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孩子善良,不仅教孩子“同情心”就可以,“同理心”更重要

什么是同理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和同情心搞混。很多人不知道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区别在那里。国外的一位护理学家用例子很好地帮我们解释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把人们遇到的“困境”比喻成一个“黑洞”,有同情心的人会为身处在困境的人感到悲哀,觉得他很可怜想要安慰他。

比如一位朋友受伤了,有同情心的人会安慰他说:“你状况还好吗?”“不要伤心了,受伤的地方会慢慢好起来的”,富有同理心的人更多的表现为共情,即感同身受和理解对方,能对对方情绪进行客观的认知和分析。

要让孩子善良,不仅教孩子“同情心”就可以,“同理心”更重要

在公交车站上,一位老阿姨准备上车,发现自己的卡刷不了。零钱又带不够,因为有事,要赶时间去处理。心里着急起来。

怒气冲冲地对司机说:“你这个刷卡机有问题,怎么没有把它搞好,影响坐车……。”抱怨了很久,司机没理她,让她下车然后开车走了。到下一个站点。

要下车的一个小朋友对司机说:“叔叔,你别太在意,我看阿姨也是着急才说那样子的话,你不要往心里去,祝你生活愉快”。这位小朋友体现出来就是同理心。同理心不仅表现在心里上,还体现在行为上。

要让孩子善良,不仅教孩子“同情心”就可以,“同理心”更重要

一、同理心的特点

做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他不会为身处困难的人感到悲哀,他不仅把别人的困难看在眼里,还会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如果我是他,遇到他经历的事情,我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他还会想尽办法去帮助别人,以此为对方减少的困境。比如说:在20世纪二十年代末,美国出现经济大萧条。

90%的中小企业都纷纷倒闭了,在这个时候,一个企业家写信给其他人,请他们帮帮忙出主意。信写好以后企业家想到自己现在买不起邮票,其也人肯定也舍不得买邮票给自己回信。于是,他卖掉了家里所有的东西来买邮票,他的朋友知道了,被他的行为深深感动,纷纷伸出了援手。

同理心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沟通技巧。多一份同理心,就会不一些矛盾。同理生不是天生就拥有的,而是家长与孩子初生时候的互动开始,家长不断地刺激孩子去了解和关怀身边的物与人的过程,慢慢地建立起来的。所以,家长从在早期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是很重要的。

要让孩子善良,不仅教孩子“同情心”就可以,“同理心”更重要

二、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做为家长,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善良和勇敢,会被人喜爱。进入社会后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而真正有同理心的孩子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开始。

1、家长要懂得传授,让孩子实践

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经常去设身处地去帮助别人,这样能起到言传身教的人作用。家长可以在言语中提醒孩子思考别人的感受和反应,比如:“你觉得小明推你的时候,小明会有什么感受?”,“你为什么会觉得他会那样做呢?”如果孩子表现出同理心的时候,就给他

一个具体的赞赏。

要让孩子善良,不仅教孩子“同情心”就可以,“同理心”更重要

2、家长要及时察觉并引导孩子的早期同理心

孩子早期的同理心表现在:1岁多的宝宝看到别的宝宝哭,也会跟着大哭起来;大点的孩子看到别的小孩哭,孩子会拉着他的小手,表示安慰。

再大点,看到别人哭,也拿自己喜欢的东西给别人,到3至6岁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难过时,他开始会想做些什么可以去帮助他,让他不要那么难过,家长察觉这些行为,要对孩子表示称赞和表扬,让孩子变得更有同理心。

要让孩子善良,不仅教孩子“同情心”就可以,“同理心”更重要

3、让孩子明白换位思考

要让孩子明白做人要懂得为别人着想,启发孩子的同理心。这个需要家长去去引导,让孩子愿意和别人分享感受,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感受对方的心理。从而转化为对他人有益的行为。

比如:邀请别的孩子来家里做客。帮助孩子认同和体会他朋友的感受。让孩子告诉你他的朋友喜欢玩什么,或者愿意做什么事情。同理心可以帮助孩子创造自我了解与亲密关系。

家长在与孩子交流和互动中多注意、多学习,慢慢去解读孩子的内心,这样不仅能够让自己的同理心更加成熟,还有效地引导和教育孩子,而且使孩子的同理心也得到培养,成为更美好和智慧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