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五保户”

从古至今,自从以“家”为经济基本单位开始,“家”与“家”就有了贫富之分。

其中,新中国成立以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五保户”就是社会保护的对象,相当于现在的“贫困户”。只是没有现在的“贫困户”多,也没有专门的“干部”去帮扶“五保户”,那时的干部很紧缺,也都懂“农业”、“农民”、“农村”,没有闲人去闲扯,去负责“分钱”,去无聊地帮助“搞清洁”!

我小时候所在的“大队”有七个小队,我们所在的小队(也叫“生产队”)由两个院子两个姓组成,其中另外一个姓的院子有一个“五保户”。我记忆中是我还没上小学时的一个中午,大家都朝这个院子去,见到一个十多岁的男孩,议论纷纷。大意是:这男孩5岁时父母全部饿死了,他就无依无靠出门讨口要饭了,现在有16岁多居然还记得自己是哪里人还要饭要回来了!

当然,不免有些人含着泪花,有人还哭出了声。我记得有人问他知不知道自己的名字,他说他叫“培林”,爹叫什么、妈叫什么……

队长来了,这队长是我们院子的,按辈分我还叫“哥”。队长叫会计和民兵排长过来开会说:这培林回来了,不能让他再出去了。这十多天院子里依次转轮子,一家供一天饭。然后是哪一家(好象就是副队长这一家,他们一个姓的)占了本该属于培林的房子的让一间出来,准备齐锅、碗、瓢、盆,自己开伙煮饭!队长还说:大家凑一凑铺盖和其他东西,上报大队和公社,这是个“五保户”。

我当时也不懂什么叫“五保户”,反正大人们说的就是“无依无靠”,一个独人就叫“五保户”。从那时起,培林到成了我们生产队的一个主要劳动力,干什么都走在前列。就分粮,也先给他称——因为他一个人,回家还要自己煮饭等家务。

给我的印象深刻的是培林在土地承包到户以后,那时我也刚上初中,而且我上初中时的教室就在他所在院里的堂屋里。他有一间大瓦房和一间猪圈,自己做完自己的农活后还做两件事:喂好自己的猪和有人请帮忙就去!

那年月,正是我们家修几次房子的年月。那年月哪一家要修房或其他什么事一般都是请生产队的人帮忙,从不付工钱,只是烟、酒、饭而已。农忙也是相互“换工”,不付钱。所以,培林给我家干的事不少!他有个特点:干活到中午,吃饭后要回家一小时:喂下自己的猪。如果是去外地回不了家,他会早上给猪加倍倒食在槽里。生产队人人都喜爱他——除了他帮了谁谁都不用还工外,他干活实在!

我上高中后就很少见到这个人了,上中专后更是没见过了。听说去附近哪“上门当爹”去了……

“贫困户”和“五保户”,是不能划等号的,但“人格尊严”是完全相同的!云南潽耳一“扶贫干部”女,发飙“教训”贫困户”,大有凌人之上之“风范!

没了“贫困户”,“扶贫干部”又去干什么?昨天发了篇文章,我看了下:有不少明是非之人!在此,我讲一下我小时的“五保户”培林,是要告诫那些以贫困户“懒”来推脱责任、掩藏自已无能、在即将交差时以“骂街”形式“金蝉脱壳”是最不仁之人,少来!

记忆中的“五保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