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3天就面臨“破發”!過半個股“腰斬”!科創板股為何大面積遭遇重挫?

萬眾矚目的科創板登陸至今已三個多月了。與之前的中小板、創業板和大批次新股一樣,科創板股票(下稱“科創股”)上市後不出所料地踏上了漫漫的價值迴歸路。不過,之前的中小板、創業板和大批次新股上市後的跌勢相比科創板來講,可謂小巫見大巫。同花順數據顯示,若以上市後的最高價和最低價計算,41家已上市的科創股中,區間跌幅“腰斬”(跌幅大於50%)的個股已達23家。其中,跌幅最大的是晶晨股份,上市不到3個月就跌去了66.69%。與此同時,伴隨著股價大幅下跌,一些科創股的價格開始面臨“破發”的危機了。具體來看,天準科技距離發行價已不足10%;傑普特、昊海生科上市僅3天就面臨著“破發”的危險。

那麼,科創股大面積暴跌,主要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科創板一旦有股票破發,會影響到A股市場哪些股票?什麼時候可以抄底科創板呢?針對這類問題,上游新聞記者採訪的富鼎資管經濟學家李維夏與海通證券中山三路高級投顧張亮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分析——

A.科創股上市後暴跌與市盈率密切相關。A股市場從6124點見頂至今已12年之久,其中上海市場的市盈率已下降到了14倍,低於998點的水平,應該說是處於牛市的前夜。但科創股上市後最高市盈率幾乎都在一兩百倍的水平,而整個A股又處於熊市末期,那麼其價值迴歸的風險堪比2004年中小板成立或者2008年8-9月上市新股的較高水平,短時間跌去百分之五六十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B.科創股上市後暴跌與漲跌幅制度有一定聯繫。其實老股民都知道,當前在上海主板和深圳中小創市場上市的新股,23倍市盈率發行、上市當日44%的漲跌幅限制規則,是2014年以後才實施的。在此之前,新股上市首日根本沒有發行市盈率和漲跌幅限制。而科創股的“遊戲規則”,與2014年前的新股上市交易制度是比較類似的,除了“前五天不設漲跌幅限制”“之後漲跌幅擴大為20%”外,其餘的交易方式與2014年前新股的交易規則大同小異。因此,科創股與2014年前上市的IPO一樣,只要受到資金追捧就“一步到位”,然後便是持續不斷的回調。

C.科創股上市後暴跌是適應新環境的必經之路。A股上市的新股,絕大多數上市後股價都要經歷一個漫長而深幅的調整過程,因此很多市場人士指責這是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包裝後上市趁機套現所致。但我們並不認同這個觀點,而更願意將其理解為對公司治理能力高標準的嚴峻考驗,股價下跌則是對公司治理能力的適應過程,也就是考驗階段。這話是什麼意思呢?簡單地說:好比一個學生在二線的學校讀書,成績拔尖,但現在我們要把他轉到一線學校甚至一線學校中的最強學校學習,那麼這個學生就必須去直面並解決新環境下的規章制度、課程難度、人際交往等諸多此前未曾遇到的難題,學習成績相比原來學校大幅下降是大概率情形,但只要一一解決了這些問題,自己便能得到昇華——同樣,一家公司上市後,也要直面資本市場制度規範和各方博弈帶來的壓力,股價大幅下跌在所難免,而只要扛住了這些壓力,經受起了歷史的檢驗,那麼它就會成為一家優秀的公司,股價自然會長期走牛。對於這一點,歷史上中小板和創業板的優質品種,無不經歷過這樣的陣痛才成為了價值投資的典範。科創板公司主要以國內高新技術為核心,它們在經歷新環境的千錘百煉後,最終肯定能實現價值投資。

D.科創為首的次新股若“破發”短長期利好但中期利空。早在2014年IPO以全新規則重啟後,我們就曾指出,“破發”絕不會因此而消失,相反會在四五年後捲土重來,並且還很有可能出現“上市當天就破發”的情形。現在看來,2家科創股上市僅3天就逼近了發行價,基本上算是應驗了我們的觀點。科創股也是次新股群體的一部分,如果科創股破發,那這兩年上市的次新股破發也會緊隨而至。那麼,我們應當如何看待新股次新股密集破發這一現象呢?同花順數據綜合最近15年的歷史告訴我們:當次新股破發出現於股市連續上漲時,則意味著股市進入了衝頂築頂階段;當次新股破發出現於股市連續下跌時,則意味著股市進入了趕底築底階段。就目前來講,倘若科創股為首的次新股出現破發潮,短期而言有可能推動A股指數上行,但因今年春季行情至今很多個股積累了不少漲幅,故大盤指數在短線反彈後將面臨中線大級別下挫,而隨著指數大跌,越來越多的次新股從“破發”演變為“破淨”或逼近“破淨”時,它們的市盈率也基本上回到了十幾二十倍、二三十倍的正常水平了,屆時新一輪牛市也就誕生了。

E.最大跌幅逾90%的科創股有望成為未來的最牛股。過去2年時間我們梳理了歷史上主要牛市和熊市主升浪表現最好的股票走勢,發現大多數有著這樣的特點,即2.5年內股價跌幅超過70%的小市值成長股,且區間跌幅超過70%用時越短,該股成為未來數年最賺錢股票的概率就越大。歷史上2008年9月上市的川潤股份和水晶光電就是很好的案例。科創股因其漲跌幅限制是20%,那理論上相對於見頂價格要跌去2個70%即跌幅90%以上,才有望成為未來牛市的最牛品種。

上游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王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