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人纪实写作大赛作品选登(十八) 山西检察“刀下留人”第一案


法律人纪实写作大赛作品选登(十八) 山西检察“刀下留人”第一案


李砚明,1962年10月出生。1976年12月入伍,在北京卫戍区服役4年,后分配到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人民检察院,曾先后担任控申科长、反贪局局长等职务。现为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员。

隆冬之夜,干部家属被害,百姓人心惶惶,当地政府急于惩治凶手、安定人心。可是,案件疑点重重,判决一度无法让人信服

李砚明

洪洞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乃千年古城。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年)的广胜寺位于县城东北17公里的霍山脚下。县里的苏三监狱因北京名妓苏三(玉堂春)蒙冤落难囚禁于此及戏剧《玉堂春》的流传而闻名遐迩。

时光流转,1951年发生的一起凶杀案,在当地再次引起轰动,而冤案终因检察官明察秋毫得以避免,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

【一】

1951年1月19日的晚上,那是一个没有风却非常干冷的夜晚。月光异常明亮,村里老百姓破旧的房屋、简陋的院落都撒下一片惨白,甚至连房顶烟囱里冒出的缕缕炊烟也看得清。

在离县城十来公里的高崖村,县四区区委书记靳书田的家中,靳书田的妻子被人杀害了。当天夜里,一个地主家还发生爆炸,并留下一张报复干部后欲自杀的字条。

在当时加快农村互助合作化运动,强调阶级斗争,进一步巩固基层人民民主专政的形势下,这在当地可是一起惊人案件,自然引起县委的高度重视。

根据靳书田提供的怀疑对象,经县公安局组织力量排查,8名嫌疑犯被逮捕,其中5名“主犯”被县法院判处死刑。

那个隆冬,瑟瑟的北风似乎比往年更寒冷地吹进这个让人心悸的古老县城。5口准备为自己的亲人收尸的棺材,一字排在广胜寺下的大槐树边。等上级法院的复核裁定回来,5名报复杀人犯就将正法于此。

在临汾地区裁判委员会审查县法院判决的会议上,经过一天的审查研究,委员们逐步统一了思想和意见,同意县法院的判决。参加裁判委员会的,还有正巡回检察的省检察署副检察长金长庚和年轻的检察员孙榜锦。

听了委员们的意见,二人不禁冷静地对视了一下:依据案件材料,嫌疑人怎么就能被定为死刑呢?而且一下就要执行5名嫌疑人?

金长庚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此案疑点甚多,不能草率认定。但金长庚的意见并未引起委员们的重视。

人命关天,事不宜迟。会议一结束,金长庚立即赶回了省检察署,向检察长作了汇报。

法学科班出身、早年参加革命、工作严谨的省检察署检察长程谷梁,听了金长庚的意见后,心情一下沉重起来。隆冬之夜,区委书记家里,干部家属被害,百姓人心惶惶,当地政府急于惩治凶手,安定人心。可是,案件疑点重重,判决无法让人信服。

这位检察长考虑:“必须派最得力的人复核证据材料,全面审查案件,向法院提出有力的检察意见。”程检察长彻夜思考,决定派富有侦查经验、对案件已有所了解的金长庚进一步调查核实。

【二】

省检察署提出检察意见,地区裁判委员会向省高院报送复核材料的工作暂停了下来。

同时,金长庚带领孙榜锦等人也到了洪洞县。他们逐一讯问了8名被关押的“罪犯”,特别是5名“主犯”。案件的疑点进一步显现出来——8名“罪犯”,有的几次承认作案的情节不一,有的供述的作案动机前后矛盾,有的甚至没有作案的时间。

金长庚为防止错误无可挽回,在与程检察长通电话后,果断地向地区裁判委员会提出了“刀下留人”的意见。

金长庚的意见让县委很不理解。县领导找到金长庚,拍桌子一连串地质问道:“你站在什么立场说话?还有没有党的原则?还听不听群众的呼声?还信不信我们当地的意见?”

面对县领导的无理指责和当地一边倒意见的压力,金长庚想,历史上在洪洞县闻名的苏三冤案绝不能再在我们身上发生。金长庚平静地看了县领导一眼,不愠不火,转身出了办公室,带着几天来调查核实的材料,连夜返回了太原。

向省检察署领导汇报案情后,金长庚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该案疑点甚多,‘杀’字决不可轻言。”金长庚的意见,得到了程检察长和省署其他领导的赞同。

与此同时,情绪还支配着理智的县领导也向程检察长提出了一个意见:“你们说不是那8个人作案,那好。再过一个月就是广胜寺农历集会。县里要在这个集上镇压反革命。你们就在一个月内破案。破不了,我们就到北京,向最高人民检察署反映你们工作‘右倾’。”

程检察长也看出了这个案件的特殊性,对县领导的态度给予一定的理解。但他更沉着冷静地思考着:县领导到最高检察署反映他们的意见不足虑,尽快查清案件事实,抓获真凶,给群众一个交代才是最重要的。

左右思量,程检察长作出了一个现在看来极不可思议的决定:由省检察署直接介入县公安局的侦破工作。金长庚带人再进洪洞县介入侦查,尽快侦破此案,抓获真凶。

省检察署亲自下来介入破案,县局民警一下松了口气,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思想。然而复杂的现实已将金长庚推到了侦破案件的最前沿。“畏惧退缩不符合自己的性格,而且这次下来就已没有退路,不破此案对谁也无法交代。”金长庚不由得想着。

可是,从何处入手侦破此案呢?

