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滦入津工程——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1983年9月11日,新中国第一个跨流域大型引供水工程——引滦入津工程正式通水,甘甜的滦河水汩汩入津门,不仅让天津人民彻底改变了喝苦咸水的历史,也改变了城市的发展轨迹。每一个天津人都无法忘记那段艰难而又振奋人心的岁月,每一个天津人都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涓涓清流,每一个天津人也都对城市供水事业的美好明天充满了无限憧憬。

引滦入津,天津人企盼了多年,而这个愿望的实现仅用了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伫立在天津发源地三岔河口的引滦工程纪念碑,用“引滦入津,造福人民,滦水滔滔,千秋永志”的碑文,表达着全市人民的心声。

引滦入津工程——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难忘那一股豪情


引滦入津,分为引滦枢纽工程和引滦入津输水工程。

其中,工程的关键就是穿越我国地质年龄最古老的燕山山脉,在200多条断层中打出一条12.4公里长的引水隧洞。这在当时的技术和装备条件下,难度空前。

上世纪80年代初,修建引滦水渠的场面。如今已90岁高龄的时任铁道兵第八师师长刘敏回忆:时任引滦入津工程总指挥李瑞环同志的战前动员,可谓悲壮——他把我们请到了天津市政府,亲自给我们每个人都倒了一杯茶,他说:“请你们来喝的茶,特别的苦,喝完特别的不舒服,叫你们尝尝这个水,是希望你们在担负引滦工程的施工中,要努把力,早日把引滦工程的引水隧洞打通!”

在河北省迁西县,要穿越将军帽山,突破险要的“卡脖子”地段修建一个约1万多米长的引水隧洞,这在我国水利史上前所未有。

但越是艰险,有着光荣传统的英勇的铁道兵和地方部队就越是向前。刘敏师长与198师首长联手请缨,亲率官兵承担了隧洞开凿和明挖埋管任务。

官兵们勇于开拓并大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先后战胜了590多次塌方,攻克了230多处断层。1983年3月28日晚上8点55分,强烈的爆破声震耳欲聋,这是138万炮中的最后一炮,透过浓浓的黄色烟雾,官兵们看到一缕强光照进了位于景忠山山下100米深处的10号洞,通了!这,标志着当时全国最长的引水隧洞全线贯通。

引滦工程完工的时间比国家原定通水时间提前两年,比工程部队向天津市委、市政府立下的军令状提前了一年!

为了工程的早日完成,施工部队先后有3500多人主动推迟婚期、假期,2100多人在探亲中提前归队,6100多人带病带伤坚持施工,107人受伤致残,还有21人为工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83年9月11日,甘甜的滦河水奔流入津门,天津市举行了隆重的通水典礼。海河两岸,一片欢腾。海河儿女为了表达感激之情,用滦河之水冲泡上“碧螺春”“西湖龙井”,献给亲人子弟兵和辛劳的建设者。

1984年春晚上,天津著名歌唱家于淑珍代表海河儿女声情并茂地演唱了《滦水香茶献亲人》。这首歌颂引滦入津功臣的歌,迅速传遍祖国大江南北。老师长刘敏至今听到这首歌依然会潸然泪下。接受采访时,刘敏动情地说:“仅铁八师就有17名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隧洞开掘每隔700米就有一名战士永远地倒下了,他们当中最小的只有19岁啊!但是,只要是为民造福,我们做出多大的牺牲都值得。”

守住那一汪碧水

2012年以来,天津市先后印发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意见、考核办法、考核办法实施细则,2016年又修订了考核办法、考核办法实施细则,在全市确立起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圆满完成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国家试点建设任务。在获得“全国节水型城市”和“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殊荣的天津,节水意识深入人心。天津市以用水的微增长,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多年来快速增长。

引滦入津工程——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于桥水库正在向天津市河道内放水。 周伟 摄

在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站在潘家口水库闸口,一眼望去山脉绿树葱茏,湖水碧波荡漾,湖边百花争艳。“自2000年开始,潘家口水库和大黑汀水库面积的十分之一,被养鱼网箱占据,水库不堪重负,水质急剧恶化。我们从2016年10月开始清理潘大水库湖内养鱼网箱,到2017年5月28日,6万多个网箱全部清理。2017年10月,潘大水库水质已达到3类标准,而且还在日益见好。”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引滦入津工程管理局水文水质检测中心副主任王少明说。

地处河北省迁西县的天津市引滦工程隧洞管理处,是随引滦入津工程应运而生的,主要负责输水隧洞及其附属设施的维修、管理、安全保卫和输水计量工作。管理处副处长方志国在隧洞进口水文站说:“这条总长12.39公里的引滦工程隧道,是建设者用汗水和鲜血铸就的,无论建设速度还是建设规模,在当时都是世界第一。我们必须尽全力将其呵护好。”

方志国说,35年来隧洞能够安全运营,得益于国家重视、地方支持、百姓理解。2007年当地一家企业要在山上建一个烟囱,特意找到我们论证,得知要建烟囱的位置正处于隧洞之上后,企业非常配合,立刻将建烟囱的位置改移到离隧洞几十米开外的安全地带。如今,我们把现代技术和设备广泛运用到隧洞工程管理中,在引滦入津的源头上筑起了平安引滦第一道防线。

续写那一份情缘

滦河流经18个旗县,全长近1000公里,流域面积近6万平方公里。在潘家口、喜峰口两道名关,滦河与长城相拥而歌,且歌且行赞美着津冀的深情。如何续写这段情谊,在新时代天津市对口帮扶承德市贫困县的攻坚战中,谱写了动人的乐章。

天津帮扶河北省承德工作队领队,承德市委常委、副市长杨春武说:“我们所帮扶的承德市承德县、平泉市、隆化县、兴隆县和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都是滦河流经之地,滦河两岸的乡亲们为天津人民饮上滦河水做出了无私的奉献,我们是带着嘱托和感恩的深情来的。3年多来,汗水浇出了幸福花儿。”

番茄产业基地是隆化县的产业扶贫带动项目,在建设初期,由于土地流转占压资金,项目一度陷入困境。天津帮扶工作队了解到情况后,给予了100万元的产业扶贫资金支持。当地公司投资这个项目,信心源于销售渠道的保障,因为番茄酱生产厂家与天津利民集团的子公司签订了包销协议。过去靠种玉米,农民一年收入也就是2000多元,现在农民到番茄产业基地打工,一天就能挣70元,一个月的收入就是2000多元。

天津帮扶工作队还积极协助当地进行滦河流域环境治理,发掘旅游资源,推动绿色发展。在河北省兴隆县平安堡镇,滦河的支流柳河清澈见底,常年在山间欢快地流淌,柳河下游连接着潘家口水库。今年新年伊始,天津对口帮扶工作组拿出2300万元专项帮扶资金,启动了柳河上游综合治理工程,积极为当地对接旅游资源,帮助兴隆县发展绿色产业。天津对口帮扶的承德围场县“木兰围场”小滦河水源地保护项目、隆化县滦河水域环境整治等项目也在建设当中。天津将在帮扶工作中加强生态保护力度,强化承德作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区的功能,合作开发“燕山环京津休闲旅游线”等京津冀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助力当地经济实现绿色发展。

引滦入津工程,建设者用实际行动创造了伟大的“引滦精神”,管理者以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诠释着引滦精神,天津人更是用爱水、保水、节水,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真挚情感发扬着引滦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