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基金模式:20年來年化收益率13%

耶魯大學的耶魯捐贈基金被稱為是全球運作最成功的學校捐贈基金,備受世人矚目,「耶魯模式」也創造了機構投資史無前例的成就。

基金會首席投資官大衛·史文森被戲稱為耶魯大學財神爺,他管理著高達 200 億美元的捐贈基金,為耶魯大學提供每年接近 40% 的運營經費,也是他改寫了耶魯大學基金的歷史。

(1)耶魯基金的成功

1985 年,斯文森出任耶魯首席投資官,他憑藉獨特的投資理念、果敢的投資決策風格以及團隊領導魅力,使耶魯的基金業績遙遙領先於全球高校基金,逐步將耶魯基金打造成「基金帝國」。

耶魯基金模式:20年來年化收益率13%

往年數據

根據 2014 年耶魯大學捐贈基金年報數據顯示,2014 年耶魯基金市值達到 238.95 億美元,2014 年的投資收益率為 20.2%;過去 20 年,年均淨收益率為 13.9% ;過去 10 年間,年均淨收益率為 11.0% ,高於全美捐贈基金的平均回報率。

它除了能夠獲得相對比較高的回報之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過去 20 年中,只有一年的收益是負的。它度過了金融危機,度過了美國互聯網泡沫破滅,也安然穿越了 2010 年到 2012 年的歐債危機。

根據傳統的資產配置理念,一般是 50% 的債券、50% 的股票,叫做股債均衡策略。但是斯文森認為這個經典的配置理論,在新的經濟週期中有點過時,特別是對於耶魯基金這種具有永續性質的資金來說,應該充分利用資金長期性的特徵,挖掘另類資產的高收益。

所以斯文森一直對耶魯基金的配置進行改造,大量持有流動性不好的資產,例如房地產、股權類,從而在過去 30 年的發展中,獲得了很高的溢價。

因為從投資原理的角度,流動性不好的資產往往具有更高的收益率,例如 5 年期的定期存款的利息就比 1 年期的要高不少,這就是犧牲流動性帶來的溢價。

那麼,除了股票和債券之外,還有哪些是具備更高收益率的資產呢?耶魯基金是這麼做的。

第一,通過重倉私募股權投資( PE ),來提升收益性,同時放棄了部分流動性的要求。

第二,加大絕對收益投資工具(對沖基金)的配置比例,在兼顧流動性的基礎上,追求穩健回報。

第三,以較高的比例配置於房地產和自然資源,來抵禦核心風險和通脹,追求穩健增值。

除此之外,就是重視主動管理,進行基礎資產篩選,包括管理人的選擇,交易對手的篩選、儲備大量的優質項目,專業的風險管理,這就是耶魯基金的收益率能遠遠超越同行的根本原因,其中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多元化股權配置。


(2)耶魯基金多元化股權配置

下面是 2014 年的耶魯基金的配置:

第一項叫做:絕對收益策略,佔比 17.4%

這個名字很誤導人。讓人以為是配置國債這種東西,其實不是。這個絕對收益其實就是事件套利資金,用來買入事件驅動和價值驅動的機會。事件驅動就是比如資產重組,破產清算的機會。價值驅動就是買入那些被市場錯殺的價值股,等到市場情緒回覆,價值自然迴歸後獲得超額收益。

巴菲特在股東信裡面也說到他也有一部分機動資金隨時在套利,一般持有期為 3 個月左右。有些好的年份套利能賺很多錢。在 A 股市場也是這樣。

例如 2014 年到2015 年,分級基金的 A 份額和 B 份額以及母基金之間存在不小的套利機會,業內從事這種交易的私募基金,年化收益率可以做到 40 % 以上。當然這種機會不是每天都有的,需要等待。

第二個是美股,佔比 3.9%

耶魯認為美國股市是比較有效的,但是他們還是進行主動投資,也就是自己選股而不是買指數基金。選股的方式是徹底的價值投資,也就是試圖以低於股票內在價值的價格買入不受歡迎的股票。

這個和國內主流的價值投資者認為的買大藍籌是不同的思路,由於大藍籌的市場非常有效,很難再獲得超額收益,所以需要深度挖掘上市公司的內在價值,耶魯基金的主動管理股票多頭,在過去 20 年年化收益率大概為 14.5%。

第三個是:國外股票,佔比 11.5%

國外股票配置分別投資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發展中國家中耶魯主要投資在 3 個他們認為潛在回報最高的地方:中國,巴西,印度。選股也是價值投資的方式。這部分 20 年年化收益率為 14% 。

第四個是:固定收益類,佔比 4.9%

債券為主,耶魯不喜歡這類資產:長期回報率不如權益類,所以只配置了 4.9% ,對於耶魯基金這種不用擔心贖回的基金來說,確實不需要在乎短期的波動,因此資產配置很多時候,與資金性質有關係,那些需要流動性高的資金,就很難做較大比例的風險資產的配置。

耶魯基金模式:20年來年化收益率13%

第五個是大宗商品,佔比 8.2%

包括石油,天然氣,各類礦石,木材。這類資產的主要是用來保護突發性的全球通貨膨脹。同時他們會逆週期投資來獲取超額回報,過去 20 年年化收益率 18.1%!

