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戴上的“花翎”有多難得?在清人看來封侯的榮耀都不如賞戴花翎

頂戴上的“花翎”有多難得?在清人看來封侯的榮耀都不如賞戴花翎

(電視劇裡,皇帝賞賜或懲罰大臣的主要手段就是花翎,但歷史上真的如此麼?)

咱們看清宮影視劇,皇帝賞賜立下功勞的大臣時往往會說:“賞雙/三眼花翎!”劉寶瑞先生的單口相聲《官場鬥》裡乾隆找劉墉的麻煩也說:“摘了他的頂戴花翎!”那麼這頂戴花翎到底是啥東西,為啥立功了先賞,犯了錯先摘?

咱們今天就來講講這頂戴花翎吧!

頂戴上的“花翎”有多難得?在清人看來封侯的榮耀都不如賞戴花翎

(類似於花翎的裝飾物我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羽毛來自勇猛的鶡鳥)

實際上花翎並不是滿清專屬,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人們就已經開始用鳥雀羽毛來裝飾衣冠了,“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就看中了鶡鳥。鶡鳥這種鳥類性格兇狠擅鬥,打起架來不死不休,為了鼓勵趙國的將士們像鶡鳥一樣勇猛戰鬥,武靈王命令將鶡鳥的羽毛插在將士們頭盔的兩端以示激勵。《古禽經》記載:“鶡冠,武士服之,象其勇也。”同時在《晉書·輿服志》中也有著詳細記載:“鶡冠,加雙鶡尾,豎插兩邊。鶡,鳥名也,形類鷂而微黑,性果勇,其鬥到死乃止。上黨貢之,趙武靈王以表顯壯士。至秦漢,猶施之武人。”

頂戴上的“花翎”有多難得?在清人看來封侯的榮耀都不如賞戴花翎

(戰國武士的鶡尾冠)

這一做法本是趙國特色(鶡鳥產自趙國上黨地區,應劭在《漢官儀》記載:“虎賁,冠插鶡尾。鶡,鷙鳥中之果功者也。每所攫撮,應爪摧碎。尾上黨所貢。”)不過秦王在統一六國過程中覺得這種方式能增加武將威猛之氣,所以將其定為制度。

頂戴上的“花翎”有多難得?在清人看來封侯的榮耀都不如賞戴花翎

(漢朝武士的雙鶡尾冠)

漢承秦制,所以漢代的虎賁、羽林軍等中央軍也都戴起了鶡冠,何謂虎賁? 虎賁乃是守衛王公、護衛君主的專職人員,為首的頭頭就是虎賁中郎將“掌王出入儀衛”,由於需要負責皇帝的平安,所以對其相貌和武功有很高要求,虎賁也作“虎奔”即“如餓虎奔食”也,代表著帝國頂級的戰鬥力。《漢官典職儀式選用》記載:“虎賁中郎將主虎賁千五百人,無常員,多至千人。戴鶡冠,次右將府。又虎賁舊作‘虎奔’,言如虎之奔也。”而羽林軍在《漢官典職》中也做了很詳細的記載:“羽林者,言其為國羽翼,如林盛也。皆冠鶡冠。”

頂戴上的“花翎”有多難得?在清人看來封侯的榮耀都不如賞戴花翎

到了東漢時期時將這一制度再細節化,《後漢書·輿服志》規定:“武冠,俗謂之大冠,環纓無蕤,以青係為緄,加雙鶡尾,豎左右,為鶡冠雲。五官、左右虎賁、羽林、五中郎將、羽林左右監皆冠鶡冠,紗單衣。虎賁將虎文褲,白虎文劍佩刀。虎賁武騎鶡冠,虎文單衣。襄邑歲獻織成虎文雲。鶡者,勇雉也,其鬥對一死乃止,故趙武靈王以表武士,秦施之焉。”也就是說到了後漢時期,除了虎賁和羽林軍,包括五官中郎將、羽林左右監都是一副頭戴鶡尾冠,身穿虎文褲的形象。

