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灤入津工程——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

1983年9月11日,新中國第一個跨流域大型引供水工程——引灤入津工程正式通水,甘甜的灤河水汩汩入津門,不僅讓天津人民徹底改變了喝苦鹹水的歷史,也改變了城市的發展軌跡。每一個天津人都無法忘記那段艱難而又振奮人心的歲月,每一個天津人都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涓涓清流,每一個天津人也都對城市供水事業的美好明天充滿了無限憧憬。

引灤入津,天津人企盼了多年,而這個願望的實現僅用了一年零四個月的時間。佇立在天津發源地三岔河口的引灤工程紀念碑,用“引灤入津,造福人民,灤水滔滔,千秋永志”的碑文,表達著全市人民的心聲。

引灤入津工程——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

難忘那一股豪情


引灤入津,分為引灤樞紐工程和引灤入津輸水工程。

其中,工程的關鍵就是穿越我國地質年齡最古老的燕山山脈,在200多條斷層中打出一條12.4公里長的引水隧洞。這在當時的技術和裝備條件下,難度空前。

上世紀80年代初,修建引灤水渠的場面。如今已90歲高齡的時任鐵道兵第八師師長劉敏回憶:時任引灤入津工程總指揮李瑞環同志的戰前動員,可謂悲壯——他把我們請到了天津市政府,親自給我們每個人都倒了一杯茶,他說:“請你們來喝的茶,特別的苦,喝完特別的不舒服,叫你們嚐嚐這個水,是希望你們在擔負引灤工程的施工中,要努把力,早日把引灤工程的引水隧洞打通!”

在河北省遷西縣,要穿越將軍帽山,突破險要的“卡脖子”地段修建一個約1萬多米長的引水隧洞,這在我國水利史上前所未有。

但越是艱險,有著光榮傳統的英勇的鐵道兵和地方部隊就越是向前。劉敏師長與198師首長聯手請纓,親率官兵承擔了隧洞開鑿和明挖埋管任務。

官兵們勇於開拓並大膽採用新技術、新工藝,先後戰勝了590多次塌方,攻克了230多處斷層。1983年3月28日晚上8點55分,強烈的爆破聲震耳欲聾,這是138萬炮中的最後一炮,透過濃濃的黃色煙霧,官兵們看到一縷強光照進了位於景忠山山下100米深處的10號洞,通了!這,標誌著當時全國最長的引水隧洞全線貫通。

引灤工程完工的時間比國家原定通水時間提前兩年,比工程部隊向天津市委、市政府立下的軍令狀提前了一年!

為了工程的早日完成,施工部隊先後有3500多人主動推遲婚期、假期,2100多人在探親中提前歸隊,6100多人帶病帶傷堅持施工,107人受傷致殘,還有21人為工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1983年9月11日,甘甜的灤河水奔流入津門,天津市舉行了隆重的通水典禮。海河兩岸,一片歡騰。海河兒女為了表達感激之情,用灤河之水沖泡上“碧螺春”“西湖龍井”,獻給親人子弟兵和辛勞的建設者。

1984年春晚上,天津著名歌唱家於淑珍代表海河兒女聲情並茂地演唱了《灤水香茶獻親人》。這首歌頌引灤入津功臣的歌,迅速傳遍祖國大江南北。老師長劉敏至今聽到這首歌依然會潸然淚下。接受採訪時,劉敏動情地說:“僅鐵八師就有17名戰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隧洞開掘每隔700米就有一名戰士永遠地倒下了,他們當中最小的只有19歲啊!但是,只要是為民造福,我們做出多大的犧牲都值得。”

守住那一汪碧水

2012年以來,天津市先後印發了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意見、考核辦法、考核辦法實施細則,2016年又修訂了考核辦法、考核辦法實施細則,在全市確立起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汙“三條紅線”,圓滿完成了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國家試點建設任務。在獲得“全國節水型城市”和“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示範市”殊榮的天津,節水意識深入人心。天津市以用水的微增長,保障了全市經濟社會多年來快速增長。

