义高尚,故人人尊称他为“大刀王五”。

大刀王五在学成出师后,开了一家镖局,干起了镖师的营生。他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镖师,还是一个爱国者。在维新变法期间,谭嗣同应诏入京,任四品军机章京,参与变法。大刀王五甘愿担任谭嗣同的保镖,负责谭嗣同的安保和衣食住行工作。后来,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太后下令抓捕戊戌变法的人员,谭嗣同本可以逃走,但他决定以死唤醒大众,甘愿受捕。在谭嗣同被捕后,大刀王五多方打探消息,买通狱吏,联络武林志士,密谋救谭,却被谭嗣同坚决拒绝。

随后,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刚毅监斩于宣武门外菜市口,大刀王五得知后悲痛欲绝的,多次组织人员对清廷的官员进行暗杀活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大刀王五率众积极参战,与外国侵略者英勇作战。然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为了与八国联军媾和,出卖义和团,他们派兵与洋人一起联合绞杀义和团。10月25日,满清政府派兵将大刀王五的顺源镖局团团围住。大刀王五本可以逃脱的,但是当时他的镖局里去了100多人避难。他担心自己走了,清兵会难为这些无辜的人。

于是,大刀王五将组织义和团,刀劈洋鬼子的事都担了下来,束手就擒。在大刀王五被捕后,清兵将其交给了德国军营,尔后被八国联军枪杀于前门,死时56岁。大刀王五被杀后,他的头颅被挂在城门上,不得入土为难。这时候,天津的霍元甲听说后,只身赶到,在夜里将大刀王五的头颅取下,安葬!

大刀王五虽为一介武夫,但他一生行侠仗义,在民族危亡面前,奋起抗争,期望国家富强,扶清灭洋,满满一腔爱国热血,怎奈得换来的却是清政府的出卖,落得一个被砍头的下场,令人可惜可叹呀!


密探零零发


王五是晚清十大高手之一,因为刀法无人能比,再加上排行老五,所以被称为“大刀王五”。他与谭嗣同是很好的兄弟,在戊戌变法期间一直负责保护谭嗣同的安全。当然,最终的变法失败了,谭嗣同也被抓了。大刀王五怎么可能坐视不管,他积极营救谭嗣同,可惜以失败而告终。

谭嗣同决定以身殉法,大刀王五因此营救他失败

大刀王五出身贫寒,从小父亲就死了。为了帮助母亲排忧解难,王五从小就很懂事,基本上什么事情都会做。因此,他的身体素质非常的好。王五从小就对功夫非常的痴迷,经常幻想着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大侠。

于是,王五为了表达自己学武的决心,在武师李凤岗门长跪不起,最终感动了李风岗。李风岗决定收他为徒,传授自己的长拳和双刀。王五刻苦练习,闻鸡起舞,他进步神速,令李风岗非常高兴。眼看着自己已经没什么能够教他的了,李风岗便把他推荐给师兄刘仕龙,让王五跟随他行走江湖。几年过后,王五便自立门户,开创了顺源镖局。

不久,王五便结识了谭嗣同。两人可以说是一见如故吧,谭嗣同崇拜王五这种武艺高强,喜欢锄强扶弱的英雄,而王五也仰慕谭嗣同这种忧国忧民,甘愿为了国家奉献自己生命的爱国人士。王五曾经教过谭嗣同刀法,二人不是亲兄弟,但是胜过亲兄弟。

在戊戌变法期间,王五一直在协助与保护谭嗣同,可是变法很快就失败了。谭嗣同被抓,王五便买通狱卒,召集了很多的江湖好汉,打算救出他。可是,令王五没有想到的是,谭嗣同并不愿意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决定以死来表明自己的决心。王五没办法,只能逃走了。