第六個是私募股權 PE,佔比高達 33%

耶魯是第一個重度投入 PE 的學校基金,這類資產也是耶魯的最愛,過去 20 年全球互聯網浪潮帶來了大量的小企業的爆發式增長的機會,例如谷歌、Facebook 這樣的,這部分的配置在耶魯基金中的年化收益率高達 36.1%,這也是耶魯基金一直跑贏對手的秘密。

第七個是房地產,佔比 17.6%

耶魯主要是投資一線城市的商業房地產,這類資產能提供穩定的現金流,當然是通過收租的方式,這類資產可以有效的抵抗通貨膨脹,過去 20 年年化收益率 13.5%

第八個是現金,只有 3.5%

加上債券類的 4.9% 合計 8.4% ,也就是說權益類產品一直保持在 91.6% 的超高倉位。傳統的股債 60-40 配置中,債券等固定收益產品的比例是 60%,而在耶魯基金中只有8.4% ,大量的資金用於風險資產,從而獲得了持續的超額收益,這才是耶魯基金收益率很高的根本原因。當然,由於風險資產波動率較大,所以耶魯基金的波動也比一般的基金要大。

例如,1987 年 10 月,美國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單個交易日指數下跌超過 20% ,股價大跌,債券走高,悲觀、低迷的市場氣氛中,很多其他機構聽任股票倉位隨大盤同步下降,但是耶魯投委會決定按照既定方針進行再平衡,賣出數千萬美元的債券,用所得資金買入股票,保持投資組合權重不變。

回顧耶魯基金超過 20 年的優異成績,這一次決定無疑最為關鍵。在大多數同行賣出股票的時候,耶魯基金利用資金優勢抄底股票,獲得了大量廉價籌碼,在後面股市的反彈中,這一次的抄底無疑帶來了巨大的收益。所以在市場出現風險的時候要敢於逆向配置。

大衛-史文森有一句名言,管理好風險,收益自然就有了。大道至簡,遵循簡單的模式,好的投資結果自然水到渠成。

(3)學習耶魯基金的經驗

每年度,耶魯基金管理者會根據歷史數據及實際經濟狀況對各類資產的收益及風險進行合理重估調整;

獲得各類資產的預期收益及風險數據後,通過另類資產配置模型,計算出各類資產的最佳配置比例;

以模型得出的比例為基準,基金管理者通過實際市場走勢及機遇,在獲得投委會的許可後,對實際配置比例進行調整。

任何的投資策略均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去考量其適用性,耶魯的投資配置策略也不例外。

2009 年,耶魯大學捐贈基金投資虧損 24.6% ,市場上便開始有投資者聲稱耶魯大學捐贈基金模式已失效,但是在這之後,耶魯大學捐贈基金憑藉同樣的模式於 2011 年獲得了高達 21.9% 的投資收益率,從而使得模式失效的說法不攻自破。

耶魯基金的成功更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基金管理人的積極管理策略。由於其投資標的產品中超過 60.0% 為非流動性資產,而此類資產的最大特點就是沒有公開交易的市場,因而實際定價會經常偏離資產本身的價值,這就創造出了較多投資機會。

簡單來說,耶魯模式是一個「用時間換回報」的策略,即犧牲短期的流動性,通過長期耐心的持有流動性比較差的資產來獲取未來更高的投資回報。因此在一些特殊時期,可能會發生「流動性危機」。

耶魯基金模式:20年來年化收益率13%

在 2008~2009 年,金融危機期間,除債券和現金以外所有資產的價格,均發生大幅度下跌。其中跌的最狠的,就屬私募股權和實物資產,而這兩大類資產,恰恰是耶魯大學基金配置最高的主力資產,因此,耶魯基金在 2008 年金融危機中受到沉重打擊,損失了 25% 。

耶魯大學每年 37% 的運營開銷需要依靠捐贈基金會,所以在 2009 年,耶魯大學所有的院系將支出預算砍掉 7.5%,全校裁員 100 人,職位減少 500 個。而且為了度過這艱難的「流動性危機」,耶魯大學還發行了價值 8 億美元的債券。

所以,如果家庭資產配置效仿耶魯大學,遇到的第一個挑戰就是,如果遇到流動性危機,是否有足夠的備用資金。

第二個問題是,耶魯基金能夠從私募股權中獲得豐厚的投資回報,並不代表其他人也能做到。

因為這需要很強的主動管理能力,耶魯基金的首席投資官大衛·斯文森也多次強調:雖然耶魯模式成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對於私募股權基金的投資,但是這種成功的模式很難被個人投資者模仿。因此大家不應該為了學習耶魯模式而盲目的投資私募股權。

耶魯基金的配置理念,關鍵之處就在於大量配置另類資產,包括房地產和股權類。這些流動性不好的資產帶來了巨大的風險溢價,這是耶魯基金能成功的關鍵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