【三】

金长庚首先想到的还是依靠群众。高崖村是一个有几百户人家、七八百人的村子,因地势又形成4个自然村。妻子被害的区委书记家,在较大自然村临街的一个小院里,左右邻着几户人家。

金长庚默默地思考:村子不大,在群众身边发生了这样的恶性案件,应该不会没有人看到或注意到。那么,通过什么方法接触群众,才能让知情者讲出实情呢?

经再三考虑,金长庚决定采取个别接触的方法查找线索。可是个别接触也没有取得效果。几天下来,调查组个别接触群众,在已有定论的影响下,又有村干部陪同,群众不是躲着,就是诺诺而言,或是依着县里的意见,说那几个凶手如何云云。看来,要突破案件还得另想办法。

真是夜不能寐,食不甘味。看看桌上厚厚的案卷,想想眼前的形势,金长庚不禁捋了一下自己的白发。

抗日战争时期,在山西闻喜县抗日游击队的斗争,没有让他感到困难;解放初,繁忙的检察机关筹建工作,也没有让他感到困难。没想到,这个先是发现疑点,现在又要介入侦破的案件倒是让他颇费思量了。

省检察署领导的信任,这次临行前程检察长殷切的目光,县里偏激的意见,县局民警失去破案激情的工作现状,群众躲避、冷漠的态度,当地迫切希望安定的形势以及时间的紧迫,让金长庚一夜一夜不能安睡。几天时间,他就现出消瘦的脸庞。

盲目了,没有目标就个别接触,是前几天个别接触没有成效的原因。金长庚心里总结道。

为了侦破这个案件,县里、县公安局在村里已开过几次群众会,群众对案件也早已议论得沸沸扬扬,再采取开会的方法,其效果未必会好。试想,谁会在群众大会上,在众目睽睽之下站出来说,怀疑某人,或指认谁呢?

最终,苦苦思考让金长庚找到了新的方法。开群众会效果不好,那也得再开。

【四】

打定主意,金长庚跟县委说了开群众会的意见。县委同意了,并且表示为了支持开会,县里还要派干部参加。为了不使群众会过于严肃,金长庚谢绝了,说有村干部参加就行了。

群众会在靳书田家所在的大自然村先开。开会那天,无论老人、妇女、孩子都来了。村公所的里里外外坐满了人。

介绍案件情况、听群众的反映已在其次,细心观察每个人的动作表情,才是金长庚的真正目的。

村长在主席台上讲话的时间里,金长庚在台下慢慢地走,并不时跟人们简单地说句家常话。金长庚细心地观察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哪怕是男人的一句粗骂,妇女整一下衣襟,孩子撒一泡尿,金长庚都不放过。

当金长庚走到村公所门外的石碾边时,一个60多岁老汉的动作引起了金长庚的注意。

老汉点上一袋烟,刚抽一口,就停住了。然后,他抬起一只腿,在鞋底处磕烟灰,而且磕得分外用力。磕完了,又很没必要地似乎要把烟锅里尚未抽尽的烟丝都弄出来。过一会儿,他又含住烟嘴,鼓起腮帮子使劲地吹。

这些夸张的动作,似乎就是为了吸引金长庚注意。可是与金长庚目光相对时,老汉却立即低下了头。

这一系列的细小动作没有瞒过金长庚的眼睛。金长庚不动神色地记住了这个老汉的相貌特征。他在下边转了一圈,回到台上时,村长也讲得差不多了。

金长庚问:“情况咋样了?”

村长说:“这不正讲着咧。”

“乱哄哄的。”

“村里老百姓,哪比城里。”

“开完会,咱们再每户走走?”