頂戴上的“花翎”有多難得?在清人看來封侯的榮耀都不如賞戴花翎

(老闆三國演義鶡尾冠,不過由於材料原因,袁紹帽子上插得是鴿子羽毛)

說到這兒我插幾句閒話,央視版電視劇《三國演義》裡除了臺詞考究,選角完美之外,在服裝上也很符合史實,您看在朝議時文武分列,文官穿玄色官服戴進賢冠,而武官著緋色官服頭戴鶡尾冠,袁紹的冠上就插著兩根羽毛,不過當時三國劇組在沒能找到鶡鳥,所以用得鴿子羽毛來代替。

頂戴上的“花翎”有多難得?在清人看來封侯的榮耀都不如賞戴花翎

(文官戴進賢冠,武官戴鶡尾冠)

進賢冠最初是儒生所戴,後來演變成常見的文官裝飾,其冠梁的多少代表品階高低,冠梁越多代表官位越高,所以某些兩漢或三國電視劇裡不管文武皆穿玄色官服這是錯誤的,電視劇《軍師聯盟》裡曹丕穿的服裝就很正確,因為他曾經擔任過五官中郎將,所以也應該頭戴鶡尾冠。

頂戴上的“花翎”有多難得?在清人看來封侯的榮耀都不如賞戴花翎

(《軍師聯盟》,曹丕曾經擔任五官中郎將)

隨著時間的流逝鶡尾帽逐漸被其他帽盔所取代,但卻並沒有就此在歷史長河中消失,一直到明代時期還存在以羽毛作為裝飾物賞賜給大臣的記載。明武宗朱厚照是個不安分的皇帝,他性格活潑,愛好軍事,甚至不顧大臣們的勸阻親自上過戰場,這樣的皇帝對軍隊的喜愛和重視程度是其他皇帝所無法理解的,所以驍勇善戰的武夫江彬就很受朱厚照的寵愛。

頂戴上的“花翎”有多難得?在清人看來封侯的榮耀都不如賞戴花翎

(從來不按套路出牌的皇帝:朱厚照,滿清的花翎制度很可能就受了他的啟發)

《明史·輿服志三》就記載:“都督江彬等承日紅笠之上,綴以靛染天鵝翎,以為貴飾,貴者飄三英,次者二英。兵部尚書王瓊得賜一英,冠以下教場,自謂殊遇。”除了江彬和王瓊外,將士們同樣也獲得了天鵝翎的賞賜。

頂戴上的“花翎”有多難得?在清人看來封侯的榮耀都不如賞戴花翎

(黃仁宇先生所著《萬曆十五年》)

黃仁宇先生也在《萬曆十五年》中提到:“江彬率領從邊鎮中精選的將士另為一營。部隊的服裝也與眾不同,鮮明的錯甲上系以黃色的圍巾,遮陽帽上插天鵝的翎毛,這些都增加了士兵們威武颯爽的氣概。”可見在明朝以翎羽修飾冠服來顯示與他人與眾不同的觀念仍深入人心。

頂戴上的“花翎”有多難得?在清人看來封侯的榮耀都不如賞戴花翎

(滿清服飾制度,在通過了前期的不講究後,滿清將其發展到了極致,無比的繁縟複雜)

前面介紹了這麼多,現在我們正式的介紹一下清朝的花翎。在建立清朝之前,滿洲人一直在白山黑水之間遊獵捕魚,過著極其艱苦的生活,由於自然環境惡劣,生產力水平也不高,滿人的要求僅限於填飽肚子,對於著裝、等級觀念都十分淡薄。

這種混亂的情況到了皇太極天聰八年被讀書人王文奎打破,他意識到帝國缺乏明確的服裝尊卑制度,所以上疏皇太極:“竊見我國官民毫無分別,貧而富者,即氓隸而冠裳之飾上等王侯,清而貧者,即高官而服飾之混下同僕從。人但願私家以致富足矣,傷天害理,靡不可為,有何以夙夜盡公,以羨尊貴哉?……伏乞皇上依然獨斷,辨製衣冠,使天下後世知聖哲所為超出尋常,使愚民亦知富有百萬,而終不得與職官並。”

王文奎向皇太極提出服飾制度在維護皇帝統治和政權穩固上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明確服飾等級既能分清尊卑禮儀,保證社會正常運轉,又強調了君權神授,尊貴的皇帝怎麼能和普通百姓穿成一個樣子!

