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南宋大軍圍剿,他搬出田單“火牛陣”,宋軍將領大笑:此陣易破

提起“火牛陣”,人們首先會想到戰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大破燕軍、光復齊國的傳奇故事!

公元前284年,燕、秦、韓、趙、魏五國聯合伐齊,齊軍主力被擊潰,燕軍趁機攻佔齊國70餘座城池,昔日強大的齊國僅剩下即墨和莒兩城未被燕軍侵佔。

逃到即墨的齊國貴族田單被眾人推舉為主將,率領全城軍民抗擊燕軍。

遭南宋大軍圍剿,他搬出田單“火牛陣”,宋軍將領大笑:此陣易破

光復齊國的英雄田單

田單先使用反間計,使燕王派庸將騎劫代替身經百戰的名將樂毅,使燕軍士氣陡然下降,緊接著,田單又用重金向燕軍行賄,表示不久後將會舉城投降,用以麻痺燕軍。

最後,田單在城內秘密徵集耕牛千餘頭,在牛角縛上利刃,牛身披上五彩龍紋外衣,以飽浸油脂的蘆葦繫於牛尾,把城牆鑿開十餘個洞口。

利用半夜燕軍鬆懈之際,驅牛出洞,點燃牛尾上的油脂蘆葦,受驚的牛群瘋狂衝向燕軍營壘,田單率5000齊軍勇士緊隨其後。

燕軍亂作一團,倉皇潰逃,死傷不計其數,田單乘勝追擊,將燕軍逐出齊國領土,收復全部失地。(1)

遭南宋大軍圍剿,他搬出田單“火牛陣”,宋軍將領大笑:此陣易破

田單“火牛陣”畫作

田單以“火牛陣”出奇制勝、大敗敵軍的戰術,為歷代兵家所稱道,也一直被後人不斷效仿,戰果有勝有負。

南宋初年,有一位名叫邵青的人,起兵反宋後,效仿田單,擺出“火牛陣”抵禦官兵圍剿,不曾想遭遇滑鐵盧,一敗塗地。

邵青是濟南人,原為水賊,後被朝廷招安,成為南宋水軍統制,他雖然出身不好,但卻是一位豪氣干雲的抗金英雄!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天會七年)十一月,金國宗室完顏宗弼(即演義小說中的金兀朮)親率數萬大軍南侵,企圖在建康府西南的馬家渡渡過長江。

遭南宋大軍圍剿,他搬出田單“火牛陣”,宋軍將領大笑:此陣易破

完顏宗弼劇照

南宋右相兼江淮宣撫使杜充派遣都統制陳淬率領岳飛、劉綱等17位將領率3萬士兵迎戰,隨後又命御營前軍統制王以所部1萬3000人增援。

王膽小如鼠,聞風而遁,其餘諸將見狀,連忙步其後塵溜走,都統制陳淬與金軍血戰而死,岳飛孤軍獨力難支,只得退保鐘山,水軍統制郭吉見宋軍失利,立即腳底抹油,帶領水軍逃往宜興。

至此,南宋的長江防線土崩瓦解、門戶洞開。

危急時刻,另一位水軍統制邵青,沒有像王、郭吉那樣臨陣脫逃,而是選擇迎戰敵軍。

當時,水軍兵力幾乎都被郭吉帶走,邵青的部下僅剩下18個人。

邵青就是帶領這18位壯士,在長江中心,攔截完顏宗弼的數萬大軍。

遭南宋大軍圍剿,他搬出田單“火牛陣”,宋軍將領大笑:此陣易破

宋軍將領劇照

金軍雖然不善水戰,但兩軍實力差距過於懸殊,邵青所部雖然以命相搏,但無力阻擋敵軍渡江。

戰鬥中,舟師張青身中17箭,邵青見狀,只好下令撤退,全軍退到竹筱港。(2)

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邵青反宋,率部佔領崇明,朝廷派王德督率大軍前往鎮壓。

王德是中興四將之一劉光世的心腹將領,作戰勇猛,人送外號“夜叉”。

鑑於宋軍勢大,邵青打算使用田單的“火牛陣”破敵,但邵青部下多為水賊,紀律性差,保密工作也很差勁,這麼重要的情報,竟然被被王德派出的細作打探到了。

遭南宋大軍圍剿,他搬出田單“火牛陣”,宋軍將領大笑:此陣易破

火牛陣

王德接到細作報告,哈哈大笑,對部下說道:“是古法也,可一不可再,今不知變,此成擒耳。”(3)

兩軍交戰時,邵青擺出“火牛陣”,王德早有準備,嚴陣以待,當邵青的牛群衝來時,一聲令下,宋軍萬箭齊發。

牛群遭到箭雨襲擊後,立即掉頭往回跑,衝入邵青陣中,橫衝直撞,邵青部下死傷無數,一敗塗地。

同樣是擺“火牛陣”,為何田單大獲全勝,而邵青卻一敗塗地?

主要原因還是邵青不懂得變通,只會照搬古人的戰術。

田單首創的“火牛陣”戰術,在大破燕軍之後,已經成為出奇制勝的經典戰例,一直被後世的將領們研究,所以,應當已經有了諸多破解之法。

一千多年後,邵青還依樣畫葫蘆,焉能不敗?正如王德所說:“是古法也,可一不可再!”

戰爭是瞬息萬變,紛繁複雜的,不分場合生搬硬套古人戰法,必敗無疑。

想要取得勝利,就要隨機應變,審時度勢,根據千變萬化的戰場形勢,靈活運用戰術,並且不斷創新戰法,就如同戚繼光所倡導的“因敵而用變也,因人而異施也,因地而作勢也,因情而措形也,因制而立法也”。

遭南宋大軍圍剿,他搬出田單“火牛陣”,宋軍將領大笑:此陣易破

火牛陣模型

邵青戰敗後,自縛到王德軍營請罪,王德好言安慰,接受他率殘部投降。(4)

再次降宋後,邵青重新被任命為水軍統制,後來率水軍駐紮於濠州。

金國撕毀第一次紹興和議後,宋朝降將孔彥舟跟隨完顏宗弼南侵,孔彥舟率先鋒順流而下攻打濠州,邵青領軍迎戰,戰敗被俘(一說戰死)。(5)

(1)《史記·田單列傳》

(2)《續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

(3)《宋史》·卷三百六十八

(4)《宋史》·卷二十六

(5)《金史》卷七十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