营救失败后,王五参加义和团,可惜结局太悲惨

在没有救出谭嗣同后,王五组织过多次暗杀,目标就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可惜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但是王五深受谭嗣同的影响,他的强烈的爱国情怀始终没有减弱过。在谭嗣同死后大约两年的时间,“义和团”运动便轰轰烈烈的展开了。当时帝国主义对中国开始百般蹂躏,大刀王五心中很是气愤,于是他参加了义和团。

俗话说的好,再厉害的武功也比不过枪子。义和团里面的高手很多,但是八国联军的火力更猛。义和团运动没有持续多久,便失败了。大刀王五杀了很多的洋鬼子,洋鬼子对他是恨之入骨。于是,洋人便要求腐败的清政府和他们一起捉拿王五。最终,在一个晚上,王五被清军捉住了。

清军把王五交给了洋鬼子,德国人先是用枪把王五打死,后又用刀把王五的头颅砍了下来,挂在了城门上面。后来,霍元甲在夜里拿下了王五的头颅。

结束语

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用来形容王五是再好不过的了。王五是值得铭记的一名真正的“侠客”,令人敬佩!你们觉得呢?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徐聊


晚清10大武林高手,坊间传说大刀王五能排第一,在同为晚清十大高手的董海川、大刀王五、黄飞鸿、霍元甲、王子平、杜心五、韩慕侠、燕子李三、孙禄堂、郭云深中,会佛山无影脚的黄飞鸿、迷踪拳的霍元甲这些久负盛名的“功夫之星”,与大刀王五比起来竟然还称逊一筹。大刀王五本命王正谊,因为排行第五,又善使大刀,因此江湖人称大刀王五。王五本是绿林强盗出身,后来以保镖为业,他性格刚直,为人仗义,爱好劫富济贫,是清末京师一带有名的大侠。就是这样一位功夫高手,为什么会去救谭嗣同,营救失败后他又去了哪里?

先看一下大刀王五与谭嗣同的交往。

谭嗣同10岁时,到北京读书,同时向王五学习剑术。梁启超后来在《谭嗣同传》中说他是“好任侠,好剑术”,即是受到了王五的影响。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王五不是一般的草莽武夫,他跟谭嗣同还有更高层次上的精神共鸣。戊戌之变,光绪被慈禧囚于瀛台。当时,谭嗣同便找到了王五,商议如何以武力将皇帝从宫中救出,可是未能实现。王五还劝说谭嗣同出走,可当时谭嗣同已经抱定了必死的决心,终至被捕遇害。

再看看王五是怎样营救谭嗣同的

大刀王五经营的源顺镖局有两块匾:一块是“重义解骖”,一块是“德容感化”。“重义解骖”是说这人很仗义。“德容感化”是说这人以德服人。当莫逆之交谭嗣同因维新变法为醒悟大众,甘愿受捕,大刀王五得知后心急如焚,多方打探消息,买通狱吏,还广泛联络武林志士,密谋救谭,却被谭嗣同坚决拒绝了。但大刀王五仍然不想放弃,准备在菜市口劫法场,可是因为戒备森严,不能出手。而在谭嗣同最终就义以后,他的亲朋故友因怕被牵连,不敢靠近,只有王五毅然为其收尸,并将其运回湖南浏阳家乡安葬,一时间成为京师之美谈。

谭嗣同死后大刀王五又去了哪里

1898年9月28日,被称为“维新四公子”之一的谭嗣同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被清廷执行死刑。不过,在监狱侯刑时,谭嗣同曾经在狱内提了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关于谭嗣同的这首诗,梁启超曾经在自己的《饮冰室诗话》中解释道:“所谓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康有为),其一乃大刀王五。”这首诗,实际上反映了当时谭嗣同义无反顾的必死决心,也体现了他对康有为和大刀王五的关切和期望。

关于王五去哪里的两种说法。

第一说法:

在北京沦陷以后,德军要求清朝官府交出大刀王五,就在城破一个月之后,官兵闯入王五的家,王五早有预料,端坐在椅子上没有反抗,官兵把他带到德军司令部,最后王五被枪杀了。不仅如此,侵略者还将王五的头颅砍下来,挂在城门楼示众。天津著名拳师霍元甲听说这件事后,连夜就把王五的头颅取了下来,送给了王五的家人,把他的头颅和尸体缝合在一起,按照回族人的风俗,加以安葬。

第二个说法:

在狄平子的《平等阁笔记》有这样的记载:十一月某日,有石某之宅为西兵围困,(王)五经其地,愤而与斗,手杀数十人,继以中弹过多,遂被执。西人……枪杀之,弃其尸,而不知为五也。意思就是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之后,包围了一个姓石的人家的宅院,王五刚好路过,就和联军打了起来,杀了几十个八国联军的士兵,后来中弹过多,被人活捉,八国联军的士兵就就将他枪杀了。狄平子和王五是同时代的人,所以他的说法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乌拉杂谈


晚清十大高手之一的大刀王五,原名王正谊,祖籍河北沧州人,是晚清时期的武林名侠。因他拜名师李凤岗为师时,在师兄弟中排行第五,被人称为“小五子”,后来他学艺成后,刀法是出神入化,就被人称之为“大刀王五”。


王正谊一生行侠仗义,支持有识之士的维新变法,为国为民,成为了一代人人称颂的豪杰侠士。他因此位列晚清十大高手之列,与霍元甲、黄飞鸿等威震天下的著名武师齐名。

王五命运多舛,在他三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留下他跟母亲相依为命。都说命苦之人早熟,王五在很小的时候就非常懂事,经常帮助母亲做一些杂活。后来拜当地一个武师肖和成为师,学习一些基本的武术知识。

为了追求更高的武艺,王五决定去拜当时名气很大的武师双刀李凤岗为师。王五前去多次都被李凤岗拒之门外,如是他就长跪在门前,王五执着的精神打动了李凤岗,于是就把王五收为徒。

几年后,阳物已经把师父的武艺全部学成了,为了让王五有更大的进步,李凤岗就让他去跟自己的师兄刘仕龙一起押镖。经过几年的锻炼后,王五于1877年在北京开设了源顺镖局,由于他收费合理,实力又强,很快就让源顺镖局成为天下最有名的镖局之一。


王五在行业里的口碑非常好,很是受人尊敬,他的爱国义举更是让人敬佩。在机缘巧合之下,王五和谭翤同认识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王五和谭翤同认识后,两人称兄道弟,他还传授给谭翤同一些刀剑之法。

戊戌变法爆发后,王五成了谭翤同的贴身保镖,时刻保护着谭翤同的安全,害怕别人对谭翤同进行暗杀活动。戊戌变法失败后,谭翤同并没有逃跑,而是甘愿被捕。

看着谭翤同心甘情愿的去送死,王五真是心如刀绞,他心急如焚,通过多方打听后,想买通狱卒以及联络武林志士,准备密谋营救谭翤同,但都被谭翤同给拒绝了。

决定以死来唤醒当时国人的谭翤同,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场被清廷杀害,他临死前留下了一首绝命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谭翤同

王五眼睁睁的看着谭翤同被杀害,而无法救他出来非常的自责,随后他多次组织人员对监斩谭翤同的刚毅进行暗杀活动,为谭翤同进行报仇,但由于刚毅一向很谨慎,所以一直没有得逞,从此更加让王五增加了反抗清廷的决心。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王五积极响应,他率众前去与义和团民众并肩作战,他们一起攻打洋人的教堂,杀洋人。后来义和团发展不顺利,王五秘密返回北京。

回到北京后有小人告密,八国联军包围了他的住所,为了不连累身边的人,王五只身前去就义,王五被捕后,德军在北京前门把他枪杀了,享年56岁。


王五被杀后,头颅被八国联军割了下来,悬挂在城门上,由于头颅还悬挂在城门上,王五的家人们无法给他入殓。当时在北京有事的霍元甲听说后,在夜里凭着高超的武艺把王五的头颅取了下来,并送到了王五家中,就这样王五的遗体才得以入土为安。


观景说史


1900年,入夏,北京城燥动不安。随处可见浓浓黑烟,刺鼻的烧焦味,充斥于中,混杂其中的还有市民的恐慌。“义和团进城了”,有人边跑边喊!