頂戴上的“花翎”有多難得?在清人看來封侯的榮耀都不如賞戴花翎

(一品官員,仙鶴補服)

於是乎皇太極在充分吸取明朝的服飾制度和傳統文化後形成了清朝獨有的服飾制度,按照劉寶瑞先生的話來說就是:“按明朝的風俗哇,是紗帽圓領,隴發包巾。到了清朝改啦。大清國的人,是:頂子,翎子,補褂朝珠,袍套靴帽。人人留小辮兒,這叫‘掃去四夷,定鼎中原’。”

當然了,皇太極時期還不要求百姓們剃髮,所以咱們不談髮型,談談服飾。為了確定官員的等級高低,品秩差別,首先清朝在吸納了明朝先進制度的基礎上提出了兩個方法。首先是“補服”制度,補服是穿在官袍外面的大褂,前後都有這麼一塊“補子”,在這個補子上會繡有不同的動物來顯示官員的等級,文官用的是鳥類而武官則繡的是猛獸,所以民間有個成語叫“衣冠禽獸”,現在咱們聽感覺是罵人的,指的是你這人穿的倒是人模狗樣怎麼就不幹點人事兒呢!但在古代這可是個好詞兒,說明你當了大官,和普通的老百姓可不一樣!文官來說,一品繡仙鶴,二品繡錦雞,三品繡孔雀等等,武官一品繡麒麟,二品繡獅子,三品繡孔雀......

頂戴上的“花翎”有多難得?在清人看來封侯的榮耀都不如賞戴花翎

(一品官員的紅寶石頂子)

其次就是頂戴花翎制度,所謂“頂戴”就是官員們朝冠上的裝飾,清朝的官員們以珍貴的玉、金和銀等作為底座,上面鑲嵌著寶石,根據官階高低,寶石分別為紅寶石、珊瑚、藍寶石、青金石、水晶等等。當然了,有些個小官帽子上啥玩意都沒有,就只有些紅色的鬚鬚,這就說明他們屬於級別低賤到“不入流”,所以沒有頂珠。

頂戴上的“花翎”有多難得?在清人看來封侯的榮耀都不如賞戴花翎

(六品官員的官帽,是沒有花翎的)

一般官員皆有頂珠,如果官員犯錯被判處丟官去職,首先要摘的就是頂子上的這顆寶珠。而花翎呢?其實是個錯誤的說法,應該叫“翎子”,清代吸收了明朝的用法的同時又加以改變。

頂戴上的“花翎”有多難得?在清人看來封侯的榮耀都不如賞戴花翎

(白玉製成的領館翎管)

明朝是將翎子插在帽頂呈樹枝狀,清代則是將翎子拖在腦後,在頂珠的下頭有一根翎管,一般的材質是玉或者翡翠,它的作用就是插翎子。翎子是清王朝用來區分尊卑貴賤的又一重要特徵,與頂珠不同,翎子可要珍貴的多,所以並不是每一個官員都有資格佩戴!它是一種極為特殊的榮耀,您要是沒立下大功基本上是與它無緣。翎子按照材質可分為花翎和藍翎,花翎就是孔雀的羽毛,而藍翎就是由鶡鳥的尾巴製成。

頂戴上的“花翎”有多難得?在清人看來封侯的榮耀都不如賞戴花翎

(根據羽毛上的圓狀花紋不同,花翎被分為單眼,雙眼和三眼)

在翎子中花翎最為尊貴,它有單眼、雙眼和三眼之分(這就是咱們喜聞樂見的“雙眼花翎”、“三眼花翎”啦)。何謂“眼”呢?我們知道孔雀的羽毛上有呈眼鏡一樣的圓狀花紋,一個圓圈就是一個眼,眼數越多就越尊貴。與花翎相比,藍翎就顯得要稍差一些,它一般是官居六品以下的宮廷或王府侍衛,或者是立有軍功的低級軍官佩戴,但照樣是了不得的榮譽。不管是花翎還是藍翎都必須要經過皇帝的賞賜後才能佩戴,否則就是僭越,將會受到嚴厲的懲罰,而如果是皇帝賞賜了您花翎您嫌麻煩不佩戴,照樣要挨處分,即使是宗室皇親也不例外。

那麼怎麼樣才能得到花翎呢?

