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流星锤,这是手榴弹:一炸两片的马尾手榴弹

​这种轻小实用,以破片和爆炸杀伤敌方有生目标的武器自诞生以来就成了士兵们最可靠的伙伴,在漫长的中国近代战争史中,始终与中国军队如影随形,而这一史实,也成为了后人对这漫长的历史进行艺术创作的思想源泉,几乎每部反应中国近现代战争的电视剧里,都能看到这个小精灵的身影。

这不是流星锤,这是手榴弹:一炸两片的马尾手榴弹


▲有比较写实略带夸张的


这不是流星锤,这是手榴弹:一炸两片的马尾手榴弹


▲也有特别荒诞无厘头的


这不是流星锤,这是手榴弹:一炸两片的马尾手榴弹


▲当然,无论如何,影视剧就是影视剧,他们都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自北伐战争开始,至大革命失败,中国军队的平均素质,装备水平,实际上是逐年下降的,虽然有诸如保定军校、黄埔军校以及不少地方讲武堂为部队提供受训的中基层军官,但这并不能解决部队高速扩编所带来的种种问题。

这不是流星锤,这是手榴弹:一炸两片的马尾手榴弹


漫长的战争破坏了晚晴留下的工业,而西方的军事禁运又加剧了这一问题,绝大多数的中国军队并没有曲射武器,只能用平射枪支进行战斗,仅少数精锐部队才拥有山野炮和迫击炮。

这不是流星锤,这是手榴弹:一炸两片的马尾手榴弹


缺乏曲射武器的中国武装只能另辟蹊径,少数先行者开始寻找其他可以有效杀伤并对对手造成震撼的爆炸物来改变战局,而手榴弹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其实这种东西中国人并不陌生,1044年出版的兵书《武经总要》中,已载有霹雳火球、蔟藜火球、毒药火球、烟球、引火球等多种可手投弹药,这可以看作是最早的手榴弹雏形。13世纪初,中国军队中已出现了铁壳制爆炸武器“震天雷”,这与现代手榴弹已相差无几。欧洲关于手榴弹的最早纪录出现在1405年,是意大利的一份手抄本上出现了手抛弹药的图样。17世纪以后,出现铁壳制手抛弹药。此时,欧洲出现了 “手榴弹”这一各称,并沿用至今。按照辈分算我们是老祖宗。

这不是流星锤,这是手榴弹:一炸两片的马尾手榴弹


▲南宋震天雷

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和各军阀都根据手中的手榴弹样品制造了自己的手榴弹,然而无论是造型还是或是性能,比起手榴弹都更像是土炸弹,虽然各地军工厂都仿制过德、法、意、俄的各式手榴弹,但始终不尽如人意……

这不是流星锤,这是手榴弹:一炸两片的马尾手榴弹


这不是流星锤,这是手榴弹:一炸两片的马尾手榴弹


直到1926年,在德国技师薛培及中国人赖瑞麟主持下,根据日本的明治四十年三年型手榴弹,制造出了第一种自己的手榴弹,这种被称为“马尾榴弹”的手榴弹和后世认知中的手榴弹完全不同,它的造型颇似古代的流星锤,生铁弹体中包裹黄色炸药,外径约55mm,长约93mm,外表有预制破片槽,采用碰撞击引信,用保险闩保险,无外壳保护。弹底结一条麻棕制麻尾,以便手握甩出和导向,投掷方式和西方的投石索极为相似。

这不是流星锤,这是手榴弹:一炸两片的马尾手榴弹


这不是流星锤,这是手榴弹:一炸两片的马尾手榴弹


这种武器虽然迅速进入量产,却没能引起军阀们太多重视,随着南昌起义的爆发,中国工农红军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自诞生伊始就缺乏火炮的革命武装,自然对这个小精灵情有独钟。

这不是流星锤,这是手榴弹:一炸两片的马尾手榴弹


但是在没有军工厂又极度依赖爆炸物的他们手中,手榴弹缴获数量根本不足以弥补战斗中的消耗,在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后,红军开始建立兵工厂,并着重生产手榴弹。根据部分资料记载,马尾手榴弹在江西红军中甚为流行,苏区甚至有工厂专门生产不同流派的马尾手榴弹。

这不是流星锤,这是手榴弹:一炸两片的马尾手榴弹


根据地不比各地军阀手中的军工厂,自造马尾手榴弹的自然也不能脱离工艺实际,井冈山中央兵工厂对马尾手榴弹的不少工艺进行了简化和改进,具体包括将爆炸药改为黑火药、弹壳改薄、增加破片槽、换用的粗布、麻绳、乃至鞋带取代过去的麻尾。

这不是流星锤,这是手榴弹:一炸两片的马尾手榴弹


在实战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问题,首先就是触发引信。虽然这种触发引信的手榴弹完全不担心误炸以及走火,而且只要你扔的足够远它也一定能飞的足够远再炸。但是,这对投掷的要求很高,一定要弹头落地才能够触发。其次是不能空爆,而且不适合丛林以及潮湿地带使用。李先念回忆录中曾说起过某次战斗中,投掷的马尾手榴弹大多缠在树上,爆炸未几。由于简单的碰炸引信和只在硬地起作用的两大特点导致战果很不理想。由于先天不足也导致爆炸后弹片稀少,后世广为诟病的所谓“爆炸只有两片的边区造”说的其实就是这种马尾手榴弹的。

这不是流星锤,这是手榴弹:一炸两片的马尾手榴弹


根据我军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在改进中我军参考了济南兵工厂的摩擦引信,改进后成品更加接近于现代的手雷。

这不是流星锤,这是手榴弹:一炸两片的马尾手榴弹


这不是流星锤,这是手榴弹:一炸两片的马尾手榴弹


到了红军长征后,工农红军失去了手榴弹的制造能力。在长征途中,由于缺乏弹药,通常红军士兵在射击一夹子弹后,便会投掷手榴弹,随即发起冲锋,手榴弹消耗极大,后期几乎落到了无弹可投的境地。万幸的是,在1936的东征作战中,红军迅速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和机械设备,其中就包括晋造手榴弹,也就是以德国M24系列长柄手榴弹为模版,长长的大头木柄手榴弹。长征胜利后,很多山西当地的工人也加入了红军,在他们的帮助下,红军的军工生产迅速恢复。马尾手榴弹也开始被长柄手榴弹缩取代。但在抗日战争,马尾手榴弹也因为结构简单、材料易得,被游击队广泛制造和使用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