但位于京城前门外东珠市口的小胡同,却一片安详,居民照常邻里打招呼,要知道现在小胡同,已被戴红头巾的士兵站满,其中一个大汉径直走到“源顺镖局”,停住脚步,用手轻扣大门,木门上的椒图,发出嗡嗡之声。


敲门的大汉,并不是一般人,此人正是义和团大师兄张德成,因听说大刀王五的威名,专程到源顺镖局,来拜会大刀王五请求其出山,共举灭洋大旗。

原来,大刀王五自好友谭嗣同遇害后,不惜冒死帮其殓尸,并从京城一路将谭送到湖南浏阳老家安葬。经此义举,一时大刀王五的名号响彻南北江湖界。


因痛失好友,王五除了必要公事外,甚少出头露面。现看到义和团来请,便答应出山。只不过,令王五没想到的是,这会成为他临终前,做过的最后一件事。


庚子事变结束后,在当地“混混儿”的告密下,清政府将王五逮捕,送到八国联军德国人手里,最后被他们枪杀于前门外东河沿。


那王五身边那把举世闻名的大刀呢?

据王五的后人追忆,王五身边的大刀,甚至谭嗣同携带的宝剑,在1958年的时候,都拿去为祖国做贡献,拿去炼钢了。以前这把大刀,一直由其妻子王章氏保,每到王五的忌日,这把大刀都会拿出来,向子孙后人讲述王五的事迹。


本草百晓生


在晚清时期有一批武术高强的勇士,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这个十大里面的武林高手,而其中就有大刀王五。王五这个人因为排行第五,所以才有这样的称号。他为人性格刚直仗义,是清末时期京师的一带都是这个有名的大侠,但是却去选择直接去救这个谭嗣同,而在营救之后更是不知所终。

要是为什么回去营救谭嗣同,这就要从他们的相识说起,王五从小就是母亲一手带大,经常帮母亲干活,练得一副好身板,出于对武术的热爱,所以就拜了李凤岗为师,之后就开镖局,这期间认识了这个谭嗣同。

两人一见如故,谭嗣同很喜欢王五这样的武艺高强的英雄,王五对谭嗣同更是相当佩服,所以在戊戌变法之后,谭嗣同被抓,王五便召集不少能人志士对谭嗣同进行营救,只不过谭嗣同不愿逃走选择以死明志,所以营救无果。

要说到王五在营救了这个谭嗣同之后,下落如何,这就众说纷纭了,但是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在京城那个时间进入沦陷了以后,德军还是要求这个清政府交出王五,只不过王五也像早有预料似的,在官兵闯入王五家中,一眼就看到王五,而王五也没有反抗,最后被德军带走枪杀了。更过分的是德军将王五的头颅砍下来挂在城门,只不过好在霍元甲连夜赶回将这个王五的头颅取回,才得以安葬。

还有一种说法是根据平等阁笔记上面的记载得知的。八国这个联军全部进入了北京这个地方之后包围了一家宅院,王五恰巧在这个时候路过,就与八国联军进行了弑杀,最后寡不敌众中弹过多而被活捉,最后八国联军就将他杀害了。

这样看来王五这个人在营救谭嗣同的时候完全无果,之后都逃不过被枪杀的命运,无论是被德军杀害,还是被这个八国的联军全部的杀害了。但是不得不说王五这个人确实为人正直,可是结局却很悲催,如果没有被枪杀,或许他能为了京都的这些个老百姓干出很多好事呢,但是可能和软弱的清政府有很大的关系,才不敢承认这样的好人罢了,所以没能很好的保护好这样的能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