頂戴上的“花翎”有多難得?在清人看來封侯的榮耀都不如賞戴花翎

(花翎分為工作性質和皇帝賞賜,例戴對身份地位也有嚴格的要求)

首先花翎分為例戴和賜戴,所謂賜戴就是皇帝開恩賞賜給你佩戴,這是大大的榮譽;而例戴則是根據工作性質你必須要佩戴,並沒有褒獎和鼓勵的意思,就是工作服!那麼根據工作來劃分哪些人要佩戴花翎呢?按照規定:貝子、固倫還有額駙這些皇親國戚有資格佩戴三眼花翎,而輔國公、鎮國公、和碩額附(就是庶出公主的老公,身份比起嫡公主的老公地位要低)則需要佩戴雙眼花翎,其他包括什麼領侍衛內大臣、直省將軍內大臣、各城參贊辦事領隊大臣、散秩大臣、武備院卿、上駟院卿等則只有資格佩戴單眼花翎。

您別覺得這例戴也沒什麼,能夠佩戴的條件也是很嚴格滴!首先你的官職必須足夠高,而且和皇家有親密的關係(五品以上並擔任內大臣,或者是統領或參領),其次就是必須是旗人,而且是上三旗(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的高貴旗人才有資格佩戴。這就意味著如果您無爵位,無尊貴旗籍,很有可能這輩子就和花翎無緣了。

頂戴上的“花翎”有多難得?在清人看來封侯的榮耀都不如賞戴花翎

(三眼花翎雖然尊貴,但對於親王、郡王來說卻很低賤)

這個例戴還有個很有趣的事實,雖然佩戴花翎是一種榮耀,但在皇帝看來它還是屬於“臣僚之冠”,像身份高貴的親王、郡王和貝勒是不能佩戴花翎的(這樣會降低他們的身份)。但是宗室們又認為戴著花翎很拉風,乾隆時期的順承勤郡王泰斐英阿擔任前鋒統領時是可以佩戴花翎的,但當他向皇帝請求時乾隆則認為“翎乃貝子品制,諸王戴之,反覺失制”,就是說小子,這玩意太低級配不上啊!而傅恆則為他說情,說這小子年紀小,貪玩,想要花翎是因為“欲戴之以為美觀”,乾隆皇帝這才釋懷,認為“皆朕之孫輩,以為美觀可也”,這才答應了泰斐英阿的請求。可見滿清在服飾制度上的執行是嚴格而認真的,就算是宗親貝勒也不能為所欲為。

頂戴上的“花翎”有多難得?在清人看來封侯的榮耀都不如賞戴花翎

(施琅拒絕了康熙的封侯賞賜,轉而請求要花翎,說明朝野上下對花翎的看重和羨慕)

那要是咱既沒地位也沒身份,又想要花翎想得發瘋該怎麼辦?很簡單,幫朝廷賣命,立下大功。但即使是如此,由於花翎代表著極為特殊的榮耀,所以在清朝早期,就算是你立下蓋世奇功皇帝們也會慎之又慎,絕不肯開這個口子。那麼誰是因為功勞獲得花翎第一人呢?這人就是有名的“海霹靂”施琅,這哥們付出的代價還比較高,我寧可不要爵位,也請求皇上賜予我花翎!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特賞花翎實在是太珍貴讓很多沒資格的人魂牽夢繞,施琅這種漢人本來是一絲希望也無,但他在康熙二十三年為大清攻下臺灣立下大功,所以康熙皇帝也很慷慨的封他為靖海侯爵位且世襲罔替。但施琅堅決請求拒絕,“乞得如內大臣得賜花翎”(其實這時候施琅已經被封為內大臣,但他是漢人所以無權佩戴花翎),寧願不要這鐵飯碗我也要花翎!就這還招致了王公大臣們的一致反對,他們認為這是我們上三旗、滿人的榮耀,你個漢人插手幹嘛!康熙還是破例賞賜給了施琅單眼花翎,“以開疆海外,削平僭偽之元勳,賞翎弗及、以澤延後世。”而且還是封他為靖海侯,您想想,連侯位都不要就想著要花翎,在當時大臣們的心中這花翎是多麼珍貴啊!

