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是被高估还是被低估的书法大家呢?

九宫石


赵孟頫在书法史上是极具争议的人物,褒贬都有。贬抑他的人说赵孟頫的字因人品而废,赵字至俗,媚而无骨;褒扬他的则认为赵是堪比二王的书法大家,元代之后无人能出其右。


(赵孟頫画作:红衣罗汉图)


贬赵者,有三个代表人物,董其昌、傅山、康有为。傅山曾言:“予不极喜赵子昂,薄其人而遂恶其书,近细视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绰约自是贱态,润秀圆转尚属正脉,盖自《兰亭》内稍变而至此,与时高下亦由气运,不独文章然也”。傅山这话,并非完全贬抑,也有肯定的部分,总之是功力深厚,但过于熟媚。

(赵孟頫行书)

董其昌早年也没把赵孟頫放在眼里,评价赵孟頫的书法是因熟而俗,但在其晚年又作如下评价:“余年十八学晋人书,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鐘,已目无赵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不可及也”!康有为就不用说了,因为康彻彻底底就是鼓吹丑书的,在他眼里只有碑没有帖,所有的帖学都是俗不可耐的。

(赵孟頫行书)


赵孟頫是个通才,我认为他的综合才华甚至可以比肩于东坡。元仁宗曾历数他的七个优点,他说赵“帝王苗裔,一也;状貌昳丽,二也;博学多闻知,三也;操履纯正,四也;文词高古,五也;书画绝伦,六也;旁通佛老者,造诣玄微,七也”。元仁宗对赵的评价可谓通天地、绝今古。

(赵孟頫大楷)


宋人尚意,及元,更成风气,赵孟頫主张循古法、崇二王,是复古的领军人物,尤其呼吁鉴学古人用笔。他的楷书法度森严,笔画精到、丰艳洒脱,《元史》称其“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赵孟頫行书草书初学高宗,智永,后学二王。其字中和内敛,柔中藏劲,雍容平和,飘逸神俊。近人马宗霍评价他:“元之有赵吴兴,亦犹晋之右军,唐之鲁公,皆所谓主坛坫者”。

(赵孟頫心经)


我认为世人对赵孟頫的评价是基本客观的。颜柳欧赵四大楷家可不是吹的,连虞世南褚遂良都没有列进去,赵孟頫却赫然在列,这应该不是“低估”。而赵孟頫的书法造诣之高,逐渐被后人重视与认可,我觉得这也是名至实归,他也完全有这个实力。



抱庸浅谈。文中插图均自网络。


抱庸詩書


作为普通书写者,历史上的各个大书法家,都有他产生影响力的客观条件,后世人适当评论无可厚非,但是不仅要有自己的判断力,还要有一个包罗万象的胸襟。其实这些大书法家的书艺水平,谁好谁坏,已经不重要了,你认可就虚心学习,不认可就不学。
赵孟頫不仅书法优秀,人家绘画,诗词,音律无所不精,就凭此,就已经甩掉多少文人墨客。其书法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元代,甚至当代效仿者不计其数。赵书得二王笔意,只是表现手法不一样。



如果认为俗,那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并没看到内在精髓
,赵书笔力注入笔画内,这点和不像王字外露精骨,显得力道。如果说魏晋书风崇尚自然之美,唐代追求严谨。那么赵孟頫书法就是继承古朴的同时又遵循了一定规范。赵孟頫不存在高估低估,“楷书四大家”之一名副其实。


书法雅园


赵孟頫书法一直遭受较多的负面评价,一是将书法与其所谓的人品挂钩,以字如其人贬之;二是以其书风保守、媚俗称之。

但即使对赵孟頫书法颇有微词甚至大骂之下,仍然没有撼动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尤其新中国成立、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重视传统文化,舆论对赵孟頫的书法有了较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其实,赵孟頫的书法已臻化境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他早期的作品以及大量的魏晋书法临帖,多以“二王”以侧取势笔法,呈现妍美书风,这或许是被人认为“媚俗”的缘故吧。但这真不是赵孟頫书法的本质精神。他在传承、复古的基础上,融北碑之笔法,以毕生的书法实践,形成了书法史上公认的“赵体”,这才是他的个性书风,也是奠定他为“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标志。但有人以为他的“赵体”仍然脱不了“媚俗”,这种观点有待商榷,我以为中、晚年作品如《妙严寺》、《胆巴碑》等都以完全脱“媚俗”之气。

