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確診接近百萬,而一些歐洲國家卻只有十多萬,是故意隱瞞嗎?

新文化街男孩


我不知道你的隱瞞,指的是美國還是歐洲其他國家,但是如果說到隱瞞,那麼一定是有的!


原因很簡單

1、檢測試劑有限,人力有限,所以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第一時間獲得檢測,甚至許多人還未檢測就已經死亡。

2、檢測可能是免費的,但是檢測後的醫療全都是自費的,所以導致了許多人不願意檢測;

3、檢測往往需要排隊或者一個較為漫長的等待,所以在這過程之中,可能會造成大量的擴散和感染,並且許多人也無法第一時間獲知自己是否患病;

4、政府有意“美顏”數據,就是為了避免社會的恐慌情緒升級;

綜上!

我認為,隱瞞是必然的,數據不可能表現出一個全面性。

就好比紐約州州長安德魯·科莫昨天表示,對該州3000名居民進行的一項隨機測試發現,13.9%的參與者新冠病毒抗體檢測呈陽性。

分析稱,該結果表明紐約州可能已有270萬人感染過新冠病毒。在3000名參與者中,約1300人來自紐約市,這部分人員的檢測陽性率達到了21%。

說明美國數據顯示只有100萬人受到感染,但是如果統計真實感染人數,可能已經超過1000萬!


關注張大仙,投資不迷路!如果你覺得這篇回答對你有幫助,請記得點贊支持哦。


琅琊榜首張大仙


非也!非也!

老穆認為,不是一些歐洲國家故意隱瞞,而是他們的人口基數不一樣,疫情防控質量不一樣,所以確診人數也就不一樣!


比如美國,人口大概在3.3億,在此次疫情中,美國累計確診88萬餘人,每百萬人口確診數為2694人。

反觀西班牙,每百萬人口確診4798例,高居世界第一,但西班牙確診人數還不及美國的四分之一。

這是為什麼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西班牙人數少,不到5000萬,與美國的3.3億相比,真的是太少了。

老穆想說,像這樣的疫情,任何國家都不會,也不敢隱瞞數據。

猶記得,4月17日,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了《關於武漢市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確診病例死亡數訂正情況的通報》。

《通報》稱,截至4月16日24時,武漢市確診病例核增325例,確診病例的死亡病例核增1290例,累計確診病例數訂正為50333例,累計確診病例的死亡數訂正為3869例。

【數據有差距原因】

因為在疫情早期,由於收治能力不足、少數醫療機構未能及時與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對接,醫院超負荷運轉,醫務人員忙於救治,客觀上存在遲報、漏報、誤報現象。

老穆認為,武漢的此次核增,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逝者負責、也是對世界負責的表現,更是實事求是的體現。

我們國家在疫情數據公佈上,做到了公開化與透明化,也得到了世衛組織和眾多國家的認可。

老穆相信其它國家也能做到這一點,不隱瞞真實數據。

朋友們。你們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區留言!


老穆說語文


歐美國家疫情確診人數相差巨大,這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主要是由於每個國家對疫情的防控措施有關,當然也是跟每個國的人口數量也是有關,以及是否大面積檢測有關。

(1)各國疫情防控措施差異

歐美很多國家在疫情初期對疫情非常不重視,覺得疫情並沒有什麼可怕的,歐美很多國家並沒有採取一定得防控措施,而是採取全體免疫的錯誤辦法。

但隨後意大利,英國,法國等意識到疫情嚴重性,開始採取封城,開始採取一定的防控疫情措施。而美國那邊還以為美事,繼續看熱鬧,沒有采取防控措施。

要知道一個國家只要遲一天防控,感染者就交叉感染很多人,都是倍增式的增長,所以當然每個國家確診人數差異巨大。

(2)各國家人口多少有直接關係

歐美各個國家人口相差比較大,根據數據統計英國人口約為6600萬人口,意大利大約6000萬人口,德國大約有人口8200萬人口,法國大約有6500萬人口,而美國大約有3.3億人口。

美國的總人口數量大約是歐洲各大國家總人數的5倍多,既然美國人口越多,檢查感染的風險越大,再加美國防控疫情不得力,美國確診近百萬沒什麼出奇的。其他歐洲國家人口稀疏,給防控疫情帶來便利,不容易檢查感染。

(3)各國疫情是否全面檢測有關

歐美每個國家的經濟能力不同,疫情嚴重性也不同,很顯然採取的防控疫情措施力度不同。

比如有些國家全國人口檢測,檢測出來的確診人數肯定會多,而有些國家沒有進行全面檢測,只是局部檢測,還有很多感染者都沒有上報疫情繫統,確診人數少不奇怪。

最典型的是美國與印度,印度檢測能力有限,很多都沒有檢測,確診人數非常低,其實印度疫情也非常嚴重的。而美國已經全面檢測了,確診人數當然大幅增加,疫情嚴峻。

綜合以上這三點因素,就是造成歐美國家確診人數相差巨大的真正原因,當然除了以上三大原因之外,還有其他原因所致。

比如收治能力不足的問題,醫療機構未能及時與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對接的問題,以及醫院超負荷運轉,醫務人員忙於救治等等各種原因,直接造成疫情數據存在遲報、漏報、誤報等等各種原因所致,出現疫情數據的差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