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美食」老醯兒的四大名薰,神馳食風,浮思古韻

山西“四大名燻”:燻雞、燻肉、燻醋、燻鴿

第一名燻是官衙名吃燻雞,以靈丘燻雞為代表。《名食掌故》、《特色菜餚》等書記載,清朝雍正年間(1730年),靈丘縣衙官廚李進才、李有才兄弟,研究製作出燻雞。後來二人在城裡開了一間飯館,專制燻雞出售。父承子業,代代相傳,到了清朝末年,李運繼承這一傳統技藝,又摸索出一套獨特製作方法,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因烹製加工時加入多種中藥,這種燻雞具有益脾健胃、補虛理氣、養精安神的效用,且吃時趁熱,不走油,不跑味,很受百姓的歡迎。

「山西美食」老醯兒的四大名燻,神馳食風,浮思古韻


太原府的半爐雞即由此燻雞改變而成。傳說庚子事變後,慈禧太后至太原,時已深夜,腹中飢餓難忍。但太原府廚房內僅有半隻燻雞、半隻熟白菜和一些冬筍、幹黃瓜,廚師將這些東西湊在一起成菜,取名“半爐雞”。慈禧飢食,稱此味道甚佳。後來廚師們將其精細料理,山西風味菜餚中遂有此菜流傳,成為佐酒或麵條澆頭的上乘佳品。民諺“太原府的半爐雞,太后吃得稱佳品”,一說太原府半爐雞之味美,二說“飽時蜜不甜,餓時糠如蜜”的道理。

「山西美食」老醯兒的四大名燻,神馳食風,浮思古韻


晉北有燻雞,晉南則有市肆名吃吳家燻肉。相傳創始人吳老榔,原籍河北周口,以賣山西燻雞為業。清光緒年間,河北巡撫路經周口時,知縣以吳家燻雞招待,後獻給清宮,成王室御品,名噪一時。民國初年,第三代傳人吳宗孟逃難山西,落腳於襄汾縣鄧莊鎮,掛起“吳家燻肉”招牌重操舊業,燻雞發展為豬、牛、雞、兔等燻肉,因選料鮮、活之講究,製作煮、釀、燻之精良,成為當地名品,百年來經久不衰,燻豬蹄還曾榮獲首屆中國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

「山西美食」老醯兒的四大名燻,神馳食風,浮思古韻


臨汾除吳家燻肉外,還有山西燻醋,是山西醋中的奇品。相傳300多年前平陽府“祥泰盛”醬菜園,一缸醋醅被緊鄰的一隻取暖用的火爐,烤成亮晶晶的深紫色,香氣襲人,淋出來的醋有撲鼻的薰香味,酸甜柔和,汁濃色亮,別具一格。掌櫃如獲至寶,從此改為生產高粱燻醋出售,名揚三晉。解放後,“祥泰盛”更名為臨汾第一釀造廠,生產的燻醋曾獲國家優質產品銀獎。現在醋之薰香猶存,廠卻破產難尋,至今太原東湖、寧化府的醋類裡,還保留著這一燻醋的制銷,讓人們體味著堯地醋味傳承的遠古遺風。

「山西美食」老醯兒的四大名燻,神馳食風,浮思古韻


晉中太谷燻鴿,是晉商莊菜的代表之一。太谷民諺“上有天堂府,下有用通五”,是說“用通五”的吃喝,可與天上神仙的生活相媲美。“燻鴿”即“用通五”這個太谷曹家在縣城商業機構招待國內外商客的莊菜,到清末流傳於市肆經營,尤以太谷城內西大街南門樓的“隆盛昌”和太谷南門外“三盛園”最負盛名。1933年,孔祥熙在太原辦了一個“全晉號”飲食店,太谷名廚喜元子與孔祥熙從江南聘來的廚師,對“燻鴿”進行了改良,借鑑西餐做法,推出了脆皮乳鴿,並以燻鴿製法推出了名吃燻魚,傳播於全國各地。上個世紀90年代,太原江南酒樓傳承了這一脆皮乳鴿與燻魚,使其再度成為了太原的金牌名吃,至今暢銷不衰。

從晉北、晉南到晉中,山西美食中的四大名燻,結局不同,命運各異,但都在山西美食林裡留下了閃耀不息的光輝,讓人神馳食風,浮思古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