引灤入津工程——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

於橋水庫正在向天津市河道內放水。 周偉 攝

在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站在潘家口水庫閘口,一眼望去山脈綠樹蔥蘢,湖水碧波盪漾,湖邊百花爭豔。“自2000年開始,潘家口水庫和大黑汀水庫面積的十分之一,被養魚網箱佔據,水庫不堪重負,水質急劇惡化。我們從2016年10月開始清理潘大水庫湖內養魚網箱,到2017年5月28日,6萬多個網箱全部清理。2017年10月,潘大水庫水質已達到3類標準,而且還在日益見好。”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引灤入津工程管理局水文水質檢測中心副主任王少明說。

地處河北省遷西縣的天津市引灤工程隧洞管理處,是隨引灤入津工程應運而生的,主要負責輸水隧洞及其附屬設施的維修、管理、安全保衛和輸水計量工作。管理處副處長方誌國在隧洞進口水文站說:“這條總長12.39公里的引灤工程隧道,是建設者用汗水和鮮血鑄就的,無論建設速度還是建設規模,在當時都是世界第一。我們必須盡全力將其呵護好。”

方誌國說,35年來隧洞能夠安全運營,得益於國家重視、地方支持、百姓理解。2007年當地一家企業要在山上建一個煙囪,特意找到我們論證,得知要建煙囪的位置正處於隧洞之上後,企業非常配合,立刻將建煙囪的位置改移到離隧洞幾十米開外的安全地帶。如今,我們把現代技術和設備廣泛運用到隧洞工程管理中,在引灤入津的源頭上築起了平安引灤第一道防線。

續寫那一份情緣

灤河流經18個旗縣,全長近1000公里,流域面積近6萬平方公里。在潘家口、喜峰口兩道名關,灤河與長城相擁而歌,且歌且行讚美著津冀的深情。如何續寫這段情誼,在新時代天津市對口幫扶承德市貧困縣的攻堅戰中,譜寫了動人的樂章。

天津幫扶河北省承德工作隊領隊,承德市委常委、副市長楊春武說:“我們所幫扶的承德市承德縣、平泉市、隆化縣、興隆縣和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都是灤河流經之地,灤河兩岸的鄉親們為天津人民飲上灤河水做出了無私的奉獻,我們是帶著囑託和感恩的深情來的。3年多來,汗水澆出了幸福花兒。”

番茄產業基地是隆化縣的產業扶貧帶動項目,在建設初期,由於土地流轉佔壓資金,項目一度陷入困境。天津幫扶工作隊瞭解到情況後,給予了100萬元的產業扶貧資金支持。當地公司投資這個項目,信心源於銷售渠道的保障,因為番茄醬生產廠家與天津利民集團的子公司簽訂了包銷協議。過去靠種玉米,農民一年收入也就是2000多元,現在農民到番茄產業基地打工,一天就能掙70元,一個月的收入就是2000多元。

天津幫扶工作隊還積極協助當地進行灤河流域環境治理,發掘旅遊資源,推動綠色發展。在河北省興隆縣平安堡鎮,灤河的支流柳河清澈見底,常年在山間歡快地流淌,柳河下游連接著潘家口水庫。今年新年伊始,天津對口幫扶工作組拿出2300萬元專項幫扶資金,啟動了柳河上游綜合治理工程,積極為當地對接旅遊資源,幫助興隆縣發展綠色產業。天津對口幫扶的承德圍場縣“木蘭圍場”小灤河水源地保護項目、隆化縣灤河水域環境整治等項目也在建設當中。天津將在幫扶工作中加強生態保護力度,強化承德作為京津冀水源涵養區的功能,合作開發“燕山環京津休閒旅遊線”等京津冀跨區域精品旅遊線路,助力當地經濟實現綠色發展。

引灤入津工程,建設者用實際行動創造了偉大的“引灤精神”,管理者以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詮釋著引灤精神,天津人更是用愛水、保水、節水,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真摯情感發揚著引灤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