頂戴上的“花翎”有多難得?在清人看來封侯的榮耀都不如賞戴花翎

(傅恆像,從張圖上看這時候傅恆還戴得是雙眼花翎)

但康熙開了口子之後,到了孫子乾隆時期就開始浪了,這位大爺在位時宣佈將祖父所開特例變成常例,對國家有大功的大臣均可享受佩戴花翎的殊榮(但這“大功”很難定義啊,還不是你乾隆一句話的事兒麼!)其次就是那些身份高貴的親王貝勒們在兼任內大臣的同時一樣可以佩戴最高等級的三眼花翎。光乾隆朝他就一口氣封了三個大臣“三眼花翎”,他們分別是傅恆、福康安還有和珅的弟弟和琳。當然了,這三位都是通過軍功,可見在滿清時期想要獲得花翎,能打仗可是剛需。但看看早期拿下臺灣的施琅才得單眼花翎,不知道康熙地下有知會不會痛罵乾隆:你個敗家玩意兒!

頂戴上的“花翎”有多難得?在清人看來封侯的榮耀都不如賞戴花翎

(到了道光時期,花翎進一步被濫封,從此徹底告別了國之重器的尊貴)

經過乾隆這麼一鬧花翎制度算是亂套了,從道光一朝開始恩賞花翎的範圍進一步得到擴大,有人因為造玉牒有功獲此殊榮,有人因為修建皇陵勞苦功高賞賜花翎,還有例如睿親王淳穎之子禧恩就因為堅決擁護道光繼位有功,又加上平定了普通的瑤民叛亂竟然也能被封三眼花翎。至於大臣長齡平定新疆叛亂,道光皇帝賞賜他三眼花翎還不過癮,還給報功的使者一樣賞賜花翎。好嘛,這花翎由原來的一物難求變成臭街的普通貨了。

看到這您是不是也發出了一聲嘆息?還沒完呢,由於鴉片戰爭失敗國庫空虛,道光皇帝不但大開捐官之門,而且連花翎都明碼標價的放到了拍賣臺,捐銀五千兩可以獲得藍翎,捐銀一萬兩能夠獲得花翎!廣東的富商伍榮耀、潘仕成等人捐銀數萬,朝廷賞賜單眼花翎,一時間風光無二,朝野大臣們則目瞪口呆。

頂戴上的“花翎”有多難得?在清人看來封侯的榮耀都不如賞戴花翎

(花翎制度最終徹底淪為笑柄,但幸虧雙眼花翎和三眼花翎管控還很嚴格)

咸豐九年,隨著太平天國起義爆發,滿清政府的統治癒發風雨飄搖,於是這花翎的價位也順應時勢的降價了,藍翎被賣到四千兩,花翎只要七千兩。之後花翎的行情還在持續下跌,到了清朝末年,一支花翎估計連一百銀元都抵不上,而朝廷上則出現了人手一支花翎的荒誕景象,這個時候花翎哪裡還是什麼遙不可及的賞賜,哪裡還有什麼榮譽。當乾隆大開方便之門,道光胡亂賞賜時它就由國家珍寶變成了充滿銅臭氣息的商品了!

不過萬幸的是,滿清雖然打開濫觴之門,但對三眼花翎的管控還是十分嚴格的,終滿清數百年,得三眼花翎者“按二百年來膺是賞者,惟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等七人。”其中李鴻章更是大清數百年中唯一一個獲得三眼花翎的漢人!(像徐桐、施琅等都加入了漢軍旗,所以勉強算是旗人)

這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