赵孟頫之所以在历史上有如此高的地位以及多有负面影响,还有一个原因与他的经典“用笔论”有关。他力主恢复魏晋笔法,扭转唐、宋改革变法,他的书论:“用笔千古不易,结体因时相传”,就是指魏晋笔法“千古不易”。这显然得罪了“唐、宋”两代。

至于把“赵体”与其他“楷书三大家”比较,得出“赵体”媚俗,这是不客观的,也没有可比性,唐楷“三大家”毕竟距赵孟頫时代至少四五百年,时代不同,书风自然有别,恰恰是赵孟頫的简洁明快、流畅而质朴的书风成就了“赵体”。

故评价赵孟頫书法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听信传讹,而要有一个客观、理性、全面地分析。








如石书艺


赵实为书家末流。被严重高估。为便于形象,特与王羲之作一比较。

1,王起笔用篆法的藏锋和隶法的方切;

赵只用隶法的方切。

2,王收笔九藏一露;

赵一藏九露。

3,王行笔用篆法的绞转和隶法的平动有机交替进行。

赵只有隶法的平动。

4,王结体随机上下左右穿插。

赵只用隶法的相向或相背。

5,王行气劲紧疏松,生动摇曳。

赵行气单字如人入巷,前后均齐。

6,王整体布局不拘一格,自然天成流韵。

赵多刻意安排,了无天趣。

7,王书端庄而杂流丽,刚健复含婀娜。冷逸,雄暢,清劲,端和。达相反相成之境。如鹏抟九天,仙人啸树。

赵齐手并足,俯首低眉,媚气四溢,若油滑市侩。

总之,赵学王无其清逸,学李邕无其骨力。实得力于唐人苏灵芝与宋高宗。‘书者,散也’,自赵体一出,大大削弱了书法这一达情抒意的这一功能。


用户837496173841


我一直认为历史是最能客观评价一位书法家了,关于赵孟頫历史对他的评价还是比较公正的,赵孟頫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的地位不是几个人说一说就会被撼动的。

赵孟頫可谓是少有的一个全才,于书法他是真、草、隶、篆、行五体皆能,而且在篆刻方面还有自己的建树。书法好绘画也好,赵孟頫的绘画是元代文人画的奠基者,后世的元四家都是受了他的影响。

《元史·赵盂頫传》说他多才多艺,其成就“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他在音乐上造诣非凡,写有《琴原》.《乐原》,史称“得律吕不传之妙”。看来古人所云修身乃艺术之本,不是没有道理的。历史上像他这样的全才,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不错的成就者也没几个吧。

在少数民族作为统治者的元代,他几乎是靠一己之力,做到了薪火不灭,古法不失。在书法、绘画、篆刻、诗词、鉴赏等许多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份功绩又有谁人可比。赵孟頫的一生非常的了不起,作为地位低下的第四等人:南人,他最后官至一品,荣际五朝,名满四海,整个元朝他是独一无二的。元人来復曾经有诗赞他:“雅知国灭史不灭,家声无愧三百年。”而明朝著名学者王世贞在《弇山堂笔记》中称赵孟頫为:“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复二王之古,开一代风气”。

那么关于赵孟頫书法的非议主要集中在两个人身上,一个是董其昌,一个是傅山。董其昌是年少轻狂,说赵孟頫的书法是“因熟生俗”,而自己的书法是“因生而秀”,他一生都在跟赵孟頫PK,但是晚年的时候,他说了句真心话:“余年十八学晋人书,得其形模,便目无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书法之妙。”

而傅山早年学王羲之的书法,一直学不好,后来明朝亡国,傅山心中十分的愤懑,于是迁怒到赵孟頫身上,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

说我为什么学不好赵孟頫的书法啊,是因为赵孟頫是“媚骨”,以宋皇室后裔的身份效忠元朝,是个贰臣,我不是他那样的人,所以我写不好他的字。这种逻辑我也是无语。

但是傅山也是晚年的时候对赵孟頫重新作出了发自内心的肯定,他写了一首《秉烛》诗云:

秉烛起长叹,奇人想断肠。赵廝真足异,管婢亦非常。

醉岂酒犹酒,老来狂更狂。斫轮余一笔,何处发文章。

后人把赵孟頫和唐代的三位巨匠: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合称为“楷书四大家”,直接跨越了两宋,这种历史地位也不是谁都能得到的。


翰墨今香


我是一人。赵孟𫖯第三个字“𫖯”,不管是简体字还是繁体字,有些人的电脑或是手机不能识别。

赵孟𫖯的字是最接近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家,而且赵孟𫖯有不同于王羲之的风貌。由于赵孟𫖯的身份问题,他一直被低估。

为什么说赵孟𫖯最接近王羲之,而且他还能有不同于王羲之的风貌。因为王羲之的字中和之美,中庸之道。

通常不说王羲之的字有什么特色,而是说谁谁的字相比于王羲之怎样。所以有些人会说

赵孟𫖯的字,像王羲之的字,但是有些“谄媚”。

古代文人要是酸起人来,那是非常的厉害。把一个人的字形容称“谄媚”,我们当代也有人有样学样,形容有些人的字“媚俗”。

上图赵孟𫖯《真草千字文》墨迹版,怎么看出来“谄媚”的。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羡慕嫉妒恨的人很多。赵孟𫖯远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还要优秀。


赵孟𫖯(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 ,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

赵孟𫖯书画双绝,元代画坛冠冕。注意赵孟𫖯绘画也非常非常非常的厉害。

上图相传赵孟𫖯所做,元四家有一个版本赵孟𫖯也在其中。

元代山水画成就极高,其他国画也是影响巨大。没有花时间不明白,但是赵孟𫖯的字实在太实打实了,存量大水平都非常的高。

羡慕嫉妒恨书画上超越不了,那么赵孟𫖯正好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宋朝皇室,元朝为臣。这个是原则的问题,能够否定一切的大问题。如果有人抓住这点,当然没有办法。

赵孟𫖯在元朝称臣,从儒家体系上来看,确实有问题。更大的问题是,赵孟𫖯不但在元朝当官,还是大官,而且还取了个也会书画的漂亮老婆,他的孩子们还非常的优秀。像赵孟𫖯这样的人,当然会遭人嫉恨。

所有讽刺赵孟𫖯字的都是嫉妒,最直接的理由,元朝之后哪位书法家可以称得上大书法家的。宋人尚意之后,要不是赵孟𫖯很难想象书法会怎么发展。

苏轼和黄庭坚他们的最终成型的字是上面这样的,元朝的赵孟𫖯把整个书风拉回唐楷。功劳之大实力之前,空前不能说目前看是绝后的,后世无能超越。

一人有感

现在电脑和电子产品,有大量的“印刷字体”或者电子字体。从这些字体可以发现,大多数人适用的日常字体,还是要一笔一画,正的好辨认。

我个人认为,王羲之书圣,赵孟𫖯第二。正好在属于他们的时代,将书法延续和发扬。

以我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19年10月30日沪。


一人笔记


元代书法没有唐代的宏伟雄强、宋代的险峻跌宕,形成秀逸苍润的书风。自赴孟頫、鲜于枢(字伯机7诸家出,超唐越宋,直追晋人,遂开有元一代书风。

赵孟頫,字子昂,浙江吳兴人。是位诗文书画兼通的大家。他学书晋唐,尝临《兰亭序》万余本,真行篆隶均喜,特别是韵度丰艳,圆活遒丽的赵体,独步一时。《研北杂记》云:“子昂书,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其匹。”赵一生勤于临池,加之“下笔神速为风雨,一口能写万字”所以他的付世作品极多。小楷代表作有《忏表》等,行书《前后赤壁赋》、《洛神赋》等,丰神流动,萧散秀逸,赵之妻管道升,其子赵雍亦均工书。

不过有些贬低赵孟頫,我以为觉得他是元裔降清遗民对他的人名落差形成的,这当然不是讨論赵孟烦的书法范畴了。


心画斋主人


说赵媚俗的只是人云亦云,没认真临过赵帖,赵字笔法丰富,结字精到,点画软而不弱,柔中带刚。



用户6882221990769


诚謝邀請:赵孟頫自成一家!沒有高估、低估之分!謝謝各位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