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旺角卡門》到《拆彈專家》,13次金像獎看劉德華的電影變化

從1989年《旺角卡門》,劉德華第一次獲得了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帝提名,到2018年《拆彈專家》,劉德華最近一次獲得影帝提名,不知不覺整整30年過去了。30年的時間裡,劉德華前後13次獲得香港金像獎影帝提名,其中3次獲得影帝稱號。幾經沉浮見證著香港電影的榮辱興衰,見證了多少舊王老去而又新王難立,只有他還在一如既往地默默堅持。

從《旺角卡門》到《拆彈專家》,13次金像獎看劉德華的電影變化

擇一事,終一生,演員的匠心

擇一事,終一生,從1981年裡《彩雲曲》的出道,到如今《拆彈專家2》的開拍,接近40年的堅持讓劉德華的電影之路頗具匠心精神。但或許是因為電影裡總是演得很風光,而讓人忽略了他的艱辛與付出。200多部電影換來的是人們對他“天王”或者“勞模”的稱號,卻不知道其實“演員”才是對他最好的概括,我們總是因為劉德華的過分努力而忽略了他自身的天賦與才華。從《旺角卡門》到《拆彈專家》,30年的金像獎之路,劉德華從過去不顧一切的江湖浪子演到了心繫天下的平凡警察,無論是從角色還是表演,一路走來我們都看到了華仔身上的對電影的執著與熱愛。

從《旺角卡門》到《拆彈專家》,13次金像獎看劉德華的電影變化

真我風采《旺角卡門》,影帝本色《拆彈專家》

1989年《旺角卡門》,劉德華27歲,張曼玉24歲,導演王家衛剛剛30歲,一切都是最浪漫青春的味道。劉德華用自己與張曼玉的愛情和張學友的友情來譜寫了一段刻骨銘心的青春之歌:擁有愛情但是不顧愛情,擁有青春但是不顧青春,《旺角卡門》成為了一代人的集體回憶,也讓劉德華第一次提名了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壇,開始了自己的偶像之路。對於在《旺角卡門》裡的表演,劉德華並沒有太多歲月的沉澱,也無需太多的歲月沉澱,只需要一種青春無處安放的魅力。電影裡的演出都是劉德華的真我風采,在那個大家都還很懵懂的年代了,給觀眾留下一生的回憶,遠比獲得一個金像獎影帝重要。

從《旺角卡門》到《拆彈專家》,13次金像獎看劉德華的電影變化

2017年《拆彈專家》,劉德華56歲,過去飄逸的長髮變成了厚厚的髮蠟,眉宇之間也難掩一道道皺紋。故事依然感人,講述了執著警察為了公共安全自我犧牲,但電影卻很難再成為一代人的回憶。因為電影中少了一點點“劉德華”的味道。在以往的電影中,因為擁有主角光環,華仔總是依靠個人魅力推動著故事劇情的發展,但在《拆彈專家》裡,劉德華完全拋棄了自己的偶像身份,把對角色的理解凌駕到了自己的個性之上,個人服務於劇情專注於一名普通警察的塑造,沒有任何雜質只做警察該做的事情。讓人記住劇中的角色章在山,而不是演員劉德華。專注於角色本身,《拆彈專家》裡的劉德華有了老影帝梁家輝的本色。

從《旺角卡門》到《拆彈專家》,13次金像獎看劉德華的電影變化

過去香港電影需要偶像,現在香港電影需要作品

《旺角卡門》與《拆彈專家》兩部落實金像獎影帝的電影,為何一部成為了一代人的經典回憶,一部卻只是眾多電影裡的一個匆匆過客?不是劉德華老了,票房統治力和表演水平下降了,而是香港電影的大時代變了:過去香港電影需要偶像,現在香港電影需要作品。1988年,香港電影剛剛步入鼎盛的黃金時期,電影市場井噴式發展,從來都不缺乏好的電影,但是缺乏引領電影市場的偶像。於是催生了後來的票房之王“兩週一成”與絕對偶像劉德華,當時的電影越是人物形象豐富,越是容易贏得觀眾的認可。而如今的香港電影市場早已今非昔比,對外打不過好萊塢大片,對內贏不了大陸電影票房,夾縫之中都在期待好的電影模式復興香港電影的輝煌。所以劉德華開始帶頭進行新的電影嘗試,偶像不再是香港電影的競爭力,而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了電影的製作與創新上。

從《旺角卡門》到《拆彈專家》,13次金像獎看劉德華的電影變化

13次影帝提名,一起走過的日子

從《旺角卡門》到《拆彈專家》,30年13次提名金像獎影帝,劉德華看似滿載而歸其實也是一路荊棘。比起獲獎更多的文藝男神梁朝偉,華仔的電影之路走得更加的親民,一路上始終與影迷相伴:早期《旺角卡門》《五億探長雷洛傳》《烈火戰車》,劉德華用自己的青春與觀眾們一起奔跑;成熟期《暗戰》《阿虎》《瘦身男女》《無間道》《大隻佬》,劉德華用自己的成熟與觀眾們一起成長;穩重期《童夢奇緣》《投名狀》《桃姐》《失孤》《拆彈專家》,劉德華把觀眾們復興港片的希望扛在了自己的肩上。劉德華的每一次電影嘗試都會優先考慮觀眾的感受,至始至終把觀眾當做自己最大的財富,與其說華仔一直在追逐影帝,倒不如說華仔一直一直陪伴著觀眾成長。

從《旺角卡門》到《拆彈專家》,13次金像獎看劉德華的電影變化

最勇敢的劉德華與最穩重的劉德華

跟30年前的電影相比,劉德華現在的電影顯得更加的成熟和穩重了。論成熟,從1999年的《暗戰》開始,華仔的表演就已經相當成熟了,而在後面的20年裡,華仔的表演更多的是一種責任和使命感的穩重。過去香港電影市場繁榮,大家可以一起肆意青春;但如今,香港電影市場窘迫,華仔自己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了。30年做一件事的人很少,同時代的演員裡,周潤發離開香港去過好萊塢、梁家輝梁朝偉演戲總是斷斷續續的,劉青雲也是近年來作品越來越少,真正從來沒有放棄的只有劉德華一人。而劉德華也一直面臨著兩大無形的對手:一個是歲月的流逝,一個是香港電影的持續低迷。雙重壓力讓劉德華在表演上越來越謹慎與自律,過去他習慣放開了做最勇敢的自己,現在他卻要謹慎地做最穩重的自己,因為香港電影不允許他再垮掉。

從《旺角卡門》到《拆彈專家》,13次金像獎看劉德華的電影變化

沒有人不喜歡吃西瓜,也沒有人不喜歡劉德華,當我們談論劉德華的時候,我們很難真正找到一個喜歡他的具體原因,或許是一個電影裡的回眸,或許是一個片段裡的微笑,或許是一段歲月裡的回憶......初見劉德華,他是熒幕上最亮麗的青春,如今在看劉德華,他是肩負責任的牧羊人,流金歲月,不忘初心,“那首潮水、忘情水,不再經典,仍埋在你的心中從未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