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楚”指湖南还是湖北?

我国有四大书院,一般是指河南省商丘市的应天书院、河南省郑州市嵩山的嵩阳书院、江西省九江市庐山的白鹿洞书院,以及湖南省长沙市的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大门上有一副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称赞岳麓书院英才齐聚。不过这副对联却引起争议,争议的焦点是上联“惟楚有材”的这个楚,指的是湖南省还是湖北省?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楚”指湖南还是湖北?

​湖南省位于长江和洞庭湖以南,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省会长沙。湖南省北以长江为界接湖北省,东以九岭山、罗霄岭与江西省为界,南以南岭隔广东省、广西,西以武陵山等山与贵州省接壤,西北接重庆市。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面积约19万平方公里,省会武汉。湖北省北与河南省为界,东接安徽省,东南以幕阜山为界与江西省为邻,正南是湖南省,西接重庆市,西北接陕西省。万里长江贯穿湖北省中南部,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也在武汉汇入长江。

湖北省和湖南省都可以简称“楚”,可他们都没有以“楚”为简称。湖北省简称鄂,因武汉市曾称鄂州数百年。湖南省简称湘,因湘江而得名。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楚”指湖南还是湖北?

​认为“惟楚有材”的“楚”是指湖南的人非常多,其理由是:

1、五代十国时,木匠马殷在以湖南为中心建立了楚国,国都在长沙。从马楚之后,楚主要指的是湖南。

2、自唐宋后,湖南名人辈出,灿若星河。

3、我国四大书院,岳麓书院就占其一。即使河南的嵩阳书院入选有一定争议,有人认为石鼓书院应该入选。但是石鼓书院也位于湖南,在今衡阳市石鼓山。

4、近几百年来,湖南人才呈井喷之势,与湖南较高的教育水平有关系。比如曾国藩就重视教育,平定太平天国后,大批受到曾国藩影响的湘军人才,带着财富回到故乡。他们除了置地造屋外,把大量财物投入到了教育领域。有人这么说过:湖南的教育水平曾领先国内其它地区一百年。

5、“惟楚有材,于此为盛”这副对联就挂在岳麓书院,“楚”自然指的就是湖南。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楚”指湖南还是湖北?

​不过,支持“惟楚有材”的“楚”实指湖北的人同样不少,其理由是:

1、这副对联作于清嘉庆年间,名士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时所出的上联,由明经(贡生)张中阶所对的下联。上联的“惟楚有材”出处是《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原文是“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这里指的是古代楚国多出人才。在春秋战国时,楚国统治区的核心部分主要在湖北省,国都郢就是现在的荆州市区附近。这些人认为这副对联讲的是“楚国有材”,而当时的楚国疆域中,湖南的发展还没有后来那么迅速。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楚有材”实际上是“鄂(湖北)有材”。

2、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封自己的第六子朱桢为楚王,封国在现在的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这说明明朝认为湖北地区才是楚国。

3、湖北同样名人辈出,而袁名曜与张中阶对这副对联时,湖南的人才井喷还没有开始,袁名曜不可能写几十年后才出现的事情。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楚”指湖南还是湖北?

​湖南说和湖北说各有自己的理由,谁也不能说服对方,其实这种争论并没有什么意义。袁名曜所说的楚,应该是包括湖北省、湖南省在内的“大楚”,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文化地域概念。

这副对联之所以引起历代文人的广泛争议,有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惟楚有材”的“惟”字。很多人都以为“惟”字是唯一的意思,具有排他性。实际上,“唯”字更具排他性,比如唯我独尊或唯我什么什么,而“惟”字只是一个语气助词。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洪惟”,这个“洪惟”就是语气助词,如洪惟我喜羊羊皇帝、光头强大王如何如何。由此可知,“惟楚有材”的意思就是“楚有材”。没有了“惟”字给人带来的误解,这桩公案就没那么复杂了。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楚”指湖南还是湖北?

​可以说,湖北和湖南都是楚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湖北省在春秋战国、两汉时期发展要略快于湖南省,但之后湖南省迎头赶上,与湖北省一道成为楚文化圈的核心。明朝时,朝廷设湖广行省,包括现在的湖北省和湖南省,鄂湘实为一家,可统称为楚。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楚”指湖南还是湖北?

​清圣祖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清廷拆分了湖广行省,设湖南省与湖北省。湖北省与湖南省之后虽然分了家,但亲近关系天然存在,更何况两地文化同源。“惟楚有材”的楚,如果理解为包括湖北、湖在内的大“楚”文化的地域,似乎更合情理。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