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從濁毒的角度論述如何治療膽結石這種頑固的疾病

膽結石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反覆發作,膽結石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中醫認為膽結石的發病機制和治療手法有多種方式,在膽結石發病的不同階段,可以採用不同的方式治療,並且可以採用多種方式聯合治療,以提高療效。李佃貴長於膽石症、慢性膽囊炎的治療。李佃貴認為膽石症病程較長,病機錯綜複雜,很難以一方一法取效,必須謹守病機,治療上順應、恢復膽的生理特性,利膽排石,多法並用,方可取效。中醫現有的治療膽石症經驗歸為以下六種方法。

中醫從濁毒的角度論述如何治療膽結石這種頑固的疾病

化濁解毒法

傳統觀點認為,膽石症屬“膽脹”“脅痛”範疇。膽為“中精之腑”“中清之腑”,其所藏膽汁應為清純、清淨的精微物質,《外經微言》亦載:“膽司滲,凡十一藏之氣得膽滲之,則生清化濁有奇功焉。”若膽之生清化濁之功用失常,精汁則化生為穢濁之膽汁,濁汁滯留膽腑日久,久經煎熬,尚可形成砂石,甚可釀生濁毒,形成積聚。李佃貴故從濁毒論治膽石症,化濁解毒之法多采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金錢草等清熱解毒利溼之品,重在祛邪,邪去則正自復,膽汁歸為清汁,膽腑之功用恢復正常。

攻堅散結法

膽病積久,氣滯、血瘀、溼阻、熱結,肝鬱脾虛,正虛邪戀,膽汁凝結成石,變生膽石。這時須攻堅散結,緩緩消磨,祛邪兼以扶正。當遵《金匱要略》大黃蟄蟲丸之旨,緩中補虛。李佃貴喜用鱉甲、甲珠、五倍子、雞內金等攻堅散結。

柔肝健脾法

膽汁來源於肝,由肝之精氣所化生,“肝之餘氣洩於膽,聚而成精。”治病必求於本,若從根本上防治膽石形成,尚應治肝,肝為剛髒,柔肝成為治肝之常法。在柔肝的同時尚應健脾。《金匱要略》雲:“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臨證指南醫案》明示後人重視“治肝先實脾”之古訓,並提出具體治則:“補脾之中必宜疏肝,肝氣調達而不致鬱而克土,疏肝即所以補脾也”,抓主要矛盾,治病求本:柔肝健脾方可取得較好療效。李佃貴喜用當歸芍藥散柔肝健脾,方中當歸、白芍養血柔肝,白朮、茯苓祛溼健脾,正合柔肝健脾治本之法。

疏肝利膽法

膽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為用,與肝相表裡。肝氣鬱結,膽氣不降,則為濁厚的膽汁進一步凝結成石提供基礎,疏肝利膽。李佃貴常根據肝鬱之輕重緩急,把疏肝解鬱分為兩法:①疏肝法。適用於肝鬱輕症。李佃貴喜用小柴胡湯以調達肝鬱。②利膽法。任應秋講“肝氣盛的,還得用瀉法”即指此。所以李佃貴常在疏洩法的基礎上加用茵陳、鬱金、金錢草等苦洩通降,疏利肝膽。柴胡能入少陽經而主半表半里,其氣味芳香清輕升散,可疏肝解鬱,順應肝的條達之性,發洩鬱遏之氣,善解肝鬱,對於肝鬱氣滯者尤為有效。李東垣雲:“柴胡升也,能引中氣升達於上。”柴胡性輕,具有昇陽之行,可引中氣升達於上。《本經》:“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珍珠囊》:“去往來寒熱,膽痺,非柴胡梢子不能除。”

行氣導滯法

膽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為用,膽腑瘀滯,為濁厚的膽汁凝練為石提供環境,一膽結石形成則更加阻塞氣機,胃腑與膽腑相連,影響胃腸的通降,胃腸氣滯會導滯膽腑氣機更加不暢,影響膽腑的疏洩,此時應行氣導滯,通暢膽腑。李佃貴臨床常用辛香理氣之品,以暢達膽胃氣機。其意有二:①宣暢氣機。臨床常用能升降諸氣的三焦氣分之藥木香和能利三焦,解六鬱的氣病之總司香附。②通腑洩濁。臨床常用能破氣除痞導滯之枳實、枳殼、大黃,以改善患者腹脹、納呆之症狀。如此三焦氣治,氣行則血行,溼化,氣血調和,病易恢復。

安神利膽法

膽主決斷,指膽在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中,具有判斷事物、做出決定的作用。膽主決斷對於防禦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大驚卒恐等)的不良影響,維持和調節氣血正常運行,確保臟腑之間關係協調,有著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說,膽氣虛怯之人,優柔寡斷,百慮不決,在受到不良精神刺激的影響時,則易於出現膽怯易驚、善恐、失眠、多夢等精神情志異常的病變。如患者畏懼膽結石造成精神困擾,還需安神利膽。

總之,因“濁毒內伏”是始動因子,所以化濁解毒為治因之法。如果患者已出現膽結石,則應以攻堅散結為主,化濁解毒和攻堅散結二法均應配合柔肝健脾法,助正氣祛邪外出,邪去而正自安。化濁解毒、攻堅散結、柔肝健脾為基本大法,同時需根據患者體質,病程長短,病情輕重,分別有所側重,應用疏肝利膽法、行氣導滯法、安神利膽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