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厝“七合一”,其餘6座推倒復墾!南安這個村做法你怎麼看

在官橋鎮洪嶺村,有一座與眾不同的祖厝正在施工,建成後,它將成為周邊500多位何姓村民的大祖厝。你也許不知道,這座在建祖厝是由7座祖厝“合而為一”的。

7座祖厝合為一

鄉賢一天集資200多萬

祖厝“七合一”,其餘6座推倒復墾!南安這個村做法你怎麼看

建設中的何氏家廟。

10月30日下午,記者在洪嶺村黨支部書記歐景波的帶領下,來到村部旁的施工現場,只見一座仿古建築已現雛形,四邊框架已經搭好,工人們正忙著利用吊車將一些木質結構吊起組裝,幾位工程負責人站在一邊,協調施工進度。

“為什麼這座祖厝很特殊?因為它是7座祖厝的何姓村民合建的,這些村民都是同一個祖先後代,分為7房,即7個兒子成人後分了家,各自成為一支,於是有了7座祖厝。以前各支都是隻祭拜各自的先祖。”歐景波告訴記者,由於年代久遠,有些祖厝已經殘破不堪,甚至面臨倒塌的風險。重修祖厝勢在必行。

那麼,該如何修呢?村裡一直推行的移風易俗新風氣,使得村民們有了一個新想法。在村兩委、黨員和村民們的共同推進下,這個想法最終落實起來,那就是乾脆七合一,選擇一座祖厝所在地,推倒重建成一座共同的祖厝,而其他6座祖厝就全部推倒,將其土地重新利用起來。

當天,當地已經退休多年的老幹部何振欽也在現場,他告訴記者,事前,村兩委和黨員們曾多次邀請村裡的老人過來商討拆祖厝的事情,結合鄉村振興、移風易俗向長輩徵求意見。想到村裡這幾年修新路,大力發展種植業,為村民辦了很多實事,因此長輩們一致同意。而年輕力壯的中青年一代則選出幾位代表,組成新何氏祖厝籌備小組。

“特別是利用清明時節,不少在外經商的鄉賢回鄉探親掃墓,村兩委也找時間和他們協商,大家一致贊同要做這件實事。”歐景波告訴記者,今年5月,村兩委和籌備小組一起開了個協調會,一天時間裡,何祖滴、何振樞、何祥柱等村民當場表態要一人捐資10萬元,而在外的鄉賢同樣積極參與,在廣東的何遠金、在北京的何克昌、在昆明的何志懷等也慷慨解囊,總共籌集了200多萬元資金,一步到位,支撐新何氏祖厝的建設工程。

新時代新風俗

舊厝將變耕地

今年6月份,工程順利開工,中途因為遇到雨季,略有停歇,但是工程依舊持續推進,籌備小組的幾位成員也在工作、經商之餘,到現場協調施工。

工程承包商梁先生告訴記者,工程預計在今年12月前就能完工,建好是一座仿古制的“三通五瓜十一架”閩南建築,採用了大量的傳統木質結構,古樸莊嚴,佔地面積300多平方米。

在村兩委的規劃中,這座祖厝建好後,不僅美化了環境,門口的空地還能為村民提供了娛樂活動場地。之前各座祖厝的村民各自開展祭拜、慶祝的行動也將不復存在。今後,將協商幾個固定時間統一到新祖厝祭拜。“如此一來,節約了大量時間和金錢,可謂是推進了移風易俗,建設了美麗鄉村,塑造了文明村風,一舉多得。”歐景波說。

“同時,這些祭拜的日子也是在外經商的鄉賢回鄉的最好時機,大家同個時間段回來,要找親戚講古泡茶都很方便。”何振欽坦言,作為老人家,他最欣賞也最期待的,就是祖厝能對團結村民、交流感情起到積極的作用。

至於其他6座祖厝如何安排?歐景波表示,當新祖厝建成,將供奉的祖先牌位請入之後,這些舊厝就將被拆除,因為洪嶺村居於山區,種植果蔬是當地村民的最大經濟來源,所以目前考慮舊地復墾,提高土地利用率。

“初步預算這6座舊厝加起來也有1000多平方米的面積,是十分可觀的。”歐景波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