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語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優秀教案

拉到文末點擊【瞭解更多】直接下載本文檔到手機

部編語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優秀教案

知識與技能

1.積累詞語:讀準字音,記清字形,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2.結合本文的寫作背景,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意。

過程與方法

1.瞭解駁論文的有關知識。

2.理清文章的思路,體會本文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特點。

3.揣摩品味語句,體會潑辣、犀利、有力,諷刺意味強,感情色彩濃的語言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重點難點】

重點

1.揣摩語句,理解深層含意。

2.掌握反駁論證的方法。

難點

理解關鍵語句,體會魯迅雜文的語言魅力。

【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通過評價魯迅名言或學過的魯迅作品創設情境,營造與文章內容相吻合的氛圍,激發學習本文的興趣。

2.巧設問題,對話討論。通過問題設計巧妙引導學生對話,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思考討論,理清思路,研討本文的論證特色,體會本文的語言風格。

3.語文活動。根據所學內容,設計“鮮花敬獻民族魂”,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領學生學習魯迅先生的愛國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鍛鍊學生用事實表達,避免空談的能力。

【課前準備】

1.魯迅的照片。

2.《且介亭雜文》的封面。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基本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誠、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這是毛澤東對魯迅的評價。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魯迅的一篇精彩雜文。

魯迅(1881~1936年),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他的筆名,浙江紹興人,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小說集有《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雜文有《而已集》。

三、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麼?作者為什麼認為它是錯誤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麼?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麼?

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因為信“地”信“物”信“國聯”,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而現在的求神拜佛,則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因為有過去和現在的事實為證。(這是讓學生整體感知,迅速篩選信息,攝取要點。學習議論文,整體把握的方法之一是初讀時迅速圈畫出觀點和論據)

3.按揭示對方謬誤、直接反駁、間接反駁(正面立論)、作出結論的逐層推進,把課文分成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擺出“敵論”:“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和論據。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直接反駁:失掉自信力的是反動統治者,並發展著“自欺力”。(歸謬)

第三部分(第6~8自然段):間接駁斥:大力歌頌歷史和現實中的“脊樑”——自信的中國人。

第四部分(第9自然段):提出判別標準:“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號召廣大中國人民要明是非,識大義。

四、課文精讀

1.誦讀第1~5自然段,討論探究:

(1)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麼還要一再承認對方說的都是“事實”?

首先承認對方說的是事實,但通過分析事實後,發現對方要說的其實不是自信力的問題,這樣,對方的觀點就不存在了。

這是駁論的一種方式,由真實存在的依據推導出錯誤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指出對方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不成立,這是駁論證。它欲擒故縱,先“抬”後“貶”,好像抖包袱,吊起讀者的胃口,達到諷刺的效果。

要駁論證,關鍵要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因為對方或因為己方利益或因為認識上的侷限,往往用事實掩蓋了真相,這就需要作者能撥亂反正。因此駁論證比駁論點、駁論據更能體現智慧的力量。

(2)第5自然段有一段加點的文字,國民黨檢察官曾刪掉了這段文字,這說明什麼?

“求神拜佛”恐怕是國民黨在山窮水盡時自欺和欺人的最後一招。魯迅是個現實感很強的人,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嚴重後果,這自然觸到了國民黨的痛處,並且,讓他們陷入捉襟見肘的境地。所以,檢察官惟恐去之而無不及。從加點文字也可以看到魯迅的境況,但魯迅卻不憚於在槍林彈雨中為民眾奔走呼告,其無私無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2.品讀第6~9自然段,討論探究:

(1)“中國的脊樑”指什麼人?為什麼他們的犧牲不能為“大家”所知道?

“中國的脊樑”是指腳踏實地地為民族的進步而奮鬥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樑”,他們往往來自下層或代表著廣大民眾的利益。但由於中國長期的專制奴役統治,“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值,至多不過是奴隸”(《燈下漫筆》),許多事情自然無權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來的許多社會變革多缺乏對廣大民眾的宣傳發動,這樣一來,對於為他們的自由尊嚴而犧牲的先驅者,他們多半表現出“看客”的心態,不能知道在某種程度上演化成不願知道了。對於這一點,文中雖然沒有提到,但結合當時的社會現狀,不能說沒有這個因素。

(2)“狀元宰相”“地底下”的含義分別是什麼?