“由你哩。”

于是,村长宣布散会,他对村民们说:“都回吧。该干啥干啥吧。金同志要一户一户跟你们谈呢。”

【五】

第二天,金长庚和村长一户一户走访,来到了挨着靳书田的一户人家。进门一看,这正是金长庚要找的那个举止奇怪的老汉家。

金长庚心里一阵激动,可他很快就控制住自己的心情,平静地对村长说:“今天出来,我的小本本忘你家了。你帮我拿一下呢。你知道,我可离不开那小本本。我们小孙跟你去。”

说着,金长庚向机灵的小孙使了个眼色。小孙马上拉起村长,转身往外走,临出院子,又专门把院门带上了。

村长走后,金长庚立即上前,拉住老汉的手说:“大爷,我知道您老有话说呢。您看现在谁也不在,您老跟我说了,没人会知道您老跟我说了啥。”

老汉看了一眼紧闭着的院门,院子里静静的没有一个人。他知道村长很快就会返回来,便急急地说:“出事那天晚上,我出去上茅厕。我家的茅厕,在外边,你们来时看见了,墙头不高。我上了茅厕,刚站起来,正好看见靳书田那天晚上回家来了。可我听人们说他一直在区里,这段时间他就没回家。不知这是怎地的了?”

得知这么重要的一个情况,金长庚心里一喜,马上问了一句:“大爷,您老不会因为天黑看错人吧?”

老汉说:“他打小儿我就看着他长大,不会错。那天晚上,他是骑着平时的那辆单车回来的。”金长庚记住了这个情节,便拉老汉出来在院子里掰棒子。

这时,院门吱一声,村长和小孙回来了,小孙手里拿着金长庚的工作笔记本。金长庚又跟老汉拉拉家长,才从老汉家出来。

过了一段时间,看到金长庚和省检察署的同志在村里的工作,县领导的头脑也冷静了下来。当金长庚将了解到的情况向县委领导通报后,立即获得了他们的支持。

金长庚进一步了解到了靳书田在区里的情况。原来,解放后,靳书田的个人私欲急速膨胀,生活变得讲究了,也对没文化、相貌平平的妻子不满意了。他提出离婚,却遭到妻子拒绝。结合靳书田平时的表现,金长庚认为,他很可能杀死妻子然后嫁祸于人。

可是,怎么讯问靳书田,才能突破他的心理防线,让他供出真相呢?金长庚考虑了整整一夜,决定将讯问的地点选在县公安局。那天,在县公安局大礼堂开完一整天的农村工作会,县长留下了靳书田。

靳书田36岁,1米7出头的个子,做事胆大、作风粗暴,在对敌斗争中曾有过很好的表现。解放后,他工作积极,没多久就到了区里,不久前当上了四区的区委书记。

那天家里出事后,靳书田回去处理了妻子的后事,就一直吃住在区里。县里调查工作开始后,还没有问过他具体问题。

谈话一开始,金长庚轻松地问他在区里的工作情况。谁知,靳书田却出乎预料地开口就说:“工作忙,好长时间没回家了。”

这分明是心虚,是不打自招。

金长庚心里一怔,立即改变了持久攻坚的策略,厉声问道:“你没回家,你妻子被杀的那天晚上,你敢说你没有回去?你骑的自行车都有人看得清清楚楚。”

靳书田显然是根本没有想到会有这么紧要的一问,还想抵赖,而金长庚进一步加重了讯问语气:“我们还没有问你是否回过家,你急什么?你越说没有回家,越说明你说谎,你越有问题。”

靳书田不再狡辩了,讯问也停了下来。一间办公室里的灯光似乎都聚焦到他焦躁不安的身上。

过来一会儿,当他极不安地抬起头来时,看到的是金长庚锐利的目光和原来熟悉、现在一下变得陌生而严厉的公安人员,那一束束目光似乎已穿透他的心,并无声地告诉他:如果不交代清楚的话,党和政府是决不会罢休的。

看着看着,靳书田突然发抖了。他从凳子上一下滑到了地上,终于承认了自己从厌妻到杀妻的经过。

【六】

那天晚上10点多,靳书田有备而来。他敲开了家门,趁妻子不备,将她杀害。

杀害妻子后,靳书田就出了院门。为了造成没人回来的假象,他把两扇门合回来,用小刀扎着门闩,一点一点地拨回去,看起来就像从里边插好门闩一样。

为了转移人们的视线,当夜,靳书田又跑到那个已经激起民愤的地主家丢了一颗手榴弹。那张写有报复干部内容的字条,也是靳书田改变了自己平时的书习惯写的。

当时,因为急于破案,谁也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伪造的字条竟瞒过了公安人员。金长庚带人查看靳书田家的门闩,朝外的一面,果然有刀尖扎过留下的痕迹。问靳书田字条上的内容,又让他写改变了自己平时书写笔体的字,他说的、写的与字条上的一致。

终于抓获了真凶,笼罩在洪洞人心上的一团阴云散开了。区委书记杀死了自己妻子的爆炸性消息,轰动了县城。最后,靳书田被绳之以法,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最高人民检察署将此案通报全国,通报表扬了金长庚不盲从、不屈从压力,坚持依据证据办案、实事求是的作风。“检察官慧眼识真凶”的故事一时也被人们口耳相传。如今,洪洞县里80岁以上的老人中,有人还记得当年轰动一时的这起案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