“狀元宰相”是指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魯迅曾評述御用文人:“他的幫法,是在血案中而沒有血跡,也沒有血腥氣”,他們的功能就是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因為它來自民眾,故稱“地底下”,在當時,這股力量指中國共產黨。他說:“那切切實實,足踏在地上,為這現在中國人的生存而流血奮鬥者,我得引以為同志,是自引以為榮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狀元宰相”、“地底下”相對比,可看出魯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這樣可以讓學生結合背景深入揣摩語句的深層含義,並學習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揭示深刻的道理。)

【第二課時】

一、複習提示

這篇雜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從寫作方法看,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再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加以論證。魯迅的雜文歷來被喻為“匕首”、“投槍”。現在讓我們看看這“匕首”、這“投槍”為什麼會如此的鋒利。

1.鮮明的愛憎立場。

(1)哪些人可稱是“中國的脊樑”?為什麼稱為“中國的脊樑”?他們在哪裡?

(2)魯迅為什麼反覆強調“中國的脊樑”?

投影:因為只有稱得上“脊樑”的才算是真正意義的中國人,為人民著想,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永遠也不會失掉自信力。評價中國人應該去評價這部分人,在當時只有中國共產黨和廣大的抗日軍民才能算是“中國的脊樑”,而不是開頭提到的“自誇”、“只希望著國聯”、“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的國民黨官僚和“社會名流”。

總之,魯迅先生對民族敗類充滿憎恨和嘲諷,對民族的脊樑又充滿了崇敬和讚揚。因為愛憎分明,所以充滿戰鬥力。

2.飽滿的諷刺性、戰鬥性。

語言尖酸潑辣,富於諷刺,富有戰鬥力,一句句擲地有聲的話就像一把把匕首直插反動派的要害,就像一支支投槍直射入反動派的胸膛……

二、鞏固理解

1.揣摩第一段話,三個副詞“總”“只”“一味”能否互換位置?為什麼?

不能。“總”讓人看到國民黨政府誇耀“地大物博”時的洋洋自得,同時“總”又寫出誇耀者的底氣不足,因為,誇來誇去只能誇這一樣,且惟恐別人不知,這也暗接“只求國聯”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時的“執著”,仰人鼻息之狀躍然紙上;“一味”則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於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願自拔。這三個副詞準確地寫出了國民黨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事實”,極富諷刺意味。

2.揣摩下列加點字詞的表達效果:

……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那簡直是誣衊。

“總”寫出當時社會的黑暗程度,並間接謳歌“中國的脊樑”屢挫屢戰的精神。“簡直”表達了作者的激憤之情。

3.作者是用什麼方法反駁對方的錯誤論調的?

用了駁論證的方法,即指出對方的論據不能證明觀點,然後正面立論:“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4.“中國的脊樑”在當時有什麼意義?

當時國民黨到處散佈悲觀論調,廣大民眾也因“中國的脊樑”的總被摧殘、被抹殺而看不到光明。魯迅反覆讚揚“中國的脊樑”,可以鼓舞鬥志,增強中國人的自信力。

三、探究昇華

魯迅先生有著精深的思想和寬廣的襟懷,讓我們永遠銘記先生的教誨,用堅挺的身軀迎接生活的挑戰,用堅不可摧的自信迎接時代的挑戰,為使我們的民族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而努力奮鬥。

四、文章脈絡

全文共分為四個部分。

第1~2自然段為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擺出對方論據,第2自然段緊接著擺出對方論點。

第3~5自然段為第二部分。作者承認所擺出的論據是事實,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的結論,它們不能證明論點。這是直接反駁。

第6~8自然段為第三部分,作者另立一個與對方論點對立的論點: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並舉古今事例論證。

第9自然段為第四部分,得出結論,照應題目,對題目提出的問題作出回答。直接批駁和間接批駁相結合,全面深刻,十分有力。

五、文章主旨

作者針對當時有些人散佈的中國人對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觀論調進行了有理有據的批駁,指出有充滿自信力的中國人存在,他們是中華民族的筋骨和脊樑,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展現了作者的愛國赤心。

六、寫作特點

(1)語言極富感染力。

這篇文章的語言尖銳犀利,富於戰鬥性,帶有嘲諷意味。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比喻、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2)立駁結合,論證嚴密。

對方的論據也是事實,錯誤在於這些論據只是一部分事實,不是全部事實,不能一概而論。悲觀論者從部分事實中概括出一個普遍性結論,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作者從駁論入手,又駁又立,緊密結合。課文第二部分直接反駁錯誤論點,是駁論。第三部分間接反駁錯誤論點,從正面立論,使對方論點不攻自破。

教學反思

我在課堂教學時圍繞“學習巧妙的駁論技巧,感悟語言特色,品析重點語句深意”這一中心內容,從讀、感悟開始,到自主探究文章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論證特點,進而“潛心涵思,細品深味”,通過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語句的深意,體會魯迅雜文的語言特色。

部編語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優秀教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